凤羽古镇风情解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凤羽古镇风情解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凤羽古镇风情解读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凤羽古镇风情解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凤羽历史悠久,古镇风情浓郁.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辞旧迎新闹新春

和全国各地一样,春节也是凤羽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凤羽白族人把春节过年叫作“果折汪”,意为“过正月”.这是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节日气氛最热烈的节庆,整个过程从腊月准备到送正月十五,前后长达月余.

每年一到腊月,凤羽坝中的十八村便为过年准备忙开了.各家各户赶在雪封山前到罗坪山上砍下几背干柴,买好烤火取暖的栗炭,到水碓里舂好白花花的饵快,打好又细又软的老品种糯米面,喂好年猪……家庭主妇忙着腌咸菜、做豆豉、浣洗全家老小的被褥衣服,还抽空赶一趟洱源街,买些布料,择日请凤羽街上的裁缝师傅到家中为全家大小缝制过年穿的新衣服.

年前奔三十晚上的日子总是过得非常快,过了腊月二十,竖新房、讨媳妇的人家越来越多,村寨中时而传来充满喜庆的唢呐声和鞭炮声,乡间的小路上随时可见忙着做客贺喜的人,坝子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各家各户一般在大年三十晚上前三天宰杀年猪.一到这几天,各个村口的水井旁、小溪边,随处可见三三五五的人群忙着烧年猪,村巷中到处火光猎猎,香味扑鼻.家乡的人情味很浓,不管是哪家杀年猪,都要喊三亲六戚和隔壁邻居来做杀年猪客.

大年三十是最忙的一天,上一年的事要在当天做完,过年的准备工作也要在这一天完成.

上午,村子里上年纪的人指导年轻人搭戏台、竖秋千,张罗晚上在戏台上跳财神的事.中午,凤羽三甸的当家人背着篮子、提着提篓,纷纷到凤羽街上采买过年所需的物资.三十晚上的凤羽街异常热闹,所需年货应有尽有,除吃食货外,香烛纸火、历书挂门、对联门神、灶君牌位、天地堂牌位以及小娃娃喜欢的泥哨竹笛、泥插鹦哥、不倒翁、拨浪鼓、面具、关刀、口弦……数不胜数.过去,凤羽街上还有家中略为富裕的人为了求名誉、积阴功,在街口摆了有施舍性质的布施摊.

因为年夜饭吃得早,所以三十晚上的凤羽街散得也特别早,太阳还没落,集市铺面都已关门闭户,街面上也很少有人了.

从街上回来,家里的主妇忙着张罗年夜饭,其他人则在巷道里和庭院中及屋里屋外忙着打扫卫生,张贴对联门神.

三十晚上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菜肴非常丰盛.餐桌上有寓意年年有余的莲根和鲤鱼、清清白白的青菜白菜、顺顺利利的蒜苗……还有粉蒸、拼盘、酥肉、排骨、香肠、东坡肉等传统的八大碗,丰盛的饭菜预示着一年到头吃不完.在外工作的人无论再忙、再远,也要在三十晚上赶回来与家人团圆.

晚饭后,家庭主妇忙着敲核桃、刮生姜、切红糖,做大年初一早上的汤圆心.为图吉利,还要认真挑拣出有破损和裂缝的碗盏,用黑蒿清洗锅灶碗筷及菜刀砧板,全家大小还要从头到脚清洗干净,最后,一家人再守岁封门(“福美福五”).

大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大的一天,当家人要早早起来开财门,全家大小都穿新衣服和新鞋袜.另外,凤羽有句话叫作“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因此大年初一这天家中不动刀,不吃荤腥,过年期间不泼汤泼水,不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吵架拌嘴,也不能扫地清垃圾,因为这些都是财宝和福气.按照风俗,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初二早上吃饵快,初三早上吃烤糯米粑粑,初四早上吃小汤圆.大年初一早上,要是到了别人的家,人们就会给你贴汤圆(白族话叫“亮张迷”),当然,贴汤圆只是传统说法,实际上是家乡人热情好客,请你尝尝自家包的汤圆而已.不过,人们在初一用汤圆给家里的牛马和猫狗额头上剪贴上一个红纸小圆圈倒是真的,其意在于把所豢养的动物视为家庭一员,并借此昭示“人物一理”,有共庆新春之意.

大年初二这一天早上吃过糖饵快片,家族中的晚辈要带上吃食礼品给长辈拜年,特别是当年成婚的夫妇,还要带上包有红纸条的猪前腿、红糖、面条、饵侠及糖茶烟酒等礼物.受拜的长辈收下礼物后,先要给来拜年的晚辈喝一杯用乳扇、蜂蜜和姜丝、米花做成的甜茶,然后还要给一点压岁钱,并留晚辈吃饭.自然,拜年时礼物的轻重与压岁钱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拜年起到延续维系亲情的作用,充分体现家族上下辈之间的敬重和关爱,促使文明之风的承传.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令,与大年初一同样神圣.一到这一天,人们会在天不亮就赶到村中的古井里抢春水(“抢处虚”),据说春水可治百病.也有的人后半夜就起来,引来河沟里的春水浇灌自家的庄稼,以图小春有个好收成.的确,立春一到,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凤羽人历来感恩自然、敬畏万物,所以立春这一天,人们都要给自家园子里和花台上的果木贴上红纸圈,花盆贴上写有“春”字的梭形红纸片,家园里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新春气息.

春节期间,喜庆活动非常多,除了办婚事、竖新房外,还有唱戏、打秋千、耍狮、舞龙、耍鹤、踩马舞、接送本主、闹元宵、闹春王正月(白语叫“打折汪之高”)……

狮龙仙鹤是吉祥之物,除了唱戏.各村还组织耍狮耍龙及耍鹤.耍狮是由两人披着布彩的狮身外衣,模仿雄雌两狮动作,由一人手拿绣球戏狮,双狮或跳跃转身摆头,或抖毛直立张口,有时还用几张八仙桌和方凳叠成高台,让双狮在上面跳跃穿越嬉戏,充满杂剧情调,惊险刺激.舞龙是由十几个人挥着长长的画布龙衣,以龙头带动龙腰及龙尾曲折摆动,舞出不同阵式,活灵活现,紧张热烈.耍鹤时,扮演鹤者身戴用篾片和白纸条做成羽毛的骨架,一脸善意的老寿星头戴面具,左手执葫芦,右手挥拂尘,在唢呐《耍鹤调》的吹奏中,仙鹤在老寿星的逗引下引颈高歌,或展翅梳羽,或徐行慢舞,悠闲自在,诙谐风趣.而耍马舞(打妈知高)又在《匡胤送妹》的唢呐声中进行.

狮龙鹤舞不仅在各村的公共地点表演,还受邀到人家的院子里表演,边舞边送上与主人相关的祝颂语,表演完毕,主人不仅为表演者捧上三道茶,还给演出队包上一个里面装有吉利数字的红包,所有的活动一直到正月三十送正月才结束.

春节伊始秋千会

“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妹打秋千,秋千荡到晴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每当听到或唱起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这支歌时,总想起家乡凤羽过春节时荡秋千的情景.

每年春节,凤羽罗坪山麓、凤羽河畔的十八个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正中心的公共场地上搭一架秋千,进行荡秋千比赛,称得上是一年一度的“秋千会”.

秋千需要十二根碗口粗、两丈长而且韧性良好、木质坚硬的标直湿栗木.搭秋千是村中年轻小伙子小姑娘的事.每到腊月二十五前后,村中便挑选十二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山上去抬秋千杆.为了便于搭秋千架,秋千杆选用的栗木要求粗细适中、头尾匀称,标直、枝丫节疤少,所以,只有到翻越海拔三千多米的鸟吊山背后炼铁地界的鸡蛋山或刀齿山的深涧中去砍伐.

