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纳粹德国的焚书运动类论文例文

本文关于德国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纳粹德国的焚书运动

1933年5月10日的盛大游行,甚至连弥漫柏林上空的毛毛细雨也无法阻止环绕其中的“欢乐”气氛.成千上万的学生骄傲地穿着他们的大学校服,举着火炬,穿过雾蒙蒙的街道,向贝贝尔广场走去,那里有4万名观众在广场上集合,注视着即将展开的壮观场面;此外还有4万人随着游行队伍沿途观看.

  一

   在贝贝尔广场中心,交叉放置的原木垒成了巨大的柴垛,长12英尺,高5英尺,即将点燃.第一批狂欢者到达这里,他们把火炬投入这个特殊的建筑中.蓝色的火势冲向天空.很快,原木构成的柴垛发出了巨大的火光.

   与此同时,汽车组成的游队伍正沿着贝贝尔广场边缘蛇行.一些学生在汽车和燃烧的火焰之间组成了一道有序的隔离线.当一位学生钻进第一辆汽车,从里面的书堆中抽出一本书时,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随后,那本书便沿着那道隔离线传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手中,最后抵达最接近火堆的那位学生手里,他猛地把书投进火海.人群爆发出阵阵欢呼.就这样,一本接一本的书,很快都变成了火焰.有些学生双手抱着一堆书,在汽车和火焰之间缓步行进,每次他们经过火堆,都在为它增添燃料.

其间,焚书之举被短暂中止,以便一位学生组织者发表有关这次集会的主题演讲.他说,为了纯洁德国文化,必须焚毁所有威胁纳粹民族运动的“非德意志”图书与文献,包括所有犹太人的著作,因为“犹太人在知识方面很有力量,但在血统方面非常软弱……他们无法理解德意志思想的存在,也不尊重它,因此,势必对德意志精神产生危害”.通过根除这些冒犯性的著作、与德国进步相左的思想,将使德国变得更加强大.当焚书行动继续进行时,另一位学生开始宣布被焚图书的作者名单,并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思想对德国有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因篡改德国历史、贬低德国伟人的罪名遭到声讨;埃米尔·路德维希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卑劣行径和背叛德国”而受到批判;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因诋毁德语以及爱国信念而遭到谴责.作者被一个接一个地点名,图书被一本接一本地焚烧,人群欢声雷动,似乎他们正在观看一场体育盛事.这项活动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深夜.

尽管有一种传言,焚烧图书是由一个狂热的学生组织独立策划的.但事情非常明显,纳粹党对此大加赞赏,“国家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博士亲临现场,还发表了即兴演讲.戈培尔掌管德国——这是管理德国的文学、出版、电台、戏剧、音乐、艺术以及电影等事务的部门.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去塑造德国社会,使之适应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戈培尔对政治上追求进步的作家保持着高度警惕,因为他们往往支持反战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性自由等思想.大凡涉及这类主题的图书,都会被纳粹销毁.

当戈培尔登上纳粹讲坛的时候,他宣布“犹太人的唯理智论已经消亡”“国家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向眼前的观众做了一个手势,继续说道:德意志民族再一次能用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这些火焰不仅仅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它们也照亮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的年轻人,以前从来没有获得如此美妙的权力去铲除旧时代的垃圾.如果老一辈的人不能够理解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那么,让他们明白我们年轻人……做过了的这一切吧.当旧时代在火焰中毁灭,新时代将从我们心灵的火焰中诞生!

戈培尔演讲之后,《全民武装起来》这支歌曲把当晚的气氛推向了,学生们又将大量的图书抛入火海.

   为了确保柏林焚书事件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纳粹当局对此进行了电台直播,还将其拍成电影.不久,整个德国的电影院都播放了柏林当晚的篝火晚会,还配上了评论,向观众解释那些有害的图书如何侵蚀德国的价值观以及为什么必须被消灭.

   随着焚书信息的广泛传播,又发生了93场焚书活动,每场活动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媒体的高强度报道.基尔大学的学生搜集了2000册他们认为对德意志精神有害的文学类图书,搭起了一个巨大的篝火堆,还邀请公众到现场观摩焚书.在慕尼黑,学生们从大学图书馆搜出一百年来的多卷本图书,在当众焚烧之前,还举行了独特的火炬游行.在慕尼黑的另一场活动中,5000名小学生一起焚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作品,他们被教育:“在观看大火焚烧非德意志的图书时,也燃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布雷斯劳市,一天之内就销毁了价值5000英镑的“宣扬异端邪说”的图书.

   随着“焚书运动”在德国蔓延,纳粹又将目光瞄准了一切反纳粹思想的同情者.只要被怀疑包含了对德国有害的思想,图书就会遭到审查;一旦发现任何有异议的内容,惩罚马上降临.有人甚至从此消失.这种歇斯底里情绪无声地扩散着,很多人先发制人地销毁那些可能有问题的文献及著作.

   纳粹公布那些应该焚毁的图书名单,作者包括卡尔·马克思、厄普顿·辛克莱、杰克·伦敦、亨利希·曼、海伦·凯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和阿尔图尔·施尼茨勒等.

海伦·凯勒给全体德国学生写了封慷慨激昂的公开信,表达自己的震惊——她不相信印刷机的诞生地竟然变成了这项发明的后代(指图书)的火葬场.她批评道:“如果你们认为思想可以杀死,那么,你们丝毫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的暴君经常这样做,然而思想同样在他们的强权中升起,最终战胜了暴君.”“你们可以烧毁我的书,烧毁全欧洲最优秀的人写的书,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通过千万种渠道传播出去了,并将继续鼓舞其他人.”

