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资料 和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涉农部分)(下)类论文范文资料

本论文为您写社会发展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涉农部分)(下)

第七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构建内通外联的运输通道网络

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进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设,构建西北、西南、东北对外交通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质的快速网络,加快推进高速铁路成网,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适度建设地方高速公路,增强枢纽机场和干支线机场功能.完善广覆盖的基础网络,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改造和瓶颈路段建设,提升沿海和内河水运设施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公路、通用机场建设,推进油气管道区域互联.提升邮政网络服务水平,加强快递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十一章 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一节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科学论证、稳步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统筹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多水源互联互调、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网.因地制宜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及各类非常规水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推进江河流域系统整治,维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增强保水储水能力.科学实施跨界河流开发治理,深化与周边国家跨界水合作.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第八篇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十二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条件,实行差异化的落户政策.强化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责任.

第二节 实施居住证制度

全面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各级政府不断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并提高服务标准,缩小与户籍人口的差距.

第三节 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第三十三章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

第三十六章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

第二节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农村宽带、公路、危房、饮水、照明、环卫、消防等设施改造.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第三节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第九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八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四节 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气化工程,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联合开展河流、湖泊、海域污染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分区管理,建设永定河等生态廊道.加大京津保地区营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湿地恢复力度,共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

第三十九章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一节 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推进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长江干流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平.基本实现干支流沿线城镇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妥善处理好江河湖泊关系,提升调蓄能力,加强生态保护.统筹规划沿江工业与港口岸线、过江通道岸线、取排水口岸线.推进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加强流域磷矿及磷化工污染治理.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加强长江流域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设立长江湿地保护基金.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

第三节 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

提升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发挥上海“四个中心”引领作用,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联接点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走廊.加快建设国际黄金旅游带.培育特色农业区.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第一节 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

完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动赣闽粤原苏区、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等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极支持沂蒙、湘鄂赣、太行、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着力培育特色农林业等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有序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第四节 促进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创新,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改造转型.支持产业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加快转型,健全过剩产能行业集中地区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修复治理力度,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加快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基本完成重点国有林区深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和国有林场撤并整合任务.

第四十一章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一节 壮大海洋经济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扶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发展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创新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深入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深入实施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管理,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近岸海域空间布局,科学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加强海岸带保护与修复,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实施休渔制度.加强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深入开展极地大洋科学考察.实施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海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实施“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和“生态岛礁”工程,加强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加强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海洋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上救灾战略预置,提升海上突发环境事故应急能力.实施海洋督察制度,开展常态化海洋督察.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一节 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空间.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产业和人口,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范围,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

第二节 健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第四十三章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节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对水资源短缺地区实行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取用水定额控制.加快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分质利用.建立水效标识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第三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无序扩张.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建立收储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

第四十四章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一节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标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燃气化率.强化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水质较差湖泊综合治理与改善.推进水功能区分区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

第四节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运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率,做好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改造,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一节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护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加强“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6%.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加快风沙源区治理,遏制沙化扩展.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保护修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建立湿地保护制度.

第三节 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保护力度,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小镇.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

第十三篇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十六章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约5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第二节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全面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建立扶贫工作绩效社会监督机制,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

第五十七章 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15.2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加强贫困地区水利建设,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支持贫困地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提高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第五十八章 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 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优先保证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贫困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支持力度,允许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地区更多分享开发收益.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

第二节 健全广泛参与机制

健全东西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创新参与模式,鼓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信托基金,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

第三节 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

进一步完善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建立扶贫工作督查制度,强化责任追究.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五十九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改善乡村教学环境.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升残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来源:新华社

社会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发展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2、社会杂志社

3、社会语言学论文

4、社会科学家杂志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