抬秋千杆非常辛苦,不仅难找,而且不好抬,特别是支撑秋节架的四根边柱,又粗又重,必须选村中力气最大的年轻人抬,有时还需两人合抬.路途遥远,越岭过坡,加之冬天山顶积雪,气候恶劣、路滑天冷,又要当天打来回.因此,抬秋千的小伙子们必须带上午饭中途吃一顿填饱肚子.在后半下午,太阳落山前,小伙子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秋千杆抬回到罗坪山麓离村子不远的山神庙前,这时,村里打扮得像喜鹊一样漂亮的小姑娘们早已准备好了、美酒、水果糖、糕点以及亲手精心编打的挑花棉线草鞋,头戴拖须的漂白布绣花头巾,身穿北京雅布衣、外衬士林布领褂,与村中的长者和唢呐师傅吹着唢呐,在那里迎接这些勇敢强壮的小伙子.待长者敬过山神,姑娘把红彩带挂在四根粗长的秋千柱上,小伙子们吃了东西、品完美酒、过足烟瘾,换上姑娘们送来的软绵绵的新草鞋,略作歇息后,又抖擞精神抬起秋千杆,在欢快激昂的唢呐声和姑娘们的簇拥下,沿着山神庙前青石板铺成的古道,兴高采烈地回到村里.

秋千杆抬回来后,三十晚上前就要请村中懂行的人在年轻人的协助下把秋千搭好.

秋千还需要有一根三丈多长、杯口粗、用篾片拧成的秋千绳,为了保证安全,秋千绳所需的篾片也要求很高.篾片必须是产自凤羽罗坪山大涧峰下的深箐,或是鸟吊山背后炼铁地界花雀涧中二三月刚长出而又未展叶的一年青新篁,这种竹子凤羽白族话叫作“展朱之”,数量稀少,长于深山老箐,节长无枝、心空皮薄,篾皮滑软,富有韧性和弹性,用它拧成的秋千绳不易断,又不会伤手.

凤羽是个讲仁德重礼俗之乡,家里家外倡导男帮女助,做事干活主张男女有别.虽说秋千绳要求高,但毕竟是软货、轻活,因此,村子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抬秋千杆是小伙子的事,而秋千绳所用的篾片均由村中的小姑娘负责准备.所以,每到阳春三月,姑娘们就拼出自己平时积攒的私房钱,相约在街子天到凤羽街上买好篾片早早存放在家了.

搭好秋千、拴牢秋千绳后,接着便是“试千”.凤羽人信奉神灵庇佑,“试千”讲究礼仪,先请村中长者上香敬酒、贺词,给秋千挂彩、贴红对联,再把事先扎好的一个稻草人放到秋千上用人扶推着来回荡几下,以求平安大吉.然后,吹响唢呐,放起鞭炮,为求全村老小康乐,请村中年岁最大的老人“开千”.当“开千”的老人被其家属儿女扶坐到秋千上坐稳后,唢呐高奏《一杯酒》《龙上天》等曲子,“开千”老人的亲属儿女端着托盘,给在座的人敬酒发糖致谢.待“开千”老人在儿女的推扶下象征性地荡几下后,在场的老人又按年岁大小轮荡,几个回合后,其他在场的青年人才自由抢秋千荡.

荡秋千的形式很多,有时一人,有时两人或多人,或蹲,或坐,或单脚或双脚站着荡,不管是用哪一种姿势,全靠手脚的配合给力和秋千绳来回甩荡的惯性.荡秋千看似容易,实则很需要技巧.村中有一些青年人秋千荡得非常好,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荡,都能荡得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一字平.湛蓝的天宇下,秋千架上来回甩荡的他们与高高的树梢比齐,同洁白的云朵耳语,如同飞燕穿云、雄鹰凌空.尤其是那些姑娘们,姿态优美,衣裙飘拂,婀娜的身影飞向半空时,飘忽的宽带广袖宛若古代画圣吴道子笔下的飞天神女,令观者不时拍手叫绝.

关于秋千的来历,凤羽还有一些传说:说是白王的公主在御花园游春赏花时,仿柳丝用彩绸成秋千在树上看到墙外吹笛的如意郎君,后得相思病,其父得知后,做了一架秋千让公主与如意郎君见面病愈.

也有的说:唐朝有个叫李翠莲的妇人,有一天在丈夫不在家时将头上的金钗送与化缘的道士,道士赠其白瓜,后因丈夫不解而自寻短见.时逢唐天子告示征白瓜,丈夫刘全敬白瓜却不受封官,只求受冤的妻子复活,唐天子呈奏天庭,赐其秋千荡活妻子.

至今,凤羽人都说“打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老百姓觉得荡秋千能“千板千使”(当地白族话,意思是“荡去病、荡去痛”),春节搭秋千不仅增添节日气氛,而且起到强身健体作用.

人神同娱说本主

本主是白族村社本境内最尊贵的地域保护神,白语称之为“岛博”“武增”或“劳公”“劳太”等,通译为“本境福主”.凤羽白族崇拜本主,坝子中的十八个村落村村都有自己的本主.这些被视为神灵的本主不管是帝王将相、忠臣孝子或是民族英雄,他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神,与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具有较强的人间性和世俗化,而且有名有姓,有来历故事,还有他们的住处和节日.

凤羽甸头杨柳、大充、马头、漆树以及白米、星登、旧邑、上登等村供奉的本主是“爱民景帝张保君”和其妻“照应洞天感德圣母”吉林嬷.关于他俩,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吉林嬷原为白王的三公主,生在宫中衣食无忧,但她不贪图荣华富贵,不仰慕王公贵胄,也不愿现享父王福禄.为了自食其力,追求自由爱情,她毅然离开锦衣玉食的皇宫,倒骑老水牛闯天婚配亲,下嫁辘角庄卖柴烧炭养活老母的张保君为妻.公主心地善良,不嫌张保君家贫如洗,以茅檐草舍粗茶淡饭为乐,孝心侍奉双目失明的婆婆,与樵郎恩爱有加,并与樵郎把从罗坪山波罗峰“吉刀早”(白语有金子的涧)烧炭处背回来的金银施舍给本地百姓,还按父王要求铺了金桥银路与父母相会.张保君夫妇死后,杨柳、大充、马头、漆树、白米、星登几个村子的百姓感念张保君夫妇不慕荣华、重义轻财、乐施好善的恩德,把他们双双奉为本主.邑人还作一联记之:

持柯养慈萱,窑火热时,母后何知子景帝;

跨牛获圣配,金桥架后,父王方识女仙机.

起凤、凤翔、振兴、佛堂几个村子,也流传着“三老爷”本主的故事.

根据明末清初起凤张大观后裔贡爷张德培《起凤本主记》所载:相传在南诏时,楚雄禄丰县李氏三兄弟为母亲治病,在神灵金鸡的点示下,跨越高山峡谷,涉过激流险滩,战胜毒蛇猛兽,到凤羽罗坪山去寻找起死回生的凤凰草.为了能早日寻到仙草,三兄弟各自爬一个峰,老大李文锦到灵鹫峰找,老二李文晋到中和峰找,老三李文斌到玉屏峰找.不幸的是,在三兄弟还未找到凤凰草时,接到家仆赶到凤羽传母亲病亡的凶信,三兄弟悲痛至极,跳崖自尽.当地人被三兄弟的孝心所感动,称三兄弟是大孝子,将他们三兄弟立为本主,并在他们采药的山峰下盖建本主庙:老大李文锦为灵鹫峰下起凤村的本主,封为“灵佑邦定高聪皇帝”:老二李文晋为中和峰下风翔村的本主,封为“孝闻大圣威定四时惠国佑民景帝”:老三李文斌为玉屏峰下振兴村的本主,封为“孝闻三龙天子显佑正道大神”.而帮三兄弟在禄丰照看家母的堂弟李文曜报信来到凤羽天马山下的佛堂村时,听说三兄弟跳崖身亡,自己也气绝身亡,他的行为感动了佛堂村的村民,人们又把李文曜立为佛堂村的本主,封为“佛道仁天护国惠民皇帝”.

