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模式类毕业论文范文 和专业认知和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双螺旋教学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教学模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专业认知和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双螺旋教学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李玲,朱旭,宁德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 要:以公共事业管理为例的课程教学实验表明,“双螺旋教学模式”这种以专业问题为基础、融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兴趣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认知的良性互动.充分认识专业认知的非线性特征和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的内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可回避的要求.

关键词:“双螺旋教学模式”;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学科逻辑;成长评价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04—04

专业认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学习又反过来影响专业认知,二者既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双螺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追求相互促进目标所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问题

(一)专业认知问题及其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一般意义上,影响专业认知的主要因素既包括认知个体的特征,如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若干外在因素,还包括专业对个体的价值认知,由于专业认知的重要性,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受到广泛的推崇,不同的学校采取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过程的专业认知,是累积和升华的结合,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一部分专业而言,这些来自专家、同伴等方面的专业教育,缺乏连续性的知识累积,缺乏基于知识应用而获得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形成的专业自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尽管班导师团队工作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制度设计本身可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恐有难以推广和持续之困.总体看来,专业认知水平取决于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的理解,它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载体教程教学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及其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杜妍妍总结了《会展概论》在提高会展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度,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就业前景,树立从事会展业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志中等对《医学概论》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等等.但是,大学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大多数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归属.这不利于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对于复合型的专业更是如此.从学生的角度,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分散的,通过全部课程的学习,也难以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价值,无法整体理解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无法满足管理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为管理工作总是处在复杂系统之中,需要经过整合的知识进行系统思考.

二、“双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专业认知特点和课程学习逻辑特点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两大割裂:一是专业能力的割裂.二是课程知识的割裂.“双螺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知识教学中,以专业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确立一个解决专业问题的目标状态,进一步找寻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引导把已经学习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变量间关系,以变量及变量间关系的理解为立足点,启发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如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经过多次循环后,实现学生课程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辩论,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现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在综合性应用已学知识来进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找到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经过认知过程的反复,学生提升了对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认知.如图1.

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培养目标统率课程教学目标.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药卫生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的基本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微观层次的行为研究与宏观层次的政策分析,以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相互影响机制.二是以面向专业问题开展课程教学.首先列出一个课程拟学习和探讨的专业问题清单,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开展专业问题讨论,进行讲评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引入卫生经济学理论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卫生服务供给为例,我们给出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过度医疗”,学生讨论后,我们的评价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正确的废话”.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治理目标,即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分析过度医疗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机理,适时提出“供给诱导需求”理论.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会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能力,会激发他们的深入探求的兴趣,逐步形成了他们的专业思维,然后组织学生建立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创新性应用理论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建议,进而完成课程学习成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就感.

“双螺旋教学模式”与当代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估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把客观化测试的目的从测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发展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双螺旋教学模式”实验设计与效果评价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选择.选择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 级《卫生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实验.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问题的突出性.自1999 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至今已有500 多所学校设置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上,这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形成的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相适应,但遭遇了就业率持续下降的尴尬,一项针对某985、211 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内就业的比例下降至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需之间的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有研究表明,是影响学生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专业认知的主动性.

之所以选择该课程,一是因为卫生经济学是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二是因为,该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2.实验方法.采用比较实验的方法,评价实验班级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前后的专业认知变化.以《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从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三个维度测量专业认知水平,用“明显积极变化”、“有一些积极变化”、“说不清楚”、“没有什么变化”、“变得更加糟糕”来测量学生专业认知的变化水平.

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为同期另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共15 条目.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测度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创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实施了开放式评价环节.

3.数据及处理方法.发放《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两份)、《课程学习调查问卷》(两份)各39 份,其中男生18 人,女生21 人.发放问卷数共计156 份,回收有效问卷147 份.问卷结果均采用Likert5 级尺度衡量.问卷回收后,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由SPSS17.0软件完成.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如表1.

2.课程学习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如表2.

(三)开放式评价

1. 80%以上的学生最初对脱离PPT的教学形式感到紧张,五周以后,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仍有一小部分同学难以适应.

