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破译太极拳调心的奥秘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太极拳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太极拳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破译太极拳调心的奥秘

调心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调心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在修炼太极拳中如何进行调心,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调心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调心,与调形、调息一起,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是修炼太极拳术的“三驾马车”.那什么叫调心呢?《灵枢·本神》曰:“心之所忆谓之意.”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青华秘文》也强调:“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玉平经》亦就其功用而云:“神气周流,疾于雷是,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素问》更明确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心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其实几乎横跨于任何一门太极拳的修炼,存在于太极拳修持时的每一过程中.其本质就是人运用意念调节其精神、形体、动作、呼吸,使之趋向继而达到集中、专一、空灵的修炼过程.意念作为调心的核心术语,是潜意识思维过程中的人脑功能的轻度活跃,是指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的工具.正如太极之经典《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大师王培生也曾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拳.”调心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武术气功修持的核心部分,它在整个武术气功修炼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天台止观》将调心分为三步,即入定、住定、出定.

一代太极大师武禹襄曾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调心的重要性,也高度概括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古人云:“心者,思之官也.“圣贤王阳明云:”“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用现代的生理学知识来说,这里的“心”即指大脑,调心就是通过大脑意念发出指令,经思维体系的传导,信息的精递,“心行意、意行气、气运身”,影响和支配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内动”和“外动”.用唯物辩证法说,即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练习太极拳初级阶段,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是否到位,时时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身法和每一动作,如果身法错误,就应该在行拳中及时纠正.正如郝少如先生所云:“打拳不能离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其次,调心具有鲜明的能动作用.人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练习太极拳时,所有动作,都要通过调心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比如要达到《十三势行功歌诀》里所说的“变换虚实须留意”的境界,首先就需要由大脑这个人体指挥部,不断地根据拳架变化的要求,向变动之前的枢纽腰胯(丹田),发出意念信息,腰胯(丹田)再传递意念信息,贯注于肢体至四梢.这也就是宗师所指点的秘诀:“出肾入肾是真诀.”《养生十三则阐微》也指出:“存其虚心,而步步自达外,谓之调者.有不虚处,以意虚之;有不通处,以意通之;如有紧迫感,则以一意行一松一散,其中气象自能疏畅……”再次,调心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不确定性、虚拟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意气需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调心即意念的对象,不受太多的客观限制,它既可以是人体的一部分,亦可是大千世界的一事物,还可以是自己虚拟出来高于现实的事物,只是根据自己的练功需要而选择.《入药镜》说得很明白:“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宗师更是指出:“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为真.”这是对太极拳上乘功夫调心用意的具体描述.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调心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个特点.

太极拳是一种高层次的调心功夫.太极拳大师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调心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本身的产生、运作都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调心中的意念,是一种很强的脑电波.调心发挥作用,是通过脑电波传递信息的过程,因而从一定意义而言,信息就等于能量.香港中文大学已研制出一个脑机接口系统,可以将脑电波转换成繁体中文字.德国的科学家也成功地将脑电波转换成信号,控制汽车的行动路线.现代量子力学也证明,人的意念对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有影响作用,并将这种作用称为“海德堡的测不准原理”.这就是调心用意可以促发能量的科学基础.

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统武术气功,大都是通过调心用意对体内、体外两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进行能量交流、分化、重组、优化的过程.调心过程中的能量,在武术气功界主要是通过“气”来体现和描述的.有关科研工作者与武术气功师合作,通过各种实验,已证实“气”是血液和体液在体内流动产生的一种具有磁电、光液、微粒流等特征的物质能量,其中还含有一定的信息.以调心用意作用于经络、血液和肌肉的最微细的基本结构,久而成功,可以产生生物电流,因此近代一位叫乐幻智的太极拳家还提出运用太极拳功夫练出“电人”的理论.“意到气到”,“以意领气”,这个调心中最重要的意念对象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它通过人脑电波固有的信息编码进行沟通,针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因此太极拳可以通过调心用意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从现实角度而言,我们练习太极拳时,有人的手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会出现大、小、轻、重、热、凉、麻、痒等“八触”;有些人出现肠鸣、放屁、打嗳或身体某部位产生跳动,或在体表产生丝线样走动,或病灶处有隐痛,或某部分有触电感觉;有些人却产生头发竖起,脚趾、头顶突然针刺样疼痛,或在眼前出现各种颜色与光环;等等.

这些都是练习太极拳中调心后产生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存在充分地证实了调心能够促发能量产生.此外,太极拳修炼者在调心中,通过意念集中和周身放松,让肢体充分协调,在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经脉运行规律中促进内气产生贯通,由此产生神奇的速度和力量.这可不是一般低速运动产生的推力,而是一种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冲击力很强的高能量之内劲.