当地流传:起凤本主曾化作山鹰,在起凤李家姑娘放羊的山头不住啼叫向她求爱,并与她成亲.至今,营尾李家村口还有他俩成亲的喜房.每年接本主经过这里时,都要停下来歇息片刻,让本主到李家拜年探视.另外,由于敬仰本主因孝心成佛及不畏艰险的硬汉精神,村民还把本主塑成金心银肺铜骨架.

此外,兰林、庄上、铁甲三个村的本主段思平、段思恒、段思宗三兄弟(也有说铁甲村的本主是树疙瘩),上寺、义和、屯户的本主大黑天神,雪梨村本主“敕封镇定坤元保应皇帝”赵德芳,大村本主“神冀宣功西天景帝”,草甲、白米东村本主东山天子骑龙景帝,玄恩谷丰明德景帝,这些都有流传的故事,皆由本乡上辈口述传承,代代不息.

凤羽白族视这些本主为神灵,在罗坪山麓和天马山下为他们修建了本主庙,庙中供奉着本主及其家眷的塑像,庙前有照壁古树,草地流泉,环境清幽,庙中还有专人负责招呼.平时,村子里的各户人家不管是婚丧娶嫁、生老病死,还是起房盖屋、添丁取名、农事田耕,以至求学、开业、打工、经商都要邀集亲友到本主庙“送平安子”祭祀本主,庙里四季香火不断.特别是到本主会期,村民们还要到山上把本主从庙里接回村中供奉,举行接本主及巡游活动.本主会既是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是欢乐的民族节日,具体时间各村不一.

甸头、源胜、杨柳、大充、漆树、马头、白米接本主的时间是农历正月.首先由大充村在大年三十晚上前把本主及家眷塑像接回到村头的会仙阁中,供奉期间,村民按时敬谢香火,并组织在本村巡游.到了正月初六下午,由杨柳接过去,先在村头的大照壁前和村中的各条巷道中巡游,再安放在宏教寺或照壁后的戏台里,村民载歌载舞、耍狮舞龙,非常热闹.本主安放好后,村中的老妈妈在本主“行宫”中诵经,村中青年人在本主旁边通宵娱乐,第二天早上,村里的各家各户都早早地到本主前供奉汤圆,下午在寺中杀鸡祭谢.本主还与水系有关,比如凤翔元士同源胜共用一个水系,所以到当天下午太阳落山前,元士村民又来杨柳村把本主接到本村的文昌宫中.初七下午,又由马头村到元士接走本主,仍安放在村头的寺中,留本主一天,全村杀猪欢聚,然后又由白米村接走,到初十后再由漆树村把本主送回到波罗峰麓的本主庙.

而凤翔接本主又在农历二月举行,即二月初一由官路村把本主从本主庙接回到本村魁星阁,供奉一期后,初八开始再以中和、太和、元士等村逐一接游.然后在二月十二将本主接回到凤羽街本主的“行宫”中隆重联欢,第二天(二月十三)才由官路村将本主全家塑像送回本主庙.

起凤、义和等村接本主都大同小异,只是时间上略有不同.

凤羽本主节非常热闹,也很神圣,接本主不是用彩轿抬就是用木车拉.在此期间,各村认真打扫好卫生,村中老老小小都穿新衣服,人们以目睹为福,人人争着看,个个抢着抬,在此期间,村子里还举行各种极有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欢歌笑语,通宵达旦.

正因为凤羽人把本主当作本境福主,并将一切安康寄托于他,因此乡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本主暗中庇佑境内子民的传说.其中,本主与凤羽前清三进士的轶事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雍正庚戌进士张绰进京应试时,本主化作老叟入考棚给他指出卷中疵谬,说是同乡后瞬间隐去.到张绰高中还乡后,看到庙中的本主貌似考场中所见的老叟,恍悟本主神佑,于是增设祠宇,题赠“默相文明”匾并记神佑之事.

被人称为“七里人王”的前清进士施化理,辞官还乡后也曾刻赠对联在本主庙大殿,联语是:

采药竭乌情,越虹桥、渡鹉关,合主仆弟兄,诚心爱日:

着屐涉凤岭,披凫藻,踏鸿荟,统莪蒿杯棬,痛念终天.

彰禄丰三兄弟到鸟吊山为母寻药的孝心.

道光进士赵辉璧曾作《施孝子传》,其中讲乾隆时有邑人学山,其父八十有余,喜看戏,但因足疾不便行走,每到坝子中各村唱戏时,学山必背其父去看,有一次因互诉受县吏欺勒,本主嘉其孝心,于夜中显灵斥责县吏.为此,赵辉璧曾在本主庙撰联:

庙貌辉煌,想当年忠孝节义;

躬修纯粹,仰今日正直聪明.

另外,抗日战争时期,任六十军一百八十四师参谋的凤羽籍出征军人李蒸也说,台儿庄战役时,凤羽藉将士在激战时看到本主现身,激励大家“誓死抗敌、必定生还”,果真应验.

过年闹春王正月

闹春王正月是凤羽起凤村(波大邑)独特的民俗活动,当地白族话叫“打折汪之高”,意思是在岁首的春王正月(大年初一)举行唱跳娱乐,以求全村一年五谷丰登,清吉平安的盛会.

闹春王正月活动源远流长,据传是清朝康熙年间,起凤村被吴三桂亲赐“三代郎官”世家的乙卯科进士张大观在南京任职时,集南京春节文化娱乐活动的精华,召邀民间艺人结合本村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民俗进行改编而成,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春王正月是百姓对岁首季节之神的尊称,充满着黎民百姓对岁首的敬畏和喜悦之情.按凤羽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吃完用水碓打成的老品种糯米面做成的元宵后,整个坝子十八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换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村头观看接本主、唱戏、荡秋千、耍狮舞鹤等娱乐活动.起凤村除了上述活动外,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闹春王正月活动,其中参加表演的有贺岁的龙灯队、舞扇的花灯队、藏族马帮、汉族货郎担、渔樵耕读,还有播种的小姑娘、挖田的小伙子、算命夫妇、县衙春官、朝廷役使、老寿星、神汉、卒吏等,非常热闹.

演出开始,一队身着白汗褟、衬衣、黑领褂,理着东洋头,太阳穴上贴着用锡纸剪成十二角的“叶眼”(洱海边的大理白族称为“太阳膏”),脚着绣球草鞋的青年龙灯队在欢快激昂的唢呐伴奏声中来到村里的张氏家中院心里舞龙庆贺,因为,张氏夫妇正月初一喜添贵子.

不料,恰逢县衙执掌礼仪的春官下村清点门户,看到村里很热闹,便顺着锣鼓和唢呐声来到张氏家里来.说来也巧,就在春官到来时,张氏家中才生下的男婴不住地大声啼哭,当春官问起缘由得知张家夫妇正月初一得子时,便指责婴儿父母正月初一生子有悖体统.(此种观念暗指正月初一生子,说明在上年栽插大忙季节夫妻同房,村民认为有违农时的行为)认为此事玷污岁月,给干净的春节带来秽气,罪匿难容,要受乡规礼法制裁,便当即回县衙禀报.

与此同时,起凤村中闹春王正月的其他活动也在热热闹闹地进行.

一颗豆子圆又圆,小小生意赚大钱.

田中只怕牙齿草,家中只怕姑子搅.

打莲花乐的敲响快板招揽生意.

我是山乡一渔翁,肩扛鱼竿上山坡,

直钩钓鱼钓不着,总是笑呵呵.

挥着渔竿的渔翁在山坡上钓鱼.

砍柴只砍树丫丫,水土保持记心上,

山中树木绿闪闪,水源不会干.

