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慷慨悲歌写春秋北路梆子《宁武关》观后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此文是一篇春秋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慷慨悲歌写春秋北路梆子《宁武关》观后

宁武自秦汉以来就是边关重地,是连接内地和北方的通道,御敌戍边的要塞,金戈铁马,烽火连天,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辽名将杨业父子曾屯兵戍边于宁武境内.1466年(明成化二年),在今县城设宁武关,统领三关(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军务.明末三关总镇周遇吉与李自成义军鏖战宁武关,兵败以身殉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山川形势造就了宁武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质朴好义的豪放性格.历史上民众与历代戍边将士休戚与共,为华夏民族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篇章,构成气吞山河的边关军事文化.

文坛艺苑以此为背景,编写了多少戏文小说,以周遇吉为主角的戏曲《宁武关》就是其中之一.《宁武关》,又名《铁冠图》《别母乱箭》《一门忠烈》,京剧、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均有此剧目.各个剧种的《宁武关》,虽然剧种各异,但内容大体相同,即:明末,李自成带兵攻打代州,守城将领周遇吉生擒李自成义子李洪基,杀之(改编时改为李双喜,未死).义军震怒,合力攻城,城破.周遇吉惦念老母,回到宁武.其母知闯军难御,为绝周后顾之忧,乃向周陈述忠孝节义之理.周妻知国破在即,自刎身亡,其子碰死庭前,其母纵火.周遇吉匹马出战,中乱箭身亡.晋剧班社演出此剧时以昆曲形式演唱.

《宁武关》的故事主要来自于京昆的传统戏《铁冠图》,特别是来自京剧本的“对刀”“步战”“别母”“乱箭”四折戏.这些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一方面是忠于明王朝的明军,一方面是要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义军,沙场鏖兵,刀光剑影,故事的结局是义军战胜了明军,先后攻陷了代州、雁门关和宁武关,周遇吉以身殉国,周母、周妻及周女、周子满门忠烈.这就表现了歌颂为没落王朝献身的明代将领,而批判了要推翻没落王朝的农民起义军的主题.由此引起戏剧界的争议,而很少上演,几致失传.

《宁武关》这台被湮没了几十年的传统戏,在著名戏剧家曲润海先生的手里复活了.曲润海为了改编《宁武关》,参阅了多个京剧、昆曲剧本、戏曲《铁冠图》、小说《铁冠图》《永昌演义》和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并两次到宁武和雁门关实地考察,经过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反复修改而成.他主要是以京剧本改编的.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宁武关》传统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进行了重新的构思和创作.在主题、人物和情节上都有很大的改动,突出了周遇吉及其母亲、妻子的形象,突出了彰显“忠孝节义”传统道德观念的主题,突出了演员的唱段,慷慨激昂,回肠荡气,剧本结构也更完整,文武结合,张弛有致,使观众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曲润海在改编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思想.

曲润海认为,整理、改编传统戏,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创作,绝不是修修补补,抄抄写写.他改戏的主要原则是区别精华与糟粕,立主脑,减头绪,改编成观众认可、市场需要的戏.他特别强调,“改戏要为剧团、为演员、为观众,要改成完整的本戏.”曲润海改戏大都想到了剧团,特别是演员,使本子有人能演.他认为,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要有剧团愿意演,有观众愿意看,才是改出来的好戏,才真正是为广大的基层观众服务.从戏曲本身出发,从观众需要出发,他特别重视“要与音乐家、演员合作”,写好几段精彩的唱段,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北路梆子《宁武关》的改编正是体现了曲润海改戏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的.

