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类论文怎么写 与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类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为您写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

摘 要:古代“寻隐不遇”诗,是窥探古代诗人们追求自由人生和诗意生活的窗口,通过这类诗作,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诗人性格、诗歌艺术和传统文化风貌.研读“寻隐不遇”诗,可以发现这类诗构筑了“以实写虚”的三重艺术空间:诗境幽雅,景色衬托寻者隐者;诗人寻隐,寻者隐者互证高妙;不遇而遇,寻者隐者心灵遇舍.总之,“寻隐不遇”诗具有以景写人、以人写人、以有写无的丰富艺术内涵.

关键词:古诗:寻隐不遇:以实写虚

寻隐: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高考语文全国大纲卷和江苏省高考的诗歌鉴赏在2014年都考了唐代诗人的三首诗,它们分别是: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仅从题目上看,我们就发现这三首诗在主题上都是表现寻访他人的,如果从内容上看,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寻人不遇.其实,把它们简单定位为“寻人不遇”似乎还不够准确,应该定位为“寻隐不遇”题材,以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为例: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诗人寻访的王侍御,云游在外,而居所环境清雅幽静、寂寞寒冷,王侍御虽有“侍御”之名衔,但更具有隐士幽人的特征与风神,所以,我们认为类似上述题材和题目的诗可以归类为“寻隐不遇”诗.

所谓“寻隐不遇”诗,就是指以表现诗人为倾慕隐士幽人、高僧羽士等人物而前往他们的幽居之所寻访,但实际上却未能与寻访对象相遇的一类诗.检索中国古代诗歌库,我们发现此类主题的诗作数以百计,历代不穷.这些诗如浪花朵朵,让人目不暇接、令人赞赏不已.但众多诗作中,我们最熟悉的一首,应该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小诗,虽然只有区区20字,但自从此诗问世之后,千百年来便一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寻隐者不遇》自身所具有的典型叙事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张力、以实写虚的接受美学空间,使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定格为“寻隐不遇”题材诗的经典之作.

蔚为大观的“寻隐不遇”题材诗的涌现,体现出诗本身“一本万殊”的多元艺术技巧和诗人不断追求隐逸自由人生的精神境界.我们先看几首“寻隐不遇”题材诗:

寂然空伫立,往往报疏钟.高馆谁留客,东南二室峰.川原通霁色,田野变春客.惆怅层城暮,犹言归路逢.(唐代皇甫冉《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闲来仙观问希夷,云满星坛水满池.羽客不知何处去,洞前花落立多时.(南唐李中《访洞神官邵道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北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入寺又逢曦未来,草荒庭院几生埃.黄华翠竹无人问,只得僧房一梦回.(南宋李弥逊《崇安寺谒归云老大不遇》)

忽闻春尽强登山,却笑孤云未是闲.惆怅仙翁何处去,寻真不见又空还.(金代李俊民集句诗《访隐者不遇》)

诵经声隔竹林闻,知有禅房远俗氛.野水菰蒲藏小艇,寒烟树木翳斜曛.不见故人归去晚,扁舟重过雪纷纷.(元代钱惟善《翌日同袁鹏举过定香桥访隐者不遇》)

杖藜徐步出荒原,漠漠寒云掩洞门.流水桃花人不见,孤莺飞过绿杨村.(明代徐子瞻《寻隐者不遇》)

白云满前山,山门乱溪水.幽人何处寻?立久闻松子.(清代吴雯《访隐者不遇》)

历代众多的“寻隐不遇”题材诗,是窥探我国古代诗人们追求自由人生和诗意生活的一个独特窗口,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一些古代诗人性格、古代诗歌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风貌.

画境: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闲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也曾出家为僧,他们的佛教背景为他们的寻隐更增添了方外求道的气息,也更说明寻隐诗人追求澄澈自由的心灵世界的客观事实.

《易·系辞上》有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寻隐不遇”题材诗中的隐者幽人与寻隐诗人两类人若无相同或相似志趣爱好,焉能寻访徜徉?足见两类人之间有群分类聚的可能.他们两者之间形成互相衬托的关系,隐者幽人凸显了寻隐诗人的追慕清虚、向往隐逸的心志,而寻隐诗人也彰显出隐者幽人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质.并且,还要注意的是,寻隐诗人追慕的隐者幽人在诗之中还不是就在居所静待访客、沽名钓誉、沾沾自喜,而是云游别处、飘忽不定.这,更衬托出隐者幽人自在不滞、无牵无挂、率性天真、洒脱自然的精神.

心印:兴尽方下山.何必见夫子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夫子.(唐代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也是一首寻隐不遇诗,诗人寻隐而不遇,似乎流露出失望惆怅的情绪,然而不遇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事情,而精神的遇合却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乖违!于是,丘为在诗中继续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居所环境的闲静优美,将隐者的高雅志趣与寻隐诗人自己的精神愉悦合而为一,表明“不遇而遇”的思想:相较于真实世界的主客相遇,主客精神的契合更值得追求和欣赏!

丘为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颇为直白通脱,有的诗人则含蓄之中透露机锋,也表达出与隐者幽人“身不遇而心遇”的精神契合.王维和裴迪曾经共同寻访长安城新昌里的隐士吕逸人而不遇,于是各自作诗,记录此事: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唐代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唐代裴迪《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用“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既赞美隐士清逸脱俗,但又自我期许,径自看竹、清雅高洁.裴迪用“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写桃源虽好,但未免难寻,不如高枕安卧、“眄庭柯以怡颜”了,也体现出关注当下、把握目前的情感.可见,两位诗人虽是访寻隐士,但实际上也体现自我逸兴遄飞、妙心高存,而诗人与隐士之相遇与否,并不是诗人关注的焦点了.

类似的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几首:

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唐于武陵《访道者不遇》)

绿竹阴深屋数间,篮舆来傍古溪边.垂杨芳草迷三径,斜日新秋媚一川. 澎湃直连湓口浪,逍遥如泛剡中船.山阴不见戴安道,回道西风亦浩然.(宋孔武仲《谒张文思于湖西不见》)

曩者见张公,索写词中信.王哲今朝故故来,甚没个人相近. 回首跨清飚,随足云霞趁.却入全真复旧堂,把一点灵明认.(元代王哲《卜算子·谒友不遇》)

“寻隐不遇”题材诗虽然真实情形是“不遇”,但诗人与隐士心灵契合的“心遇”也是另一种情感世界里的真实,这种心灵的“真实”,犹如禅道两家所说的“心印”.道家说心印是“以心印道,以道印心,印无所印,心无所心.”禅宗说心印是“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黄檗传心法要》)两家都在强调“不说为说”、“不听为听”.而寻隐不遇诗中的寻隐的诗人与隐士幽人的关系也形成了这种“不说为说”、“不听为听”的架构,达到了”心心相印”的和合,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融通.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寻隐不遇诗具有以景写人、以人写人、以有写无的特征,构筑了以实写虚的三重艺术空间,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我们试用“三境”来简略说之:风景幽雅,益于参悟,景衬人幽,人显景美,此第一境;幽人云游,诗人同怀,诗人寻隐,隐者更幽,此第二境;不遇而遇,无中生有,幽人诗人,心心相印,此第三境.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一中)

【责编张应中】

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由三首寻隐不遇诗说开去方面论文范文。

1、诗潮杂志

2、去哪里找论文

3、找论文去哪个网站好

4、发表文章去哪里投稿

5、现代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