肩挑柴担的樵夫赶来对曲.

大理海中人烧荒,苍山顶上捉鱼虾,

三十晚上白月亮,梨树开桃花.

用反锄挖地的老汉唱起反义调.

犁田犁到石岩头,石头碰撞出火球,

抓起火球种下去,石岩出金银.

头戴草帽、手扶犁耙的耕田爷爷与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送饭奶奶唱歌.

母鸭无鞋空洗脚,公鸡有髻不梳头,

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老宗师带学生游春吟诗作对.

表演场上热闹非凡,腰系绣花裙、脚着绣花鞋、身背小竹篓的播种姑娘把糠皮扔到人群里逗笑,身穿藏袍、脚蹬长靴、腰挂宝剑的藏族马帮跳起欢快的锅庄;算命夫妇用二拉响《蒙化调》招来顾客,货郎担摇着拨浪鼓推销商品:戴面具、拄拐杖的老寿星放声歌唱,耍灯笼、挥扇子的花灯队尽情跳舞.

此外,还有击牛皮鼓的神汉,跳神占卜的巫婆,敲木鱼的斋公老太,身穿长袍马褂、口叼烟嘴的乡绅……春日晴和、国泰民安,人们在新年新岁到来的第一天尽情娱乐.

县衙得知张氏夫妇正月生子后,正堂马上授意老练持重的秘书起草强调凤羽白族民俗、体现爱民为民、合乎朝廷典章规定为内容的奏章,派人火速送报京城.之后,县衙正堂带卒吏亲自到起凤村设堂审理正月初一得子的张氏,刚才在村里表演的所有人等云集会场.击鼓升堂,一声长长的“威——武”过后,县官敲着堂木,用阴阳怪气的音调大声怒斥身着刑具的张氏,在罚张氏打十个大板时,老总边打边大声喊“一打一年清吉,二打二甲进士,三打三元及弟,四打四季发财,五打五子登科……”其实,雷声大雨点小,卒吏们的大板只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压根没有打到张氏的屁股上,正在这节骨眼上,一声“圣旨到”!身穿古装戏衣、骑着枣红马的两个童子引着骑大理马穿黄袍的朝廷文书直奔堂前.大声宣读:“张氏夫妇正月生子必成大器,特赦无罪!”

张氏转忧为喜,在场演职人员及观众人等一起欢呼.正堂给张氏赐红衫,派卒吏给张氏挂大红花,并亲自为其敬酒致贺.最后,骑马的传“圣旨”文书和背敕旨的童子在前开道,正堂、老总、卒吏及其他演职人员按渔樵耕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顺序排列,吹吹打打护送张氏回家.

春王正月内容丰富(二十多场)、人物众多(近二百人),扮演各种角色的人物说唱结合,白话汉语相杂,有快板、打油诗、大本曲、吹吹腔,但歌词合乎身份,主题突出、内容关联、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有些地方还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表现形式.尽管场次多,但剧情完整,有发生、发展、、结局,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中,不管是满脸抹黑的哑男哑女用锅烟脂随意涂抹观众取笑、播种的少女将糠皮撒向人群逗乐,或是渔翁在山坡用直针钓鱼时的幽默风趣、县官坐公堂时的吊儿郎当……他们用羊毛棉花做胡子,以牛骨马胯当刀,一张蓑皮当衣服,两片莲藕为眼镜,脚底左边草鞋、右边马靴,头上鲜花果皮、花花绿绿……装束奇形古怪、动作滑稽可笑,说唱幽默诙谐、插科打诨,不时令观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表演者和场上观众产生了强烈互动,迭起,气氛热烈.

特别是剧情和唱词,乍看似逗众取乐,实则大有教化作用.比如:张氏夫妻正月初一得子被审,确有悖人情之感,但实际上这种“问责”礼仪与当地的民俗有密切联系.首先,过去由于科学文化落后,凤羽地区认为“折汪之克包”,即正月生的儿子和其父冲撞,若是哪家正月得子,必须出资进行驱凶除邪仪式.另外,凤羽有句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因此,家家户户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为大,为了来年清吉平安,人们在三十晚上必须准备好过年的物品,搞好家庭和个人卫生,贴好春联,检查盘碗有无破裂,封门,初一开始不动刀切菜,不见血污垃圾,初一早上起来不高声喊叫,不打架吵嘴,不说带不吉利词的话.所以,春官认为张氏夫妇正月初一生子犯忌加以追究问责情有可原.而且,即便张氏受审,但最终赦免无罪,体现当权者体察民情,遵从民俗以及为民爱民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其间正堂审案前不受银两薄礼,暗示为官要公正廉洁,不宜枉法、鱼肉百姓,寄托着人们惩恶扬善、赏罚分明的愿望.

剧情中还有给边防军送军饷的藏族马帮跳起快乐的锅庄与当地白族同乐共舞,不仅点示凤羽自古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而且表明民族团结,友好相处.其余的劳动读书体现耕读传家、勤劳致富,钓鱼砍柴宣传注重生态、保护环境.不仅如此,就连看似封建迷信的神汉也唱“神汉巫师不可信,有疾有病找医生”.算命夫妇也说他们夫妇到村里不行骗术、不说假话坑人,为的是在新年新岁到来时与村民同乐图吉利.其中的说唱富有哲理寓意,发人深思.

闹春王正月是凤羽人欢庆春节和本主节结合起来的一种群众性大型娱乐活动.活动内容集当地生产劳动、民俗礼仪为一体,含有送旧迎新、除凶化吉、祈求平安等各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意识,极具凤羽“田家乐”的特色,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月清明杨柳风

记得英国人类学家费子智到大理观摩了白族上坟扫墓后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民家上坟的气氛决非那么庄严肃穆,不像西方那样对坟墓有恐惧和敬畏感.空旷的山野,坟墓散布在松树林和岩石中,并不让人感到阴森可怕,完全没有西方坟墓那种半掩半映让人生厌的感觉.孩子们随意在他们的祖先坟墓之间奔跑玩耍,成人则躺在墓碑前的阴影下乘凉或背靠着坟墩休息,气氛显得自然,欢快,亲密.”的确如此,家乡凤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上坟扫墓真的是一次非常开心的传统节庆活动.

每年送走正月,在凤羽河畔杨柳风的吹拂下,坝子中的梨花、桃花、杏花、油菜花总会相继开放,园子里着花的楸木林中布谷声声,村民们换下年装忙着种秧田撒种,随后,清明节如期而至.

清明时节,凤羽坝中日暖风和、花香鸟语.村子后面两边开满野蔷薇花的小道上,到处可见上山扫墓祭祖的人群.大人们背着锣锅碗盏、提着香烛纸火,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的小孩子们抱着大公鸡、戴着柳帽、拿着柳条、又蹦又跳.

凤羽上坟扫墓大多在山麓,清明时节,山坡上草长花开,景色秀丽.墓地四周,松树抽出白嫩的枝条,山杨展着碧绿的叶片,香叶树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刚出巢的小山雀鸣叫着飞翔在蓝天下,淡蓝色的白芨花开在草丛里.特别是白杜鹃花和各种颜色的小碎花杜鹃,开得满坡都是.到了墓地,大人们搭灶生火,架上五格土锅忙着张罗午饭,没事的小孩子们便冲进花海摘杜鹃花、挖白芨果、捉迷藏、……困了累了便躺在松树下或蜷到墓碑前纳凉歇息,快乐得如同一群群自由自在的小鸟.

