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江苏相关论文范例

此文是一篇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江苏

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

王晨

(海门市海南中学,江苏南通226100)

摘 要:“供给侧改革”理念给核心素养教育实践以新的指引.作为核心素养教育的践行者,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将教书育人实践与“供给侧改革”理论相结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教师、学生、家长角色分工,运用“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思想优化课程设置,围绕“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构建供给路径,加之以全新评价体系,如此践行“供给侧改革”理论,必会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带来无限生机,也必会给学校的可待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3-0014-05

时至当下,“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家来说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条.“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1]检视当下的学校教育,供给多余、供给不足、供给乏效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供给侧目标错位、内容缺位、路径移位、评价异位、主体离位已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发布、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背景下,加快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进而达到全面提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已是一场迫在眉睫的攻坚战.

一、改变供给目标,营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生态”

多年来,“素质教育像火车进站,声音大速度慢”“素质教育越喊越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只开花,不结果”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全是主观使然,客观上,与我们长时间未能制定出一套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对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关.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发与出台,必会改变学校无所适从的状态,进而使素质教育走上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轨道.当然,要让“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新目标真正深入人心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于核心素养,当前的重点还不是如何落实,而是怎么认识、怎么理解的问题.”

[2]就教师层面而言,我们认为教师是教育供给侧的主体部分,是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承担者与施行者.我们要紧紧抓住培训这个关键,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有效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时展的迫切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大命题,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走向,从而使全体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领会与培育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就学生层面而言,我们认为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与调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无视教育需求端的作用与效能.学生的认识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的展开度与达成度.为此,我们应切实组织有关主题活动,从阐释“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提高以及自我超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家庭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对于学校而言家长也是需求侧,但对于学生而言家长则又是供给侧.家长是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社会认同水平,因此,我们对家长也要“晓之以理”并“授之以法”,从而使广大家长不但有参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信心,而且有参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

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联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方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创造出更加协调的氛围和更为广袤的天地.

二、改置供给内容,筑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体系”

如果从“有效供给”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课程设置,其中尚存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一是课程教学难度划一,不能兼顾一部分学生超前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也没能顾及一部分学习力不足的学生现实状况.二是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改造不够、质量不高,学科走班的运作与管理难度较大.三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精品选修课程数量不足、课程学时不多,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需求.[3]如何使课程设置真正服从、服务于学生学习及个体发展?我们认为,“补短板”“调结构”“去产能”是十分重要而可行的渠道.

首先,“补短板”.在“大智物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妨通过“五个打通”,即“打通”教材界限、学科界限、学校界限、时空界限、社会生活界限,来建立广义的教学资源供给体系,积极探索与开发“分门”“别类”“异层”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弥补现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志向、不同个性需求、不同学习水平的“短板”,从而使教学供给真正做到适人所好、助人所需、解人所困.

其次,“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矫正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以“表达”能力为重是许多发达国家母语课程的共同取向.[4]比如日本就非常明确地认定“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我国的语文课程始终沿袭文选阅读课程形态,偏重阅读理解,忽视表达运用,“阅读”占时太多、“表达”用时太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时下语文教学备受诟病与语文课长期以来将大量时间花费在高耗低效的“文本讲读”上,而与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不无关系,因此,建构“表达”和“理解”并重,并适当侧重于“表达”的课程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再次,“去产能”.如今的孩子已被称作缺失童年的一代.放眼望去,在孩子成长的天地间,如山的课业涌起重重愁云,如海的难题翻起层层波澜.课堂上,不需教的仍在滔滔不绝,不需讲的仍在喋喋不休,不需练的仍在源源不断.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需”匹配度不高、精准性不够,致使“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成了教学课堂常态.只有从“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实现和谐“共振”,方能促进学生需求与教学供给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改构供给路径,锻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平台”

解析教育供给侧的组成,课堂当是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的最重要服务产品.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许多新理念、新思维令人耳目一新、叫人刮目相看,但在欣慰新举措带来新景象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课堂改革尚存有诸多问题与隐忧,如重学业提高而轻“三观”引导;重课前预设而轻课堂生成;重“教了多少”而轻“学了多少”;课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差生成了陪客而不再是“主客”等等.前不久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等问题.[ 5]如何优化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也应切实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五个根本问题,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一)“为谁教”———宗旨要明

这是个方向问题.政策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6]从这样的高度理解与看待核心素养,才会增强我们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才会提高将核心素养“落地”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自觉性与责任心.

(二)“教什么”———思路要清

要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年段学习水准、课前预习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目标和方法,并将“教路”与“学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既因材施教又循情施变,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策略真正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三)“怎么教”———过程要精

设计要精巧.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何处详讲、何处略述,哪里需要激疑、哪里需要应用,要做到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层层拓展,有机推进.

1.方法要精当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生成,适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顺势而教”“以学促教”,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

2.讲述要精简

要坚持“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讲”的原则.要讲就要讲到点子上,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乃至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讲,才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才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四)“谁来教”———主次要分

毋庸置疑,课件是课堂的“要”件.但这个“要”指的是重要而不是主要、必要.我们并不否认课件在课堂的某些环节与知识点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堂都需要,更非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学生、为教学服务的,不能画蛇添足而要“画龙点睛”,不能主客颠倒而要“客随主便”.

