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省类论文范例 跟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困境与出路探析以大理大学为例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云南省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困境与出路探析以大理大学为例

[摘 要]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既有优越性又有可行性,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时间银行”尚属新鲜事物,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服务时间的计量和兑换缺乏统一的标准;服务项目可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时间币”存在转移接续难的问题,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上述难题,是确保云南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顺利开设和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时间银行”;学生互助服务;制约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8.22.086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2-0-05

0引言

高校“时间银行”是指在特定高校社区范围内,以互惠互利为价值取向,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以存取服务时间为运行方式的一种互助服务模式.云南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既拥有丰富的资源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素.笔者以大理大学为例,就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困境及出路等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涉及大理大学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等机构.调研方法主要涉及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本次调研共计发放大理大学基于“时间银行”的学生互助服务模式研究问卷调查500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7.20%,其中有效问卷478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大理大学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调研全面剖析了高校“时间银行”的制约因素及化解途径,以期为将来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提供可能的借鉴.

1建设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制约因素

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虽然可以借鉴现有高校学生互助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相关经验,但现有“时间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困境以及高校“时间银行”存在的特殊劣势不容回避.总体而言,学生对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认知不足,此外服务时间的计量和兑换标准不统一,服务项目供需不平衡,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时间币”难以转移接续等构成了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制约因素.

1.1尚属新鲜事物,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

“时间银行”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暱?

恩首创的.1990年,美国建成世界首家志愿服务“时间银行”,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市虹口区建成国内首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从理论研究来看,学者对“时间银行”的研究成果有限,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从实践运作来看,国内部分地区通过“时间银行”积极探索社区养老、社区互助服务及青少年社会工作新模式,但“时间银行”建设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研究和实践更可谓寥寥无几.目前,只有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时间银行”,并实现了平稳运行.由于“时间银行”尚属新鲜事物,且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推广,因此公众对它的认知度不高,即使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也是如此.大理大学的学生对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没有学生非常了解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新鲜事物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了解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一方面阻碍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一般不愿意轻易尝试自己不了解或不熟悉的事物;另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因为他们对其概念、运行机制、注意事项不甚了解,自然就谈不上积极参与.

1.2服务时间的计量和兑换缺乏统一标准

服务时间的计量和兑换是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运行最为关键的技术性问题.“量”和“质”是构成服务时间的两个基本要素.服务时间的“量”可以通过小时或分钟进行记录,但服务时间的“质”却千差万别,打扫卫生和计算机修理同为志愿服务劳动,但二者包含的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难以对比量化.如何有效区分服务劳动的强度和难度一直是制度设计上的难题.虽然“时间银行”创始人埃德加暱ǘ魈岢隽恕袄投环止蠹扛鋈说睦投奔涫瞧降鹊摹闭庖患偕瑁⑶以谑导什僮鞴讨型菩小笆奔湟小毖戏窕蛑驹阜竦男矶嗌缜患锹际奔浯⒒У睦投背ず头衲谌荩辞掷投奔涞那慷群湍讯取K淙簧鲜鲎龇虻ヒ仔小⒈阌诓僮鳎灿腥酥室善浜侠硇院涂蒲浴Qд呔驼庖晃侍饨辛嘶教郑嗍巳衔5录訒卡恩提出的“劳动时间平等”只体现“量”的多少,却忽略了“质”的区别,但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劳动存在强度不同和技术差异.当今的市场经济以公平作为交换的基本原则,“时间银行”作为交换志愿服务的平台,若只简单化地计量服务时长,一方面难以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参与者倾向于用轻松的服务换取繁重的服务或是用技术含量低的服务换取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从而会挫伤提供高强度和高难度劳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的交换则可能导致实际价值高的优质服务渐渐离开交换市场,使实际价值低的服务充斥市场,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长此以往,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存续和发展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1.3服务项目可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与其他社区“时间银行”的性质类似,即它是一种新型互助组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组织,它所遵循的价值理念是“互助互惠”,而不是纯粹的“无私奉献”.“时间银行”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的功能就是架起一座实现服务项目供需对接的桥梁.从现实的角度来讲,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经营的服务项目可能存在供需失衡的情况.其一,存在供需错位的可能性.对于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用户来说,服务接收方具有需求多元化的特征,而服务提供方具有服务有限性的一面,意味着即使时间储户拥有一定量的“时间币”,但并不一定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服务.其二,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可能性.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学生在提供和获取服务项目方面存在如下偏好:愿意和能够提供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低的服务项目;渴望获得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项目.如此一来,服务项目供需方面容易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尴尬局面.“从经济学上的‘供给—需求’关系分析可知,‘时间银行’的长期平稳运行,必须以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先决条件.”服务项目供需失衡一方面会削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希望通过“互帮互助”的服务模式能够同时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非单纯地“只讲付出,不计回报”;另一方面,阻碍了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日常运行和持久发展,因为其有效运行有赖于服务项目供需双方的相对平衡和足够数量的用户参与其中.反之,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将难以维系.