中午时分,阳光灿烂.天气暖和,村子里的老人们三三两两相约,拄着长烟杆,沿着村后石板铺成的古道、慢慢走到山神庙前伞状的古杉下纳凉片刻,然后顺着山路走到坟山做上坟客.进得山来,或在松树下纳凉摆古,或去看碑讲述逝者生平.到了吃饭时,男女老幼在墓地前软绵绵的草坪上席地而坐,七八个人一桌,老幼分开,上年纪的人看鸡头,喝鸡脚酒,气氛欢快热烈.扫墓也如同野炊,山上的饭菜十分可口,特别是午饭前,大人在煎干兰的油锅里烤的嫩茴香糯米粑粑又脆又香.午饭时用煎好的米干兰与煎豆腐、豌豆粉拌成的“萝卜色”,火腿炖鸡肉,香椿炒青蚕豆,都非常爽口.

清明上坟,重在缅怀先祖,待孩子们玩够之后,大人们总是抽空领着孩子们把柳条、鲜花、果品等供放到墓碑前,然后在墓前逐一介绍先祖的姓名和生平功德,并与孩子们一道在墓前行礼致拜,目的在于让后代人等不忘先祖.

乡村四月开秧门

乡村四月,布谷声声,漠漠水田里白鹭回翔,农人开始栽秧,最隆重的是“栽秧会”开秧门.

“栽秧会”是白族人民围绕水稻栽插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农事节日,它既是一种临时性的劳动互助组织,又是一种将娱乐和生产劳动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传统习俗.每当四五月间栽插季节来临,几十户人家甚至整个村庄的劳动力自愿组合起来,以换工的方式进行集体栽插,称为“秧会”.

为了来年大丰收,图个吉利,栽秧会(白语叫“挖富等”)开秧门的日子要请村里懂历法天文的老先生来定,一般在“小满”前后.日子选定后,要在村中选一个有威信、生产技能高、懂指挥的人当“秧官”,然后由“秧官”组织青年男女准备好一面有白色犬牙镶边的蓝色或红色三角形“秧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秧旗”很大,旗杆有两丈多长、有椽子粗,上面斜绕着彩色布条,需几个男青年才抬得动.旗的顶端有一个用红绸布扎成的大斗,以示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秧旗”上还饰有各种彩色的飘带、绣球、锦鸡翎、大铜铃和小圆镜,五彩缤纷,很是好看.

开秧门那天,整个村子到处充满喜气,就像过节一样.吃过早饭,参加开秧门的人都穿着新衣服,早早地来到村口斜靠在大树上的“秧旗”前集中.大家有说有笑,年轻人打扮得最漂亮,小姑娘用黑纱帕把平时舍不得戴的白色绣花巾缠在头上,身上穿着北京雅布衣,外罩湛蓝色的士林布褂子,胸前挂着用红毛线系着的银三须,腰间系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腿上打着有白色绣花图案的黑绑腿,背上背着饰有五彩飘带、套有油布套子的贵州篾帽,额前梳个刘海,怀里揣面镜子,脸上擦了白雀灵,有的还特意在开秧门前到街上镶了一颗金牙齿,见人总是一个劲地捂着嘴在笑,个个打扮得就像去做客一样.小伙子清一色地理了“东洋头”,上身里面穿红色背心,外面高领布钮排扣白汗褟,下身蓝裤子,脚上穿着小姑娘送的黑帮挑白色星花棉线草鞋,身上斜挎一顶有蓝色飘带的小草帽,格外英俊潇洒.

乡下人挚爱土地,也非常敬重粮食.所以,人到齐了要准备出村下田前,还要由“秧官”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秧旗”前摆果酒,放鞭炮,奏乐敬香,带领大伙祭拜秧旗.出发时,“秧官”在前,抬秧旗的人跟着,后面是从东山上请来的唢呐队,然后才是参加开秧门的人.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唢呐高奏,大家扛着挂彩的犁耙、挑着插花的秧把,一队儿跟着出村下田,那情形热闹得像办喜事一样.

来到田边,大伙放好东西,先在田埂上竖稳“秧旗”,“秧官”和乐队站在田埂上,待祭过田公地母、分发糖果、饮酒贺词后,栽秧的人卷衣抹袖下田,在秧官的指挥下一字形排开.人们拿好姿势,手把秧苗,待“秧官”一个手势,大铓锣“咚”的一声,人们一起弯下腰开始栽秧.

本来栽秧是一种辛苦的劳动,可是白族人民深知是土地养育了他们.因此,每年在大地上插下第一丛秧苗时,总显得这般神圣,虔诚,把紧张的栽插当作盛大的农事节日来过,既是表达对故土的感激之情,又满怀对丰收的期盼和欢乐.

有趣的是,整个栽插活动始终在音乐伴奏下进行.乐器以唢呐为主,加上铓锣和大镲.吹奏的曲子是固定的,有《栽秧调》《蜜蜂过江》《龙上天》《过山情》《大摆队伍》等,根据栽秧的开始、、结束来定.音乐节奏的快慢决定着栽秧的速度,开始时,音乐的节奏比较舒缓,很有点像交响曲中的引子,让人们在刚刚开始劳动时调整姿势、找准感觉,进入状态.待到田里栽秧队伍阵势摆齐,腰腿适应,音乐便由慢到快,从悠扬舒缓转向欢快激昂.音乐声中,田埂上的秧官不时大声呼唤,调动着队伍的阵式.田里的人们弓着腰,跟着节奏,左手分苗,右手插秧,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动作如闪电一样快,谁也不敢站起来支一下腰.栽了一丘又一丘,直到一段音乐达到,并转向尾声,大家在欢快的锣镲声中齐呼一声“啊呼呼”,才直起腰来.

是的,插秧劳动是枯燥、单调的,但白族人民却把优美的音乐和辛苦的劳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劳动变得轻松浪漫和富于生活,这种劳动方式,可以说是少见的.

乡下有句话说“五月栽秧,大帮小忙,青蛙钻秧田水,脚底垫根稻草都有好处.”为了抢节令,栽秧时一般都是午饭送到田头吃.开秧门这天,菜肴非常丰盛,每人一条煎干鱼、一片二两多的“栽秧肉”,还有乳扇、粉丝、木耳、米粉皮、腌鸭蛋等许多传统菜,就像待客一样.“秧官”和犁田耙地的每人双份:两条鱼、两片肉.人们常说人物一理,连犁田的牛也有专门的“伙食”:腊猪油拌红糖,茴香糯米饼,再加泡好的蚕豆.吃午饭时,人们三五成群,席地坐在田间小路的溪水旁吃午饭,依然是有说有笑,栽秧时的紧张和疲劳消失得一干二净.

吃过午饭,休息片刻,每人还有一勺叫“洗脚豆”的炒豆,这时,也是大家放松的好时候.年轻的小伙子和小姑娘爱趁对方不注意时,把别人的东西藏了起来,东西被藏的人发现后,藏东西的人就规定了一个时间让对方去找,那时没有表,时间就以请一个老道些的长辈栽完一把或半把秧为准.如果东西被藏的人找到东西,就作为赢方,若是找不到东西,就是输方,但最后不管是哪一方输,都要到购销店里买水果糖和饼子请大家吃,有时“秧官”和犁田平地的人也会因东西被藏而乖乖就范.有时候,偶然会有人在秧丛中栽出叶片白里透黄的秧苗来,白族话叫“纸活改”,汉语为“秧花”.大伙便会惊呼:“有喜喽!有喜喽!”纷纷向栽出秧花的人祝贺道喜.如果栽出秧花的是姑娘小伙,便祝他们今年喜门开,肯定找着好对象:如果是新婚夫妇,便祝他们定会生个胖娃娃:如果是中老年人,便祝他们身体健健康康.但不管是谁栽出秧花,本人都非常高兴,同样乐意地到大队购销店里买些水果糖、饼干、,在午饭后分发给大伙,以示酬谢.

整个栽插活动,从开秧门那天开始,天天如是,栽到谁家的田,秧旗就插到谁家的田头.田间的午餐和所需的果酒皆由田主人家备办.唢呐吹打乐班子则从始至终紧跟着栽插活动,凤羽坝中满田满坝鼓乐喧天,歌声不歇.

