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建设论文如何写 跟特性提炼: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论略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文明建设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文明建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特性提炼: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论略

摘 要:深入探析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须对其理论特色进行科学的把握,这是进一步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鲜明的继承路径、突出的创新方式和深刻的民本情愫等理论特色.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1-0041-05

作者简介:王磊(1989-),男,山东泗水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要义精髓,也赋予并彰显出自身的理论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而众所周知,一种思想的理论特色是其内涵本质的直观表达窗口.所以,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色展开探讨,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其内涵实质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一、强烈的科学色彩:由“形成基础”到“多维向度”

历史地看,一种思想理论可能会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但并不一定会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所谓“科学色彩”就是指它所蕴涵的科学性.须知,科学性绝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属特性,社会科学也具有科学性.于此论域,就一种思想理论的科学性而言,就是指思想理论能够反映出客观实际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因为其引领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更由于它是立足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上产生的具有科学性的理论结晶.简言之,就是因为它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内透着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科学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是科学的.毋庸置疑,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绝非凭空臆造出来的“理论空阁”,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特定的“基础”.此论域中的“基础”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基础;其二是实践基础.就前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二者具有科学性是无可辩驳的.当然,不可否认,这二重理论基础都是相应历史时代的产物,相较当下时代而言,也就会存在难以规避的限,也就是说其中的某些个别论断可能已经与当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难以耦合,但这绝不等同于是对此二重理论基础科学性的否定.由于时代境域的不同,这两大理论基础中的生态论断在表达方式上会存在诸多差异,并且其中的个别论断也难免会不适应当下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需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它们的实质要义是同一的,亦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繁荣共生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共同的精髓要义.这种理念旨要仍对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此便可窥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不容批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另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亦是如此,其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明智考量.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西方和我国经济社会非生态发展实践进行省思检视后的理论升华.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所以作为实践升华经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无疑是科学的理论“真知”.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多维向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包含五重向度内容,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贯主题;“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价值归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现实目标;“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的主体践履;“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路径.于此,笔者将对此“五重向度”科学性的内在机理进行透析:其一,主题向度是科学的.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历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本质要义所在,也是我们现实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指向,因为这二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内在契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其二,价值向度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人类文明也就难以赓续发展.由此而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应得到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应得到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1]的价值主张不仅是对人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利益的关照和维护.此生态民生理念无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显然具有科学性.其三,目标向度是科学的.“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是我们党和国家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我们深知,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发展模式”是非良性、非健康、非生态的,实质而言,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发展路径,这种路径最终只会把我们引至非持续的发展迷途.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它可以促进资源节约、促进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改善.惟有在此科学发展模式下,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其四,主体向度是科学的.“各族人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这一论断既着眼于最广大一般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又不否定“少年儿童”“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群体的价值.这显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群众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科学释读.其五,路径向度是科学的.俗语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举措的规约保障,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需要科学规章制度的有力护航.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红线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严谨的规范性和明确的导向性,可以使广大民众做出符合生态理性的实践.

二、鲜明的继承路径:由“基本原理”到“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一种思想的形成会包含两个层面的基本条件:其一是时展对于思想的强烈诉求,也就是一种思想总是在满足相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中醅酿生成;其二是已存在的思想对于新生思想具有奠基性作用,也就是一种思想总是会建基于人类社会已有的文明遗产之上,这会是人类社会一切思想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换言之,这种“基本规律”彰显的是一种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继承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亦不例外,它的形成呈现出鲜明的继承进路,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大力继承.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重要柱石,它揭示了世界运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带领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诸如,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理念.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斐然成就,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背后的失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漠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致使我们的发展趋向一种难以协调、难以持续的畸形发展态势.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人秉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立足我国资源、生态和环境置身危机情势的基本国情,提出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寻求绿色发展道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具体而言,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坚决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无疑是其根本宗旨和神圣使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亦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高度重视生态民生问题,2013年4月,他考察海南时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2015年3月,他在全国“”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环境就是民生”.[4]从这些关乎生态民生的论断中足以窥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原理作了精准把握和有效继承.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容”.其一,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论断是对马恩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解”思想的继承,生态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视域中“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继承,生态制度、生态体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以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来寻绎生态危机出路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了建国后历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要旨.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辩证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主张综合利用、节约资源的思想;继承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用法律规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继承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继承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的思想,等等.由上可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充分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形成和发展创新中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三、突出的创新方式:由“观点论断”到“话语风格”

