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土家族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土家族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从贵州土家族葬仪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摘 要:贵州土家族丧葬仪式是非常程式化的,有开光、穿神点祖、祭祀祖先、打绕棺等系列仪式,透过葬仪可窥见土家先民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土家族葬仪;贵州;先民生活

中图分类号:F0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25-04

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源于古代巴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武陵山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1957年才认定为单一民族.[1]本文以贵州土家族葬仪入手,试图对古代土家先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倘若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丧葬仪式则表示最终脱离社会,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丧礼,古代社会视其为凶礼之一,它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拜涌哭泣的礼节.《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丧礼哀死亡”的记载,说明丧礼之主要内容是对死者以示哀悼.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为之发丧,表示悲哀悼念之情,完全是正常行为.但是,各民族的观念千差万别,有的认为灵魂可以转世,或灵魂不死.这样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色彩,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灵魂的风俗.加之,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各自不同,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丧葬仪礼.

贵州土家族的丧葬仪礼活动,历来为土家族人民所普遍重视,丧礼主题基本相同:其一,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其二,怀念死者生前之功德;其三,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到安息;其四,通过信仰和禁忌仪式,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于死者美好愿望.在贵州土家族的心目中,死对活着的人是悲痛,但对死者却意味着解脱了人间一切烦恼.所以,他们在葬仪上具有其独有特点:第一,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是越热闹越好,就在热闹的土家族丧葬活动中,通常称其为悲事喜做,又叫“白喜事”.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第二,土老师(即土司子,有此土家族地区叫“梯玛”)是整个葬仪活动的主持人,声称其行走在阴界和阳界,能够与神鬼及死者沟通,并赋予很大权利,具有权威性;第三,祭品需由生食到半生半熟食到熟食.

贵州土家族对丧葬仪式十分重视,而且丧葬习俗至今改变不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对老人的崇敬,丧葬仪式较为隆重,并遵循着严格的程序.当老人病笃,就要准备伏包(纸钱封装好),按老人年龄的大少而决定伏包的数量.到老人谢世之际,马上烧“落气钱”和“路引”、放鞭炮.其“路引”是用白纸写上死者的生辰和死亡年、月、日、时,以此作为通过“地府”的凭据.之后由孝子给死者洗身.洗身的秩序是:额头一帕,胸口一帕,手心、脚心各一帕,洗手、脚是男左女右为序.再其后就是穿寿衣(有胸襟的衣衫和裤袜鞋),上衣全系布制成的纽扣,一般穿五身、七身、九身.穿五身即上衣三件裤子两条,七身则是上五下二,九身则是上六下三,裤带用蓝线或黑线,根数与年龄相等,鞋一双,袜一双.穿好寿衣后就开始了丧仪的四大步骤.

第一,开光仪式.其做法是将死者扶起成半坐状,或扶下床坐在板凳上,用两个碗装上大半碗生米,将死者双脚放在碗内米上,土老师手把灯盏在死者面前晃动,开头光、眼光、耳光、鼻光、口光、胸光、手光、脚光.土老师一边晃动一边口中念道:“开头光,亮头光,头顶青天亮堂堂;开眼光,亮眼光,眼光婆娑世界光;开耳光;亮耳光,耳听人间祸福祥;开鼻光,亮鼻光,鼻闻凡间五色香;开胸光,亮胸光,胸怀世界照四方;开心光,亮心光,心如明镜亮堂堂;开手光,亮手光,手拿乾坤日月光;开脚光,亮脚光,脚踏红莲万年长……”

第二,穿神点祖仪式.用一木牌,上写死者姓名、生死年月,将一只公冠血用笔沾血点在木牌名字上,口念道:“点头头动,点脚脚动,点心最光明……”当念到点头时,将鸡血点在名字的头一个字上,念到点脚时,将鸡血点在名字最后一个字上.然后送进祖祠安位.

