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西南联大为何能大师辈出?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该文是关于西南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西南联大为何能大师辈出?

从1937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课至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已有81年建校历史.历经短短八年多的光景,西南联大培养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批学者大师.如今当再次怀念起那个于乱世之中辈出英才的西南联大,我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感’晤呢?

三校融合如何和谐共生?

众所周知,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为了保存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与发展,也为了培养日后中国建设的人才,清华、北大、南开的校长和教授,参加了庐山“国事谈话会”的会议,一起商讨对日政策以及未来学校发展.彼时日本首先攻占了清华、北大,再然后是南开,同时依据记载,南开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所毁于战火的中国高等学府o并且许多学者更是受到日本的诱降或威胁,之后国民政府下令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成立并南下,经过日军的严密盘查,学生与知识分子相继南下,虽然在当时很多学生投笔从戒,但是还是有很多学子继续学业.

然而最开始,三校南下至长沙,也就是长沙第一临时大学时期.三校长为临大筹备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并先后赶赴长沙进行筹备工作.但是战火很快就燃烧到了长沙,这时得到秦瓒提出的建议,梅贻琦也认为,大学搬到昆明是适合的.

1938年1月,由于战争的摧毁临时大学决定迁往云南省昆明,同时学校也制定了陆海两路入滇计划,在人滇的一路上,就出现了旅行团这一组织,即“湘黔滇旅行团”.它采取军事编制,由当时黄师岳做团长、黄钰生做副团长,带领着少数师生入滇,这也被看做是学生一次接触社会实际的教育机会.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指出‘大学师生既要与全国民族共命运,关注现实,又不能为一时—地之所限止,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其所期望之成就,势不能为若干可以计日而待之近功.”

因为西南联大是由三个学校合并成立的,在其管理制度上就有着三校办学管理的影子,而三所学校又都受到西方大学制度的影响,所以西南联大办学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也就带有现代西方大学管理的方式.

清华大学提倡“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北大提出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南开大学则提出“土货化”的教育发展方针立志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社会实际作为教育的目标.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办学教育特点虽不同,但共有的是良好的传统与教育口碑以及共同的教育观点,是三所大学可以融合力学的一个基础.

西南联大作为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联合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就是为人所称道的清华的“严谨、认真”之风,北大的“、自由”之风,南开的“开拓、活泼”之风,西南联大继承、融合、发展了三校的校风,在独具特色的联大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具有这三校的风貌.

1938年4月2日,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在昆明成立了,学校领导由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校长共同担任,之后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招收学生.

“教授治校”中国高等教育的美好时代

新组建的西南联大在管理制度上无先例可鉴,“教授治校”就成为西南联大管理制度上的特色.

校级的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校务委员会其主要内容是就促进学校发展、教育和学术政策以及密切关心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制订具体解决的办法.教授会作为老师的代表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的方针政策进行咨询研究,讨论并提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基本建设性主张.

在常设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较少的情况下,联大管理为充分发扬老师共同洽校的积极性,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如图书设计委员会、聘任委员会、战区学生救济等等,组织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事物当中.这些专门委员会在其任务完成后即行撤销.

学术自由和大学独立是西南联大没有放弃的追求.突出表现为校长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和教师反对行政力量决定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教授治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学制度,是以大学本身为核心理念,以学术自由或大学自治为基础;在世界大学建设史上,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够成为大学理念,只有那些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与验证,对大学发展具有积极而关键性作用的价值才可能沉淀为大学理念.也只有成为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思想才具有普适性和转移的价值.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享誉海内,根本原因就在于聚集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学者和名家大师来校执教.

在当时,教师分为五个等级:主要是有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和助教五种.在当时想要提升职称,是与教学和科研成效有关,而与教师的学历、工龄无关.

联大提升教师职称是没有人数和比例上的限制的.比如华罗庚中学未毕业,沈从文只上完小学,都因学术上取得的成就而被直接聘升为教授.