艾香隐隐庆端午

每年的端午节往往正值乡下五月农忙的栽秧与麦收时节,雨水下地、阳光充足,田埂上艾草飘香,河塘里蒲苇泛绿.也许是因为没有大的江河湖泊之故,故乡的端午节没有与爱国诗人屈原相关的传说,也没有赛龙舟、包粽子的风俗,但却另有一番情趣.

家乡人说,端午这天什么都是药,连老墙土也可以治病.因此,一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到田埂上去挖砧板药,拔菖蒲,割艾蒿.艾蒿有黑白两种,黑艾蒿可以除湿去风、解表发汗,药效好,香味浓,这个季节,行走在乡野间,到处艾香悠悠,即便是赤日炎炎的正午,都会让人神清气爽.肥嫩的艾蒿割回家后,人们把它扎成蒿像,供奉在自家的天地堂或灶君老爷及祖宗堂的两侧,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祛病,驱蚊逐蝇,家里也时时艾香隐隐,特别是日后家中大人小孩若有点什么感冒头疼、消化不良等小病,只要在蒿像上取一点泡水喝,病痛就会马上好.

凤羽坝水好土肥、药材遍地,人们常说“屁股底下有三剂药”,的确如此.除了艾蒿、菖蒲外,蒲公英、车前草、马鞭草、龙胆草、鱼腥草、红丹参、牛尾参、灯盏细蕊……数不胜数,而且一到这时节,都如赶街似的竞相争妍.另外,山脚下的麦田或秧田的田埂上还有许多熟透了的野刺莓,一串串、一簇簇,在端午这天同样也是药,一到这天早上,大人小孩都争相去采摘.还记得端午节的早上,母亲在去割麦或拔秧回家吃饭时,手中除了带回来一大把散发着清香的艾叶和砧板药外,腰间卷起的围裙里总会带给我们一大兜熟透了的野刺莓.于是,喜悦无比的我们几弟兄便把刺莓装进平时砍削好的竹筒里,用一根筷子轻轻地在竹筒中上下舂捣,然后,再把蘸满刺莓果汁的筷子轮流着横放到各人的嘴里,从左至右反复地着沾在筷子上的刺莓汁,又香又甜.此刻,肥兜兜的小嘴两侧总会留下一道道玫红色的汁印,几弟兄常常相视大笑,开心极了.

端午节这一天,在古老的集镇凤羽街上,有些心灵手巧的老妈妈还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包上艾叶及各种药材,精心缝制成十二生肖以及各种形状的雄黄袋、香包等小饰品,沿街摆放在圆圆的小竹筛中叫卖.这些小饰物工艺精致、惟妙惟肖、色彩鲜艳,散发着艾叶等药草的清香.大人们从街上买回家后,便将这些小饰物缝钉在小孩子的虎帽、凤帽或红毛线帽上,一到这两天,村口或洗衣塘边,年轻的媳妇们背着或抱着的孩子的帽檐上都会有这些可爱的小饰物,如果大人用手轻轻地逗一下孩子,小家伙们总会在咯咯的笑声中摆动着头,帽子上的饰物便不停地来回摆晃,活泼天真的笑靥着实可爱.

听母亲说过,我出生那年,端午节时刚好半岁,非常可爱,又是第一个,全家人都非常喜欢我,为了给我的帽子上钉上生肖等饰品,母亲还特意给我买了一顶带帽顶的红色线帽.“长孙如小子”,奶奶也用编卖草鞋的钱给我买了许多生肖饰物及香袋钉在我的帽子上,很好看.当然,我那时戴着生肖和香袋的样子只有靠想象去猜了.

除了采艾蒿、摘刺莓、钉饰物外,还有早上炒兰花豆(嚼鬼头),晚餐炖腊猪脚.夏日悠悠,艾香隐隐,家乡的端午节真是一个充满着自然情趣的节日.

凤羽河边火把节

每当罗坪山麓秧田边的湿地里开满红艳艳的火把花,凤羽河边果园里的梨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火把梨,凤羽人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也就到来了.

凤羽人把火把节叫作“夫汪舞”(意为“六月狂欢”),也叫“堆果灰”(意为“竖火把”),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溯其渊源,家乡凤羽的火把节源起于南诏“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说的是柏洁夫人得知邓赕诏主被害后,连夜高擎火把赶到南诏,在松明楼的灰烬中刨钏寻夫,后来在南诏王逼娶时以夫亡百日后嫁为由不从,并在南诏王举兵强逼时率兵奋力抗击,守城三月后在退至右所西湖时,以只要南诏军队放自己的将士一条生路便应嫁的佯许,让邓赕余部沿着西湖通往旧州的山道、翻过苍山云弄峰和天马山的垭口,从凤羽逃身脱险,自己却在部队撤完后身沉西湖.

凤羽人敬佩柏洁夫人的善良仁慈和坚贞,有些村子还把她奉为本主,也有的野史说柏洁夫人是凤羽人.从此,每年柏洁夫人的忌日这一天,凤羽坝中都要举行火把节.女人们在夜里用凤仙花根捂红指甲外,各村都要竖大火把.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火把由当年结婚生娃娃的家庭负责操办,当天早上,这些家庭中年青力壮的男人相约,到山上砍回一棵几丈高的松树,下午,相关人等集中在村口空地上扎火把.用篾片将干柴、竹枝及松明子分层牢牢地扎紧在松树上,再在空隙中插上火把梨,花红、乳扇与彩带和三角形的各色小彩旗,顶端松枝下还有一个红纸围成的大斗,四面写有“五谷丰登”四个大字,中间一面令字旗,在翠绿色松枝的映衬下非常好看.

扎好的火把竖在村口的空地上,竖火把时,由生女孩的家长负责挖坑,而生男孩的家长负责将火把竖在坑中,有着浓郁的生殖文化味道.除了竖火把,有的村子还扎九莲灯增添节日气氛.九莲灯形式各异,有鲤鱼灯、莲花灯、十二生肖灯,每串九盏,共九串八十一盏,悬挂在火把周围空地上的树枝或房檐下,灯光闪烁,灿若星汉.

火树银花不夜天,稻花香里说丰年.火把节这天吃过晚饭后,各村的男女老幼咸集村口,大火把下,高八仙桌一字摆开,两边坐满了村中参加摆果酒的老人,唢呐激昂欢快的《栽秧调》《蜜蜂过江》吹得格外动听.一轮吹奏结束,先由酒席上村中年事最高的老者代表全村贺词:

火把佳节喜洋洋,火把点燃亮堂堂.

自从今天庆贺后,五谷丰登多打粮.

火把点起亮晶晶,全村老小来看灯.

自从今晚庆贺后,年年粮食大丰收.

话音一落,在场所有人会齐呼:“好!”“好!”接着,老人用一根蘸着汽油棉球的长竹竿点燃火把.顿时,火光猎猎,照得四周一片通红,加之彩灯彩旗以及艳丽的民族服装,简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时此景,人人惊叹,个个叫绝.火把下,人声鼎沸,笑语喧哗.酒席上的老人击鼓奏乐唱地戏,村中的文艺队耍狮舞龙跳马舞,家中得子添丁的家庭主妇们乐呵呵地忙着给人们发炒豆,当年当爸爸的青年人恭恭敬敬地给老人敬酒传烟,参加火把节狂欢的人们争相抢着从火把下烧掉下来的吉祥物,小孩子在人群中追逐嬉戏……大家沉浸在无比欢乐的节日中.

在这美好的火把节之夜,清凉的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幽香,凤羽河畔,各村村口呼呼燃烧的火把给人们带来温暖光明,预示五谷丰登,送来幸福吉祥.

八月十五话中秋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从罗坪山麓到凤羽河畔,坝子中稻浪翻滚,果园里硕果坠枝.在这收获的季节,农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以独特的方式欢度中秋佳节.

