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好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与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口感不好没人种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不好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玉米和红薯为何没拯救大明王朝:口感不好没人种

编者按: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最严重的陕西地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玉米、红薯(番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具有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特点,被称为“美洲高产作物”.在近些年流行的许多穿越小说里,有志之士携带现代知识穿越到大明甚至大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获取这些高产作物,增加人口;然后就是设法修高炉炼钢.一个粮食,一个钢铁,这两样东西成为穿越小说中让一个朝代称王称霸的根本.在一些明代题材的穿越小说里,崇祯年间天下大旱灾,也是靠推广玉米和红薯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消弭了农民起义,给“我大明”又续了一口气.

但是,玉米和红薯在晚明真的会有这么神奇的续命功效吗?

实际上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约今安徽、江苏两省交界处)、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收录了红薯在各省推广种植的时间:云南1576年,广东1580年,福建1593年,浙江、江苏1608年,四川1733年,广西、江西1736年,湖北1740年,山东1742年,河南1743年,湖南、陕西1746年,河北1748年,贵州1752年,山西1758年.

《中国史稿地图集》还收录了玉米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时间:广西1531年,河南1543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湖北1669年,辽东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安徽1735年,新疆1846年.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书的《巩县志》中,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则称其为“番麦”.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的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里面,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打好池子,浇入烧化的鹅油,再开水烫,边烫边搅,略冷用手搓揉成块待用.把搓揉好的面块分成五大块,每块揉好擀薄,抹上鹅油,撒上盐、花椒面,卷出条按薄,逐块如法待用.将搓好的椒盐坯料,放笼中蒸二十分钟,出笼待凉后,剁成二指宽条,摆盘上桌.《金瓶梅》当中出现了如此讲究的做法,可见当时玉米的各种食用方法也已经为北方人所熟知.

由此可见,玉米和红薯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 “甘薯十三胜 ”进行宣传: “一亩收数十石,康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和雍正 “摊丁入亩 ”,这两项政策是清朝中叶发生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无妨农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隆庆、万历年间便已进入中国,但它们也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再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灾情最严重的陕西地区推广种植玉米和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

从气象局编纂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等文献中收录的气象记录来看,崇祯大旱始于1627年(天启七年)的陕西北部,1630年(崇祯三年)扩大到陕西全境及河南,1633年(崇祯六年)扩散到京师(河北),1638年(崇祯十一年)扩散到山西、山东、南直隶(江苏安徽).到1641年(崇祯十四年),旱灾席卷明朝十五省(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十二个,仅广东、福建、云南没有旱灾的记录.从形势上来看,此时北方各省的旱灾已持续十年以上,陕西的极旱已经持续了近十五年,这些地方的大量饥民已经变为流民或参加起义军,而且外有清军不断犯境.即使明朝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备在这些受灾省份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的条件了.

康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和雍正 “摊丁入亩 ”,这两项政策是清朝中叶发生人口爆炸的根本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乾隆五十年六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著传谕军勒浑,即将番薯藤种多行采取,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一并由驿迅速寄交毕沅,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与玉米和红薯相映成趣的是占城稻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历程.宋真宗时遣使至占城,取稻种三十石种于福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甚至在宋朝建立之前).因其耐旱,大中祥符五年又取稻种三万石,分种于江淮、两浙.当时的中国晚稻(如红莲稻)自播种至成熟需150天,粒肥而香;占城稻只需100天(后缩短至60天)即成熟,但单产量低,且味道不好,属于下等米,只供农民食用,或用做军粮、马料.而正赋(上供米)仍征收宋朝本国的晚稻粳米.宋朝官米(以及地主租米)只收晚稻粳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占城米不耐储存,容易腐烂变质.

马铃薯在欧洲的境遇与占城稻、红薯和玉米在中国的遭遇相似.它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并且传播开来,但是在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因工业革命、医学技术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等原因而发生人口膨胀,马铃薯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高产作物的推广并非导致人口爆炸的原因,而是反过来,人口爆炸刺激了高产作物的推广.

摘自“人民网”2016-10-18

不好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不好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不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