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简单问题背后的深情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这篇简单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简单问题背后的深情

《项脊轩志》被认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最浅易的文言文.对浅易文言文,教学上一般会有“不教”“浅教”“深教”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个人以为,《项脊轩志》一文应“深教”.因为,《项脊轩志》文浅情不浅,非“深教”,不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情和佳妙.

下文通过解答三个有关《项脊轩志》文本理解的问题,具体说明.

问题一:作者转述老妪“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告白,明显是想借此细节刻画母亲关爱孩子的形象.那么,既然归母深爱深怜,为什么在其深夜啼哭时,她仅在门外相询,而不入室探视、抚慰?

问题虽简,回答却难.所幸,作者的另一篇名文《先妣事略》(作于嘉靖八年,其时作者24岁)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先妣事略》首段写道:“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我们将上文内容整理列述如下:

1505年,归有光大姐淑静生.

1506年,归有光生.1岁.

1507年,生女,殇.归有光2岁.

1508年,孕而不育(流产)一人.归有光3岁.

1510年,弟有尚生.归有光5岁.

1511年,妹淑顺生.归有光6岁.

1512年,弟有功生.归有光7岁.

1513年,母周孺人丧,享年26岁.归有光8岁.

从上列时间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归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劬劳.从时间表中,我们也可推断出,归母周孺人(名桂)将年仅1岁的长女托付给老妪照顾,实是因为育(孕)有归有光之故.结合上表及《项脊轩志》相关内容,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周孺人在长女哭泣时,心中牵念,却无力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情形.事实上,归母的早逝,就是养儿育女心力交瘁导致的必然结果.恰如《诗经·邶风·凯风》所言:“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天天,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氐劳苦.睨皖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归母也自感不胜其劳,曾感叹“吾为多子苦”,并用饮用养螺清水的偏方避孕绝育.

假如我们了解了母亲“以指扣门扉”这一细节的前世今生,我们会由衷感叹,归有光为文的不苟和不凡:选材精当,行文细致.短短数十字,便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抒写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以指扣”三字,四两拨千斤,蕴含了母亲多少小心和怜爱!作者于为父后,对母亲当年的辛劳体会更深.他说:“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假如我们后代读者也能设身处地想一想归母的处境,我相信我们对《项脊轩志》的情感性和艺术性会体会更深.

问题二:归有光回忆祖母时引发的感情比回忆母亲的更强烈.前者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后者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是否说明归有光对祖母的感情深于对母亲的感情?如果是,原因是什么?如果否,为什么?

这一问题貌似“无厘头”,其实是一个涉及文本考证和作者思想感情剖析的大问题.《项脊轩志》被人戏称为“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感情故事”,在文中,作者借描绘家庭生活琐事,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对三人的感情表达,或隐或显,或强或弱,这有结构布局和手法运用的考虑.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行文的呆板和单调.作者对祖母的强烈抒怀,并不是说明他对祖母的感情胜过对母亲感情.而是由于两者的感情不同:对母亲,是思念和感恩;对祖母,则除了思念和感恩之外,还有因科举不利而辜负祖母期盼的愧疚,以及对自己文名满天下却久困科场的愤懑和惶惑.那通“不自禁”的“长号”,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针对的主要是自己.归有光一生为许多亲友写过纪念文章,甚至为家婢和殇子写过,而没有为祖母立传,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一观点.

接下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考证,《项脊轩志》的前半部分,为作者18岁时所作.作者18岁前后,正是意气风发、初露锋芒的时候.前四年,作者14岁,应童子试,被考官“目为天下士”.后一年,作者19岁,补为学官弟子.后二年,作者20岁,作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苏州府生员.按理,他不应该在回忆祖母时表现出上文列述的惶惑、愧疚、愤懑感情.作者何以出现激烈到失态的“长号不自禁”的举止和感情?这是因为,“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句,并非作者18岁时所作,而是在补记后记时所加.作此判断,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应该是久离某处而后返回某处凭吊时的行为.作者18岁时,几乎未离项脊轩一步,根本不可能用“遗迹”一词描绘项脊轩.有人包括某些注者认为此处的“遗迹”应该理解为“遗物”,并将其具体化为“象笏”,此论大谬.“遗迹”“遗物”之不同,不言而喻.并且,如解为“遗物”,则前所用“瞻顾”又误(应改“凝视”等词也).

(二)后记之前,原有评论一节.原文为:“项脊生日: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亲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用蜀清和诸葛亮典故,表明自己现在居处败屋,以误书为乐,不为世人所知,但日后必当大有作为的信心和感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长号不自禁”的行为和感情与此不合.

(三)根据归有光各种著作的记述,《项脊轩志》的后记部分及“瞻顾遗迹”句应该是1541年至1554年间所补.1541年,作者开始f、居安亭(在此之前,作者一直定居在昆山城中).根据文中“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所记,可以断定补记上限为1541年.1554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作者从安亭江上“世美堂”返城居住.据此,可以断定补记下限为1554年.(沈新林《归有光评传·年谱》)根据补记内容,直接将“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简单相加,断定后记作于1535年,不当.因其尚未考虑“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所用时间也.在此时期之前,作者已经历6次乡试(第六次始中举人),1-3次会试(分别以上限与下限时间计),都名落孙山,可谓科场蹭蹬.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他回想祖母对自己的殷勤期盼,“长号不自禁”,那是非常自然的感情流露.归有光直到第八次参加会试,始中进士,其时归有光已是虚岁60了,这是后话.

问题三:后记中“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句与前后文不屑.作者为何在此插入这一缺乏逻辑性的细节?

如前所述,后记补做于1541年至1554年间.此时,归有光已文名满天下,写作之道已达炉火纯青境界.归写作之文,尤其是自己着意加以订定的用心之文,一般不会出现语法、章法上的重大毛病.根据上下文推断,采用此细节,作者意在陈述项脊轩生活的“可喜”.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句,既是前志的文眼,也是补志的文眼.补志部分亦是先言“可喜”,后谈“可悲”.因为文眼一致,所以全文两部分内容,虽然创作时间相隔数十年,但整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细节是怎样表现“可喜”之意的?我们不妨从生活常理常情推断.诸小妹何以询及、何以知道姊家有所谓阁子?因为归有光之妻魏孺人经常向诸小妹谈及也.魏孺人何以常谈及阁子?因为阁子,即项脊轩,是两人幸福生活的载体和见证也.她不自觉溢之于言表也.婚后的项脊轩生活是充满快乐和甜蜜的.魏孺人或凭几学书,或向丈夫询问历史典故,或与其谈日常琐事.归有光忆及妻子转述“诸小妹语”这一情景,应当是心中充满温馨的.这个细节,或可当作李隆基、杨玉环长生殿上秘语观.正因为这一“可喜”的情境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作者表达只能“闪烁其词”.归有光曾叹:“生平于世无所得意,独有两妻之贤.”其中多少情感,读者当自悟.

上述三问,都是学生所提(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理由轻忽).通过解答上述三问,我们可以深切领会到《项脊轩志》简单背后的深情.有时,简单是走向深刻的捷径.

简单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简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简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