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和高校教师教育关注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该文是关于教师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高校教师教育关注

龙 鸥

内容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情况,以及对这些情况产生原因的认知与思考,通过对大学教育意义理解,在解读关注意义的基础上,就当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关注情况进行反思,并就作者在实践中的观察与思考进行总结,以期对想关学者研究思考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育 关注 大学生

作为大学生,大学的教育基本是人生中接受系统性教育的最后阶段,在中国,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比较陌生的环境,开始独立的生活,独立成长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开始从心理断乳到心理独立的过渡,从应试教育体系进入高等教育环境,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

1.身体健康,耐受不足:当前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阶段,基本没有营养缺乏的问题,身体的发育与健康情况比他们的父母辈要好很多,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时间用于注重知识学习,体育训练、社会性体力劳动不多,身体的耐受性明显不足.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与锻炼,对自己身体的耐受能力也认识不够,基于这些因素,导致其意志力不强.近些年来,大学生军训任务的调整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几年前军训的越野拉练项目,在各高校军训项目中已基本取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拉练过程中不能完成任务的同学逐年增加.每年大学生军训的动员会上就可以明显看到,以往军训动员会1个小时都没有问题的大会,现在开始15分钟左右就开始有学生晕倒.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这些学生的身体不好,主要还是身体耐受力的不足.

2.个性独立,目标不明:当下的大学生,成长过程大多是在家庭大人包围下的生活,自我观念比较早就形成,但成长中缺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教育,从小形成比较强的自我关注,对自我利益相关内容的认识、独立性比较强,但缺乏承担较长期责任与任务的实践体验,同时受到媒体及社会影响,对独立个性的要求比较多,因此,在交流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比较突出,都有自己独立,富有个性的一套表现,但这些特点的形成基本是在满足个人表现、个人利益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缺乏环境的、社会的思考与实践,对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不足,至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有兴趣基本没有过自己的判断;进入大学后,在面临自己需要给自己明确学习、生活目标时,就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3.思想丰富,行动缺乏:普通教育阶段繁重的学习,并没有磨灭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通过媒体、社会传播对知识的掌握与同龄的朋友的交流,学生们对外部世界有着丰富的想法,但这个阶段的想法仅仅停留在了想法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基本已应对不暇.没有行动的想法就是空想,当学生们习惯于空想以后,进入大学,有时间有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时,却缺乏了行动的经验与动力和对任务持续性的坚持,因此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当你与他们交流各种想法时,他们会滔滔不绝,但涉及到行动时就表现出幼稚与浅显,或者缺乏行动的动力、行动的持久性与意志性.

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正是其心理发展同一性危机阶段所要解决的矛盾,这个阶段的成长与教育,既不能是初、高中阶段的老师确立学习目标、家长事事关心,又不能是让学生完全自由做主、自我成长,他们在自我认识、社会认知、目标明确和行动准备上还缺乏一定的准备与经验,还需要在必要时、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这就需要他们当下生活的环境(高校)在他们需要时提供支持,而这种需要的发现,正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环境缺乏的对大学生的关注.

关注,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为:“为寻找特别的现世状态,并多少对现有状态加以耐受”.是“一种动机的建构”.他倾向于激励主体,促使他去寻求满足或避免某种对抗.(Frijda,1986)关注使我们适应周围的环境,让我们能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保证我们最关注的事件能得到最多的注意(Oatley、Jenkins和Stein,1998),关注很正常,它让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缺乏关注会造成冷漠,缺乏感情,对事物厌烦,行动缺乏积极主动性.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962)将关注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在很广泛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他认为,关注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注是最深刻的渴望,关注是一瞬间的怜悯,关注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郡生活在关注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认为关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注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注,另一方接受关注.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注的一方还是接受关注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注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可能仍然存在某种关系,两人的接触仍然意味着某种指向,这种关系可能已经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关系了.将关注置于关系中来看待是非常重要的.

对关注的理解可以看出,教育的关注具有情感性、互动性,高等教育的关注即是教育方的工作者(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受教育的大学生的情感的互动与联系,当一方有需要,另一方能及时体会到并能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关注的关系.关注不同于关心,关心更多体现的是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主观判断和在此基础上的指导、帮助.简单的说,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不管学生是否需要都给予帮助、指导.这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表现比较明显,教师总是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关心、安排、指导,导致教师似乎花了非常大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身上,但学生们并不领情,反而觉得教师啰嗦,从关注的意义来说,没有到达真正的作用.

关注的特点是其互动性和情感交流的双向性,以及关注客体需要的满足性,不取决于一方的单向付出,一定是在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指导间形成互动与满足才能发生,因此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同学在学校个人人格、学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发展规律,有效的关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由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的,在新生入学之初,不同的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情况,结合自身年龄、性别、工作经验、学业过程、学术专长等特点.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从自身的角色要求出发,找到自己与同学大学成长需求所关心的契合点,用平等的态度从生活、学习、专业等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用学生可接受的关心,建立相互信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关注的开始也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2.认识成长:大学的生活从适应开始,一般会经历四个成长适应的阶段既:环境适应(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生活适应(独立生活—自主生活),学习适应(应考学习—兴趣学习);人际适应(广泛交往—亲密交往),表现在四年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一阶段,学生刚进入独立生活,周围人群变化较大,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生活适应,人际关系以及大学学习方法的适应;大二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与学校的人群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并且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的精力转向社会实践与兴趣体验上,主要的关注内容就表现为社会实践与学习兴趣;大三阶段,学生普遍进入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对专业认知和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因此关注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专业学习方面及个体专业发展方向上;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就业与学习深造的选择,关注内容主要就是就业与学习深造.不同的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在学生表现出成长问题时给予及时的指导,满足成长的需要.

3.促进成熟:大学的教育与个体的成长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大学阶段的学业、实践以及个体行为无时不在表现其成熟状况,学业环境中不同角色的教师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和行为时,不仅要提供必要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用社会的认知观点去评价与判断行为,用教师与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去理解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的转变,在保有自我个性特点的同时,逐渐学会接受社会评价,心理上逐步成熟.

4.规划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成长,教育本身不教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教育重要的特点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不同角色的教师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充分对学生关注,通过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目标实践、目标完成的情况,行为特征、行为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在行为过程与教师指导中寻找自己的特点、方向,为未来的工作或人生规划做好准备.

大学教育从关注开始,这在制度设计上已有比较多成熟的经验与方法,如“书院制”、“导师制”、“专业实验室制”、“课题组制”等都强调师生的互动.从心理学关于注意广度的研究,以及现代管理学管理幅度的研究可以看出,要实现有效的关注与管理,关注个体的数量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有效的关注需要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因此,无论是何种制度的设计或使用,保障个体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是大学生教育中有效关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琪嘉译,Digby Tantam著,实用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于天龙译,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张然,“积极关注”技术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青少年学刊,2016(6)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教师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2、教师教育期刊

3、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4、教师教育论文

5、教师教育杂志

6、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