二、调心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心让太极拳修炼者较快进入练功状态

修炼太极拳首先要入静.宗师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入静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通过调心达到思想安静、意念集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清醒,即保持专一的太极拳练习意念,进而达到一种轻松舒适的练功境界.入静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状态,亦不同于入睡.因为它还保持着练功的意念.对于“入静”,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曾云:“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性命圭旨》亦云:“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进行调心,一开始就已经提醒所有习练者,要有开始练功的意念,即意念自己要按太极拳法要求,抛开所有俗事异念,做到姿势自然舒适,呼吸柔和,进而对外界干扰基本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入良性的意念诱导,一念代万念,专心练习太极拳.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上,每个人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生活、学习、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排除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城市中,早上到公园或者一个空旷、平坦的地方去锻炼,有跳健美操的,有跳交际舞的、有些地方还有唱歌的,音乐此起彼伏,声音相互干扰.这就需要调心.摄心归一、专其一处,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专心练拳上,降低其他音乐和噪音的干扰,从而起到净化心灵和环境的作用,迅速进入功态,逐渐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因此,练拳之时,首先要通过调心,使心灵静若止水,空灵通透.

(二)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是调心的产物

太极拳的基本拳型定势,包括陈、杨、吴、武、孙多家太极拳,都是历代武术先贤仿效大自然的事物,根据相应的形象思维,结合实战或健身需要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拳型定式.比如“揽雀尾”、“白鹤亮翅”、“白蛇吐芯”、“打虎势”、“抱虎归山”等等,都是意念想象的产物,是通过意念活动制造出的有具体物象的拳型定势.在走架子过程中要时时处处用意识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意识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种身法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只有一个身法.一处不合,全身都会出毛病.以意念调控身法动作,是太极拳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是更熟练,更自然,不期然而然.如果没有了调心的功夫,则太极拳同其他以力、以动作姿势、以技巧为主的西化体育或者武术拳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调心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融入到拳架、拳功、拳道上,太极拳才别开生面,让人体现出一种修为和道性.

(三)太极拳的动作是在调心中实现的

太极拳中所有的武术动作都是在调心导引下进行的.正如《十三势行功歌诀》云:“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一百零八式太极拳,“■、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是其共性的最基本动作方法,而这些都需要在调心,即意念导引中实现.而且,太极拳的用意不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由意念领着躯体进行.比如起势,不仅仅是想着两手举起,而且还要在一开始或未动之前就要用意念领着两手,似乎逐渐排开某种无形的阻力而举,或者在某种无形的推力作用下而下落.劲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转变,是靠一种意念的听觉而转换的.

又比如,太极拳最重视虚实的转换,手与足上下配合虚实的变化,手足的进退也必须注意虚实转换,身体重心的变换也是身体各部位虚实的转换.要做到这点,就必然意念先行.拳谱上讲,“进退须有转换,往返须有折叠”,要“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从而达到虚实转换“内动不令人知”的目的,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躯干四肢用力行动,那是绝对不能掩人耳目的,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以转换之法全以意念行,正如前辈大师武禹襄所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边.”这种以意念变虚实是太极拳用意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太极拳要领实现离不开调心的正确导引

太极拳所有经、论、歌、诀中的诸般要点,都离不开调心的正确导引.比如杨式太极拳练习中“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这十个要领和“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这十个准则,都只有通过正确的调心才能实现.还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内外相合、相随贯穿、连绵不断、粘连黏随、用意不用力、探动静快慢之机、寻柔中寓刚之妙、感天人合一之道、运超然物外之虚神”等等,都需要调心去正确导引.特别是太极拳那种“松柔黏活、似水如流,且运劲如抽丝,劲断意不断”境界的要求,完全是由意念导引动作的运动状态和效果.比如太极拳放松这个最基本的要领,就是在意念的引领下一步步掌握的.

正如李雅轩先生所说:“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练功时,大脑越入静,神经兴奋程度就会越降低,肌肉就越松,血液流动就越好.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正如太极拳论所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这里对调心在练习太极拳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作了清楚的阐述.

(五)调心在太极拳技击中发挥核心作用

高超的技击性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判断是太极拳还是太极操的标准,就是动作是否有技击含义.没有技击含义,就是操;有了技击含义,就是拳.调心即意念在太极拳技击中发挥着最核心的作用.太极拳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技击发劲,都是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的结果,是在调心即意念的支配下由多个或多组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外三合”通过“内三合”驱使,形成意念主导下调动人体206块骨头和500余块肌肉形成的“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腿、腰、肩膀、手臂)用力的强大整劲.太极拳技击之精髓就是“以意化劲”,就是用意念的转移化掉对方的劲力.只有达到了此境界,才算学会了太极技击.以意化劲,在双方对抗中,对方攻击到我身何处我身何处就要动,要动得快速灵活,无论对方怎么动,绝不能抵抗,我总是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走,不使对方得到反作用力.

