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湘黔边区侗族传统建筑的本土知识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传统建筑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湘黔边区侗族传统建筑的本土知识

摘 要:侗族传统建筑从特定层面体现了侗族的文化特质,本文从侗族的生存区域环境与生活方式、传统建筑的本土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侗族传统建筑的本土知识的价值进行重新界定与评价,以助于挖掘和保护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且能够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之处.

关键词:侗族;传统建筑;文化价值;本土知识

笔者于2015、2016年间先后对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地点包括湖南省通道县、广西三江县,贵州从江县、黎平县的一些村落.从地域分布上面来看全部属于南部侗族,但通过比较又有不小的差别.其中湖南通道的阳烂村属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个村落,而贵州黎平的黄岗村则是苗侗文化相互制约的一个村落,同样是贵州从江的侗族村落占里村则是单一的侗族文化.因此本文中笔者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村落为例来说明侗族传统建筑中的本土知识,在这边区域中盛产杉木,民族传统特征保存相对较好,民居建筑体积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侗族依水而居,古有史以来,就有“水侗山苗”之称.

一、侗族建筑的本土知识体系

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指的是不同地方的人会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利用.因为地域之间的自然生境千差万别,所以造就了各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格尔茨在《地方知识》一书中有所阐释,因为考虑到“地方”二字在中国会有些歧义,因此土本文中以“本土性知识替代”.在不同生境生活的民族能够针对其特定的环境,通过世代生存积累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又专门服务于该民族与地区,从而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

本土知识是与普同性知识相对的概念,普同性知识是指当代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而习得的系统知识.这样的普同性知识可以通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为全人类所共享.然而普同性知识绝非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每个民族﹑每个特定的地区还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地方性知识.它和普同性知识一样,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的规范.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本土知识的这整套内容只适用于相关民族或特定社群,其他民族或其他社群由于不了解、没有学习过,而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发挥效用.

从侗族的沧桑历史中不难看出,侗族不是单一的文化类型,而是融山林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复合文化类型,对环境的依赖并达到与环境和谐统一是侗族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由“架木为巢”到干栏式建筑.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侗民是聚族而居,以“寨”为主要的居住单位.依山傍水的侗寨均由一座座的吊脚楼所组成,侗家的吊脚楼全部都是用杉树为木料做成的,一般有三间三层或者两件三层的,当然也有一间三层的只不过很少见.由于侗寨的选址一般都是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所以根本找不到几块平整的土地来建房子,所以,吊脚楼由四根柱子把整个房子都抬起来,使房子离地腾空,按照侗族人民的话就是占天不占地,以扩大居住的面积.吊脚楼的屋柱都是用大杉木凿榫打眼的,柱与柱之间,用方形杉木开榫衔接.整座木楼由大小不一的柱子纵横成行,大小不等的方木斜插入柱眼,令人惊奇的是支撑木楼的全部柱子都是只立在石块之上,而非埋入地下.房屋的四壁都是用木板开槽嵌入,另外屋顶上盖有青石瓦.侗族吊脚楼有趣的是,由于房屋全部都是用杉木榫接而成,因此有的地方地基可能会下陷,有部分的房屋就会呈歪斜的状态,但是这些歪斜的房子绝对不会倒塌.有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有的歪斜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吊脚楼也没有倒塌.故在侗寨的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侗寨的吊脚楼十栋九歪.

