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比较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少数民族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比较

摘 要:遴选傣族、纳西族、白族、阿昌族作为研究对象,将这四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依据不同的性质分为传统手工艺和美术两大类.同时对这两类非物质科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描述,总结异同之处,并对其它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6)05-0068-04

ComparativeStudyon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NationalIntangible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HeritageofYunnanIndigenousMinorities

YINYajuan1,PANYang2,QINYing1

(1CollegeofMarxi,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Kunming650201,China;2CollegeofEcotouri,South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

Abstract:Thispaperselectourindigenouinorities,thenationalityofNaxi,Bai,Dai,Achang,astheresearchobject,anddividestheirintangible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Heritagesintotwomajorcategories,thatistraditionalcraftsandfinearts,accordingtodifferentcharacters.Furthermore,itdescribesthecurrentsituationofinheritanceandprotection,andsumsup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soastoprovidecertainreferencefunction.

Keywords:intangible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protection

  世居少数民族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云南世居的少数民族有25个,在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民族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分别是傣族的剪纸、手工造纸技艺、慢轮制陶技艺、织锦技艺和贝叶经制作技艺,纳西族的东巴造纸技艺,阿昌族的户撒刀锻制技艺和白族的扎染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以及白族的建筑彩绘.目前学术界对于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表述很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可以定义为:无形的且具有较高科学和技术价值的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以及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的部分内容.而国家级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确定并公开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都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依据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传统手工艺和美术两类.在这十种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中,除了白族的建筑彩绘属于美术类外,其余的都属于传统手工艺的范畴.本文主要通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中的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部分进行比较研究,进而通过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宝贵经验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一)传统手工艺类传承与保护现状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傣族的剪纸、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织锦技艺和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以及纳西族东巴造纸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白族黑茶制作技艺九种.在这九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中,不同的手工艺会依据自己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传承模式却大致相同.以西双版纳勐海县曼飞龙村傣族制陶模式为例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按照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目的与传承效果进行表述.

1.传承主体

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后,西双版纳州文化馆在玉南恩家建立了一个传习所.玉南恩,省级传承人,1969年出生在曼飞龙旁的曼景列村,1989年嫁到曼飞龙,丈夫岩硬家是一个有十多陶历史的家庭,丈夫的奶奶咪玉旺、婆婆玉叫都是本村的制陶能手.在婆婆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一年以后,即1993年就开始自己烧制陶器了.州文化馆同时在玉南罕、玉问、玉拉三家建立了三个传习户,以传承人玉南恩为核心,加强对曼飞龙艺人的保护和培训.在制陶中,男子也会做些拌泥、拉土的体力活.[1]

2.传承内容

在传承内容方面除了傣族慢轮制陶的一些基本工序,即取土—取砂—舂土—筛土—掺砂和泥—塑坯—晾晒—打胎成形—拍花纹—干燥—烧陶—出陶的工序,采用木质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工具外,还包括慢轮制陶技艺里包含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工序流程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更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3.传承方式

一般来讲,我国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群体传承.最初,曼飞龙村制陶技艺的传承多是发生在家庭或者是村寨这样的小单位中,后来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传承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朋友之间互相学习,长辈教给晚辈等等,传承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另外,还有一些生活在村寨的制陶艺人,在技艺的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传承方式.

4.传承目的

在制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传承目的也随着技艺的改进而不断变化.在2008年以前,制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填补家用.近两年来,随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得到重视与保护,陶器的也跟着不断上升,原来卖20元的陶罐,现在已经能卖到70元;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变成现在的常年性副业生产,产量翻倍,收入由原来的2000~3000元/(人·年) 变为1~2万元/(人·年).由此可见,制陶业已经成为家庭中的主要收入之一.

5.传承效果

“传统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内,而是通过传授、培训和宣传,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师徒传承使传承范围更加广泛,再加上现代媒体的宣传和介绍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更广为人知.与此同时,艺人们也体会到了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价值和作为傣族慢轮制陶传承人的责任.”[1]从初步的传承效果中可以看出,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范围逐渐广泛,由原来的家庭内部转为培训,传承的方式也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来增加慢轮制陶技艺的知名度.随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而兴起的保护方式更是逐渐增多,以生产性方式进行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流行的方式之一.“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在力求不违背手工生产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手工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其参与当代生产实践,在实际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延续的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1]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方式保护主要是在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前提下的一种积极保护方式.

(二)美术类传承与保护现状

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中的美术类只有白族的建筑彩绘,以此为例,对其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表述.

