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文华公书林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翘楚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图书馆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华公书林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翘楚

韦棣华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于1861年8月2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巴达维亚城附近的爱尔巴小镇( Elba,New York),原名玛丽·伊丽莎白o伍德( Mary Elizabeth Wood).她在1889年至1899年期间,曾在纽约州巴达维亚城担任里奇蒙德纪念图书馆的首任馆长.1899年12月,她离美来华探望在武昌传教的胞弟韦德生,从此便定居武昌,并在文华书院任教,1910年她在武昌文华大学创建了文华公书林,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实行开架阅览和巡回文库制度,堪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翘楚.

1 小荷才露尖尖角

1899年12月,韦棣华到武昌探望弟弟,自此留居武昌,在文华书院担任英语教师.韦棣华很快发现学校内图书资料极少,教师学生都缺乏书籍资料可以参考,“以为学生的疑难讯问,非全凭口讲所能贯彻解答.而有助于解答学生各种疑难之机关,尚付阙如”.②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也出于自己的职业敏感,韦棣华女士认为应该建立一所图书馆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学生的课外阅读,便收集报刊书籍在校内建起一座小小的八角亭图书室,后来大约有各种书刊3000多册,供人们免费阅览,被当时学生亲切地称呼为“报房”,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前身和雏形.③

武汉地区向来是中国华中地区南来北往的经济文化中心,号称“文化荟萃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学校城”,各种学校有几十余所,可以连一所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出于多年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直觉和经验,韦棣华认为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教育落后,民智未开,民众无书可读,学生无书可供参考,而图书馆的功用在于开启民智,助力教育.经过一番考虑,韦棣华决定“去做这件事,让每个中国人都有看书的权利和机会”.④

1901年,在授课之余,韦棣华就将文华校园内的八角亭建设成为一间小型图书室,向美国“教会期刊俱乐部”( Church Periodical Club)、“妇女辅助会”( Women Auxiliaries)等以及美国教会、报社的朋友写信,募集书籍和款项.不久之后她就收到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图书,包括各种书刊、报纸、教义、小册子.八角亭图书室最初面积只有10多个平方米.尽管空间小、藏书少,但八角亭图书室在文华校园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对于学生颇具吸引力,同时它也确实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1903年文华书院由原来的中学教育扩展到高等科,颁发文理学院毕业文凭.此时韦棣华的八角亭图书室已经颇具规模,扩大到两大间,并有学生 ,帮助整理.1906年文华书院开始准备扩建成大学,于是韦棣华亲自策划,并向学校建议设立一所图书馆.同年年底,韦棣华首次返回了美国.回国后,韦棣华一方面进入美国纽约州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学习图书馆知识,另一方面为图书馆向社会各界积极筹集经费.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并开始着手买地建图书馆,馆址选在“位僻在武昌城东北隅”的昙华林.⑤

小荷才露尖尖角,后来的文华公书林就是在这个不足20平方公尺的八角亭图书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八角亭图书室是文华公书林的前身和雏形.文华公书林从选址、购买地皮到修建馆舍,都是韦棣华亲自操办的,并获得了学校各界的大力支持.紧接着,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努力,韦棣华募款筹建了举世闻名的文华公书林.

2“十万元之建筑,三万册之图书”

为文华公书林筹集经费,是韦棣华在华生涯的主要贡献之一.创建文华公书林的经费来源渠道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国内外的私人捐助,也包括美国圣公会的拨款和补助.1906年8月韦棣华回到美国,这还是韦棣华在1899年12月离美来华后第一次返回美国,1908年1月左右离美返华,在这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韦棣华除了在美国纽约州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进修学习图书馆管理经验之外,将其余精力都放在了发函联系、演讲募捐上面.

为此,韦棣华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到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地教会和知名人士中演讲和募捐,不放弃任何为文华公书林募集资金的机会.同时,在韦棣华返美期间,她的朋友和美国妇女援助会、“教会期刊俱乐部”等社会团体捐赠的书刊源源不断地自美国寄往文华大学,成为文华公书林书刊重要来源之一.

