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相关论文例文 和回归文献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刍议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可用于中国新闻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中国新闻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回归文献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目前中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死记硬背、历史展现片面和疏远文献原文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缺失.通过在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教学实践提出以“回归文献”为核心的教改方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图书馆,亲身接触真实而丰富的近代报刊实物,让历史自身打动学生.

[关键词]新闻史;翻转课堂;回归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25-0160-02

赵云泽先生曾以人大新闻学院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阐述如何以“翻转课堂”的思路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改革.笔者在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亦负责中国新闻史教学工作,并结合自身中文与历史方面的学术背景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思路取向似乎与云泽先生有所不同.实际上,笔者并不认同“翻转课堂”可以解决当下中国新闻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不喜欢该课程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重“史实描述”,轻“文献体验”的内容设置方式,想要把学生的兴趣拉回课堂,“讲什么”比“怎么讲”更加重要,否则即使课堂翻转了,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学习的兴趣.

一、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存疑问题

新闻史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道构成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的三大版块,广义新闻史教学含有“中国新闻史”与“外国新闻史”两大基础课程,以及报社与著名记者的个案研究课程,狭义则仅仅指中外新闻史.笔者认为,学生对中国新闻史课程缺乏兴趣,主要是因为目前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框架粗疏:往往死记硬背

目前新闻通史的写作模式依然是以年代为纲,串联起各分报刊.各高校新闻系使用比较多的新闻史教材,基本都按照出版时间、背景、创办人、编撰特色、立场内容等条目串起各时代的报刊.内容诚然丰富,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案例支撑,教师教学痛苦,学生听课也备受折磨,考试也沦为记忆力的考查.

(二)内容简单:不能反映时代的面貌和报刊的丰富性

报刊版面主题各有偏重,组合起来内容丰富多样,所以政治性报刊依然有广告告白,商业性报刊亦会发表政治言论.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某报刊的一类特点,忽视其内容的丰富性,也看不到报刊所反映的时代的精彩.

(三)文献缺位:重历史规律,轻文本研读

新闻专业学生虽然有“新闻作品赏析”专业课,但是在这些课上所解读的文本,往往是当代新闻作品.报刊是由作品文本构成的,无论是新闻文本,还是广告文本,都具有解读的意义.然而,在我们的新闻通史课上,很少能细化到近代新闻作品的解读,这不啻于隔着一层面纱来看待近代新闻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怎么可能不读汉赋唐诗宋词?我们的中国新闻史却为何不读近代新闻具体文本?

二、新闻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影响因素

目前中国新闻史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其核心都可以归结为教学脱离了报刊原文所造成的.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又有学科发展的内在因素.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史班上的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很难展示近代报刊实物,只能以课件图片的形式展示.报刊的史料价值在于以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反映和记载社会的变迁,区区几张看不清楚细节的图片怎么能体现.诚然,现在不少近代报刊电子化,如一些高校购买了爱如生“《申报》全文检索”,但是电子操作和文本阅报的观感完全不同.

一份近代报刊,能够反映当时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政治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对这些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从报刊中发掘历史的有趣之处.然而,新闻专业师生的历史知识基本源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以及大学思政类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这几门课在观点和方法上一脉相承,和历史专业的学术研究差异很大.讲授新闻史的教师,如果没有专业历史学的学术背景,那么可能对近代报刊比较熟悉,但是超越报刊之外的文化性状、人物关系、历史大势、社会样貌则就力有不逮.

如果说,上述的还只是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话,新闻学发展的范式沿革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中国新闻学创建于民国时期,有着浓厚的文学血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课程组成和文学专业多有交叉.在课程设置上,新闻专业也长期重视文学能力的培养,如复旦大学新闻系有“两典一笔”的课程教学传统,其中“两典”之一的“中国古典”指的是文史类课程,但是自从70年代末,美国传播学被引入中国,具有浓厚社会学风格的美国传播学因其新颖的理论框架与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风靡中国,其所带来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也在改变着新闻学的研究与教学.

(一)教师来源发生变化

以前新闻系的教师多有中文、历史方面的学术背景.很多人半路出家走向新闻学教学,而转型之前的人文学科学术素养会让其对文史方面的课程甚为重视.但是自从大陆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之后,众多年轻教师都是本硕博在此专业一路读上来,问卷调查、量化研究、框架理论等传播学的方法随手拈来,但是传统的文献学训练、文言阅读能力和版本学知识却相对较弱,故而很难重视学科范式并不熟悉的新闻史类课程.