(五)“教给谁”———关顾要均

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性格、品行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出现少数学习成绩或品行暂时落后的学生,成为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有些教师是敬而远之甚至是避之不及.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想方设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那些被歧视的、“没出息的”、成绩差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关顾、关心、关爱.我们要真正树立“一个也不能少”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位学生都能挺起胸来做人.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而是“满堂灌”和“一言堂”的僵化教学模式,违背和扼杀了学生天性,让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机械活动.因此,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讲,课堂改革的重点是要减少对学生的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端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不断产生“新”感觉,获取“新”感知,形成“新”感悟.

四、改进供给评价,打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标杆”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必会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剧烈的震荡与变化.评价什么、怎样评价,对教育需求侧(学生)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我们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根据,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内容,努力发挥评价的诸项功能,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评价考核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第一,全面性.要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决克服“唯分是举”的传统,不能只看“冷冰冰的分”而要关注“活生生的人”,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全面纳入评价内容,并在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结果处理等方面力争做到精约、精当、精确,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与提高“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二,多元性.除了通过纸笔测验外,还可以借助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作品展示、活动报告、表现性评价、动态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只有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诊断每位学生的优势、困难与问题,从而为后续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另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让学生、家长、有关部门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信息,从而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精准.

第三,尊重性.评价要以接纳为前提,要以尊重为基础;要用积极的眼光、欣赏的态度看待学生;要淡化横向比较,注重纵向比较,有效激发其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动力,使学生能在自信、自尊、自奋中快乐成长.

第四,反馈性.“事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评价的标准,“事后”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评价的结果,并向学生及时提供其优缺点以及怎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建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放大镜”寻找自己还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用“望远镜”观察自己还应努力的方面,进一步定好位、设好标.

第五,差异性.不同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评价中要看变化、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机械地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要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期待每一朵花儿的绽放.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我的显色剂、激发信心的催化剂、走向成功的助推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效杠杆.

五、改善供给主体,锤造培育核心素养的“新队伍”

高素养的学生必然也必须由高素养的教师来培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能否适应教育供给侧的改革需求,能否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整个教育战线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没有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跟进、躬身践行,就不会有“供给侧改革”的成功,也不会有“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工作中,我们既需要完善与优化教师的智能结构,更需要转变与更新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力克求稳心理,变改革的旁观者为坚定的践行者

许多教师也意识到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育,不提高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教育.但是面对经历了几十年积淀和“改良”的成型的、成熟的,甚至是“成功”的操作模式,唯恐抓了核心素养会“花了时间,降了分数”.为此,我们应积极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直面新担当、紧盯新目标、勇当弄潮儿.

(二)力倡看齐意识,变“三观”的说教者为自觉的示范者

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7]要特别注重身体力行,强调看齐意识.要知道,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抹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你若能给学生创造一份又一份的感动,学生自会创造一份又一份惊喜感动教师.

(三)力防自满情绪,变专业的守成者为新知的求索者

置身于“大智物移云”的新时代,学生的生活五彩斑斓,信息的来源途径颇多,“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理念早已落后,如果我们局囿于所学专业、止步于原有知识,很难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主动到“海洋”中摄取“养分”,并激发他们寻找更大“水域”的愿望,教师自身也必须刻苦“充电”,努力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

(四)力戒独尊观念,变课堂的掌控者为成长的伴行者

多少年来,课堂只属于教师,成为有些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他们唯恐讲得不全,讲得不细,于是展其所能,尽其所兴.殊不知,这种“教师教,学生听”的死板课堂不知迷茫了多少涌动的智慧,禁锢了多少发展的潜能.只有真正让师生双方在相互沟通、启发、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才能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会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热力飞扬、活力迸发、魅力四射的乐园.

(五)力除高压态势,变学习的监督者为进取的激励者

激励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拨动心灵的琴弦,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我们应当从“猫鼠”般的师生关系中跳出来,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少一点呵斥,多一点呵护;少一点“动气”,多一点“动情”;少一点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急风骤雨,多一点和风细雨.我们相信,拇指虽小,可力量无穷.教师一只屡屡伸出的食指,培养的是怯懦、自卑、心灰意冷的学生,而一只频频伸出的拇指,可以造就出自信、积极及心宽意畅的学生.

可以说,教育供给侧改革,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永远在路上”.虽然我们前无借鉴,但是后无退路,因为以供给侧改革理念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预见,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旦发力,必会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带来无限生机,也必会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Z].人民网,2016,(3):22.

[2]成尚荣.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6-5-18.

[3]季洪旭.供给侧改革思路下的学校治理[Z].搜狐教育·海派新思录,2017,(1):5.

[4]陆耀娟.语文教学供给侧改革浅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8).

[5]陈婉婉.陈宝生来皖调研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报,2017-5-10.

[6]晋浩天.教育部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N].光明日报,2014-4-26.

[7]本报评论员.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N].中国教育报,2016-9-15.

【责任编辑孙小梦】

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结:

适合供给侧改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供给侧改革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改革论文

2、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3、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4、改革和开放杂志

5、教育改革论文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