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类毕业论文范文 与军事家许光达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军事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军事家许光达

许光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文武兼备、有胆有识,居安思危、殚精竭虑,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创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数度让衔,曾被誉为人自身的

明镜.

毕业于黄埔军校炮科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11月生于湖南长沙东山市萝卜冲.1921年秋,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过程中,他阅读了《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锻炼.192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

1926年初,许光达湖南省委选送,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攻习炮兵.在学习军事之余,他积极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了革命志向.1926年5月,等提出旨在限制的《整顿党务案》,学校强令员重新填表登记党籍,妄图迫使他们退出.许光达在登记表上郑重地写上“死不退出”.1927年,他随黄埔军校第5期学员迁往武汉,被编入武汉分校炮兵大队.5月,他随由武汉分校学员改编的独立师出征,讨伐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乱,因作战英勇而负伤,第一次受到嘉奖.

1927年7月,许光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炮兵营见习排长.8月2日,他奉党组织指示,同炮兵营的六七名党员一起,由九江赴南昌参加起义,在宁都加入南下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在三河坝战斗中被炮弹炸成重伤.起义军在潮(安)汕(头)地区失败.他伤未痊愈,即从组织安置他养伤的农户家离开,徒步去寻找部队,从潮州到汕头再到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1928年初,他到安徽寿县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后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辗转于长沙、清河、北平、唐山等地,寻找党组织.翌年4月,他到江苏,在国民党独立旅警卫营第一连当排长,通过原学兵团党员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在党组织领导下从事兵运活动.无论是在白色恐怖威胁下,还是在血雨腥风的战火中,他始终忠贞不渝地追随着党的脚步,体现了一个员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赴苏学习现代战争技、战术

1929年7月,在上海举办军事干部训练班,为各苏区培训军事干部.许光达受命参加训练,开始由普通革命战士向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领导干部转变.9月,他被派往洪湖苏区,从事武装斗争.出发前,他把名字由“许德华”改为“许光达”.1930年2月,他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先后任红六军参谋长及红二军团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等职,率部参加了巩固洪湖苏区的斗争和红二军团南征中的津市、澧州、松滋等战斗.他在任军参谋长期间,加强司令部工作,组织部队训练,为官兵讲解战术和技术,对红军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发挥了促进作用.在任第十七师师长期间,率部在第十六师配合下攻克华容,取得南征的初战胜利.后红二军团弃澧州、占石门,敌向石门进犯,贺龙率军团主力迎敌,许光达在军团政委、前委书记邓中夏领导下,率第十七师留守石门.粉碎敌人进攻后,红二军团于12月初再攻津市.许光达率第四十九、五十团进攻,遭敌激烈抵抗,部队伤亡惨重.他带领部队发起冲锋,占领津市街口,又遭敌反扑.红二军团从津市、澧州撤至松滋杨林寺、街河市.12月17日,在杨林寺的红二军团指挥部、红六军遭敌猛烈进攻,许光达奉命率第十七师保护军团指挥部转移,经与敌激战,打退了数倍于己之敌.在战斗危急时刻,他在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进攻,得到军团表扬.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许光达任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后参加荆(门)当(阳)(安)远地区作战.4月,因敌从沙市、宜昌调入,红三军撤至鄂北马良坪.5月,国民党军围攻马良坪.红三军战斗数日后决定突围,许光达率第二十二团坚守马良坪以西官帽山,掩护全军突围.在所部被敌分割包围,激战后与主力之间被隔断的情况下,他认真查看地形、分析形势,果断决定攀登悬崖突围,率队转至房县、兴山交界的九道梁地区,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战斗两月余,保存了骨干力量.7月,率部到达房县与主力会合,参与开辟鄂西北苏区.在红三军召开的庆祝大会上,许光达因带兵有方、多谋善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革命力量而受到表彰.不久,他被任命为红八师师长.9月,他率部返回洪湖苏区,后因部队改编,改任红九师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1月,国民党军分两线大举进攻洪湖苏区.第九师袭占皂市,追击逃往应城之敌.许光达率第二十五团,与第二十六团一道,在龙王集歼敌特务团六个连及百余名矿警.在伏击来援的敌第四师第十二旅的战斗中,许光达率部冲击,被敌机射中负重伤.他被送往洪湖苏区后方医院后,因条件所限,没有麻药,经三次手术仍然未被取出.经湘鄂西省委和贺龙批准,他被送往上海治疗,后赴苏联学习并治疗伤.