1.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现状

早期的白族建筑彩绘主要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清末民初时期,白族建筑彩绘随着喜洲商帮的兴起而繁荣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治方针促进下,白族建筑彩绘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是在经历了“” 后,白族建筑彩绘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许多彩绘作品遭到了破坏,甚至在传承中都出现了断代的情况,许多画师在“”中都放弃了白族建筑彩绘这门手艺,选择其他方式谋生,白族建筑彩绘流失了大量人才[2].由此可见,白族建筑彩绘的发展程度与国家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政策支持建筑彩绘的时候,建筑彩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反之则发展的缓慢.

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重视民间文化,搜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等,1987年我国开展“民间艺术之乡” 等命名评选活动,鼓励各地挖掘本土艺术,白族建筑彩绘就在这时得以复苏,一些家族传承的画师开始重新拾笔,维系着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时至今日,随着谋生渠道的增多,白族建筑彩绘家族传承的画师也不再具有绝对的谋生优势,其技艺就被广泛的流传开来,不仅有被政府认定的传承人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也有不少的民间艺人从事着相关的彩绘工作,也在促进着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和保护[3].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我国的建筑彩绘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十分重视民间技艺的发展到现在技艺广泛流传,建筑彩绘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

2.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现状

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情况离不开白族的居住环境.大理是白族群众主要的居住、活动地区,其建设现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其一位于上关,是大理古城旧址;另一部分位于下关,是大理市的新城区,两个城区的发展方向不同,也使得其在白族文化的表现和保护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白族建筑彩绘的生存状态与传统白族民居密不可分.在大理古镇的旧址上关,依旧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及彩绘.如:玉溪村、月溪村内都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形式的白族建筑彩绘,而且即便是现代的建筑技术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白族民居结构,颇具现代风味的三层楼院慢慢地代替了“三坊一照壁、四坊五天井” 的传统白族民居,但是当地的白族群众依旧愿意将白族建筑彩绘绘制在自己的新家中.而脱离了这一特定场域的大理新城下关,很难再找到大量的传统白族建筑彩绘的形式.下关在靠近市中心地带,修建有大理市博物馆,馆内存放着大理地区各时期的文物古迹,涉及生活、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多方面,而且在馆内的装饰中也大量采用了白族建筑彩绘.总言之,白族建筑彩绘保护的现状总结为上关古城保存良好但不均衡,下关新城的保护状况则不容乐观.因为在上关古城你会发现各种白族建筑的彩绘,尤其是以喜洲最为常见,而下关古城的保护主要是以静态博物馆展览的方式进行保护.

二、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进行对比后发现,传统手工艺与美术类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在保护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主要是在生产性方式下进行保护,而属于美术类的白族建筑彩绘则依托于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整体性和静态方式进行保护.对于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而言,傣族慢轮制陶的手工技艺依据传播理论中的传播模式进行传承,通过传播模式的研究发现,参与主体从家庭传承到成立传习所的变化,传承技术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家庭传承的单一方式到师徒传承这样广泛的方式,传承目的从物物交换到增加家庭收入的改变,同时也肩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而属于美术类的白族建筑彩绘的传承模式则更加注重传承人的作用,从这样的视角进行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得传承的方式更加的“活”,传承的效果会更加的多样性,而前者的传承模式更加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相同之处在于传统手工艺与美术类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在传承方式上都是以家族传承为主,同时在传承目的上肩负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保护方面主要的方式在于创造社会财富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三、结束语

从传统手工艺和美术类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后发现,传承与保护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传承指将技艺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保护则更加侧重于使其不受伤害.其实,每一种优秀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都要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下去.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的优秀文化要想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传承人的重要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唯一载体,重视传承人自身特点和擅长,寄予传承人一定的发展空间,将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样的方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除此之外,将文化更好地与市场结合起来,注重生产性保护下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种更值得学习与重视的保护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优秀的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

总之,在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政府应该从控制者逐步退为参与者,而传承人更需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在生产性保护方式如此流行的今天,如何能保留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本源”,又能创造出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的“延伸品”,将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科学的传承下去,这才是今后非物质科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段其儒.生产性方式保护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模式的考察———以曼飞龙村为例[J].民俗民艺,2012(4):116.

[2]李政.白族建筑彩绘传承人杨克文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9.

[3]龙文.纳西族东巴造纸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路径研究[J].民族文博,2010(12):69.

[4]涂静.纳西族东巴造纸产业开发的利益分享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5]王莉.云南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6]张丽莹,王聪华,宋维亮.大理段氏璞真扎染坊数字化建设探讨[J].新技术,2013(1):98.DOI:10.3969/j.issn.1673-4866201524074

[7]闫美霞,林立文.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研究综述[J].商贸纵横,2015(6):129.

[8]吴瑛,唐莉.傣族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5):85.

[9]桂星星.曼暖典村傣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D].北京:民族大学,2012.

[10]谢黎蕾.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11]左文君,邹建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旅游开发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5(4):204.

[12]钟义娜.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0.

少数民族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少数民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少数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