在这中间,最关键的是用意念来化劲.比如,对方打我肩,我意用肘;对方打到肘,我意又回到肩;再打到肩时,我意转到腰或膝,或足脚都可以.这样循环无端的变化,即叫用意念来化劲.一般没有经过太极拳、武术特别训练的人,对于外力打击,必然按条件反射作出反应.如遇对方从高处打来,必用手臂架抵,如遇对方用力推来,立即还手抵抗对顶.这种见招打招、见势打势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不采取这种手法,而是用意识的训练克服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不顶不架,用特有的引进落空手法与对方竞技格斗,化引拿发.太极拳的以调心用意化掉力最为神奇.《拳谱》云:“人刚我柔谓之走.”即无论对方进攻的力大力小,都把它看作“刚”,绝不要抵抗,而要柔化沾连,以意念化之.

(六)调心是太极拳内劲产生的核心要素

太极拳的内劲是指以调心、调息、调身为主要形式修炼出的,以气为主要载体,全身骨节经络灵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劲力.这是人体活动中通过意识调控的一种具有电磁波性质的能量,是人体内的潜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是个常人不易觉察到的东西,但它却与人体健康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经过长期特定训练,人可以感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内劲.因其运转隐于丹田而不显于外,故名内劲.太极拳的内劲,主要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这“三调”来生成和提升的.

其中调心是内劲生成和提升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主导力量.

其一,调心才能入静.通过意念让人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抛开所有杂念,淡定专一,促进内气产生,这是用意念使内劲生成和整合的前堤.正如《薛颠武学录》云:“内功之重者,在于运气.我欲气至背,气即充于背;我欲气至臂,气即充于臂.任意所之,无往不可,斯能收其实用.试思欲其如此,谈何容易.夫气本不能自行,其行,神行之也.故在入手之初,当以神役气.所谓以神役气者,即从想念入手.”

其二,调心是内劲生成和提升的主导力量.在调心后,只有人体经脉和各系统充分入静,松沉到位,内劲才会产生和提升.运用意念懈化去身上的蛮力和硬力,以呼吸调整丹田,引动全身内气,注入身体各梢节并指挥其各动作,通过日复一日不断的如此训练,则内劲在意念的主导下将自由运行,功夫日深.正如《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其三,调心是内劲运行的主导力量.练习站桩和拳架一段时间后,内气渐渐产生,就要通过意念的正确引导,使其在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全身各处正确运行.

其四,在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意念若有若无,达到“炼神还虚”境界.此时,气遍于身内,神通于天地之时,内气会自然在体内鼓荡游弋,形成自在于肉体(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间的自由运转,意念则是不用而用,神便不领而领,此种境界,拳味必出,所谓出神入化,阶及神明至矣.因此,调心之意念在修炼太极拳内劲生成和提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七)调心是实现太极拳养生功能的关键因素

养生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正如《十三势行功歌》云:“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养生功能,也是得益于调心、调息、调身这“三调”来实现的.其中调心是关键因素.

一是通过调心来实现神经系统阴阳平衡.每个人正常都有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后根均由许多神经纤维束组成的根丝所构成,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后根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通过太极拳的调心(意念),适度地对这31对脊神经进行调节,即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协调全身各个系统、器官舒缓而柔和地完成各种动作,可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皮层的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改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外周组织血液供应,降低淤血的发生率,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从而加强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和健康水平.同时,由于修炼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能增强身体各部位器官的机能,这样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其二,通过调心和调息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呼吸系统阴阳平衡.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腹压的有节奏的改变,可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人是靠氧气生存的,氧气吸入肺部后就经毛细血管进入到血液中,由血液传送给身体各部位器官或细胞使用.血液中含氧量越高,人的新陈代谢就越好.

其三,通过调心和调身的共同作用来平衡身体各系统的阴阳平衡.一是通过调心和调身的共同作用让身体动作圆活舒展,全身500余块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弛张,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继而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和血氧的输送,减轻了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起到了保健作用.二是在太极拳意念的主导下,让人体206块骨头,特别是胸、膈、腹、背、腰等处肌肉有规律、有节奏地收缩舒张,这种导引方法不但使内脏得到了“自我按摩”,同时也导引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调节了脾之运化、胃之收纳、肝之疏泄,对消化系统有防病治疗的作用.三是运用意识调节了人体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调心和调身的共同作用可以消除经络气血盛衰不调和、经络气血逆乱阻滞等致病因素.练拳有年者可使内气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程度.久而久之,可改善人体微循环和脏腑之间的联系,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编辑/张震)

太极拳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太极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太极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太极拳论文哲学 大学太极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