1932年5月,许光达前往莫斯科.10月,他进入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中国班学习.后经手术取出胸部.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攻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理论水平得到大大提高.求学期间,他撰写的《大战时进攻者遭受失败》一文,从英、德战例对坦克的应用进行了思考.1934年秋,他转入东方大学高级训练班学习,系统学习了团、师、军攻防战术,研究了英、美、日等外军的战术,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水平得到提升.1935年2月,由于具备相当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又通晓汉语、俄语和两国国情,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他前往新疆,作为苏联方面代表,调解地方割据势力马仲英和盛世才的冲突.往返新疆斡旋一年多后,他于1936年初回到莫斯科.是年秋,他被派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举办的汽车训练班学习,不仅掌握了坦克和汽车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还学习了坦克攻防战术、技术保障、车辆管理,以及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等,为他日后领导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建设奠定了基础.

军政双优的八路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光达与训练班的同学一再要求回国抗日.1937年11月,他们集体回国,入新疆,经西安,于1938年1月到达延安.不久,他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后任教育长.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大的教育和训练中去,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为把抗大学员培育成革命栋梁作出了贡献.1939年7月,他被任命为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培养军政干部,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军事理论文章.

在《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一文中,他认为,战术是由班到师的战斗的方法.人、技术、地形、气候、时间等因素的“配合”,决定着具体的战术内容.人与技术是决定战术的基本因素.军队的本质、政治情绪、疲劳程度、群众条件等政治因素,与战术运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根据当时军事斗争的性质和条件,运用新式战术战胜敌人,照搬西欧或苏联军队的战术是错误的.实施歼灭战,反对单纯的防御战.最有利的战法是调动敌人于运动中歼灭之;或以少数兵力佯攻,同时集中主力突击敌人的侧后.作战的成功,取决于周密的侦察、严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并控制强有力的预备队.注重协同和机动相结合,火力与突击相结合.部队应具有较强的近战能力.指挥员对部队要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坚决贯彻上级意图,果断处置情况,不放过有利战机.在整体上不怕敌人,但对每一具体敌人决不可轻视.战斗作风要坚决勇敢,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怕困难、叫苦是革命不坚定的表现.部队行动要明确、迅速、机警,一切先于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在《军队的组织问题》一文中,他科学地论述了军队的性质、作用,军队的产生和消亡等问题.他指出,军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决定军队的组织原则和形式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制度与经济条件,其次是战争的政治性质与军队当时的基本任务.另外,战场地理条件、战略方针和武器装备特点等,也对军队组织产生重要影响.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组织原则应是:发动全国人民组成数量多、质量优的军队,官兵关系建立在政治平等的基础上,实施强有力的政治教育.人民群众作为后备军,实行军事化,施以抗战教育.广泛地组织游击队,配合正规军作战,并不断地充实到正规军中去.建立装备新技术的现代化兵团.部队的组织结构要适应高度机动性作战的要求,利于对付优势装备的日军,又便于培养和补充干部队伍.在中国绝对领导下的军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任务是其宗旨.各级指挥员都必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军事思想,否则,决不是好的指挥员,这是军队组织路线最重要的问题.人民军队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一切向人民负责,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完成各项任务,是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1948年,上述两篇文章作为经典著作,被编入东北军区辑印的《军事参考资料选集》.

1941年1月,许光达调任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一个月后,许光达在《新华日报》发表了《闪击战的历史命运》一文,通过对苏德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希特勒的闪击战在苏德战争中必然覆灭”的观点,准确预测了战争结局,产生了很大影响.1942年春,他向提出请求到抗日前线工作,调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独立第二旅旅长,10月兼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积极贯彻提出的“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方针,确定了主要工作方式: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伺机乘虚攻占之;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他深入了解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组织强有力的武工队,与主力部队相配合,深入晋中平原交城、文水等地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肃清汉奸特务、摧毁日伪军据点和“维持会”,恢复和建立抗日政权,取得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在1943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中,许光达领导第二分区军民进行大小战斗148次,毙伤日伪军558人,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大片土地.1945年8月11日,为响应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晋绥军区部队开始进行反攻作战.许光达与吕正操指挥北线,率部解放清水河陶林、武川、凉城、新堂等地.