曲润海面对如何看待忠于明王朝的周遇吉和要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这个复杂的题材,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剧本突出的是周遇吉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周遇吉全家的忠孝节义,作者认为这种传统道德是应该肯定的.剧本重点批判的对象是投降敌方的杜勋、熊通、陈尚智,而不是义军.投降了李自成又前来劝降的熊通被周遇吉杀死.明朝太监、监军杜勋强逼周遇吉出关迎敌,而他自己却成为逃之夭夭的叛徒.叛将陈尚智带兵攻打总兵府,被周遇吉的女儿射瞎了一只眼.剧本虽然把李自成置于周遇吉的对立面,但并没有丑化这位义军首领,对李自成的描写是正面的.李自成打代州、攻雁门关、破宁武关,为的是北上进北京,推翻明王朝.剧本表现了李自成为推翻明王朝的战略构想,所率部将英勇善战.李自成对周遇吉是爱其武艺和节操,欲召为己有.周遇吉对李自成的评价也是正面的,“好一个闯王李自成,绝非一般乱世雄”.周遇吉自杀身亡后,李自成让“葬于高阜”,表现了英雄相惜之情.作者认为不能因为李自成的部队是农民起义军,就认为周遇吉只有归顺李自成才是正途.以当时的周遇吉来说,谁要推翻明王朝谁就是自己的敌人.周遇吉曾经大破流窜在关内劫掠的清军,雁门关、宁武关之战又重创义军.周遇吉对崇祯皇帝的用人不当造成王朝即将覆灭的局面,也是有一定认识和怨愤的.这种面对复杂题材的处理,体现了曲润海对传统剧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曲润海改编的《宁武关》对戏曲创作、剧种发展和边关文化均有贡献.一是为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考平台;二是丰富了北路梆子的演出剧目;三是为宣传宁武边关军事文化、促进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

曲润海先生改编的《宁武关》,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仲义领衔主演,由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精心排演,隆重推出(艺术指导:赵景勃;导演:夏松生).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的《宁武关》的舞台呈现是成功的,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观众的欢迎.它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宁武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的范本.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历史地而不是非历史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忠君在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观、价值观,其优秀部分即表现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具有普世的传承性,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浓厚的历史意识来评价周遇吉这一历史人物,评价宁武关大战这一历史事件,就会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农民起义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把周遇吉对起义军的行动理解为逆历史潮流而动,是维护腐朽没落的明代王朝,那就是彻底地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因为这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历史考究,是完全陷于一种非历史的反历史真实的悖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曲润海先生改编的《宁武关》成功塑造了一位传承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熔铸民族血脉的悲剧英雄形象.周遇吉的以身报国绝对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明王朝献身,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反映民族血脉的精神内涵.

试看周遇吉的作为,一是守关御敌,忠君报国,在古代忠君与报国是一致的,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二是保护人民,避免生灵涂炭,表现了他浓厚的爱民情怀.三是忠于职守,守土有责的历史担当,表现了一位将领以身殉国、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这种爱国精神、爱民情怀、凛然正气所体现的民族血脉,是与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所表现的爱国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二、《宁武关》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成功地塑造了周遇吉的艺术形象.《宁武关》是为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杨仲义量身的.杨仲义文武兼备的艺术功底,正适合扮演周遇吉这一角色.

剧中周遇吉同朝廷监军杜勋的冲突,同叛将熊通的较量,同母亲围绕忠与孝的矛盾,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是剧本的基本结构和情节主线.

在推动剧情发展的三大矛盾中,体现在周遇吉这个艺术形象上的是“忧、愤、悲”三个字.

所谓“忧”,他不仅仅是忧在明王朝即将覆灭上,而更主要的是忧在城破人亡、百姓的安危上,忧在自己如何以五千人马应对李闯王军五十万军、寡不敌众的危急局面上,忧在自己怎么完成作为山西镇总兵这一朝廷赋予的使命上.

所谓“愤”,他愤的是派来的监军杜勋的干扰和掣肘.他本来要退守雁门,以少御众,而杜勋却以尚方宝剑逼他出关迎敌,导致雁门失守,退守宁武关.他愤的是日夜盼望朝廷派来的援军却成了叛军,熊通竟奉李自成之命前来劝他归顺大顺.所以,周遇吉不仅要面对李闯王的大兵压境,还要对付监军杜勋的干扰、威逼,应对叛将熊通的劝降、动摇军心.

