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探讨类论文如何写 和其味无穷的对话以互文性理论《西游记》改编有关论文如何写

此文是一篇理论探讨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味无穷的对话以互文性理论《西游记》改编

【摘 要】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对文学名著《西游记》的互文性改编更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这场后现代语境下的改编就像是一场与古典名著之间其味无穷的对话,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互文性;解构;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08-02

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经典是文化积淀的结晶,也往往成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对《西游记》改编包括:电影《大话西游》、网络小说《悟空传》还有《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等.改编之后的作品,在作品主题、人物内涵以及阅读和观看体验方面都与原著相去甚远.虽然如此,如果没有原著《西游记》做基础,改编作品的影响力、生命力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将会大大降低.换言之,正是经典名著的妇孺皆知与脍炙人口,才使改编作品得以被反复解读和品味.

一、浅议“互文性”

首先,了解“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文艺批评术语,同时又是一个颇多争议的概念,在不同时期的文艺理论家那里都有不同的解释,有结构主义的互文性和诗学的互文性等.用艾柯的话讲就是“每一本书都在谈论其他的书,每一个故事都在复述一个已经被讲述的故事.”

其次,“互文性”是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发展而来的,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引用.即“文之所言,乃尽前人之语也”;第二,抄袭.即未加申明的逐字逐句的借用;第三,用典.但从互文性的对话属性来看,其与抄袭、引用、用典相比更有主动性、创新性.因为语篇与语篇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取舍”.在取什么、舍什么的过程中,作者与作者之间,仿佛进行了一场对话,这对话可能是友好的交谈,达到一人贡献出一思想,而得到的却是不止两个思想的效果;还可能是一场礼貌的借用,借别人的葫芦,卖自己的药.例如,鲁迅《故事新编》里的小说打破了时空界限,古人与今人,古文与今文,甚至外国语言都聚合于此,就如同鲁迅所说,他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鲜明的互文性特征.

“杂取种种”,不仅意味着纵向上向前人取,向想象中的后人取,也同时以为着横向上取,这也契合了互文性理论中的观点,“社会、历史、文化也是另一种文本的他者”,也就是说,即使文本上没有直接引用,但在社会或文化上有创作意图上的联系,也称之为“互文性”.例如,萧红与迟子建,她们二人在各自的人生经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小说的语言特色上都不相同,甚至在影响作家创作的文化上,一个是北极村的乡村童话,一个是萨满教的独特文化.但是在以文化历史背景土壤滋养个人创作的选择上,她们二人又给读者一种极为相似的感觉.有时可能作者也是无意而为,但在读者那里“互文性”就产生了.以上是“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意味着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历时与共时,再现一个作者与读者,背景与文本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网络.“合成一个”,字面上给人一种拼凑,偷借之感.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偷,即使是偷,也有所不同.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里有“三偷”之说,偷语、偷意、偷势,其中,偷语最为钝贼,偷意虽然情有可原但也不明智.惟有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最为清白”.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互文性分析就是“势”相近的两组诗句.李白诗句是将无形的愁化为三千丈的有形白发,而李清照则是以舟载愁,无疑也是把无形之愁有形化,无论李清照本人,是否有意识,在对愁的表述上,在化无形为有形的形式上,确实与李白产生了互文性,但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丧父之痛等一系列独特的人生体验之后,李清照之“愁”,又必定是一番独特的理解.因此,有前人的创作有迹可循,但更是自己的创作.这是一种产生在文本内部的互动,将文本嵌入历史、阅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最后,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引用,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讲很有主动性与技巧性.有些时候,尽管创作主体有可能并无意识,但确实在文本上与他者进行了互动,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互动.且在文论角度分析,任何文本都是在前文本或者其他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任何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此外,互文性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前后文本之分,后文本对于前文本来说天生处于“迟到”的尴尬境遇,重要的事物已被人命名,重要的话语早已有了表达,后文本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通过对前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来进行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创造.下文便着重以互文性手法的分析为主,从对原著《西游记》修正、位移和重构的角度分析《大话西游》和《悟空传》.

二、《大话西游》中的互文性手法

哈罗德布鲁斯曾经说过,后来的作者创作出的后文本可以通过修正、位移和重构来实现再创造.布鲁姆所提及的这三个改写前文本的基本方法,每一个都属于互文性的改写.“互文性是形成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它通过与其他视角的结合得出自身的意义并发挥文学批评的作用:互文性既是一个广义的理论,也是一种方法.”[1]那么在对《西游记》进行改编的后现代语境下的文本中,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可以称得上是“互文性手法”呢?