(二)学术规范有所差异

新闻史课程的根基在于历史学,传播学的血统源自社会学,两者不但研究内容和理论旨趣相异,甚至学术规范都不太一样.受传播学影响,众多新闻类期刊,如《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都使用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APA式注释方式,适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着重观点的引证,而对报刊原文、馆藏档案、论著片段的引证则有隔阂,并不太适用于以“史料”为核心的历史学研究.笔者曾在境外某传播学期刊发表出版史论文,曾与编辑就注释与参考文献进行了几十封邮件的沟通,焦点在于上海档案馆藏“上海书业同业公会”档诸文件如何引注,这些资料到底算注释还是参考文献,原始档案是否有出版时间等问题上.历史学与传播学学科规范不同,研究方法难以兼容,让新闻史在目前新闻专业教学和研究中亦呈边缘化.

(三)素质要求更为多样

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讲,文字功力是过去新闻业者最重要的基本功,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全媒体报道、全能记者、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机器人写作与编辑等新概念不断涌现,文史知识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一键获得,文字表达让位于多媒体表现,黄卷旧典新闻史研究与教学在靓丽新潮面前也成了明日黄花.

三、如何走出新闻学教育的困境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史课程在当下新闻学教育中的困境,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自身课程设计的问题.时展的大潮无可阻挡,但作为授课教师还是可以有一些教学手段的调,笔者教学改革的核心点也在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史料,即回归文献.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一学期为18教学周,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的教学时间,而上课的学生约有55人上下.为此,笔者将教学分为讲授和研究两个环节以及线下、线上两个平台.

所谓讲授环节,分配3教学周、6课程的体量,由教师进行“中国新闻史”基础知识讲解,其中包括:(1)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代表报刊;(2)中国新闻史的代表人物(报人、记者、教育家);(3)新闻学界、历史学界、文学界对“中国新闻(报刊)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重要书目.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研究现状的精华传达给学生,并且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库.

所谓研究环节,分配14教学周、28课时的体量.将全班学生分成7组,每组不超过8人,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古籍库查阅近代报刊原文,在体验中对近代报刊有直观的认识,由此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操作此环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本科生一般没有资格进入大学图书馆古籍库中查阅资料,所以需要事先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打好招呼.在翻阅时,难免会影响其他读者,所以也需要事先获得其他读者的谅解.

2.每组学生负责查阅某一具体时段的同一部报刊,小组成员可以就社论、广告、新闻、图片等不同方向进行分工.晚清报刊没有标点,需要学生自己句读,而新闻系学生的古文功底也并没有那么好,所以工作量不能太大.所涉及的年份尽量简短,大多集中在一年之内,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翻检史料的压力,而更专注于对史料的深入解读.

3.虽然安排的教学时间是两课时,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再延展下,不必过于拘泥.当然,在课下准备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如爱如生“《申报》全文检索”电子资源进行辅助.

4.如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半天甚至一天的研究不过是走马观花,如此组学生中有对该研究主题有兴趣者,教师可以征求管理员的同意,给其更多的查阅时间;如果没有此类学生,小组成员直接观看并拍摄几份近代报刊也是很实际的收获.

每组在查阅之后,需要形成一份研究报告,此报告的篇幅不必太长,但是需要源自其查阅近代报刊的直接史料,内有小组各成员确定的选题方向.小组成员经过有教师参与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在第二次进馆查阅史料的时候深入研究.

由于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学生都具备采编播一体的技能,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将此研究报告变成一段15分钟的视频,可采用一位学生主讲或者多人对谈的形式,尽可能以“节目编导”的思维进行创作,上传到笔者所开设的课程专用微信公众号上,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评论和交流,并对外部进行传播.

最后一节课则回归课堂,将其制作成“新片发布会”的形式,现场播放各组制作的视频,邀请学院其他老师一同观看讨论,由此完成线下和线上的双平台传播.

总之,该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教学,精简通史讲授部分,教师的职责更像是顾问,而非讲授者.最终的考核也不需要以试卷的形式进行,师生双方都有一定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赵云泽.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J].新闻大学,2016(2).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方晓红.中国新闻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许静波.近代知识生产与传播控制:以上海书业公所为例(1886-1930)[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29).

中国新闻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新闻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新闻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2、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