侗家的吊脚楼的建造于土砖房不同,侗寨建造吊脚楼的工匠们都是靠一根“丈杆”.所谓丈杆就是破开一根楠竹把表皮去掉.把楠竹的三分之一制作成一根丈杆也就是尺寸杆.其长度与需建的房子的主柱长度相等.首先将选定的地基高度斜度测量一番,然后再根据地基的地形和面积在头脑中构思出房子的模型.侗族木匠师傅时没有设计图的都时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在头脑中构思完成的.也就是说吊脚楼的设计图纸都在师傅的脑袋里装着.最后把建造房子所有的柱子的高矮长短大小,用木匠师傅特有的符号全部画在这根丈杆上.在开工的时候也就把这根丈杆直接放在杉木上,画出眼和榫头的位置,然后徒弟就根据师傅画的眼和榫头开始做.这些侗族木匠师傅一般都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们设计制作的吊脚楼都是丝毫不差的.正如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所说:“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二、侗族建筑本土知识的价值

在侗族传统建筑中蕴含着其民族的智慧与生活习惯以及其民族的审美观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观念.首先是建筑的取材完全是来自与其生境中栽种的杉树,杉树的生长周期较短,二十到三十年之间便能使用.这样子侗族乡民们在日常建设的时候就不必要去外地购买.此外,在侗族社区中又有“女儿杉”的说法,要是哪一家人生了女儿的话就会为她种上一棵或几棵杉树,等到她成年嫁人后再来砍伐,从时间上面来看也正好符合杉树的生长周期,从而在观念习俗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空间分布上来看,侗族的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呈放射状建造,这样十分具有层次感,同时鼓楼居于中心,又有侗族人建寨时鼓楼的安放有“点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谣中唱的那样“鼓楼建在龙窝上”.作为神圣的象征,处于至高无上地位之上的鼓楼,有众星捧月,天人合一的体现.

其次,侗族建筑具有很高的美学意识,以最具代表性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而言都等体现出其美感,这种美观是一种整体性的,包括自身的内外空间,色彩运用,文化符号等.从外观上面来看他们都具有对称性,使人第一眼就有一种庄重的印象.在内部的空间上面看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加以修饰,如木刻雕花,“双龙戏珠”、“行歌坐月”等图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意趣还代表了侗族文化.

再次,侗族建筑中的符号表现,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和风雨桥的掾木上常常会有一个双鱼图的标志,这个标致与汉族的阴阳八卦不谋而合,不过这里的太极图不是道家所理解的黑白更替、阴阳对转,而是两鱼相交、生命繁衍,象征万物萌生,所以,侗家人把它绘在神圣的鼓楼、风雨桥的掾木上,是让后人时时赡望和供奉.在语言上,侗族村民把“始祖母”与“鱼”的称为“萨”,为同一称呼.“萨”在侗语里,除了有“鱼”和“始祖母”的含义外,还用来指称已婚的妇女,诸如“老奶奶”、“婆婆”、“妻子”之类.在侗族社会中是把“鱼”与已婚的妇女联(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系起来,这便使鱼在侗族社会中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意义.

三、结语

为保护好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文化技艺的传承.建议有关部门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网络平台和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民族传统文化才能被保护.再有就是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网络交流平台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走向现代市场化提供现代化平台.并且在现代化城市中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验馆,使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如此一来传统的少数民族本土知识都因此而获得弘扬,从事公益事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都可以为实施法律间接保护提供依据,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法律援助、信息资源以及必备的技术组织性服务,在现有的建筑框架内,民族成员还可以通过营建此类服务性企业的方式,使本民族所持有的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产业化,建筑行业获得企业生存的空间和持续盈利的空间,借助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都可以从各民族维护生态建设的效益和社会价值方面作出来自生态景观培植和实施间接的法律援助和制度保护.

参考文献:

[1]罗康隆,谭卫华.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的田野调查[J].怀化学院学报.2008(01).

[2]杨庭硕.尊重“文化生态”记忆促进人与自然共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26(006).

[3]罗康隆.文化自觉视野下的乡村营造——以天柱潘寨为个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01).

作者简介:

周隽(1992—),湖南岳阳人,民族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民族理论,现为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戴宇(1991—),湖南湘西人,民族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民族学,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传统建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建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关于建筑的杂志

2、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3、建筑论文范文

4、建筑赏析论文

5、建筑模型论文

6、亚太传统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