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高职《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这篇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高职《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琳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 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是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通过对该课程设计思路、目标定位、内容选取等一系列改革,完善了“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20-02

作者简介:王琳(1974-),女(汉族),四川南充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学管理.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是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病虫害识别诊断、调查预测、设计方案、综合实施的能力,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无法较好融合、学生的实践操作性不强、无法全面考虑到季节性与地域性差异等问题,因此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一、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采用“校企合作,任务驱动,岗位对接,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即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按照任务驱动的方式共同组织课程教学.采用“森林防治进课堂,课堂教学在林区”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选取

1.根据岗位需求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行业、企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和技能,具备“能识别、懂分析、定方案、会实施、晓评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

2.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能力要求,以具体化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将知识体系和素质培养有机融合为一体,组织教学和实训,使学生能够达到高级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的标准,为学生发展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3.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以企业用人需要为导向,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为叶部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枝干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根部及地下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球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种实病虫害识别与防治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员“能识别、懂分析、定方案、会实施、晓评价”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学习情境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渐进学习提高过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体现了职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培养提升,从中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使学生不仅在专业能力上得到强化,并在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上不断增强,在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以提升.

三、教学模式创新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利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隐含在学习任务或项目中,以完成任务或项目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参与解决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编剧、是导演,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框架和平台,通过“知识技能传授、确定项目或任务目标、参与学生方案选优、进行审查评定”等活动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通过“接受任务、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方案选优、方案实施、方案修订”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这种模式除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1.围绕教学目标、方法、教学资源、师生角色等要求构建教学模式.按照使学生具备“能识别、懂分析、定方案、会实施、能评价”的教学目标,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围绕现有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师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实施者,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实施,完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达到教学目标.

2.构建了“森林防治进课堂,课堂教学在林区”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将森林防治中防治方法、原理、方案制定、讨论等环节引入到课堂进行,将课堂教学中调查、防治、实施、评估等环节延伸到林区,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防治相结合,并且实践课程与当地病虫害防治工作相结合,既能做到把企业老师引进来,也能做到将学生送出去,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结合农时,合理安排教学实习,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很强,不同季节的病虫种类亦不同,为此,我们把原来集中的教学实习分散开来,化整为零,根据病虫发生的季节,灵活安排,保证学生在植物不同的物候期都能进行实习.较好地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工作过程,结合防治具体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教师通过讲授、示范、指导、操作、讲评、交流、测评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学生选定一块林地,进行病虫害的调查,根据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使学生对林地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原由分析、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为以后的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现场教学法.根据所讲授内容,结合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周边林区或林场病虫害防治时间,将带学生到病虫害发生现场,观察病虫害危害状和发生特点,以弥补课堂讲解、室内实训的不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真情实境中进行,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环境、设备和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多媒体教学法.结合森林病虫害防治这门课图片较多,常规的教学及挂图对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充分利用DVD、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病原菌的孢子、菌丝、病状病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学生能生动地看到昆虫蜕皮、羽化等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4.专题讨论法.选取课程典型内容,如“林木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选定负责人,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查资料,写出综合防治方案,制作PPT课件,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讲述本组的防治方案,学生可以相互提问、讨论,教师点评,给予考核,此间每个环节都要给出评分标准.此方法使学生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能力.

5.项目教学法.根据为周边林区实际或虚拟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为项目任务,师生通过共同设计项目“内容、活动、情境、结果”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交流协作能力,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和新技能.

五、考核方式改革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既注重对知识掌握,又要注重技术运用,因此在考核中既要注重过程考核,又要重视结果考核,因此在采用“过程+结果”的方式.考核过程中,过程考核成绩占50%,包含了实训态度、出勤情况、协作能力、操作熟练程度等,结果考核成绩占50%,从实践技能考核题库中随机抽取,根据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评分.

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对学生的积极性具有调动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对课程设计思路、目标定位、内容选取等一系列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还较好地处理了近期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的“迁移可用”的关系,但在改革探索中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杏禹.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50-52.

[2]刘有莲.高职院校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3):281-283,287.

[3]管斌,吕兴萍,陈国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3).

[4]马英玲.高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88-89.

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病虫害防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环境污染防治论文

2、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3、中华肿瘤防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