众所周知,继承与创新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和归宿.可以说,继承传统是基本要求,而开拓创新是必然选择.创新之于思想理论亦十分重要.一种思想理论惟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才会永葆生机与活力.正如我们所熟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双重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那么,由此可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它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特质.这种“创新特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在“观点论断”的内容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并创新了前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生态基因和建国后历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抑或言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历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格,又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因子,从而实现了对思想理论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双重科学创新.那么,其中的创新闪光点具体何在?由于这些闪光点不能一一赘述,故笔者仅举几处典例示之:在生态法制上,此前的领导人,如、和等均高度重视生态制度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的生态法制思想进行了契合当前时展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基于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生态法制思想的突出创新点就在于一个“严”字,可谓是“严”字当头,力度空前.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生态法制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发现,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生态意识的培育上,和等中国人一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体人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在此点上,不再只是重复旧言,不再只是一味笼统地强调“环保”“节约”等意识的宣传教育,而是从更微观、更具体的层面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即,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还立足价值观的视阈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考察,这就是,我们“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6]在战略地位上,需要说明的是,的创新之处就是,他不是囿于经济的一维层面去考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7]所以,“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6]上述虽是择取的几处创新典例.但是,透过此我们足以窥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观点论断”层面的创新“视界”.

其次,在“话语风格”的形式上,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阐发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带有独具特色的“习式”话语风格.这种风格的突出表现就是妙用生态“比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运用这种话语方式来表达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见解.譬如,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他把“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喻成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2013年9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他把“绿水青山”比喻成“金山银山”;2016年3月,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他亦把黑龙江的“冰天雪地”比喻成“金山银山”;2015年和2016年期间,在江西代表团和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他把“生态环境”比喻成“眼睛”和“生命”,等等.这些生态“比喻”生动鲜活、具体形象,使深刻的观点巧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异常接地气的“话语风格”得以表达,这无疑会有助于广大民众易于和乐于接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断,从而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并进而内化于心.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观点论断”的内容和“话语风格”的形式两个层面的诸多创新点表征了其突出的创新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创新发展.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也总在不断进行,我们所置身的时代境域也总在改变,所以,作为导引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科学理论也必须作与时俱进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如此,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有关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的科学理念.立足当代西方和我国经济社会非生态的发展实践以及我们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具体国情中审思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契合我国实际境况的生态文明建设论断,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性创新.简言之,在当前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绝不会固步自封,它必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纵深推进而不断发展创新.

四、深刻的民本情愫:由“重要讲话”到“生态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强劲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经典原理就内在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务必要关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的中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疑是其历史职责和神圣使命.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与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对人民群众渴盼的“良好生态环境”的不断追求和营建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式作为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宏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略之举的根本价值支点就在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以保证人民群众在和谐、美丽、舒适、有序的生态空间中生存发展.也就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落脚点.可以说,只要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对生态民生问题的特别关照所折射出的“深刻的民本情愫”,高度聚焦于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重要讲话”层面.就是从执政以来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会议、出访、考察等众多场合的重要讲话中进行窥视.就如他所言,“环境就是民生”[4]“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123同时,他还阐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更是一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改善民众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1]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8]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9]去对待生态环境问题,而“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10]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11]

二是“生态实践”层面.古人曾云,“言必行,行必果”,可谓“行胜于言”.除了在不同场合多次阐发饱含“民本情愫”的生态文明建设论断之外,还十分重视“生态实践”的民生价值.“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12]所以,近五年来(2013-2017年),每值清明节前后,总会号召并带领其他领导同志亲自参与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身体力行,用最实际的“生态行动”,一方面昭示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是通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确证了党和国家对“造林绿化”这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民生事业,要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抓好、抓实的坚定信念.

上述“所言”“所行”有着明晰的价值指向,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这充分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蕴涵的民本情愫.这种“民本性”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闪光点,正是有了它所释放的能量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魅力才可以永葆生机、活力无限.

综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四维理论特色是相互联系的.“继承路径”与“创新方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特征范畴,继承是前提基础,创新是必然要求,只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建国后历代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科学色彩”与“民本情愫”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特征范畴,科学性是民本性的直接体现,民本性是科学性的理论支点,只有坚持科学性与民本性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才能既反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客观真理,又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

参考文献:

[1].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001).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01).

[3].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岳富荣.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N].人民日报,2015-03-09(013).

[5]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001).

[6]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N].人民日报,2015-03-25(001).

[7]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总书记关于生态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J].理论导报,2016,(4).

[8]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01).

[9]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01).

[10]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5-03-10(001).

[11]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001).

[12]霍小光,罗宇凡.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 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N].人民日报,2015-04-04(001).

【责任编辑:宇辉】

文明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明建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2、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5、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