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凝集和思想引领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这篇体育发展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凝集和思想引领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寻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学校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具有 “二重性”,其本质功能是体育与教育二者的统一,即“健身育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未能充分体现其本质功能,不同程度上存在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局限性;新时代“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学校体育新目标,指明了“健身育人”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新时代;健身;育人;体育强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以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探究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探索新时代更为接近学校体育终极价值的发展思想,对提高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

1厘清: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育人”

学校体育的真正意义何在?其本质功能为何?弄清楚这些问题可能会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在体育的众多分类中,“三分法”是人们认可度最高的观点,即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3].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下位概念,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据此推之,学校体育这一“个别”具有体育的“普遍性”.关于学校体育与体育和学校教育的归属以及功能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与体育是种属关系,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下位概念,体育特有的功能——强身健体,学校体育也应该有,因此,学校体育首先是体育,然后才是教育[4];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中,更为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学校体育首先是学校教育,然后才是体育.

以上两种观点,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表示赞同,但不完全赞同.理由如下:首先,各种领域或功能的体育应该先是体育,遵循体育的特性和特有功能,即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强身健体(或增强体质),学校体育也不例外,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学校体育又是在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所以,学校体育仅强调或主张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又不够全面和彻底.其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毋庸置疑,但这种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建立在体育强身健体本质功能的基础上,即通过体育运动实现增强体质,进而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和圆满人格.因此,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既不应该是主要追求体育的本质功能——“育体”(“增强体质”或“强身健体”),也不应该是过于空泛地强调教育功能——“非身体运动的育人”,而应该是“强身健体前提下的育人”,即“育体”+“育心”等于“健身育人”.“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调“健”,侧重于身体的强健,主要是指通过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体能,增强体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育心”是学校教育功能对学校体育的内在规定,强调“心”,侧重于“精神”,但这种对“精神”层面的培育是建立在运动健体的基础上,主要是指以身体运动为手段(途径)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德性,培育学生相应精神和品格.以学校体育中的田径类耐力跑项目为例对上述论断做一简单解释.学生通过耐力跑项目的学习可能有三种结果:一是通过耐力跑锻炼提高了体能,增强了体质,学生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二是对学生进行耐力跑运动知识的传授和相关赛事、运动人物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精神和意志品质的效果;三是通过耐力跑知识的传授与运动负荷的设计,让学生在适宜生理负荷范围内运动,克服运动过程中的“极点”等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挑战自我的品格.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出现较多的可能是前两种,而我们最应该和最想要的却是最后一种.

综上所述,不管是“先体育后学校体育”,还是“先教育后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都具有体育和教育的“二重性”,即学校体育既不能脱离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也不应背离教育的本质功能——“育人”,而应是通过“育体”来达到更好的“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育教育——“强身健体基础上的‘成人’教育”.从学校体育的“二重性”来看,单一向度强调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强身健体”或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育人”都是不健全、不彻底的,都有可能犯以偏概全或重而无基的错误.所以,这里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基础上的育人,是体育本质功能和教育本质功能的统一,即“健身育人”.英国伊顿公学奉行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宗旨和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的体育理念[5].伊顿公学的“运动第一”和“用体育进行人格教育”的学校体育理念,与上文所说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育人”词异义同[6].

2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局限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多种思想、思潮、理念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演变特征[7],各个时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在肩负时代使命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见表1).

表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我国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贯彻和执行,都是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时弊,其初衷和愿景是为了解决现实棘手[8]的问题.“健康第一”被正式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始于2001年,当然,此“健康第一(2001年)”非彼“健康第一(1950年和1951年)”.“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最大进步在于将发展学生的健康从一维“生物观”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多维健康观推进.客观地讲,“健康第一”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学校体育的专利,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与人们对健康的迫切渴求.再者,从学校体育教育视角而言,健康也不是教育的本质目标,仅是其中的目标之一;从健康视角而言,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学校体育也仅仅是促进健康的手段之一.如果将“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难免不忽视育人这一本质目标,也极易将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本质功能窄化和矮化.所以,关于“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仍未道出学校体育的本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以往学校教育因为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健康损害学生健康这一倾向的否定,而不应该理解为是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表述”[9].此外,还有作为体育思潮曾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不小影响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等.我们暂不讨论是否存在人们对它理解的偏差,但是否有将体育的其他功能(如休闲娱乐功能)移至学校教育中并进一步放大(喧宾夺主)的嫌疑,实则令人心存疑虑.

