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地域文化语境中建筑特色以江苏为例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语境中建筑特色以江苏为例

文 \ 陈浴宇 \ Chen Yuyu \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摘 要: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文化体系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体系.以江苏地区为例,立足地域文化的发展语境,探讨地域文化景观和建筑特色风貌构绘的历史过程及空间特征表达;解析基于地域自然、地域人文、地域建造技艺的建筑风貌特色,分析地域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中把握建筑的地域风貌特征及文化精神,进而为客观地、历史地研究城市风貌特色发展面临的现实与长远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 ;风貌特色;江苏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4.013

引言

一方水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累积、形成的风貌景观与文化风情,是一个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地方最具魅力与吸引力之所在.地域文化是一个产生于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文化种系,是人们以不同层次的地域聚居单元为基础,对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差异性的关注与研究而形成的文化种系. [1] 作为人类景观体系的中间层面,城市景观是物质形态(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等)和文化形态(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在某一具体时期的综合反映.对于地域文化与特色的紧密关系,吴良镛院士曾指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有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 [2] 文化发展的内稳性使各个地域单元都相对稳定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在该区域内,由相似文化要素以独特的组合方式构成一个有机的地域单元,并通过各种地理景观的差异性,表征不同地域单元的空间领域.文章通过地域文化的视角,在江苏——这块中国最具文化积淀、华夏建筑文明艺术水准的典型代表、也最具经济活力的沃土上,找寻地域文化景观和建筑特色风貌交融的历史过程及空间特征表达,解析基于地域自然、地域人文、地域建造技艺的建筑风貌特色,为分析地域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的发展语境中把握建筑的地域风貌特征及文化精神,进而为客观地、历史地研究城市风貌特色发展面临的现实与长远问题提供参考.

一、地域文化特质及其时空表达

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一方面指客观的地理空间单元,具有特定的空间区位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地域空间又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正如格拉内(J.G.Grano)指出的:“地理区域是现实的基本部分,是靠着把现实中实际观察到的复杂性,有目的地化繁为简得出来的”.由此,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可以观察到千姿百态的城市风貌、建筑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语言等文化表征,即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文化要素不仅反映了形态的象征意义,而且折射出地域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和价值观念,反映出地域聚居的环境基底和文化演进脉络.国际学者也有诸多相关论述与研究,如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具有各自突出的个性,这个性是如此强烈,如此充满“性格特征”.美国建筑学家凯文?林奇认为,地域特色是通过市民感知的综合印象而形成的主观评价,并提出了空间意象感知的“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要素.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麦克哈格从生态的角度,认为可以通过强大的自然力量去创造富于多样性的地域特色.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的组织构造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其一是由建筑物形成的街道和广场而组成城市的结构;其二是纪念物,即大尺度的建筑.它们两者带给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体现城市的记忆.可以说,地域特色具有丰富内涵和层次,既表现为视觉上的观感,也是环境格局和功能的呈现,更深层次的特色则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差异.

在时空维度的交互作用下,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独特的特质内涵与构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由不同文化要素以独特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空间领域,如城市所独有的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等,是地域文化魅力的直观表达,也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直观显现.从时间维度上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地域文化经过与多元文化类型、形态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归隐、留存、反映、融入到地域人居环境营建过程中,经过历代的诗文品题、图卷描摹以及人文活动的附丽,形成了令世人向往的地域文化空间意象.如江苏南京的“十里秦淮佳丽地”,苏州的“绿浪东西南北水”,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镇江的“两岸旌旗绕碧山”……都是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城市与地域文化共生的经典代表.从空间维度看,地域特色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尺度:其一为大地景观,不同的气候环境、自然山水地貌构成区域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大地景观.本底的生态环境往往奠定了城乡聚落的总体格局与宏观形态,并直接影响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其二为聚落形态,在本底环境和大地景观基础上,经人类社会活动干预所形成的与山水环境相适应的城乡聚落格局宏观形态特征.其三为地域建筑,以民居、园林等建筑物和实体人文景观构成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图1).建筑是一门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同时影响人类生存的文化门类.古往今来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形式,用无声的语言叙述着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走过的时间历程.作为一种实存的文化载体,它又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传统和社会的生存、延续抑或衰退、消亡的斑斑印痕.任何文明都有自己引以自豪、壮丽动人的建筑历史丰碑,所以人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正是它们构成了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历史景观,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地域建筑多与地景自然融合,是空间肌理的延续,其特色更多地表现为群体的共性特色而非单体.这三个尺度的空间表征共同构成了城乡空间整体秩序之美,共同记录和表达着时代精神、文化追求和审美取向,从而产生了各具其美的地域特色.

