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方面论文如何写 与生态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扶贫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生态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内容摘 要:生态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其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生态保护红线观念是其底线思维,在生态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探究生态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对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生态减贫工作来说,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扶贫思想理论渊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属性要求,也是人类一项基本的公共福利权利.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可以看出,我国减贫行动和联合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高度一致.可见,在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特别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意味着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生态扶贫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生态扶贫思想.这一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生态扶贫”的概念

贫困问题是一个生态问题,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生态贫困与地区贫困相结合的“生态贫困”,即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贫困共生共存.生态扶贫就是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扶贫新思路,是实现“金山银山”减贫经济效益与“青山绿水”长远生态保护的双重成效,在贯彻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基础上,以保护和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提供生态服务产品为归宿,通过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多层次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消费体系、培育生态服务消费市场,以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扶贫模式.

虽然国内大多数学者对此研究的视角和具体方法存在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生态扶贫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断深化的.这些也反应出生态扶贫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正如总书记所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扶贫的历史地位及其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生态扶贫是党和国家政府基于生态贫困的现状,将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的战略思路:以立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前提基础,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深化开展生态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最终实现既要“美丽”又要“富裕”的双赢模式.

二.生态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生态哲学:生命共同体思想

社会是利益矛盾交互作用的历史产物.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其实质在于协调社会不同利益和价值需求,使之达到有机平衡.尽管共同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表现形式存在各异.但树立一种共同意识,始终是作为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哲学思维的典型方法.

八十年代初期,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已经蕴含共同体意识.他曾论述过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并明确指出闽东的振兴关键在于“林”.总书记清楚地认识到生态保护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着重强调要实现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上,通过把生态产业、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从历史发展表明,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渗透于总书记整个生态扶贫思想当中.特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谈到“生命共同体”,明确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自然与人类所构成“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此后期间,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总书记把保护生态最终提升到人类生命的高度,对“生命共同体”思想实现重大升华,深刻阐释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正确的思想是有效实现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科学指导.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定开始起,到2016年全面展开推进“五位一体”等重大布局整个历史阶段,国家政府始终不断树立“人类与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的强烈意识,成功把“生命共同体”思想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切实追求更多的生态福利惠及于民.从特定的意义层面上讲,这是总书记对人类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对“生命共同体”思想发展趋势的深邃思考,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扶贫的关键.

(二)生态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理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决定着社会发展与否的最终力量.这种意义上的生产力,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也包括马克思所考核的自然生产力.事实上,马克思曾论述过自然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时,就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的科学论断.可以看出,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范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表明,进入新时代的我国社会发展不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还把“美丽生态”作为该阶段奋斗的价值目标,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总书记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条件和对象.其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其三,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

显然,这是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与人类经济发展的重大判断,蕴含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既有继承性又有鲜明创新性.其特征表现在总书记在论述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从一定层面上讲,总书记关于生产力理念更突出自然属性,把自然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与基础、实质内容和根本动力.这种关系不可割裂,原因在于它所构成的是一种互相协调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与规律.总书记对生态的社会作用的重新认识,既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其作用和地位的进一步彰显.从现实价值来看,既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又能够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和生态危机困境.

(三)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观念

所谓底线思维,就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事做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这一层面看来,底线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思维辩证法,它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能够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最终实现科学决策.党的十大八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上多次提及“底线思维”这一概念.可见,“底线思维”对于总书记把握和缓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影响.

2013年5月,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总书记科学地论述了生态保护红线观念,体现了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生命线的底线思维,切实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2014年4月,总书记签署主席令公布修订后环境保护法.从新的《环保法》显示,政府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新《环保法》之中,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这是以总书记为核心领导的国家政府对生态保护红线观念实现制度化、法律化的根本落实.同时,这也是国家政府切实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强化责任追究,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为生态扶贫提供最可靠的法律保障.2015年7月,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总书记将生态保护红线观念制度化的同时,又进一步又加强在各级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的责任追究,体现了底线思维在生态保护领域中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运用与发展.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和科学创新,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底线的思维,是实现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超越.由此可见,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观念,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生态扶贫思想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李仙娥,李倩.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4).

2.莫光辉,张菁.绿色减贫:脱贫攻坚战的生态精准扶贫策略——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六[J].广西社会科学.2017(01).

3.沈茂英,杨萍.生态扶贫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6(07).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草稿):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

6..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1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扶贫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扶贫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扶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