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梳理,以及对部分指导思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呈现出明显的演变特征:(1)阶段性发展中的时代局限性.一定时期的指导思想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但又无不暴露出时代的局限性.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一边倒”,过于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和技术、技能的完整性,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发展和“成人”的教育.(2)较强的依附性使其独立品格难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过于依附或受制于政治和社会,在政治需要、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三者之间缺乏一种应有的平衡,从而导致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独立品格难以彰显.(3)程度不等的功利性使其本质功能窄化、弱化和某种意义上的扩大化.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可谓功利性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发现学生体质下降就“增强体质”、“健康第一”,还有政治本位下的“竞技体育”,使人感到“急效近功”.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不仅使学校体育的发展缺乏高瞻远瞩的规划,而且也极易忽视其最有价值的一面——“育人”.此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将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扩大化了.

3探索: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引领——“健身育人”

学校体育的功能决定学校体育的价值,是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10].据此则可进一步理解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应是确立学校体育发展思想进而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学校体育发展思想也应清晰地体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回顾历史,如果说时代的局限性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思想“成人为务”的掣肘,那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和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11]则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谈到新时代的中国足球时指出,足球运动的真谛不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2].深析习总书记的论断,增强体质即“育体”,培养顽强拼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即“育心”,整合理解就是“健身育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学校体育要从“有”到“优”和“全”,要下大力气让学校体育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3].新时代学校体育治理的战略举措是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更新校长在体育方面的治校理念.所以,新时代的学校体育目标“新”了,学校体育发展思路、思想、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我们拿着“旧地图”很难找到“新大陆”.

“立德树人”的时代强音呼唤学校体育发展思想由以往的“育体”为主向全面的“育人”推进.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思想,片面的追求“育体”(“增强体质”)而欠缺对“育心”(“培育精神品格”)的关照.在学校体育的“育人”任务中,虽然“增强体质”也是“育人”,且是学校体育“育人”的前提和基础,但仅完成“育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校体育更为重要的是“成人”所具备的精神、道德和品格.党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思想的确立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德”(公德、私德)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全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与精神、意志、品格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学校教育方针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由过去注重发展学生“肉体”提升到如今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同时也将健全人格的培育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使学校体育必须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校体育以“健身育人”为发展方向.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互助精神、责任担当、公平正义、规则与法律意识……[14],以上均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由于体育精神是完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武器[15],所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方面有能力大有作为.2018年伊始,教育部公布了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为:体育学科的本质功能或核心理念是“健身育人”,体育学科由三大核心素养和九个要点组成(见表2).我国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改组组长季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学校体育都要围绕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由此不难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细化和具体化,而“健身育人”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和本质功能.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可以看出,身心和谐、适应能力、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属于“精神”的范畴,占整个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半内容.这种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一半的“精神”素养,需有学校体育的“育心”来承担.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构成与学校体育的“健身育人”是吻合对应的.运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能是“育体”,而精神、道德、品格则是“育心”.通过“育体”和“育心”的完美结合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有人将“健身”和“育人”的完美结合称作学校体育的特有专利.

表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16]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学校体育发展思想要与时代对表对标.学校体育只有将“健身”和“育人”相结合,才能彰显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学校体育也只有将“健身育人”确立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新目标”.“健身育人”作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在学校教育中的有力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它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应有功能,避免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误解或曲解,还有助于改变学校体育和体育工作者的地位.

4结语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和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培养人,使其成为人.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本质功能突显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专有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或多或少地束缚了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发挥.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人才观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观促使学校体育在传统“育人”(“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向更高境界“育心”(“体育精神”)发展.“健身育人”的学校体育发展思想契合了新时代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学校体育也将在“健身育人”思想指引下践行“成人为务”的教育宗旨,致力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做出学科独有的贡献,为加快推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助力加油.

参考文献:

[1] 周细琴.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3):510.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刘转青,刘积德.我国体育分类刍议[J].体育学刊,2016,24(1):4751.

[4] 王明献,李王杰.略论学校体育的功能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631634.

[5] 彭俐.不运动,不男人[N].北京青年报,20131118(C01).

[6] 搜狐体育.在日本,体育教育远不止“运动”那么简单[EB/OL].[2018426].http://www.sohu.com/a/202416350_499976.

[7] 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1.

[8] 戚俊娣,张晓秋.对中国体育教育思想演变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2):7275.

[9] 贾齐.健康与体育关系之我见——兼谈体育的陶冶性价值[J].体育与科学,2001,22(1):5557.

[10] 耿培新.论学校体育的功能及其本质属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2(6):3235.

[1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12] 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

[13] 王登峰.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整体策略和重点任务[J].体育教学,2018,38(3):46.

[14]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15] 曾红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5051.

[16]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体育发展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体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小学体育论文

2、体育科学期刊

3、体育论文范文

4、体育论文

5、关于体育的论文

6、体育世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