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跨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和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教育理念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跨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和

摘 要:跨文化教育理念虽然很早就传入了我国,但是相关的研究及实践却主要集中在大学、大学英语、英语专业和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而限制了跨文化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民族教育可以发现,我国的民族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缺少跨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培养体系,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教育很多时候只是双语言教育或双文化教育,同时民族教育基本上就是民族地区所实行的教育而不是全民族的教育等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的改进、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的改变等多个方面来推动在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理念;民族教育;文化融合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32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131—04

一、跨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

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一直都能够和平相处,并不断相互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与长处,甚至不断地走向民族融合,但是实际上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不仅只是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饮食、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同时,我国政府虽然一直非常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可是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使我国的教育虽是面对国内所有民族的,并为各个民族提供了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但是其教育模式却是单一文化理念下的教育模式,而不是跨文化的教育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指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2]从这个定义的内涵和本质来看,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立民族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和包容异质文化,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增进彼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并最终实现所有民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据此来观照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就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发展,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很多相关的意见和条例.例如,在1951 年教育部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大会,指明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及其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了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通过了《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并决定在教育部设立民族教育司;1980 年,我国公布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报告;1992 年又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有针对性地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政府对于民族教育的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并进一步细化,例如:2000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2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4 年,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2005 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会发展的决定》,其中强调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已经细化到了各类、各个层次的教育之中,并制定了很多具体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政策和规定.此外,2015 年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了民族教育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

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各类民族教育政策外,我国几乎所有拥有少数民族的省份、自治区乃至自治州等也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民族教育立法以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条例》(1992 年6 月27 日)、甘肃省制定了《关于加快甘肃省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1993年6 月14 日)、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1997 年12 月16 日)、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教育条例》(1998 年12 月2 日)、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2016 年9 月29 日).另外,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制定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1992 年4 月28 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制定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1993 年3 月21 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制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条例》(1994 年2 月5 日),等等.可以说,无论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说,还是从省、自治区乃至自治州县的层面来说,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推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在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个别的地方还在尝试12 年义务教育.同时,民族地区的各类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样发展迅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不断扩大.也就是说,我国的民族教育已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高等教育的体系.另外,一些民族地方推行的双语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进展,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的双语教育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自建国以来的60 多年中,我国的民族教育在各层次和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些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接近或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个别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同时,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国虽然在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

(二)我国民族教育的不足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发展都会受到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相关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教育同样如此.长期以来,我国提出并运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教育理念,其目的一方面可以在保证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还能提倡和发扬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教育传统;另一方面是在确保各个民族享有现代教育权利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3]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具有朴素的跨文化性质,并在一段时间之内确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现.

首先,我国的民族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民族地区所实施的教育,而不是对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施的教育.跨文化教育理念特别强调文化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和公民的特性,而我国现有的教育理念虽然能够尊重不同民族地区文化及语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但是我国的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开展民族教育的范围,所以民族教育基本上只是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教育,没有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接受民族教育.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在其总则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本条例所称民族教育,是指对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所实施的以学校教育为主,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重点,以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各级各类教育.”[4]再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教育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自治州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决定朝鲜族教育的发展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制、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5]事实上,我国的各民族地区教育条例的内容大多如此,其中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的特征,能够考虑到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与文化特质,或者说能够将跨文化的因素融入到各级各类的民族教学实践之中,但是这些民族教育条例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原则性规定.同时,因为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基本多是强调与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和模式相一致,强调本民族的独特性,所以就会在无意中忽略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或者说会忽略我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并导致了我国各民族及其文化教育的单质性.

其次,我国民族教育的跨文化性质基本上都是通过单向性的灌输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动态的多元文化互动来实现的.这一点在很多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我国很多民族地区的各级学校都在逐渐推行双语教育,但是大多却只局限于汉族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基本上没有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内容.同时,内地的各级学校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开设有关其他民族文化的课程,进而缺少对于我国各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基本了解.从这一点来说,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都缺少跨文化教育理念中的多元性,以至很难真正实现各民族间的跨文化理解与交融.另外,双语教育并不一定就是跨文化教育,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大多是向学生进行单向的语言“灌输”,而不是多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的理解难免显得简单,或者说限制了我国各民族间文化的等势、有效互动.

最后,我国尚未健全或者说是缺少跨文化教师的培养体系.实际上,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贯彻从来都不是一代人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实现跨文化教育很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需要跨文化的师资力量.但是在我国,主要的师资力量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缺少对于跨文化及其教育理念的有效理解,即使是在实行双语教育的民族地区学校中的教师也都是如此.所以,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很多时候仅限于对于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讲授,而很难实现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与互通.

二、推进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跨文化教育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跨文化认同观、跨文化交际观、跨文化社会观和文化的多样性等不同的方面,其中,文化多样性是跨文化教育的起点,跨文化认同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础,跨文化社会观是跨文化教育的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观则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跨文化教育理念中,这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要推进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就要在这几个方面同时推进而不能有所偏颇.同时,跨文化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加强认识.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民族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

首先,自上而下地加强对于跨文化教育理念的认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跨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而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教育等同于双语或多语教育,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教育等同于双文化教育.当然,目前来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跨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可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设置为通识课,培养各级各类学生对于跨文化教育内容的兴趣和基本认识.同时,我国应鼓励各级各类教师与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教育的体系中来,在各级各类校园中形成开放的、富有多元文化气息的氛围.从传授的角度来说,没有跨文化的教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跨文化教育,教师有“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功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在跨文化教育中,教师具有先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跨文化教育也必将是空洞的跨文化教育.学生是跨文化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未来跨文化教育实践的主体,所以必须将学生有效地纳入到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来,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并践行跨文化知识和理念.

其次,改变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以跨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际为目标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多维度互动教育.实际上,一国之内的跨文化教育并非只是简单的民族教育,而民族教育也并不只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或是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于一国之内所有民族开展有关其他民族知识和文化的共同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目前,虽然我国有些民族地区的教育竖起了跨文化教育的名头,但是实质上实施的就是对于本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教育,而缺少了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注.同样,内地的汉族学校也基本上没有关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教育课程.很显然,这样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真正的跨文化教育,也不利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通与融合,不利于形成“大家庭”式的民族关系.另外,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多实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民族教育也不例外.这种教育方式有其优点,但是跨文化教育不是对于某一民族或某几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简单记忆,其核心是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所以,在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同样也是实现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最后,超越学校教育的狭隘范畴,使跨文化教育成为广泛的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跨文化教育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平等互动,同时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也就是说,跨文化教育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就能达到,所以要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终身教育和社会各类教育之中,只有如此,跨文化理念才能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我国各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融通.

三、结语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因为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教育理念的限制,我国的民族教育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缺少跨文化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和学生培养体系,再如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教育很多时候只是双语言教育或双文化教育,同时民族教育基本上就是民族地区所实行的教育而不是全民族的教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限制了我国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的改进、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的改变等多个方面来推动跨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还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然而,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同铸就的文化,并需要中国各族人民之间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与融通以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实现各民族文化融通以及实现文化共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就是跨文化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我国推广和推动全民族的跨文化教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教育理念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理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