第三,祭祀祖先仪式.祭祀祖先,又叫祭“八部大王”.人死后,由土老师主持丧礼.土老师一般有弟子三五人,他们是丧仪活动的中心人物.在入殓前,要将灵柩停放在堂屋的正中.正前方安放一张方桌,桌上放土老师及弟子的弓箭、师刀、锣、鼓、牛角等用具.再放上供品,有水果、大米、猪肉、鸡肉、豆制品等.供品开始供生食,随着葬仪的进展,换成半生半熟,再换成熟食.开始祭祀祖先,由土老师领唱,弟子随唱或合唱.唱词内容为祭颂赞祖先“八部大王”功劳业绩.每唱完一段就由土老师起舞,手执师刀,有时吹牛角,弟子则用锣、鼓配乐.跳舞内容则是表现祖先开山造田、生儿育女等情况.“整个土家民族的祖先,统一是‘八部大王’.……八部即八个部落,八部大王即八个部落的酋长.”同时土家族又称之为“八部大神”,据笔者调查,并多次与土老师核对得知,“八部大王”即神王地主、将军老爷、三抚相公(田宣慰、冉宣慰、杨宣慰)、九风老爷、八面地君、川主、土主、药王三圣.

贵州土家族祭祀祖先或八部大王的记载,在明朝以前文献中不太明显,而在明代则较清楚了.明嘉靖《贵州通志》中有:“冉家蛮,……死丧、杀牛、击鼓、哀唱,祭毕,安于山洞而散”之载.明嘉靖《思南府志.风俗》亦有“击鼓”、“哀唱”等载.清《铜仁府志·风俗》记载:祭“八部大王”时,“巫党(指土老师及其弟子等人——引者注)椎锣击鼓,以红巾裹首,戴观音七佛冠,登坛歌舞,右手执有柄铁环曰师刀,上有数小环,摇之声铮铮然.左手执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扬拜跪,电旋风转”.民国《贵州通志》亦有“丧葬亦歌舞”的记载.[2]祭“八部大王”唱词为:“鸣角扰扰叫一声,神王地主大神,将军老爷得知闻;鸣角扰扰叫二声,三抚相公三尊神;鸣角扰扰叫三声,九风老爷得知闻;鸣角扰扰叫四声,八庙地君八尊神;鸣角扰扰叫五声,川主、土主得知闻;鸣角扰扰叫六声,药王三圣三尊神.”唱词一完,则祭祖活动结束,就将死者装进棺材,跳丧活动进入第四阶段——“打绕棺”.

第四,打绕棺仪式.又叫“穿花”或曰“绕棺”,就是围绕灵柩旋转,且歌且舞的活动,这一阶段是葬仪的时期.

“打绕棺”活动参加人数不限,三五人或十佘人不等,有时多达数十人.凡参加操办丧事之人、亲戚朋友及看热闹的旁观者,均可参加合唱、跳舞之行列.前面由一人执引导灯领唱或领舞,后面的人也随即起舞或歌唱,加之又配上锣、鼓等打击乐器,使整个绕棺场面更加活跃,丧仪变成了有趣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唱词唱法别具一格,内容丰富,掺杂了大量的民歌歌词,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唱词内容大部分为死者在生时怎样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待人处事之事.若死者为男子则内容为“勤苦劳动”、“围山守猎”、“孝敬父老”等等.若死者是妇女,则内容大多为“操持家务”、“纺纱织布”等.“跳舞”的内容表现出渔猎活动,农事活动、军事活动等情形.首先,“跳舞”一开始就表现出渔猎活动的情形,如“黄鹰展翅”、“野羊钻网”、“围山守猎”等动作.再跳表现为农业生产活动,如“播种”、“栽秧”、“薅草”、“收割”等动作,这正好是粮食生产的全过程.接下来是跳表现军事活动的,如“引弓射箭”、“舞刀耍剑”等.整个打绕棺活动终结,标志着丧仪的阶段结束.