这一时期,是许光达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除上述文章外,他还撰写了《抗大最近的动向》《论新战术》《红六军历史材料》《历史的回顾》等著作,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等问题.他的这些论文,丰富了当时的军事理论,对推动抗战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他后来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征战西北战场

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调集兵力进犯解放区.1945年9月18日,决定,晋绥部队统一由贺龙指挥,下辖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军区,许光达任雁门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第二旅旅长.10月,许光达奉命组成许(光达)、孙(志远)纵队,协同晋察冀野战军进行绥远战役.1946年2月,许光达调军事调处执行部太原执行小组任代表,奉命赴沈阳、旅顺、本溪等地执行任务,严守我党立场,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11月,许光达被任命为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率部转战晋中、晋北地区,保卫晋绥解放区.12月,他在题为《怎样贯彻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的报告中,阐述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以及作战训练上的要求等.1947年7月,他在《战术问题的几点补充指示》中,对转战晋中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他说:有战术素养,能发挥战术与技术的指挥员,不等于胆小,在战斗中既能消灭敌人,又能减少自己的伤亡,才算优秀的指挥员.他在《关于几个战术问题的解答》报告中,回答了野战军如何掌握部队、火力与运动的配合,如何掌握情况不失战机和通信联络等问题.

8月,他奉命率三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建制,受彭德怀指挥,转战陕北,先后参加了高家堡、沙家店、延(川)清(涧)、宜(川)瓦(子街)、澄郃、荔北等战役.在攻击榆林据点高家堡战斗中,敌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后诈降,他率部集中火力攻克高家堡,全歼敌第二五六团守军,俘陕北警备区司令、第二五六团团长以下1400余人.8月16日,转战陕北途中的党机关被国民党军围困于葭县、米脂、榆林交界处,情形十分严峻.周恩来致电彭德怀通报军情.彭德怀急令许光达率第三纵队撤出榆林,火速赶往乌龙铺,接应和掩护党机关转移.17日,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后,许光达向各旅下达了死命令:哪怕敌人的炮弹落到身上,也不许后退一步!18日,他率第三纵队在乌龙铺北与国民党军刘戡部展开激战,19日,在乌龙铺和沙家店之间的当川寺,第三纵队一度打到刘戡指挥部,将其阻击于此.党机关化险为夷,沙家店战役取得歼敌6000余人的胜利.第三纵队因在乌龙铺阻击战中的出色表现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的表彰.10月,许光达率第三纵队,与第一纵队的独立第五旅配合,激战六小时,攻克清涧城,全歼守敌,生俘敌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廖昂等以下4000余人.1948年2月,在宜川、瓦子街战役中,许光达奉命指挥第三纵队和第六纵队一部围攻宜川城,在背部负伤的情况下,他带伤指挥,率部全歼守敌.在奉命率第三纵队追击洛川逃敌时,他审时度势,抓住战机,歼敌3000余人,缴获坦克、汽车,以及一批重武器,受到彭德怀电报表扬.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整编成第一野战军,许光达被任命为第三军军长,率部参加了1949年春季攻势和陕中战役.6月,他被任命为第二兵团司令员.7月,在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的扶郿战役中,他率部迂回敌后,占领扶风西南罗局镇和扶风车站,断敌退路.第二兵团与第十八兵团协同作战,成功地阻止敌人突围,对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他继而挥师西进,率部攻破兰州南山敌军主阵地,抢占敌唯一退路黄河大桥,与第十九兵团全歼城中守敌,解放兰州.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打开了人民解放军进军青海、宁夏、新疆的门户,加速了胜利的进程.许光达继续率部向河西走廊进军,七天推进700公里,斩关夺隘,为大西北的全部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期间,许光达撰写的《关于几个战术问题的解答》《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等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人民军队大兵团作战等有关问题.

首任装甲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光达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于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领导组建装甲兵各级指挥机关和整编坦克部队.他提出装甲兵建设的具体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装备编成几个坦克旅,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一旦战争需要,马上就能够担任战斗任务;要办好坦克学校,组织训练基地,培养干部和乘员;建设坦克工业,首先是关于修理器材的统筹,3年内装备1000辆坦克,组织十几个在装备上技术上都很优秀的坦克旅.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领导机关至坦克部队的组建和整编,初步构建了这一新的兵种体系.