所谓“悲”,他悲的是对朝廷难以尽忠,对母亲难以尽孝,对妻子儿女的安危不能保全,反而拖累全家,走上玉石俱焚的绝路.对明王朝的绝望,对家中人的挂念,使他陷入巨大的痛苦中.

但是,周遇吉在“忧、愤、悲”中没有倒下,他坚强地挺立着.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他有自损一千、损敌七万的赫赫战绩,有忠勇卫国的将士.他要的是“聚民心振国魂,光耀神州”.他强调的是军威和军魂,当陷入绝境时,要与孤城共存亡,以生命佑护全军.当李自成攻陷宁武城时,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凛然自刎,完成了一位悲壮将军形象的塑造.

三、《宁武关》为传统戏改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者遵循戏曲艺术的创作规律,体现“改戏要为剧团、为演员、为观众”着想的理念,重视发挥剧种的特点,丰富北路梆子的演出剧目,为观众提供了一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

作者在改编中,尊重传统戏的规律,吸收时尚性的元素,较好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达到了“文质并重”的要求.高亢激昂的音乐和慷慨悲歌的剧情相统一,抒情叙事的文戏和对打拼杀的武戏相穿插,传统的戏曲程式表演和LED的实景相结合,使整台戏既好听又好看.

《宁武关》改编本的主题、题材与北路梆子高亢悲壮的剧种风格是一致的,体现了北路梆子演正戏、演正史的优秀传统.剧中对周遇吉、周母、刘玉贞的几个大段唱腔设计,充分发挥了演员的特长,赢得观众的欢迎.第五场“拜寿别母”写得慷慨悲壮,感情浓烈,周母和周遇吉的唱段最为动人心魄.

当周遇吉要“保护母亲,外府躲避”时,周母:

(白)嘿嘿嘿——儿啊,你错矣.

(唱)我一个年暮人好景不长,

随儿行只为得壮儿行藏.

此一生看惯了刀光血火,

畏什么三尺剑锋?恋什么夕阳寸光?

当周遇吉再次求“母亲还是远避好”,周母:

(白)你叫我避到哪里去?

(唱)我平生愿我儿裕后光前,

也愿你百世流芳效前贤.

你若是为国把躯捐,

不负我谆谆教训有经年.

周母以“你死为忠,子死为孝,妻死为节,母死为义”的“忠孝节义”的传统家风告诫子女,激励全家,并把儿子赶出家门去登关保护苍生.此时此境,看似无情实有情,突出了周母的大义、大情,彰显了出自周氏家族一门的“忠孝节义”的全剧主旨.今年5月,中国剧协在福建泉州举办的首期学习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戏剧人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高台教化、潜移默化的功能优势的戏曲艺术,诠释忠孝节义等中华人文理念,承载古往今来的时代情怀”.忠孝节义,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其核心是表现爱国主义的“忠”.《宁武关》这台戏正好是福建泉州研讨班精神的体现,说明这台戏主题的深刻和推出这台戏的适时.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中华传统美德,以文化人,以艺养心,正是这台戏所具有的价值.

四、《宁武关》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文采,在改编本中保留传统戏曲语言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并加以润色和美化,又吸收现代生活语言中的新鲜成分,有机地融入全剧中,使观众尽享戏曲语言的生动、鲜活、流畅,富有节奏感之美.

曲润海先生是写戏的行家里手.他创作、改编的戏曲剧本往往是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剧中人物的语言既通俗又典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五场“别母”,周遇吉悔恨自己的一生:

恨我幼时怎不去效渔樵夫、习耕牧、守田园、事农桑,倒得个侍萱堂、全终养、教儿孙、传家久、继世长.怎奈却习什么剑和,登什么朝和廊,到如今,叫我进退意彷徨!

全剧的结尾合唱:

宁武大战多悲壮,守军义军败亦伤.

休说遇吉愚忠孝,李闯为人做嫁妆.

这是全剧主旨的揭示,是历史的反思,是对古战场的凭吊.巍巍雄关今犹在,过往英雄任评说.润海笔下生辉,令人唏嘘感慨!

春秋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春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春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炎黄春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