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文化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在阳光下生活,在自信中成长四唯路小学阳光教育文化构想和实施策略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教育文化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教育文化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在阳光下生活,在自信中成长四唯路小学阳光教育文化构想和实施策略

罗莉 翁艳芬

武汉市江岸区四睢路小学成立于1958年,2005年7月经历资源重组,由羹浦、滑坡、进化、四唯四校合并而成.

特殊的背景,决定了四唯路更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用认同感较强的教育理念统帅学校全盘工作.

周洪宇的阳光教育给了学校灵感,学校结合自身校情,演绎了属于四唯路的阳光教育.学校坚定不移地打磨阳光教育办学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建,到现在形成的以“阳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硕果累累,光彩照人.和谐、公平、健康、快乐的“阳光”正普照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经过长期探索,四唯路小学结合自身校情,形成了“阳光育人,四唯发展”的基本构架,初步探索出阳光教育的“145”

“1”是指学校秉承“在阳光中生活,在自信中成长”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生活在校园里的人充满阳光,感受温暖;每一个生活在校园周围的人沐浴,传递友爱.

“4”是指确立阳光教育的四个目标:快乐学习中学会求知,心育教育中学会做人,人文环境中学会生活,综合实践中学会创新.

“5”是指“阳光大课堂”的五项实践探索:实施唤醒情感、收获成长的阳光德育;成就敬业乐教的阳光教师;构建互动探究、幸福体验的“阳光教学模式”;实行充满活力的阳光管理;进行健康向上、趣味横生的阳光行动.

一、活动推进,践行阳光教育特色文化

阳光教育文化框架搭建之后,学校立即筹划,通过阳光教育文化活动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教师是否具有阳光心态,是阳光教育能否得到推进的关键.学校在教师中常开展读书学习培训、小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听评课、阳光成长故事演讲、艺体展示、阳光教育用语征集、阳光教师评选等活动,锤炼教师的阳光之心.

学生是成长的对象,也是成长的主体.学校开展消防、地震疏散演习;每周的升旗仪式,以学生为主持和主讲;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书法美术展示活动;经典阅读、综合实践、科技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开发,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上进、乐观开朗、合群合作、自主自强的性格.

四大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是体验快乐的“阳光德育”活动.学校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诚信、亲子教育等活动,使德育活动日常化、系列化.二是阳光家访活动.活动之前,先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了解阳光家访的内涵和要求;接着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和家长需求;在此基础上,正式开展家访活动,和家长进行平等沟通,并做好家访信息汇总表的填写工作;家访结束后,教师立即写出家访手记;最后学校开展评选活动,对教师的家访手记进行评选表彰.三是活力四射的“阳光体育”活动.如托球跑、抖空竹、跳长绳等项目深受学生喜爱.2015年学校更换了塑胶操场、云梯、单双杠等,使体育活动场地旧貌换新颜.四是异彩纷呈的“阳光社团”活动.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日”为抓手,邀请具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定期开展活动.

二、打造阳光课堂,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构建了以“小组互动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学、导、动、评”为核心要素的阳光课堂,其中“学”是基础,“导”是关键,“动”是核心,“评”是动力.

1.“学”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学生全面参与的学习过程

首先要分好组.分组的原则有:①均衡分组.征求任课教师和班干部的意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层次,然后从这四个层次中各取一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②职责明确.由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下设组长助理、记录员、主讲人.③动态管理.成员的职务轮流变换,使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

其次,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

第三,围绕自主学习目标学习.

第四,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自主、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2.“导”指的是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学习内容的引导、疑难问题的指导、个体差异的辅导”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比作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那么教师就是整台戏的导演.阳光课堂的“导”落实在学生的“学”上,以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为立足点,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课堂做出决策.对一些疑难问题,各学习小组通过交流仍然没有解决的,教师则需加以点拨、指导,这时教师就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导”是师生互动的体现,是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必需过程.

3.“动”指课堂上各种形式的互动,是“阳光课堂”的核心

互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在“动”中创新、提升,完成知识的构建.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合理划分的小组,包括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学科互动等,互动可以来自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自然等.互动的表现形式是贯穿于整节课的两到三个情境活动,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教学活动化.②真实性.情境要求是基于经验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只有这样学习才会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③完整性.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转化的过程,即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观念活动的相互转化.④建构性.活动有培育创造品格的潜能,突出体现在着力于某一项活动的开展,某一种潜能的开发,同时也促进其他活动的开展,带动其他潜能的开发.

课程的整合是“互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整合教学的核心是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从跨学科的角度实施教学.通过学科互动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需求,发现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点,及学科内的纵向联系点,合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找准学科教学的空白点,形成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4.“评”即课堂评价

评价机制采用多元评价,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采用表格形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对个人之间的竞争的评价,又有对小组内合作、小组与小组间竞争的评价.形成了“组内成员竞争、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评价表”成为推动大家前进的动力,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三、构建互动探究、幸福体验的阳光教学模式

情境构建,激活课堂.情境导入主要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来认知的冲突、思维的碰撞、真情的感悟,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状态.我们主要采取“以新导趣、以奇促趣、以活融趣、以难引趣”等方式创设情境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揭示目标,认知导航.揭示目标包含展示目标和认定目标两个层次.揭示目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课堂达标活动,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增强学习全过程的目标意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尝试设疑问难揭示目标、兴趣引入确定目标、师生探究归纳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确立目标等.

自主学习,解惑质疑.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动学习,通俗讲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学”;二是独立学习,它主要表现为“我能学”;三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导学案来完成.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互动研讨,编写出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导学案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训练巩固、拓展延伸、总结反馈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思考中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深层次的质疑.

互动探究,智慧共享.互动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多元互动,交流、探讨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产生的各种疑问,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创新能力.

成果展示,拓展提升.成果展示是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的小结,也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也是欣赏别人、激励自我的过程.不仅有展示者单方面的成果显现,更有所有学生对成果经验的共享,从而构成一个成果展示、共享快乐的多维互动大课堂.

多元评价,激励发展.检测评价主要采用教师检测和学生检测两种形式,其中学生检测先由各小组设计知识型、探索型、开放型等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测评,然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收获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其中,创设多种激励评价方法很重要.

四、开发阳光课程,拓展教育维度

学校按照阳光课程规划自主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与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听课,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校授课,拓展了教育渠道;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活动和“我看三百六十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二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四维一体的大课程体系.

学校发展靠文化.学校有了先进文化,才能构建共同的学校愿景,这样全校师生才会有信仰、有追求,向着教育的最高境界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四唯路小学)

教育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教育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教育杂志投稿

2、师德教育论文

3、教育杂志社

4、企业文化的论文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