1910年5月16日,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号称“十万元之建筑,三万册之图书”的文华公书林建成开放,成为文华校园内最漂亮的建筑物.“文华公书林”的寓意是“公之于众,而非文华独有”,公书林也确实是馆如其名,不仅文华大学师生可以阅览借阅,也对普通市民免费开放.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在当时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时刚毕业于文华大学的沈祖荣先生,描述在他眼中的文华公书林十分宏伟壮观,“斯时,荣正卒业文华大学,准备在公书林内任事,初以为崇楼杰阁,馆址颇为壮观;中西书籍,虽不敢说搜罗宏富,也可算规模粗具……①’’文华公书林主体建筑外观是古希腊式的风格,由汉口著名建筑师德西斯( De Hees)设计,内部采用中国风格,摆设全为红木家具.花岗石门框上端烫金镌书“智识诸宝咸蕴基督”,左右分别有对联“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文华公书林内设编目室、阅览室、参考室、书库、报纸杂志室、孙公纪念室(专藏商学书籍)、罗瑟纪念室(专藏西文书籍,以捐款人罗瑟博士命名)、博物古物陈列室、实习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和斯托克斯大厅(以捐款人纽约慈善家0.P.斯托克斯小姐命名).②

文华公书林的建筑始终体现着“开放、实用、共享”的理念,堪称为近代图书馆的空间榜样.遗憾的是,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最终没有保留下来.后来文华公书林曾作为湖北教育学院和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1987年前后拆除.如今我们只能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老照片,回顾这座著名图书馆当年的风姿和神韵.③

3 实行开架阅览,建立巡回文库制度

文华公书林的馆址在文华大学校园之内,从行政关系上看隶属于文华大学,但其办馆宗旨却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其藏书也不仅为文华大学师生服务,而且面向社会,为武汉三镇民众服务.另外,文华公书林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架借阅,设分馆和巡回文库,这种努力为公众服务的先进管理方式,体现了文华公书林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图书馆.

3.1 面向公众开放,实行开架阅览

文华公书林面向公众开放,实行开架阅览制度,给了读者较大的自由和方便.读者可以在书库内直接接触、浏览书刊,找到自己所需的书刊,这在当时中国是较为先进的.与此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书籍出现破损、丢失、被盗的现象,因此当时文华大学校长翟雅各博士和部分教师就反对开架阅览,主张公书林改用闭架式,并严格限制校外人士自由出入书库,甚至以停发公书林经费为要挟.韦棣华认为,对外开放和开架阅览,读者的利益大于书籍的损失.对于偷盗和久借不还者,也应该予以告诫,使之改掉陋习,逐渐养成爱护公物、遵守规则的美德,不能因此剥夺读者借阅书刊的自由.因而韦棣华女士态度十分坚定,坚持对外开放、开架阅览服务.翟雅各博士去世后,其夫人遵照其遗嘱竟将全部遗书捐给上海圣约翰大学,而不捐给文华公书林,可见其成见之深.好在继任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在开架阅览这件事上,一直支持韦棣华.①

3.2设阅览室、办巡回文库

为了更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充分发挥文华公书林对外开放、为公共民众服务的宗旨,达到“人人皆能读其所当之书”的目的,文华公书林曾先后开设了2个对外开放的分部阅览室,建立巡回文库制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给武昌越来越多读者提供了便利.

随着来馆读者日益增多,文华公书林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扩大到武汉三镇.由于武汉三镇范围广大,两江分割,并不方便读者直接来馆借阅.于是1914年,文华公书林先后在圣·迈克尔教堂和垂尼提教堂设立两个公共阅览室,前者主要供该教区民众、士兵和学生使用,后者主要供商人、店员使用,方便了人们就近阅览.