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凤羽白族村寨家家户户烤月饼.

月饼的用料和烤做极为讲究,面粉必须是农人自家种的本地老品种小麦磨成.每年五月栽种大忙结束后,勤快的家庭主妇们便为加工月饼所需的面粉忙活开来.选用的麦粒经过认真淘洗,不掺半点杂质.然后,又抽时间到水磨里把麦子磨成面.石磨磨面需要三道,为了保证月饼的口感,烤月饼所用的面粉只能选用二道面.因为,一道面较细,烤出的月饼会粘牙齿:三道面是最后一道,面中有麦麸皮,烤出的月饼会干裂:只有二道面筋骨好、粗细适中,烤出来的月饼颜色正、味道好.

月饼烤做配料讲究,工序复杂.

烤做月饼的精面先要放在甑子里干蒸,因为面里不加水,仅靠水蒸气,所以蒸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竹筷进行搅和,以防面粉结块不熟.等到面粉蒸好后,又将面粉倒进小簸箕中用水双手轻轻搓匀并晾至冷却.再将油榨房榨出来的老品种菜籽油烧熟冷却,按比例与蒸面和成面团,之后便是包馅.月饼里包的馅很讲究,由核桃仁、青陈皮、薄荷叶、红糖等组成,那味道纯粹是一种白族家园独有的味道,是任何充斥着现代调料和机械化加工的月饼不可能具备并永远取代不了的.

烤做月饼准备工作多,往往需要几个人合作.

做月饼时,要几个人同时动手,有的扯面,有的和馅,有的包心,还有的要用扎成梅花形的筷头蘸上食用膏脂红,在做好的月饼上盖上几个红印,撒上几粒炒过的芝麻.

烤月饼时,也要由一个手脚利索的人掌锅翻烤,另一个人在灶门前负责把握火候.因为做月饼的麦面和香油原先已加热成了熟食,因此,锅加热后,烤月饼整个过程的火势要大小一样,保持文火烘烤状态,所以,灶膛里烧的一般都是锯末或者是栗炭,只有这样,烤出来的月饼才不枯不焦,香脆可口.整个加工制作过程看似烦琐和过分苛求,但其意义却不同凡响,与其说是制作一种美食,不如说是合家团聚、亲友协同,大家一起在忙碌同体味食品充裕的快乐和节日的幸福与温馨.

凤羽风淳俗美、里巷仁和,烤的月饼除了供自家人中秋夜赏月食用外,还要互相馈赠给邻里乡亲及家族长辈人等品尝,让在校读书的子弟带给自己的老师,捎给家里在外因事不能回来过节的亲人和他们的亲戚朋友.

中秋是充满吉祥喜庆的团圆佳节,按照习俗,除了在外的人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而外,人们还要把家里上门出嫁的儿女们喊回老家与家人吃团圆饭,一道赏月.

团圆饭吃得较早,菜肴也非常丰富,除了一罐香喷的腊猪腿外(凤羽白族习惯将过年的四只猪腿留在一年中的端午节、火把节及中秋节和冬至节四个大节时烹食),还有鸡、鱼及秋季里的许多时鲜蔬菜.家人团聚,举杯酌酒,互祝幸福平安.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

入夜,皓月东升,玉宇无尘.皎洁的月光洒满丰饶的大地,清爽的夜风传来作物的幽香.台坎上、院心中,老老小小忙着张罗赏月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恰是尝新的最好时候.桌子上除了摆着浑圆金黄、香味扑鼻的月饼外,还有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葵花籽,煮熟了的嫩苞谷、青黄豆,烧好的松果,刚从园子里摘下来的石榴、苹果、梨……

农家人顺应自然规律,深感天地自然万物对人类的恩赐.赏月开始,都要先由家中上年纪的人在院心中的天地堂前敬香磕头,将白天烤好的“月亮”和“太阳”两个大月饼放在精致的盘子里,连同两小盅茶和酒放在托盘中,虔诚地供奉在天地堂前.然后,全家大小才在月光下围着桌子团聚赏月.

宝镜当空,山河摇影,在这美好的夜晚,七里八乡村村寨寨处处窗轩吟皓月,家家院宇弄冰悬.台坎上金菊绽放,庭院中丹桂吐芳.爷爷奶奶给小孩子讲述月亮的传说,爸爸妈妈与儿女共话桑麻的收成.皎皎的月光下,一家人细酌小甑子酿制的青大麦酒,品尝白天烤好的月饼,花好月圆,酒香饼甜,其乐融融!

重阳节

农历九月,方圆十里的凤羽坝子到处稻黄秫熟,一片丰收景象.罗坪山上,霜林渐染,雾抹轻纱;坝子上空,天蓝云白,阵雁南翔.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人们又以不同的方式欢度重阳.

“八月十五烤月饼,板栗核桃九月吃.”这是凤羽流行的一句节庆顺口溜.按照传统习惯,重阳节时,凤羽十八村家家户户都要煮吃板栗核桃.这一天,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或是上学路上,都会看到人们在品尝煮好的板栗和核桃.过去,由于凤羽很少栽种板栗核桃,大家都视为稀罕之物,平日里很难吃到,小孩子家一年到头就盼这一天,别提有多高兴.所以,在重阳节前的一两个街子,家庭主妇早就在凤羽街上向漾濞、炼铁、西山的山民买好新鲜的板栗核桃.

重阳节的早上,吃过早饭,家中的大人先让小孩把煮好的板栗和核桃送一些给家族的长者,然后全家人簇拥着家中的老人,围坐在台坎上的小方桌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剥吃板栗核桃.板栗核桃属坚果,上年纪的老人牙齿不好,做晚辈的儿孙总是先把剥好的板栗核桃仁敬送给老人吃,祝长辈健康长寿.中午,庭院里艳阳高照,花台上兰桂飘香,晚辈们又会为老人梳梳头、捶捶背、洗洗脚、晒晒被褥,一片孝心让长辈感到家庭的幸福和节日的快乐.

重阳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丰收在望,人们心情舒畅,除了煮吃板栗核桃尝鲜外,院子里栽有菊花的村翁邀集四邻,在疏篱前品酒赏菊话桑麻:有闲情野趣的文人又召邀文友,登凤岭,上天马,漫步鹤林寺,徜徉帝释山,赏景吟诗,畅叙幽情……

冬至节

一年所有的节庆中,冬至是最后一个、又是离春节最近的一个节日.所以,当地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节这天,凤羽人传统习惯是白天打糍粑,晚上炖吃腊猪脚.

糍粑用本地低产老品种糯米蒸熟的糯米饭做成,制作方法非常讲究.糯米饭煮熟后,放在大石臼中,然后由几个强壮的男人轮换着用脚踏的石碓杵一下一下舂,直到把石臼中的糯米饭捣碎粘成团,再由女人把饭团上揪下的糍粑压在碗口大的印盘中压平,印盘四边和底部有各种花纹图案,成形的糍粑如同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非常好看.

过去,除了水碓外,村子里有好些人的家中都有人工打糍粑饵快的房子.一到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家中没有打糍粑房的家庭主妇总是把在自家蒸好的糯米饭端过来请人打.都是隔壁邻居,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轮着舂打,大家有说有笑,互相帮忙,当场尝鲜,其乐融融,节日气氛很浓.

糍粑的吃法很多,其中用在栗炭火上烤黄的糍粑蘸蜂蜜味道最佳,又香又甜.冬至时值小雪大雪过后的数九寒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阳衰虚弱,糯食和蜂蜜不仅可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还可以养肺润肠、降火生津,起到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凤羽地区还有个习惯,总在春节时把年猪的四只脚腌好挂在灶房里熏干,然后在当年的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冬至四大节中各炖吃一只.按照惯例,每年冬至节的大清早,家中的爷爷或是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从灶房的楼楞上取下熏得乌黑发亮的腊猪脚,然后将其放在一大锅烧好的温水中浸泡.午饭后,便用干稻草或棕匹先把泡透的腊猪脚认真搓洗,然后用小刀将其刮干净,用大按其结构把猪脚分解开,再切成小块,用当地的土罐在灶膛中或栗炭火上慢慢炖,成了全家欢度冬至节晚餐的主菜.