“打绕棺”仪式的舞蹈刚劲有力,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打绕棺”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的载述,“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魂.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尽平生乐事,以至终卒,大抵犹今之挽歌”.考究其文中“左人”是指住在僚人聚居地附近的人,书中所指之地正好位于今天渝黔湘鄂四省交界之武陵山区,笔者不敢说“左人”就等于土家族先民,但是,说“左人”中有部分是今天土家族的先民是完全可能的.前面说到的《贵州通志》、《思南府志》、《铜仁府志》,没有《隋书》这样记载详细,但可以看出,“击鼓”、“哀唱”、“或歌或舞”与“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有许多共同之处.“说尽平生东事,以致辞终卒”,与今天的打绕棺内容完全相同.[3]既然跳丧活动很早就有,为什么又能保存下来经久不衰?这除了自身心理特点外,还与黔东北地区山高路险、水流湍急、荆棘丛生和交通极不便有关.还有与葬仪既安慰死者娱乐生者的二者统一性有关.

从整个葬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学术界多种说法,主要有“湘鄂渝黔边土著说”,“江西移入说”、“巴人后裔说”和“贵州乌蛮后裔说”等.虽然都举出了一些证据,但均难以令人信服.尽管有人从地理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进得过探讨,都终究没有得出一致意见.笔者对这些说法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土家族先民很早就定居在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地区.这从土家族丧仪和祭词中就有所反映.祭祀祖先的人名、地名均出自渝黔湘鄂边地区,如“思南十八堡”、“播州十八坪”、“梅花洞府”、“悬花岭”等.说明土家族很早就在这一带生息.三抚相公中的田宣慰、扬宣慰、冉宣慰为三大姓,他们分别在思南、务川、沿河、印江、德江、遵义及重庆酉阳、秀山等地,这亦是土家先民活动生产于该地区的佐证.

从跳舞的动作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的先民亦经过从渔猎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同样是由渔猎向农耕过渡.而土老师的祭具从“弓箭”转变为“刀”、“鼓”、“锣”及文献中“杀牛祭祖”的记述来看,说明贵州土家族地区的先民有畜牧业,但牛很少用于农耕或者纯粹不用于耕地.换句话说是农业生产不发达,耕作面积小,没有认识到牛耕的重要性.在明以后的文献中未有杀牛的记载,说明贵州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耕种面积扩大,牛在农耕上占有重要地位,就不再杀牛祭祖了.丧仪中舞蹈难度系数较大,这无疑与土家族先民们“喜险阻,善战斗”的性格和生活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域有关.再者土家族本来就是一个善舞的民族,古有“巴渝舞”,近有“巴山舞”,现有“摆手舞”,今天贵州的土家族还喜爱“打闹鼓舞”、“薅草锣鼓舞”等.

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旁观热闹者,均可参加“打绕棺”仪式,这表现了土家族尊敬长辈的高尚品德,团结精神.恰恰再现土家族先民们,在渔猎生活时,单个人力量不能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团结起来,共同获取生存资料的历史.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需要团结起来,保护劳动产品,抵抗外族入侵的历史.

土家族的葬仪活动中,祭祖的供品,从生食到半生半熟再到熟食来看,则反映了土家族历史上有过生食的阶段.在原始社会狩猎时期,当时人们不曾认识到利用火来烧烤食品,防寒取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才逐渐过渡到熟食.这一历史痕迹在葬仪中均有所保留.

从贵族土家族葬仪活动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认识:土老师在整个葬仪活动中是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一从他指挥,一切问题都必须征得土老师的同意方能进行.土老师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威望,他的灵魂能够上天.若土老师死,要先“开天门”,将灵魂“升天”后才能安葬,在手心、胸口、背上都盖了红印,印是“到天朝地府”通过各路关卡的标记,[4]反映出土老师在历史上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可能是原始部落社会的首领之一.

结语

贵州土家族的葬仪活动,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内容丰富多彩,带有集体性、娱乐性,既安慰死者灵魂又娱乐生者.我们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窥见土家族先民经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到渔猎再过渡到农耕生活这一历史进程.土老师很可能是原始部落酋长的影子,故今仍享受历史的余光.另外,从丧葬祭祀中也可看出,土家族先民们很早就定居于今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地区了.

土家族论文范文结:

关于土家族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土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