1.4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运行以信息管理系统为中枢,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在线上匹配成功后,即进入线下的服务交易环节,服务交易的地点、时段、注意事项和特殊说明等交易细节由双方商定.服务交易过程中,服务时间易于量化,但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服务交易在服务供需二者之间进行,缺乏第三方监督主体介入,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和态度.倘若服务提供者缺乏崇高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敬业观念,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和投机取巧心理,仅把提供志愿服务看作换取“时间币”的手段,只注重时间方面“量”的积累,忽略服务方面“质”的提升,如此一来,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将难以保障,供需双方也可能因此产生争议和矛盾.

服务交易结束后,供需双方对服务质量的评估也有可能存在分歧,其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以计算机维修为例,在预定时间内服务提供者未能修复计算机或是修复效果未能达到服务需求者的心理预期,在此情景中,很难界定服务交易是否如期完成.再如,课程辅导类服务交易中,辅导者自认为全心全意,尽己所能地讲解相关知识,而被辅导者则不知所云或是似懂非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判服务交易的质量.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容易引发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分歧和矛盾,严重时可能导致志愿服务的非正常终结或是“时间币”结算时的纠纷.此外,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一方面使动机不纯的投机者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使有志于投身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心存顾虑,从而不利于调动他们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1.5“时间币”存在转移接续难的问题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以学校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志愿服务局限于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四年,正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学生的流动性对“时间币”的转移接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假设XX同学在校四年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时间银行”账户中存有大量“时间币”,该同学即将毕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剩余的“时间币”.倘若突击使用这些“时间币”,该同学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需要这么多的服务.目前,我国建立的高校“时间银行”没有实现通存通兑,这就意味着该同学难以在离校前妥善处理手上的“时间币”.

造成“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高校“时间银行”寥寥无几,而且实现高校“时间银行”通存通兑的意义和价值有限,因为大多数学生从一所高校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可能性最大,而非进入另一所高校.另一方面,若想实现高校“时间银行”和社区“时间银行”之间的通存通兑也存在较大困难,因为各个社区“时间银行”的具体操作方式、认证标准、兑换原则各不相同;再者高校“时间银行”和社区“时间银行”在服务宗旨、服务项目、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实现高校“时间银行”通存通兑的现实可能性很低.解决不好“时间币”转移接续的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会影响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克服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制约因素的对策

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大理大学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具备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但开办“时间银行”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在充分认识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对策是确保“时间银行”顺利启动和平稳运行的关键.

2.1大力倡导和积极宣传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作为新鲜事物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万事开头难”的境地.高校学生接触“时间银行”有一个“认知、接受、参与”的循序渐进过程,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宣传.首先,宣传主体多元化.学校团委作为引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正式机构应该成为宣传的主体,可以依据部门职能,运用行政权对“时间银行”进行大力宣传.学生会和相关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在开展宣传时与广大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体系,因此更容易被在校大学生接受.除此之外,班委、学生党员、学生志愿者因其特殊的身份和角色,也可以在宣传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宣传内容丰富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近五成的学生从未听说过高校“时间银行”,完全没有学生接触过高校“时间银行”,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时间银行”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具体而言,高校“时间银行”的概念、缘起、意义、运行方式和成功案例等应作为介绍的主体,此外,作为学生感兴趣的及不明了的相关内容也可作为补充内容加以介绍.最后,宣传手段多样化.针对高校“时间银行”的宣传既可以通过传统手段,如下发学校通知、印发倡议书和宣传手册、召开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等途径,也可以运用现代传媒如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博客等展开宣传.针对大学生群体多属于网民群体这一特征,互联网应成为宣传的主要平台.