由于冬至节吃的腊猪脚烟熏时间长,因此色彩非常鲜,味道格外香.冬至节这一天,凤羽坝子的村巷中、庭院里,到处飘散着腊猪脚的奇香.

凤羽古镇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敬奉天地神、日月神、风雷神、山水神、五谷神等,因此,人们也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敬重土地粮食,关爱万物生灵,长期以来形成了朴素原始而又道法自然的环保生态理念.

人们敬畏天地日月,以世间天地为大,每家院落中都必设天地堂,逢年过节或喜忧两头,终日香火酒茶不断.农历三月十九与冬月十九太阳会,四村八寨老者同聚村头寺宇、焚香烧纸、念经拜佛,感激太阳给万物带来生命和温暖.八月十五,瓜果遍地,秋收在望,善男信女带上自家烤制的月饼,两天两夜云集观音山上的观音寺中,与观音老母一家共度中秋佳节,并行大礼感恩慈祥美丽的月亮给暗夜带来光明.平素间,家中大人还教育小孩天大由天,天气阴晴冷暖时不能发牢骚,不能指天骂地,更不能对着天空日月做伤天害理之事.若是偶遇日食或月食,家中的老妈妈会马上举香跪地,闭目祈祷,为日月驱灾祛病.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凤羽虽然水源充足,但人们还是非常珍惜水资源.在老百姓的意识中,地上的水与天上的雨都是水府龙王给的,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龙王及人们向龙王借碗盏的故事.于是,农历八月十三清源洞会,坝子中男女老少汇集在洞前出水口旁的草甸上,载歌载舞,宰猪杀鸡祭龙王.七月十三,罗坪山玉堂峰下的黑龙河畔,庄上兰林及同一水系的五村同聚,在古戏台上唱戏对歌欢度黑龙王会.九月,谷子低头正要雨,为了酬谢江淮河汉等九个地域的九条龙给天下百姓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九月初一到初九,莲池会又在各村的寺庙中做九皇会.除此,人们还在逢年过节挑水时在井沿敬一对香,在龙王生日时在井中撒上几粒龙米,或在井壁上插上一面龙旗,以期井水永不干涸.同时还教育小孩不捉龙潭水井里的鱼虾,不砍龙潭水井边的树木,还说不能浪费水,否则人去世后要到阴间喝阎王的洗脚水等.

凤羽四面环山,平时砍柴拖竹、挖药采菌、赶马放牧,或是出境做生意、探亲访友、求学工作,都要翻山越岭.为了让神灵保佑山中往来人等清吉平安、不受野兽伤害侵扰,每座山上的山路必经之处,都设有一座山神庙,凡进山者,必在庙前敬香跪拜.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为山神庙会,届时非常热闹.

庄稼人热爱土地,除了山神,人们的心目中还有田公地母神.不管是阴地还是阳地动土,都不能随意乱挖乱刨,必须请地师择日子、看时辰、确定出土方向,并在开土时焚香敬茶酒,到了完工封土之日,同样也要照此举行仪式,一点都不马虎.春耕开犁节时,同样也照常如是.就连平时下地干活挖地,也不能用锄头等工具使劲在地上乱砸乱敲,以免惊吓到田公地母.为此,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村民们又举行田公地母会.

与临沧永德崇拜仙根、剑川崇拜“阿央白”一样,凤羽也有生殖崇拜习俗.在起凤鹫岭山麓的本主庙旁边,有一处酷似女阴的天然石缝,当地白语叫“以之杲”,汉译为“孕子渊”.许多新婚及婚后不育的妇女常抱着乌骨鸡到这里敬香求子,乡间还流传着一首含蓄的无名氏诗:

曲径通幽处,两峰夹一溪.

洞内水滴滴,门外草萋萋.

有水鱼难养,无树有鸟栖.

不到三寸地,万代子孙基.

一粒粮食一滴汗.庄稼人也极其珍惜粮食,感恩天地赐给人类衣食之源.清明田间播种,上年纪的老人先将满满的一斗稻种供在田头敬香跪拜,供奉茶酒,并在田头插上桃花或松枝.开秧门当天,全村劳动者在下田前先集中村口祭拜秧旗,鸣炮奏乐,到了田头,依旧用茶酒敬谢田公地母,让年长者先下田栽下第一丛秧.谷子打苞,人们在中午时分用托盘端着对香和果酒到田头送谷饷午(白语叫“烧果衣等”).中秋赏月,人们把田园里成熟的粮食瓜果敬奉在天地堂.新谷登场,家里首次尝新(白语叫“因果等”),做饭时必须用一半新米与一半陈米掺煮,煮时取米六小碗或十二小碗,煮一次吃几顿,以示全家粮食一年到头不断,有福有禄,年年有余.

凤羽有句俗语说:天有天主张,不必火烧秧.年成不好时,不低头或不饱满的庄稼不能用火烧,就连栽剩的秧苗,或上面残留五谷颗粒的秸秆也不能用来垫圈.过去,上年纪的人在吃饭前总是将盛满饭的碗高举过头,非常虔诚地祈祷敬谢后,方才动筷吃饭.还教育家中小孩要敬重粮食,并说:吃饭时乱抛撒饭,天上雷公公会打雷.

由于受“万物有灵”宗教观念的影响,凤羽人认为世上万物不论大小皆有生命,连路上的蚁蝼都不宜踩踏.

凤羽是鸟王凤凰的故乡,也许就因为如此,这里的人格外爱鸟.与“百鸟朝凤”一样,流传在乡间的“录谷枝”神话故事同样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相传,在很早的时候,由于人们不爱惜粮食,上天发怒后便将五谷收回.鸟儿得知此事后,就不停地哀鸣:“录谷枝”“录谷枝”(白话叫“留一穗”),最后因鸟儿一直叫到嘴里鲜血直流而感动上天,衔回一穗谷种又才使人们有了粮食.因此人们爱鸟护鸟,常常说:“只要田里谷子好,麻雀吃多少.”收割时故意在田头地角或打场上、庭院里留下些雀饭,抛撒鸡食时,任凭麻雀与鸡共同啄食.发现雏鸟从树上的巢中或房檐上掉下来,及时把它放回巢中.人们把燕子的叫声理解成:“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借你的房子躲个雨.”起房盖屋,总要想到在楼楞上钉块小木板,供春燕在此安家筑巢,还在院落西方向阳背风的主房墙两侧留上一些鸽子眼,好让鸽子在里面做窝孵雏.

凤羽人认为“人物一理”.因此,逢年过节不亲自动刀伤害自家的禽畜:春耕栽秧大忙,耕牛催膘,主人家给水牛准备好茴香糯米粑粑、腊油、泡蚕豆:骡子驮料辛苦,马锅头在料兜里装上红糖,干蚕豆.人们还以“吃青蛙会得大脖子病”,“杀猫吃要还七世”,“上山打鸟,家中丢鸡”来关爱生灵.并用古树是神树,巨石是仙岩,砍柴只砍枝丫,不捉有籽鱼虾等来保护生态.

编辑手记:

凤羽镇位于大理州洱源县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文墨之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文物古迹丰富、民俗节庆众多,其民俗节庆既有所有白族地区节庆的共性,同时又因为不同的地理、人口因素而呈现出自身的特点.通过一年从头至尾大大小小的节日,我们就能看出他们坚韧平实而又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凤羽古镇风情解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凤羽古镇风情解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凤羽古镇风情解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