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钢鼓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跟父亲的钢鼓类论文怎么撰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父亲的钢鼓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父亲的钢鼓

文 宋杨

编辑 杨静茹 rwzkhouchuang@126.com

9月,单田芳先生辞世的消息传来,他沙哑的嗓音立马再次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把我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童年时光: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直射进来,伴随着广播中的评书《三国》,父亲烹饪的炸酱面或猪肉大葱馅包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那时的父亲常穿着工人蓝色长褂,围着煤炉灶台忙前忙后.母亲上班忙,我的上下学接送、中午饭大多由不坐班的父亲负责.

他的工作很神秘,每天把我送去学校后,就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忙活:戴着护耳罩、抡着重锤改造汽油桶.外人误以为他是个修理搪瓷锅的工匠,甚至找他维修.一段时日后,家里多了一些能发出清脆声音的独特物件儿——钢鼓,—种起源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打击乐器.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在一本杂志上见到了一篇介绍钢鼓的文章,又在音乐学院看到了这一独特乐器.或许是被它美妙的乐音所吸引,或许是为钢鼓演奏的大型交响乐所惊叹,曾在沈阳音乐学院主修大提琴、副修打击乐,作为新影乐团(现中国电影乐团)大提琴演奏员的父亲对钢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近五年的研制工作,并和钢鼓结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当时面对外方的技术封锁,父亲的研制工作异常艰辛.钢鼓制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艺技术,学音乐的父亲对此一窍不通.于是他到钢铁厂、搪瓷厂四处求教、寻求帮助,最终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体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制作出不锈钢钢鼓.而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捶打、制作钢鼓而积劳成疾.

1980年,新影乐团临时组建的我国第一支钢鼓乐队在北京首次演出了.一群穿着蝙蝠衫、喇叭裤的音乐家在台上又扭又跳,这种模仿黑人演奏家的演奏方式,在文化禁锢的年代掀起一阵“旋风”,让观众大开眼界.现在想来,当时的父亲穿着特制的演出服,打着节奏明快的乐曲,格外帅气;然而那时的我,因为看惯了父亲的朴素衣着,总觉得异样,甚至有些无法接受.

1980年10月,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卡塔里全星钢鼓乐队”应邀来华,他们观看了新影乐团钢鼓乐队的演出.在乐曲《芒果》《金蛇狂舞》演奏完后,外宾不禁欢呼跳跃起来.父亲那时经常不在家,随钢鼓乐队到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巡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上世纪80年代中,一位老师向父亲介绍了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就是利用打击乐对中小学生进行“节奏”教育.父亲听后动了心,几年后,他把钢鼓带到了北京的中小学校以及工厂、部队、酒店、村庄,培养了不同行业的业余钢鼓乐队.

白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学校去辅导学生,从教授打击乐的基本功、讲解乐曲的风格,到指挥乐队分声部排练,父亲都亲力亲为.在家里,父亲并不爱说话,但到了舞台上,他立马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精神百倍,有时几乎是亢奋地在指导学生.夜晚,他就忙着作曲,改编创作了《拉德斯基进行曲》《春江花月夜》等百余首中外钢鼓乐队总谱.

1987年,他接受了北京市教育局的聘请,担任北京市中学生金帆艺术团、小学生银帆艺术团的艺术指导.他带领着学生钢鼓乐队参与过各种重大比赛和演出任务,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都留下了他西装革履的指挥身影.

2002年,父亲在外交部的支持下,去到了钢鼓的故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当地电视台演奏钢鼓.当他见到当地的钢鼓和他自己研制的钢鼓如出一辙时,格外兴奋.看到那里人人热爱钢鼓,父亲不禁感叹钢鼓是一门老百姓的艺术.回国后,他更加致力于钢鼓的普及工作.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六年了,他的人生丰富多彩,他对待事业的执着、投入、满怀和不轻言放弃,我永远铭刻在心.

父亲的钢鼓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父亲的钢鼓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父亲的钢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