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一)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本论文为您写人文地理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一)

早年读书偶得一语:大地方有大地方的风光,小去处有小去处的景致.像章堰,就是上海西郊重固镇境内的一个小去处,小到从建制上来讲只是一个行政村.惟其小,对于现在的上海人,恐怕知道这个去处的并不多,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也难说对它了解熟悉.殊不知,历史上它却有“金章堰”之称,而且颇有来历.

据1985年的《青浦地名小志》载,章堰之名起自北宋:宋代时有章庄敏公监华亭盐务,后乐其风土,在此筑堰安家,故名章堰.

章庄敏公姓章名楶,字质夫,福建浦城人.据称于北宋元丰元年至元佑元年(公元1078—1086年)任华亭盐监,在任期间曾大力疏浚吴淞江,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

以上史料取自光绪版的《青浦地方志》,其后的地方志书也大多取这一说法.北宋时,华亭县的青龙镇(现为青浦白鹤镇陈岳村)算得上是一座东方大港,可说是今日上海港的前身.其时华亭县治即今天的松江,有一条称为崧泽塘的河流与青龙镇相连.章堰,位于崧泽塘侧,且距青龙镇不远,一般舟楫往来不消半个时辰.有了这样的地理之利,既可借助青龙港口出海通商贸易,就近又可依托太湖水系纵横河道沟通内陆腹地.有文字记载:当时的章堰各业兴旺,商家百余.米厂、典当、茶楼、剧场、药铺、诊所、酒馆、赌场,应有尽有.镇内有东街、西街和北街,西街设有新泾巡检司署,东街建有南北两座更楼,市梢还有府、县城隍别庙各一座.另有内四、外四、周十二等二十余座桥梁.可以想见,那时镇域四周水面一定是桅樯林立,河道中舟楫来往交错驮来各地物产,街巷遍布货栈旅舍,酒肆茶馆的喧闹声中夹杂着南北口音,经济繁荣翘楚一方,赢得了“金章堰”的美誉.

  这样的一块宝地,章楶据己所好选择居住章堰,近邻青龙港,便于处理公务,又可享受生活的舒适安逸,于情于理颇能说通.

  可在我的心愿中,章堰似乎不应该有很多的商业喧哗,而更应具备这样的品质:就近港口通衢的毓秀和耕耘阡陌农田的怡然,市井间的熙攘中会有时续时断的读书声,店家住户的楹联里总能散出书卷的墨香.这才应该更像章楶所乐的“风土”!

  有了章楶居住章堰的传说,在当地就留下了故事.当地老者都相信镇上曾有章楶故宅,规模极大,镇南原有章氏家庙.据说章楶在章堰的居舍里有一书斋名“思堂”,其名来自章楶自语:“我愿朝夕于是,凡我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并请苏轼为他写过一篇《思堂记》:

  建安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名之曰思.曰:“吾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子为我记之.”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遐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生,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其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利.若夫穷大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少时遇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且夫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将以是记思堂,不亦缪乎.虽然,言各有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

   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

《思堂记》流传至今,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从这篇《思堂记》中或许可以对章楶和苏轼的为人性格窥测一二:章楶似乎较为稳重,“必思而后行”,故在后来与西夏的对峙中能稳收斩获,为自己赢得“北宋名将”的声名.苏轼则不脱宋代文人倜傥,崇尚“无思无为”,“遇事则发”.

从年龄上讲,章楶大苏轼十来岁,但两人还是相交甚笃.就在作《思堂记》的前一年(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将赴任徐州,在盘桓彭城时,曾作《章质夫寄惠崔惠真》:

  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水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原非真.知君被恼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据说此诗为苏、章诗文唱和之首篇,可惜章楶遗存诗文很少,找不到他的和篇.但两人确有《水龙吟》唱和传世,并为后人称道研读.此词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章楶所作《水龙吟》原词: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尽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见词后以信予章楶:“《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遂答《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傍,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哲宗绍兴二年(1095年),章楶任集贤殿修撰,并知广州,苏轼又一次被贬任职惠州,这期间章楶给予苏轼较多生活帮助,苏轼的《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可资佐证: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作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董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

  以上几例诗文往来,足可见两人关系亲密.苏轼仕途坎坷,官场势利或许心知肚明.章楶能始终不忘朋友情分,情意相投,也应是真丈夫了!

史载,章楶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奉调入京,不久改任渭州知府,筑平夏城,大败西夏兵数十万.后又擢升为枢密直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章楶卒于崇宁元年,时年七十有六,谥庄简,改谥庄敏.

章堰的历史与如此一位显赫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却为何不将其当作资源认真挖掘?在当下这个将传说都创造成为现实传奇来开发的年代,这可是名利双收啊!

可我查阅了章楶的年谱(黄锦君:章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1994年第四辑),没有发现章楶任职华亭的记载,从元丰元年至元祐元年间,章楶一直在今山东、湖北和成都一带,告退后定居河南,终其一生,也没有在章堰筑堰安家的踪迹可寻.元丰元年章楶正担任京东转运判官,时年五十二岁.而苏轼在前一年已赴徐州任职,确实有记载是年苏轼为章楶作《思堂记》,但思堂究竟位于何处,恐怕要有劳地方史专家们再仔细研考了!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上海通网站上,在“区县志-青浦县志”的人物篇里,有如下记载:

章楶,字质夫,原籍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宋元丰时为华亭盐监,以喜爱青龙风土,遂定居于此,重固章堰有其故宅.青浦之有章氏,自楶始.

这是不是符合真实情况,有个家族会之类的言之凿凿.明正德《松江府志》十七卷“冢墓”条中也提到:江南章氏,系出浦城.但是否就从章楶始?同属青浦区的练塘,其地方志引用《宋志》资料表明:章楶的六始祖章仔钧就已在今青浦境内居住.章仔钧者,唐末五代时人,曾寓居今青浦区的练塘镇,与章堰之间的距离也就数十公里.练塘古称章练塘,据说章仔钧后去福建(闽国)任职,其妻练夫人将宅第捐舍作寺,当地人为纪念而称“章练”.其寺即为留存至今的练塘“天光寺”.此章家在近代还出过一位风云人物章太炎.我曾在浙江余杭章太炎故居中看到一条解说:章仔钧乃章太炎远祖.

如此看来,青浦章氏自章楶始大可存疑.但在章堰,据说仍存留着与章楶有关的实物——章堰市河章堰泾(金泾)西端的金泾桥.据传章楶在章堰建观月堂,堂前有桥,章楶特喜上桥观月.该桥便是金泾桥,以青石和花岗岩为桥身,长18.8米,宽2.8米,高3.7米,拱跨5.7米.因章楶故,此桥又有“观月桥”之美名.但桥边的碑文上却明明白白地写着:金泾桥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宣统年间重修.好像与章楶并无瓜葛.

  像这样的传说与史实的偏差,行走在上海郊区的广阔田园每每都能触及,这其中的扑朔迷离也真能引人入胜……(未完,待续)

(董波,民革上海市委会原副主委/责编 王宇航)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人文地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人文地理方面论文范文。

1、环球人文地理杂志

2、人文地理杂志

3、人文地理期刊

4、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

5、地理教育期刊

6、国家人文地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