2.2设立合理的服务时间计量和兑换标准

笔者认为在设计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时间存兑系统时,除了记录服务项目和劳动时长外,还应加入不同劳动类别的兑换系数,从而确保存兑系统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劳动类别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低”类(兑换系数为“1”)、“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低”类(兑换系数为“1.2”)、“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高”类(兑换系数为“1.2”)、“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高”类(兑换系数为“1.4”).对劳动类别进行科学分类为不同性质的服务时间计量和兑换奠定了基础,既能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对完善“时间币”兑换机制,优化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运行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设计出的四种劳动类别较为粗略,究其原因,一方面,“劳动强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还可以细分为Ⅰ级体力劳动(轻强度)、Ⅱ级体力劳动(中等强度)、Ⅲ级体力劳动(重强度)、Ⅳ级体力劳动(超重强度)四个等级;另一方面,体现劳动者知识、经验、技巧的“技术含量”的衡量标准也因人而异,因此很难对参与者提供的服务劳动进行精细化分类和兑换.值得欣慰的是,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由于限制因素而导致的不同劳动质量间的不等价交换.究其原因,受访者给出了3种解释:其一,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劳动进行精细化分类和兑换不具有现实操作性;其二,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参加者一般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意识;其三,兑换服务应以需求为导向而非以劳动价值量为导向.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由于劳动类别的有限和衡量标准的差异而导致的兑换服务所包含价值量的非对等性.

2.3积极寻求服务项目供需失衡的弥补措施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提供服务项目的有限性和服务项目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该问题不仅在高校“时间银行”中存在,在社区养老服务、志愿服务、特定工作服务的“时间银行”中也普遍存在.笔者设计了如下问卷调查题目,以此了解大理大学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后,却没法兑换到您所需服务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统计结果显示,30.21%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受此问题困扰,但59.79%的受访者表示对此有些失望,进而容易挫伤提供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减少志愿服务者失望感和挫败感的可行措施.首先,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有必要与志愿服务者签订一份协议,内容除了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做具体规定外,在说明事项中有必要加入以下条款,即“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服务项目供需失衡的情况.”志愿服务者若能接受这一条款及其他协议内容,就可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加入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而且能够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思想准备.其次,可以考虑志愿服务者积累的“时间币”在无须兑换或是无法兑换所需服务时,可以冲抵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部分学分,以此作为对志愿服务者劳动成果的肯定和补偿.最后,在各种类型的“时间银行”普遍建立和运行平稳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同一区域的高校“时间银行”之间以及高校“时间银行”与社区“时间银行”之间进行通存通兑,从而实现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当然了,这需要“时间银行”机构充分发育和服务时间计量与兑换标准高度统一,此类展望也为不断完善“时间银行”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2.4有效解决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的难题

2.4.1提高服务质量是减少监督必要性和降低评估难度的前提

通过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中服务意识主要涉及“态度”问题,即促使志愿者在“奉献”“利他”“助人”等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自觉自愿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意识;服务水平主要涉及“能力”问题,即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供给能力.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主办机构可以通过讲座、课程、座谈、实训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

2.4.2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在进行交易之前就服务质量规定达成共识

不论是课程辅导,还是乐器练习,或者计算机维修,若事先未对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定就可能对服务质量问题产生分歧、矛盾和争议.避免此类纷争的有效手段是在交易开始之前,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双方就服务内容、提供方式、具体安排、质量标准等事项进行约定或签署协议.约定和协议既是进行服务交易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服务交易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有效依据.

2.4.3组建服务监督评估委员会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

服务监督评估委员会的成员可以从校团委、校院两级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中抽调组成,成员可以通过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服务提供者和接收者双方的交易内容、服务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对交易双方就服务质量争议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和裁定,以此维护服务交易秩序,确保服务的质量.