二、地域文化板块区划及建筑特色风貌解析——以江苏为例

(一)省域空间维度的地域文化板块区划

江苏地域文化板块和建筑特色风貌不是一个容易概括的整体.江苏文明史已经有6?000多年,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还只有300多年的历史.江苏行政建制是从元始,1667年清朝康熙年间,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取名江苏,江苏正式成名至今.江苏有“几块不同文化色彩的板块”组合而成, [3] 而其中最大的文化分野当属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异.从建筑特色风貌的总体情况看,苏北建筑特征倾向于雄浑粗犷,而苏南则以清雅细巧见长.

1.南秀北雄

长江由西向东横跨江苏,将江苏分为苏南、苏北两部分.从江苏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视角看,江苏也分别具有两大本土文化的原点.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核心的吴文化区,形成了温婉清丽、秀美灵动的文化特征,也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园林等独特的人居意象;北部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徐州、宿迁为核心的楚汉文化区,形成了雄浑质朴的文化特征,与苏南文化迥异其趣.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都诞生于这一区域,使之成为中国汉语、汉族、汉服等为标志的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多元融合

江苏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南北过渡带,长江横跨东西、运河纵贯南北,两条中国最重要的水运航道在江苏交汇,使得江苏成为中国南方与北方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汇聚与相互交融的地区(图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源流在江苏交汇,不断发展、吸收、融合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徽州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髓,并渐渐形成了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分区.对于江苏文化板块的划分,有学者以地理特色和历史民俗等为依据,认为“尽管江苏地区由古至今发展形成了好几种区域文化,如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等,但按照其发展区域来看,可以长江为界,概括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江北地区的主导文化为淮扬文化,而江南地区则为吴文化. [4] 有学者从文化战略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江苏划分为苏南文化区、苏中文化区、淮海文化区和沿海文化区,以及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京口文化、徐汉文化、海港文化、通盐文化等七种区域文化.依据地域文化的成因及建筑风貌特色发展脉络,我们认为可将江苏地域文化划分为五个文化区域,即:苏锡常环太湖文化圈、宁镇沿江文化圈、苏中运河文化圈、苏鲁黄河文化圈和沿海文化圈(图3).

(二)地域文化语境中的建筑风貌特色解析

1.苏锡常环太湖文化圈:秀美灵动

位于环太湖地区的苏、锡、常三地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作为江苏省境内原生的和最早定型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并在地域空间塑造中得到反映和沉淀.环太湖地区的建筑多注重与自然山水形态和谐共生,近水亲水,呼应低山,建筑体量轻盈婀娜、秀美灵动,建筑色彩淡雅、尺度宜人、装饰考究,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空间风貌.同时,作为雅士汇集之地,吴地人文荟萃,拥有大量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为特色的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作为吴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指征之一,在立意、置景、建造上都有极高的品位,是吴地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妙用自然的杰出代表.

从自然地域基础的建筑形式表达看,由于苏、锡、常人多地少并且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的特点,当地人采用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方式,同时利用天井和内外弄堂形成的纵横腔体来解决微气候问题,从而形成了苏锡常建筑形式的外实内虚,空间通透的特点.另外,由于当地多雨潮湿,建筑外墙多石灰粉刷用以防潮,这也是苏、锡、常建筑中“粉墙”的成因之一.从地域人文的建筑形式表达看,苏、锡、常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吴越文化具有秀慧、柔和、细腻的特点,因此在建筑审美上亦体现清雅、小巧、精致的特点,建筑往往色彩淡雅、尺度宜人、装饰考究.如千姿百态的桥,作为江南重要的水乡空间符号,与波光粼粼的水面、河巷相依,双向通达的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水乡特有的景致.同时,苏、锡、常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吴地一直有重视人文的传统,建筑风格在文人审美情趣地影响下,崇尚淡雅自然.许多文人墨客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苏州园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从地域技术的建筑形式表达看,苏、锡、常地区手工业发达,分工精细,孕育了闻名于世的“香山帮”.“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香山帮”工匠巧妙地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作为建造材料,从而形成了苏锡常颇具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

