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方面论文如何写 和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这篇少数民族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

内容提要:在对外翻译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空缺以及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是译者常常碰到的难题.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的英译方法.本文作者认为,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是翻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词

作者简介:夏飞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的难题

在英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材料的时候,十有译者会遇到词语意思的理解问题,弄不清我国特定少数民族文化中某个特定词语的具体涵义.这是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承载着中国特定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有的已经沿袭了成百上千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我国少数民族中,彝族有跳菜的风俗;贵州香炉山附近的苗族有牯脏节.再如彝族的毕摩.[1]因此,弄清特定文化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词语之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仅仅是翻译的开始.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真正的难题还是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如何翻译这些完全文化空缺词,才是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将结合文化翻译观,探讨完全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的界定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2]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引起词汇体系及意义表达的不同.当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便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4].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5]

一般说来,空缺分为两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在中国,龙的象征意义不同于西方的dragon.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6]如中国的太极、武术和气功.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只讨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完全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三、文化翻译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迎来了文化转向(Culture Turn)的热潮.19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在其与Lefevere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词,并直截了当地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7]她详细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①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②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③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④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8]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行为,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9]

四、文化翻译观对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英译的指导意义

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最重要的目的是交流,是文化的传递,翻译的具体原则和规范的确定,都要以满足文化的需要,以文化的传播为目的.正如前文所述,文化空缺词承载着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而且是特有的文化.根据文化翻译观的要求,我们选择的翻译策略或者说方法最好既能达到文化交流与传递的目的,又能保留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东西,传递出特定民族文化的独有风味,凸显出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于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策略,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解释、和直译加解释.比如,胡同(hutong)、阴阳(yinyang)、秀才(xiucai)、太极(Taiji)是音译;[10]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龙舟(dragon boat)、相声(cross talk)[11]

是直译;而牌楼(memorial arch)、气虚(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12]就是意译;音译加解释的例子有:磕头(kowtow, to kneel, touching the ground with the forehead as a token of homage or deep respect among the Chinese);而直译加解释的例子则有:黔驴技穷(Guizhou donkey exhaust its tricks—at the end of one´s wits)[13].

笔者认为,在以上几种常用方法中,直译、意译、直译加解释的方法都会部分或全部地丧失原文化的异域风情或异国情调.而音译的方法可以保留住原文化的异域风情,但对于那些人们还不熟悉的文化词语,单纯的音译,如果没有任何解释的话,很可能让目标语读者看得不知所云.所以,笔者认为,根据文化翻译观的要求,对于那些尚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完全文化空缺词,音译加解释是最好的方法.此法既能传达出原词的意思,又能保留原文化特有的风味,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递.以彝族的跳菜为例,译者可以先直接将跳菜音译为Tiaocai,然后再根据跳菜的确切意思,综合考虑跳菜一词所承载的风俗习惯,加上合适的解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跳菜是彝族的一种风俗,上菜的人,跳舞耍杂作出各种动作,将菜端上酒席.所以,以笔者拙见,跳菜可以译为:Tiaocai, dancing whiles serving dishes to entertain quests, which is a custom of the Yi people. 当然,后面的解释部分,不同的译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译文,但只要目标语读者了解跳菜的风俗即可.写到这儿,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整个译文过于冗长.可正如文化翻译观所提倡的,文化的传递交流比语言形式本身重要.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语言都有包容性,很有可能,当某个音译的文化空缺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等到外国人适应这些中国词的发音后,就自然会像功夫、二胡、豆腐那样习惯.到那时,那个后续的解释尾巴就自然可以免除了.笔者也认为,许多音译的外来词,像咖啡(coffee)、基因(gene)、吉他(guitar)、芭蕾(ballet)等,很可能最初音译过来时,它们后面都有解释,但随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熟知、广为流传,后面那个解释的尾巴就被丢掉了.因此,笔者认为,音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最佳的方法.

结语

译事难,难于上青天,翻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完全文化空缺词更是如此.如何翻译这些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翻译这些词,一直是困扰译者的难题.本文在文化翻译观的视域之下,简要地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完全文化空缺词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化翻译观,翻译最重要的目的是交流,是文化的传递,翻译的具体原则和规范的确定,都要以满足文化的需要,以文化的传播为目的.笔者认为,翻译加解释的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异域风情,同时又能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朱元富:《误解、误译与误导——文化空缺与“毕摩”翻译》,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62—163页.

[2]潘惠霞、李辉:《汉译英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载《外语教学》2000年第4期,第75—77页.

[3]解大力、包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翻译理论的文化空缺》,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 年第7期, 第100页.

[4]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载《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第1期,第8页.

[5]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79—81页.

[6]李良举、李涛:《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载《语文学刊》2007年第10期,第117—118页.

[7]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 p.56.

[8]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363页.

[9]杨仕章:《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载《外语学刊》2000年第4期,第66—70页.

[10]邹少先:《浅议文化空缺的翻译》,载《读与写杂志》2008第2期,第53页.

[11]王永泰:《从“咖啡”“凉茶”看民族文化空缺的翻译》,载《中国科技翻译》2008 年第3期,第53—54页.

[12]潘惠霞、李辉:《汉译英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载《外语教学》2000 年第4期,第101页.

[13]李良举、李涛:《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词及翻译对策》,载《语文学刊》2007 年第10期,第189页.

少数民族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少数民族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