2.5多渠道化解“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困境

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不同于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或是职工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一点,在于后三者的“时间银行”储户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高校“时间银行”储户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持有“时间币”的毕业生面临如何处理“银行存款”的问题.笔者就大理大学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题目:临近毕业,您会如何处理储存在“时间银行”的剩余“时间币”.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44.93%的调查者选择把剩余“时间币”赠予他人,32.10%多的调查者乐意把剩余“时间币”无偿贡献出来,这与志愿服务的“奉献”“助人”“友爱”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当然,有17.56%的调查者选择突击使用“时间币”,这种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理性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以及现实状况,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化解“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困境.

2.5.1把剩余“时间币”赠予他人或无偿奉献

志愿服务者在加入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之前签订的协议中有必要写明“由于存在转移接续难的问题,毕业生持有的‘时间币’在通存通兑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按本人意愿做出赠予他人或无偿奉献等处理.”通过协议的方式,一方面有意加入高校“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可以慎重考虑是否加入,或是加入之后可以在大学期间制定合理的存取“时间币”的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加入高校“时间银行”的志愿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毕业时自愿把剩余“时间币”赠予他人或无偿奉献.转赠和奉献“时间币”既能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又能确保高校“时间银行”正常运行,但也可能降低大学生参加高校“时间银行”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辅以其他措施解决“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问题.

2.5.2对持有“时间币”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

补偿和奖励既能调动大学生参加高校“时间银行”的积极性,又能凸显对志愿者劳动的肯定和认可.具体而言,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对持有“时间币”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即毕业生的“时间币”可以折算成一定面值的代金券在指定的学校超市进行消费.用“时间币”兑换日用品的做法在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中得到践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荷花社区的‘爱心超市’货架上有明码标价,清洁球需要服务时间2小时,立白洗衣粉需要服务时间20小时,大瓶食用油需要服务时间50小时……”.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可借鉴上述做法妥善处理毕业生持有的“时间币”.这一补偿和奖励措施需要依托学校的资金支持,换言之,学校可划拨给校团委一笔专项经费用于支付代金券的费用,通过校团委与信用良好的学校超市进行合作,确保毕业生持有的“时间币”能够兑换成日常所需的商品,此举既体现了高校“时间银行”有偿服务的原则,又能有效化解“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困境.

2.5.3实现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区志愿服务“时间币”通存通兑是根本之道

拥有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和具备统一的服务时间兑换标准是实现“时间币”通存通兑的两个基本条件.由于我国建立“时间银行”起步较晚,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运行机制不断完善;高校“时间银行”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投入运行的“时间银行”寥寥无几.鉴于“时间银行”的互惠性和可操作性,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高校和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时,实现“校校”之间和“校区”之间“时间币”的通存通兑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此外,虽然我国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兑换标准尚未统一,实现“时间币”通存通兑的条件尚不成熟,但随着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发展壮大和运行管理的日趋规范,实现“时间币”的通存通兑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按照一定标准对志愿服务的劳动类别进行合理划分,并设定科学的兑换标准是实现“时间币”通存通兑的关键,如笔者尝试按照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两个指标把劳动类别划分为4大类,并为每类劳动时间设定相应的兑换系数.为了使兑换标准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有必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兑换标准和实施细则.我国民政部已于2012年10月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的通知,对志愿服务的登记、认证、使用、奖励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倘若民政部未来能出台类似《志愿服务通存通兑管理办法》的规定,将能够有效解决“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问题,从而极大促进“时间银行”的长远发展.

3结语

高校“时间银行”出现时间较短,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云南省高校建设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很有可能面临服务时间计算和兑换问题、服务项目供需失衡问题、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问题、“时间币”转移接续问题,等等.加大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设立合理的服务时间计量和兑换标准,有效采取服务项目供需失衡的弥补措施,着力解决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评估的问题,多举措化解“时间币”转移接续难的困境等措施是确保云南省高校学生互助服务“时间银行”顺利开设和平稳运行的保障,也是充分发挥“时间银行”功能和效用的关键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J].人文杂志,2015(12).

[2]许加明.“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5(1).

[3]吉风竹,程长春.服务群众,不分“小社区”“大单位”[N].新华日报,2014-10-09.

云南省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云南省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云南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