其一,戏拟.《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双重经典性,从它意义指向来看是佛教经典,从其小说创作来看更是中国小说的名著与经典.在对《西游记》进行改编而产生的影视作品中,单在人物构成上,虽然全面的模仿,但是却修改了作品的风格和性质,使得原本严肃的作品多了几许戏说意味.

其二,滑稽反串.原作从未对孙悟空的爱情进行过相关描写,甚至对其他人也很少描写.但后来的互文性作品不仅进行了描写,还以这条线索为一条比较重要的线索,以至于现在流传广泛的至尊宝形象成为了许多青年人“恋爱教科书”般的人物,很多人还以周星驰饰演的至尊宝的人物形象作为头像.唐僧的改变可谓是最大的,滑稽反串效果是最强的.以至于我们一提起“西游”题材的影视剧,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唠唠叨叨的唐僧,唐僧就这样以一个弱者形象,最大限度地瓦解和嘲弄了权威的严肃性.

其三,拼贴.拼贴是将各种文本,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论文、新闻报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俚语等组合在一起,这些毫不相干的片段构成一个似乎有内在关联的整体.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它否认整体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2]作为一种互文性手法,拼贴的优越处体现在后文本与前文本极大的互异性上.比如影片中唐僧的那首《Only you》,就是将佛家禅理、电视广告、流行歌曲、经文祷告甚至生活俗语充分糅合.这种拼贴使得唐僧的苦口婆心与百折不挠溢于言表,使得改写后的作品有了颇具震撼性的艺术效果.

三、《悟空传》中的别样“复制”

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主题就是‘复制’”[3].但是这种“复制”向我们传达出一种反神话和解构经典的本质,《悟空传》就是以变形、渎圣性、片段性、无深度性的解构手法,来与原著展开互文性对话.

第一,变形.《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聚集在一起,尽管历经八十一难,也还是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取得真经”而努力,而师徒四人也因为这份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了千万读者心目中最值得学习的榜样和最敬佩的英雄.但是杨敬仁曾说过,在后现代语境中,“人的活动不再是一种围绕一定的主题、中心、原则或秩序而进行的活动,而是成了一种随意性、游戏性的,没有终极目标的活动”[4].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往崇高的精神品质都被瓦解,于是,在《悟空传》中,人物从外在追求到内心想法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着眼于追求世俗生活.人物形象变形的背后是价值的变形,原著宣扬对神的敬畏、无畏险阻、普度众生等超然的追求,而《悟空传》则以一种后现代品格解构了宏大的主题.

第二,渎圣性.“渎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颠覆权威,躲避神圣;二是反对崇高,接纳凡俗.传统文学往往是宣扬带有神性光辉的人性,正面人物形象可以没有俊美的外表但一定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一定要能够散发身形的光辉,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作品却恰恰相反,它们崇尚的正是人性的力量,以此来展现以往被“神”压制的“人”的价值存在.比如,《西游记》中的嫦娥,常年居住在广寒宫,面对爱慕是一种断然拒绝的态度,正因如此猪八戒才由神成为了猪,只能够通过取经、神仙点化才能救自己.原著宣扬的是舍弃凡俗杂念.《悟空传》中的嫦娥已不再是那个广寒宫中压抑自己的人,猪八戒也不再去追求所谓的“救赎”,他们爱的热烈而深沉.

第三,片段性.以往的文学作品对起承转合等结构上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按照审视传统文学的眼光,这样似乎才算的上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但是到了后现代语境中,就不必再追求“整体性”了,反而这样会使得作品略显沉闷,开放性小.片段化的、零散的文字,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悟空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品打破了师徒四人排除万难求取真经的单一主线,而是非连续地、零散的故事碎片的拼接与呈现,显现出片段性特点.

第四,无深度性.无深度的背后就是“不可解释”,读者无法试图对文本进行深度阐释,而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去体验.但是这也使得读者无需过度在意作品的思想意义,只需享受阅读行为本身带来的陶醉即可,因为阅读自身感兴趣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愉悦.与此同时,无深度并不等同于“无价值”,如若按照《镜与灯》中的“四要素说”去考虑,能够对读者有益的就是有价值.《悟空传》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进行再创作,使读者体验到与读《西游记》不一样的快感.

总之,《悟空传》作为一部别样的“复制”作品,产生了全新的意境和文本效果.

四、结语

互文性理论革新了文学理论中的诸多传统观念,同时启示并影响着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改编,无论是影视改编还是文本改编,都像是一场其味无穷的对话,作为后文本的改编作品在解构前文本的同时,也企图生成着自身的经典性.

参考文献: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35.

[2]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1).

[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24.

[4]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理论探讨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理论探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理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2、文学理论论文

3、理论月刊

4、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