1951年1月,许光达组织坦克部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4月,为深入了解研究装甲兵部队的作战使用和战场技术保障工作,他亲赴朝鲜战场实地考察,对坦克使用、步坦协同等提出指导意见,使年轻的装甲兵经受了现代战争的严峻考验.1957年,他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他是第八届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他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加强部队训练,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狠抓装甲兵专业训练和战法演练,并且身体力行作出示范.他高度重视装甲兵的正规化建设,主持制订了一系列条令条例、教令教范和规章制度.他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领导组建了多所装甲兵院校和多处培训基地,形成了培养装甲部队各级指挥干部和各类技术人才的体系.他针对装甲兵的特点,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大力加强装甲兵技术工作,有效保障了部队的战备和训练.他还十分关注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积极组建科研机构,开展装备技术研究,建议军委发展坦克工业,亲自参与新型坦克的研制和定型试验,有力地推进了坦克装甲车辆的国产化.在他担任装甲兵司令员的十多年时间里,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从小到大,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人民军队中具有强大突击力量的重要陆军兵种.

许光达围绕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崭新课题和使命要求,就现代战争条件下人民装甲兵的建设与运用,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撰写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陆军的发展趋向及装甲兵的运用》和《人民装甲兵在未来战争中的使用》等文章和研究报告,在陆军机械化、装甲兵训练和人才培养、政治工作、作战运用、装备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装甲兵建设理论,其基本观点被写入当时合成军队的战斗概则和战斗条令.

关于装甲兵的建设和作战运用,他认为,应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发展装甲兵.他指出,机械化是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机械化是整个陆军的任务,装甲兵部队是机械化的合成军队,在编制体制上应包括独立坦克部队和队属坦克部队.合成军队指挥员要通晓装甲兵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完成任务.他认为,装甲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随着陆军机械化比重的增长,坦克兵和机械化步兵将成为陆军的基本突击力量.要有适当数量的战略预备坦克部队,以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他强调,技术是装甲兵战斗力的基础.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建立一整套装甲兵技术保障机构和管理制度.各级干部要有管理、保养车辆的知识和技术,严格执行条令、教范和车场管理制度.乘员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坦克.倡导钻研和提高技术的精神,重视开展坦克技术能手和技术革新活动.技术保障要适应作战的需要.要始终不渝地为克服技术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纪律松懈的倾向和避免车辆事故而努力.装甲兵的发展应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

许光达一向重视教育训练的实效和质量,反复强调:部队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战斗力.部队应以训练为中心,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学习外军先进经验.训练要遵循先技术后战术,先基础后应用的规律,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干部质量的提高是训练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干部必须经过院校培养.提倡干部任教制度,建立并坚持“先训后补”的乘员训练体制.平时的战术训练应以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为主,防御课题则以预有准备的防御为重点.要重视分队战术训练先进经验的普及推广.坦克兵在战斗中,必须善于利用地形,及时发现和消灭敌人反坦克武器,克服防坦克障碍,积极支援步兵和歼灭敌坦克,并以此作为分队训练的基本标准.

许光达非常重视装甲兵的政治工作,强调政治工作必须与技术工作相结合,使每个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并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是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政治干部要积极学习军事技术,变外行为内行.干部要深入到车场、车间和各个训练场地中去,保证军训计划完成.装甲兵连队的政治干部,应从有技术的班(车)、排级干部中选拔.

身为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投入巨大精力研究装甲兵的作战运用问题.他指出,装甲兵部队是能充分发挥运动战特性的最理想的部队.在战役、战斗中,既能单独遂行任务,又能在合成军队编成内遂行任务.装甲兵应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并主要使用在进攻战斗中.进攻中可用于第一梯队实施突破,也可担任第二梯队、预备队发展胜利,还可编组快速集群,广泛实施包围、迂回和穿插,追歼退却的敌人.防御中,主要用于实施反冲击、反突击,歼灭敌空降兵和封闭突破口.步兵师编成内的坦克部队,可以部分坦克加强第一梯队直接支援步兵进攻,或作为火力点,增强防御的稳定.在特殊地形上作战要着眼于具体特点.

许光达的主要著作收入《许光达论装甲兵建设》.他的军事思想,对于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指导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起了一定作用;对于主要由他领导的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及作战的胜利,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他的许多思想对当前人民军队建设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55年9月,年仅47岁的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将.得知授衔消息后,他主动给和军委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说:“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予我上将衔,另授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军委依然授予他大将军衔后,他再次坚持将自己的工资级别由四级降至五级.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人自身的明镜.

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许光达于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1977年军委发布文件为他平反昭雪.许光达曾在《选集》的扉页上,以刚劲的笔迹写下一首诗: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他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载入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编辑?黄艳)

作者:关泠,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

金立昕,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军事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军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军事方面论文范文。

1、军事论文格式

2、环球军事杂志

3、军事理论论文摘要

4、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