2.宁镇沿江文化圈:都城遗风

南京和镇江同为水陆要津,处于长江和大运河十字交汇的黄金水域,历来是扼控南北、据险守固、交通运输的战略重地.两市不仅在地缘上非常接近,也都崛起于六朝时期,都曾经是都城所在.“大江来从万山中”的磅礴山水,“大气雍容帝王州”的都城文化,共同孕育了宁镇沿江文化圈大气恢弘的文化特征,奠定了建筑文化的核心基因.地域传统的官式建筑通过较大的体量、严格的对称布局和合乎等级制度的形制设置体现都城的帝王风范.皇家园林通过简洁大方的设计,体现其恬静淡雅,脱俗飘逸的造园意境.民国时期的建筑,设计建造通过对中西要素的合理运用、包容创新,呈现西风东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民居建筑既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秀美灵动,又多了北方建筑的硬朗大气.

从自然地域的建筑形式表达看,这一区域地形多为低岗丘陵地区,并且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湿润多雨.加之人口稠密,体现出“建筑密度大,外实内虚,空间通透”的建筑特点.开敞的天井、庭院与弄堂、背巷系统构成气候调节系统,共同解决高密度住区中通风、除湿、采光问题.从地域人文的建筑形式表达看,宁镇扬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背景使它能够汇集南北杰出的匠师技艺和优质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得以兼抒南北之长而独具成就,成为“南方官式”,即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之间的重要介体.南方官式文化既有官式文化的雄浑大气、华丽典雅的特点,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精致,因而宁镇扬地区的建筑审美融北雄南秀于一体,体现了文化兼容的大局气势.从地域技术的建筑形式表达看,南京地区受到徽派建筑和苏南建筑的共同影响,建筑精致典雅,但已不似江南建筑的错落曲折,多了北方建筑的硬朗大气.木材多采用栗色混油漆,与粉墙黛瓦和硬朗简洁的建筑空间交相辉映,大气混成,体现了精湛的施工工艺与崇尚自然的精神.

3.苏中运河文化圈:繁华古朴

苏中地区沿运河的扬州、淮安、泰州三市均因运而兴,因盐而盛,是大运河重要的漕运枢纽.中心城市扬州,早在唐代就“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句唐人的诗句说尽了“淮左名都”扬州的盛极一时.交通的便利与商业的兴盛,铸就了苏中三市消费型城市的历史文化个性.名商富贾云集的运河之都,使唐代的扬州成为中国最早打破封闭的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城市格局的城市.南北交通的繁忙,使扬州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淮扬建筑形式兼具南北特点,古朴中透着秀气;各地富商的集聚使得园林集北方妙景之雄和南方佳境之秀,既借鉴了苏州文人园林的做法,又无处不体现着商贾园林的富贵秀丽;经济的繁华带来市井生活的繁华与文化兴旺,精巧庭园、藏书楼、读书阁等不胜枚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图景.

从地域自然的建筑形式表达看,淮河以北的地区多干旱,以土墙草盖四合院为主,多施以红色瓦片;而以南建筑以厢房结构砖瓦房多,并施以青黑瓦片.从地域人文的建筑形式表达看,这一区域建筑形式兼具南北,古朴中透着秀气.由于襟吴带楚,文化交汇,建筑多为青砖黛瓦,清水原色,以工整见长,雄浑古朴,与江南民居建筑外观——粉墙黛瓦,黑白相间,轻盈简约——明显有别.从地域技术的建筑形式表达看,扬州历来是运河沿线的繁华大都会,在传统建筑工艺上表现为各类做法兼收并蓄.梁架以圆作正交穿斗做法为多,也有相当部分以圆作正交抬梁梁架,扁作梁架很少,没有三角梁架.屋面提栈曲线以举架做法为主,也受到举折的部分影响.柱础以鼓镜、石鼓为多,少量的覆盆柱础,櫍状柱础极为少见.泰州古朴,青砖黛瓦,硬山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有条柔和的曲线,屋脊两端常有山尖翘起呈45度角,以镂空砖雕收尾.