“名师出高徒”,培养的学生自然也就能蜚声中外.从北大、清华、南开到西南联大,更是在聘任教师上严格管理,但同时又有着联大的特色.联大和每位老师都有明确的聘约关系.延聘学有专长的教师,放在力好学校的首位.

西南联大集中了当时全国—流的学者,例如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权威学者;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是杰出的散文学家;还有理学院教授华罗庚等等很多人才: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资也就不仅仅来源于三校,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来自全国,这就为联大教授的空前分化和自由流动带来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通才教育名师手把手的严进严出

很难置信,短短8年中,联大共开出1600多门不同的课程,其中,许多选修课都是因为教师的新成果而开设的,因此学校坚持每年都有新的课程开设.在校三年级起,联大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课,并钻研学问,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联大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有严格规定.如凡一年级必修课程,不准中途退选,必须修完.

“通才教育”是西南联大办学过程中,—直提出的办学理念.通才教育是指以学校学分制为核心标准,选修制和必修制相互配合作用,是成为三位一体的学习制度模式.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和考试上,联大学生考试不及格者不得补考.只能在下一年内重修本课程,选修课不及格,只能另选别的课程,一年级学生除了应修满学分的基础上如有一门达不到70分以上者,也不得升级等等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办学上,联大坚持管理,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严格规范师资,建立科学的大学管理体制,都是西南联大办学的特色.

学校的入学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就学过程中的淘汰率也很高,但是对于真正优秀的人才´学校是不惜破格录取的,就比如华罗庚.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或基础,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不能缺课,考试时不能,如有便是记过的处罚.

高效的办事风格更是西南联大校风的特点,尽量少设办事机构,把必要的办事人员减到最低限度.

比如,相当数量的善本古书和文、法、理、工、农方面的外文书籍,和数以万计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全馆工作人员最多时只有32人.至1941-1942学年度趋于稳定,共设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同时也为了缓解教育经费缺少的状况作出努力,西南联大更是大力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联合来促进学校的发展.梅贻琦提出的组织清华服务社从事生产,并聘员任管理委员会委员,与骏业木材公司合作,联大机械实习厂改为经营生产之工厂等等,通过与社会企业联合,既把学校的科技优势发挥出来,为社会服务,也减轻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压力.

西南联大办学校际融合与政府、社会的强强联合.西南联大的行政管理,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主持校务,实际上扮演并发挥了校长的角色和作用,是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

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使得西南联大办学得到了政府的极大支持.如清华工学院与交通部联合对滇缅公路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科学试验研究,又和水利部联合设计昆明的水利设施方面,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合作等等对学校、对政府都有着极大的利处.

刚毅坚卓塑造—个时代的家国情怀

在昆明,联大教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献给前线抗日的百万将士.’.

在西南联大,全体教师学生中最为浓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联大学生在抗战时两次集体参军抗日达800余人,号称‘八百壮士”,这在当时全国大学中是罕见的.

“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支柱.联大八年的时间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在很短时间内,中国人民经受战争的催残,却变得更加的团结.

1938年的秋天,由于日军的轰炸,更多的教授是租用农民的房子.

这个时期里一大批联大的教授,租用龙院村、司家营、麦地村、大河埂这些村落里的房屋来居住.

1939年暑假之后,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了´大后方的经济开始出现问题,办学管理上也开始出现问题,工资发不全、物价不断上涨,学生身无分文,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学业主要依靠政府发给的救济金.因为战争,躲警报成了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但教学一天也没有因此而停顿.相反激发了学生坚定不移的信念,刻苦钻研的决心.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这样称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井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堡垒之称号.”

战争已然消散,大师皆会远去,西南联大,沉淀在岁月中的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它在历史风云中的探索,却为整个中国教育埋藏下巨大的财富,让后辈的人们在迷茫之时寻找到方向.

西南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西南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西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