2. 90%以上的学生对最初的综合性教学感到紧张,主要是因为已学专业知识基本处于忘记状态,致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五六本教材来上课.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这种教学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会了综合运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理解了管理学理论的价值.但也使一小部分学生感到更加迷茫.

3. 70%以上的同学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新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早一些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好了.

4. 60%以上的同学对课程充满兴趣,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其中,有同学说道,“静静地听着,跟着老师认真地想着,除了利用手机进行一些查询外,没有谁还会去玩手机.”

四、结论与思考

兴趣在本质上不是一时起兴就能获得或产生的情绪状态,而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就是将自身完全投身于其中,就是对该事物的持续关心和全神贯注,从而使自身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只有把课程融入学生成长的需要之中,把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实验表明,“双螺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专业认知上,取得了较好的良性互动,既促进了课程学习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对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专业认知的非线性特征

专业认知具有非线性特征,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其非线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专业定位的差异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上循着两大路径而成长起来,“分化说”是指这一专业从相关专业分化而来,大多数是在原有的行政管理或政治与公共管理分化后的结果,反映了学科分化的结果,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管理变革的期待.这些专业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面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带有明显的行政或政治学色彩.“脱胎说”是指这一专业从相关专业(一般是非文史哲类)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复合型专业特点,针对特定的公共事业领域培养管理人才,有一定的行业内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2)专业技能的抽象性.不管管理学对管理的理解有多么大差异,管理专业技能对于没有实践工作基础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中是只可意会的术语,如概念技能、创新能力等等.白鸽等对医学院校研究生的一项调查,将被调查者专业分为管理类和非管理类,两种专业属性的专业认同度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与管理类专业相比,非管理类(流行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等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突出实验操作.非管理类专业的成果产出更容易量化,这些都有助于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对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其他同门类专业而言,专业能力和专业学习成果更加难于可视化,相对于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如教育、医疗等具有的业务活动而言,同样如此.管理学科知识表现形式多为理论,内容松散,与实践间的紧密度很难把握,与职业需求相关度不直接,专业学习目标和价值不能预期,这也是管理学子在专业学习时倍感困惑之处.(3)专业性质的多样化.仅仅从我国对公共事业机构的分类模式就可以看出,公共事业涉及的领域涵盖范围广泛,而其中若干领域具有高度的技术特征,如医疗、教育、环境、科技、文化等,曾经有一些学者在谈到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关系时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建立在对业务流程最深刻的实质理解之上的.在这些高技术领域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必然要求对某一领域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一部分纯粹事务性的公共事业又有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总体看来,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专业性质.

(二)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内涵

1.指向性的课程目标.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专业”的概念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program).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在专业的逻辑下进行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必定指向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上,麦克南所说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括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诱发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获得.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具有高度的吻合性.2.生成性的课程教学.管理学除了它的基本信念以外,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或者说技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基于情境、被赋予创新特征的方法学.因此,课程教学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境,创造性地生成富有价值的新内容,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专业领域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管理活动常常面临不同学科思维的冲突与对立,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现象,才有可能找出解决管理问题的均衡点.因此,多学科的融合以及前沿性问题的分析,是逐步提升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素质的客观要求.总体来看,生成性课程教学是引导学生走进专业领域的关键,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3.成长性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理论虽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仍然以“内部性评价”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乔纳森等人认为学习动机的形成应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TVAAS(Tennessee value—added assesent system)创新了教育评估的理念,采用大量与课程目标相关程度高且满足敏感度测量的变量来实现评估.以学生成长来取代现行的课程评价,反映了成长是一个多维能力和方法的累积过程这一客观规律,并且从本质上反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中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超群,陈先华,任海蓉,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知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08(01).

[2]姚琼,黄卫明,马庆玲.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专业承诺、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张瑞华,李娇月,吴艳飞,等.我校医院管理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认知现状分析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4]杜妍妍.基于专业认知教育的会展概论教学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5]王志中,苏果云,董海涛.医科院校概论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08)

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学模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