4.苏鲁黄河文化圈:汉韵楚风

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两市和连云港西北部地区,是楚汉文化的核心区域.该地区地近鲁南、豫东、皖北,气候条件和地貌均与中原地区近似,也是江苏受中原建筑文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建筑风格硬朗、刚劲、雄浑,呈现出粗犷雄壮的“汉韵楚风”.由于该区土地平整,气候相对江苏南部地区较为寒冷干燥,其传统建筑以内向的四合院为主,墙面和屋顶较厚.由于深受水灾、兵火的侵扰,宏大的建筑遗存保留不多.传统建筑的形式比较简省,墙体通常采用里生外熟的青砖青瓦,结构则采用墙上搁领檩与金字梁形式,审美偏重古风,质朴率真,与江南建筑风格迥异.

从地域自然的建筑形式表达看,徐州宿迁地区土地平整,气候相对江苏南部地区较为寒冷干燥,其传统建筑以内向的四合院为主,墙面和屋顶较厚.从地域人文的建筑形式表达看,该地区位于苏北,地近鲁南、豫东、皖北.江南的水乡文化、苏中的运河文化、鲁南豫东的北方建筑文化对此有较大影响,加上自身的汉代遗韵,使得徐州、宿迁的建筑风格硬朗、刚劲、雄浑.从地域技术的建筑形式表达看,由于深受水灾、兵火的侵扰,宏大的建筑遗存保留不多.该地区留存下来的传统建筑形式比较简省,墙体一般采用里生外熟青砖青瓦,结构则采用墙上搁领檩与金字梁形式.

5.苏东海洋文化圈:开放多元

苏东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东部地区是江苏的沿海地区.由于成陆晚,城镇移民多,尤其是范公堤以东地区,在宋代仍然是“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与其他地区相比,沿海地区各城市容易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貌呈现多元杂呈的特征.最北端的连云港,处在山东丘陵与苏北平原结合部,受到中原与沿海文化的双重影响;中部的盐城地区成陆较晚,受淮扬地区影响大;最南端的南通地处江海交汇之处,因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的经营,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其地域文化受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沿海地区的民居兼具北方建筑的雄浑与古朴、南方建筑的精致和秀美;受中原齐鲁文化影响,建筑型制讲究秩序和严谨;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建筑布局自由灵活;此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布局、装饰等方面也融合了西方不同时期的建造表达.

从地域自然的建筑形式表达看,从山到水、从陆到海、从亚热带到暖温带都是沿海地区成为建筑文化过渡融合地带的自然基础,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使沿海地区的建筑要兼顾夏季通风和冬季保暖,因此,民居兼具北方建筑的端庄和简洁、南方建筑的轻盈和繁复,庭院宽大而进深小,建筑材料也从北部多石过渡到南部多砖,以及与夯土、芦苇、稻草秸秆、海草结合的多种形态.从地域人文的建筑形式表达看,受中原冀鲁文化影响,建筑型制讲究秩序和严谨;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建筑布局更自由灵活,在审美上也兼具北方雄浑和南方的精致;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建筑布局、装饰等方面也融合了西方不同时期的建造表达.从地域技术的建筑形式表达看,北部石构技术比较发达,而南部砖木技术建造更普及,梁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木屋架,也有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插梁式)的模式.

三、结语

在当前举国关注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建筑特色的认知、表达需要科学挖掘和价值观引导.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就城市建筑的地域地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城市应该有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灵魂”.要求各地正确地认知、挖掘地域建筑特色,注重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要求城市风貌和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际工作行动上.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也反映出我国城乡建设已经从重视发展规模速度到更加关注城乡空间品质和宜居性的提升,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更加关注居民对美好人居环境塑造的需求.由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系统梳理地域特色建筑符号、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艺,同时,积极推动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创造性运用,形成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筑设计发展指引.繁荣建筑创作,创造时代精品,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撑,对于弘扬和创新江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宜人景观环境营建和时代建筑精品创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地域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