   许多人声援凯勒,共同谴责德国的年轻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谴责焚书运动说,那些被焚毁的书是“过去二十年来德国人所写的最高贵的书”.他进一步指出,那些被扔进火海的图书作者,除了“感到‘满意’外,不会有别的感受,因为他们无意中收到了来自一群貌似有组织的乌合之众的‘致敬’”.

   在伦敦,H.C.威尔斯针对纳粹的行为,发表了一个充满反讽意味的演讲,对像凯勒那样拥有同样情绪的人作了回应.焚烧图书“从来都消灭不了书”,威尔斯说道,“书一旦印刷出来,就拥有了超过任何人的生命力,而且它们一直在发声,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他继续说道:“在我看来,正在德国发生的这一切是愚蠢之人发动的反对思想,反对理智及图书的笨拙的革命.”尽管他承认自己在英国也没有安全感,并且相信终究有一天作家会被私刑处死,或被送进集中营,一旦他们图书中的危险因素被发现.但他从一种信念中获得了安慰.威尔斯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图书必将是赢家,愚蠢之人终将被人们甩在脑后,理性的判决会对这些叛乱者的所有聒噪与咒骂进行清算.”威尔斯在德国人的同时,还采取行动,为面临危险的图书提供庇护.通过与其他作家的合作,威尔斯建立了遭到禁毁书籍的图书馆(以下称为“遭焚图书馆”),于1934年春在巴黎开馆.该馆收藏了所有被纳粹禁止或焚毁的图书,并且对德国难民和觉得自己藏书不安全的人捐赠的图书提供安全保障.

   美国评论家也表达了他们的反对意见.一家报纸评论说,事情似乎显得很不协调,在很长时间里大学是德国的光荣,现在却变成它的耻辱.《纽约时报》把德国的行为称为“文学大屠杀”,并且评论道:“国家意志以这种方式呈现,显得愚蠢和不知羞耻,表明群众运动的狂热和非理性.”《时代周刊》把这个事件当作“焚书狂”,并且报道了那些可怕的细节,包括在罗马广场——法兰克福中世纪时的市场——焚烧图书时,人们一边把图书投入火中,一支乐队一边在现场演奏着肖邦的《葬礼进行曲》.许多美国人公开举行集会,以示——纽约有8万人,芝加哥有5万人,费城有2万人.

德国,一个以哲学家和思想家而闻名于世的国家,怎么能容忍图书馆大清洗、图书大销毁这样的行为呢?这些行动并非独立的事件,而是阿道夫·希特勒精心策划的计划中的一环,他要操纵德国文化,以适应自己的政策和教条.一旦希特勒获得了权力,他便通过法律迫使人们服从自己的新秩序.比如,1935年,希特勒所写的《我的奋斗》变成了国家强制推行的读物,该书被制作成小册子,送给所有结婚的夫妇,并作为教科书在德国所有学校使用.

希特勒对改变德国的文化机构以便支持他的政策等的努力,远不止焚毁图书.希特勒努力制造出一种印象:只有血统纯洁的德国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才值得在博物馆中展出.他还创造了一个新的假日,即德国艺术日.在主持节日活动的那天,他宣布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展出,并给他认为符合意识形态的那些作品颁奖.此后,他决定在展览馆中哪些位置展出哪些作品,并且给每部作品定价.那些有助于强化他脑中德意志幻想的作品会在突出的位置展出,也会相应提高许多.博物馆同样被希特勒和戈培尔“纯洁化”,那里禁止展出犹太人的作品,禁止展出被认为低下的、不纯洁的德国人的作品.通过限于展出那些表现雅利安种族造诣的作品,希特勒的目的是要制造这样一种印象:只有他们才能够给德国带来光荣.

教育体制被重组,以反映希特勒的意志.就在柏林焚书的同一天,德国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博士,对德国学校的管理者发布命令,要求他们改变教育制度.他命令“应该按照祖国和历史”来培养学生——“要特别突出最近二十年的成绩”,要根据“种族科学、遗传以及基因科学”来教育学生.至于后者,弗里克解释说,学校必须“始终如一地警惕日耳曼人中的外来血统,特别是犹太血统和黑奴血统,必须坚决防止它们的渗透”,因此“种族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揭示出不同种族的心智和精神特征,必须对学生说明种族退化的危险性”.在弗里克的指导下,学生被灌输,“纯洁的日耳曼种族优越于其他民族”.与此同时,犹太人以及左倾知识分子遭到解雇,在一些学校中,职位空缺率高达33%.

   希特勒甚至还利用电台和电影向边远地区传播他的思想.纳粹将广播电台当作宣传元首命令的有效工具,以确保人们服从希特勒.戈培尔努力使昂贵的收音机成为大众买得起的商品,以便德国的所有家庭都能够听到希特勒的声音.德国的电影制片厂被迫制作包含政治宣传的娱乐片,希特勒、戈培尔亲自参与制片工作,以保证他们的“德国梦想”能够充分地反映在电影幕布上.戈培尔行使着极大的权力,他不但审查电影脚本,禁止制作“非德意志”的片子,还审查那些已经制作完成的片子是否有播放价值.当公众批评德国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中充斥着无聊与叫嚣时,戈培尔便斥责电影批评家,责怪他们在评论文章中引用了这些观点.1936年,电影评论被宣布为非法行为.

   到1938年,纳粹查禁18类图书,包括4175本书,565位作家的所有著作,这些作家大部分为犹太籍.然而,令纳粹十分沮丧的是,仍有部分犹太籍作家的著作被保留在书架上.德国报纸刊登了激烈的文章,对大量的暗箱操作导致犹太作家的影响继续存在的现象进行指责.德国的图书管理员被迫仔细地整理他们的馆藏图书,以确保与希特勒的政策相左的图书全部被清除.

(摘自《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著,犹家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国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德国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德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