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相关论文例文 和起源于佛经翻译中的文和质的协调关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翻译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翻译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起源于佛经翻译中的文和质的协调关系

翻译活动在中国的历史当中产生的很早,在翻译活动中出现的翻译方式与策略也有许多.这些翻译策略对于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我将试图讨论一下在佛经翻译的历史当中出现的重要的探讨话题,即“文”与“质”的关系.希望对于今后的翻译实践能够产生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佛经翻译中文质的起源与发展

佛经翻译开始于东汉末年,并且结束于北宋时期,即公元1111 年.文质这一对立的议论观点在公元224 年被提出,并引起了广大译者的讨论.

孔子将文质并举,其目的是用来论述人的品格,《论语》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就是说外表看起来儒雅,而内在涵养很高,具有道德修养.内外协调好才成称之为君子.

首先说一下文质的起源,公元224 年,竺将炎和维祗难一同翻译了《昙钵偈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句法经》,竺将炎和维祗难是质派的代表人物,质的出现实际上是晚于文的,质最早指的是抵押物,也就是说其代表本质的意思,后来拓展为质朴的意味.竺将炎和维祗难的作品遭到了支谦的否定,并将《句法经》进行了校正,完成了《句法经序》.支谦是文派的代表,支谦批评竺“用词不雅”.文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文最开始指的是陶器烧制过程中偶然留下来的天然纹路,后来为装饰用的花纹.这是关于竺,维和支谦的一场关于文质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结果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质派在理论上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因为他们引用了老子和孔子的论述为理论依据,而文派虽然在理论上输了,但是在实践上却是胜利的一方,因为文派最后成书,广泛流传.

除了竺,维和支谦在文质上的对立观点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翻译人物表明了自己的对于文质的观点.东汉三国时期,人们对于安世高的观点表明为“意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因此安世高属于质派.与安世高同为质派的还有支娄迦谶,人们对于支娄迦谶的观点表明“贵商实中,不存文饰”,多数都为“辞质多胡音”.只不过后来支谦认为质派过分求实导致语言晦涩难懂,便把“辞质多胡音”改为了“汉语直译”.

二、文质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统一

最早提出文质统一的是孔子,他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外表儒雅与内在高尚道德相统一的思想.后来到了汉代时期,刘向还有扬雄推崇孔子的思想.刘向在《修文》中提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扬雄也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修身》中提出“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意思是说“礼”作为君子的重要规范,基本要求为“华实副”,也就意味着文质相统一的思想.但是与孔子不同之处在与,扬雄脱离了人伦教化的儒学色彩,转向了自然的角度.刘勰对于孔子和扬雄的总结提出了“天地人”为核心的“三才”观.刘勰提出“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意思就是说文章要得体,必须突出文,还有质的本来性质,既不能文灭质,又不能质灭文.因此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是唯物主义的.是相当积极进步的.因此刘勰的“文不灭质”就是说文和质都要恪守自己的规范,彼此不能够相互抵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为了强化自己的文质统一的观点,刘勰提出了“情采”,“体性”,“风骨”,“隐秀”,刘勰认为这些范畴与文质统一具有具有一样的内在逻辑.它们是对文质关系的进一步解释与强化.到现如今的21 世纪,“文质兼美”成为了学生教材选材的重要关注点.主要增强了人文性的选材,这样的选材能够能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孔子到刘勰,都从文质相统一的角度来进行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刘勰能够以文质相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文学的发展情况,是对时代的深刻的忧思.21 世纪的文质兼美的教材选材标准也进一步的体现了“文质协调发展,相互统一”的观点.

三、总结

文派与质派是在佛经翻译中的主要探讨点,又最开始的政治人伦范畴发展到了美学范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质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而且是中华民族对于艺术的领悟和深刻见解.总的来说,文质关系是唯物主义的,理性的积极的辩证统一. 希望此篇论文可以由此对以后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翻译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论文文献翻译

2、毕业论文翻译

3、外文文献与翻译

4、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5、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