沈祖荣在文中曾描述公书林开设分馆的情况:“各学校来公书林阅书的人,虽然渐有增加,但是韦女士还以未能普及为恨.公书林地位僻在武昌城东北隅.来阅书人之少,这是一种原因.韦女士鉴及这点,于是又设立分馆于长街适中地点,以便人就近阅览.”②

1914年,文华公书林采取了一种新颖有效的服务方式——流动服务图书馆,即巡回文库.沈祖荣曾这样描述:“又兴巡回文库,将各种适用书籍,每五十册至一百册,装箱分送各欲借书学校机关陈列,以便就近阅览.他们起初不敢收纳,恐怕一有损毁,要负赔偿责任.经向他们再三声明,说书籍之损失,若非出于有心,并不负赔偿之责,这样才得他们认可.现在用巡回文库的,在民国十五年时,有二十三处,不特是武昌城内学校,就是附近的各地的学校、团体以及远道邮便所在,也有巡回文库的往还.”③由此可见,由于当时公共图书馆属于新兴事物,并不普及,读者对巡回文库的服务方式开始还心生芥蒂,经过过宣传引导才敢尝试.

所谓巡回文库,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图书运到馆外的固定地点,以便借还或直接“送书上门”的一种服务方式,又被称为“流动图书馆”,其优点是打破了图书馆物理边界的局限,方便读者就近阅览.文华公书林建立巡回文库制度,在离公书林较远的学校和单位设巡回文库,送书上门,定期更换新书,使那些由于条件不便,无法到公书林来阅览的读者也能看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少见的.不仅使读者得到了切实的便利,而且向民众宣传了现代图书馆理念.

文华公书林采取一系列先进的、方便读者的措施,面向社会开放,开架阅览,开设分馆和巡回文库,送书上门,定期换书,尽可能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服务.这些科学的服务方式,体现了文华公书林的先进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普及了民众文化知识,增加了民众阅读量,促进了现代图书馆思想的转播.巡回文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民众就近享受到图书的服务,增进民众阅览的兴趣,同时能使图书馆尽量发挥自身的价值,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

4“老成先进,弥孚众生”

沈祖荣在《在文华公书林过去十九年之经验》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文华公书林在创办之初,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一切并非如事先所料,诸事皆顺.“孰意任事不久,种种窒碍,种种困难,竞层出叠见,几乎穷于应付.”④文华公书林在创立初期,韦棣华和沈祖荣,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了一系列吸引读者、引导 读者的措施,积极宣传、吸引和引导 读者,终于逐渐打开局面,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认可.

为了吸引读者,宣传公书林,韦棣华和沈祖荣没有坐等读者上门,而是主动出击,带领文华公书林的工作人员在校内外开展了各种宣传引导活动,解说公书林的性质,并给读者以周到的服务.“经过这次的失败,我们又改变方针,去运动教员.请他们鼓吹学生到馆阅书.并将与各教员所教授有关系的书名,揭示出来,以便他们前来参考.又要求教员将所出的论文题,先行告知我们,我们,就将关于那论文的书籍,参考材料,检出陈置一处,以使学生不费翻寻之劳,而得逢源之乐.像这样办理得教员之赞同,颇收效验,学生很多自动到公书林查阅图书的,不似从前虽招之亦不肯来矣!”①

文华公书林实行对外开放,开架阅览,开设分馆和巡回书库,同时还邀请中外名人、学者来公书林,举办各种演讲会、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推广图书馆的意义,千方百计加强宣传,引导民众到图书馆来,扩大影响,宣传公书林的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韦棣华女士自筹资金创办文华公书林实属不易,为打开公书林局面所付出的诸多心血和努力,也着实令人感动.经过一段时间,各项措施渐有起色,到公书林借阅书刊的读者逐渐增多.经过韦棣华女士和沈祖荣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文华公书林逐渐成为武汉三镇名声赫赫的公共图书馆.

文华公书林也是“新图书馆运动的策源地”.1914年至1916年,在韦棣华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支持下,沈祖荣等携带有关新式图书馆的影片、模型、统计图表等,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组织巡回演讲,反对封建藏书楼,呼吁向欧美学习,兴办面向公众的新式图书馆,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揭开了现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先生因此称文华公书林“于众图书馆中,乃如老成先进,弥负重望.”②文华公书林采取了一系列方便、有利于读者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开放、实用、共享”的服务理念,实为近代图书馆之翘楚.

图书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图书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图书馆文献

2、图书馆期刊

3、图书馆论文发表

4、图书馆学刊

5、图书馆杂志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