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农民工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

[摘 要] 在2017 年全国上,针对农民工问题,国家领导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农民工问题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城市中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是当务之急.在适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将农民工市民化与鼓励农民工有计划地返乡创业相结合,在平稳中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此,本文结合农民工现状,分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然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F299.2;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31-25-3

农民工问题是改革开放近40 年来逐步积累出现的.当前农民工在务工中的生产、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并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致使城市中的两大群体(市民和农民工)的感情裂痕日趋加深,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工问题是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1 农民工现状

当前我国农民工约有2 亿多人,占我国职工人数的近一半;占服务业从业人数的50%以上.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生活还没有得到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1.1 农民工的构成现状

从地域构成来看,当前农民工跨省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主要是从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湖南、河南、贵州和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向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和江苏等东部省市流动.从年龄和性别构成来看,这些农民工大多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女性农民工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从文化构成来看,农民工与农村其他人口群体相比,他们是一群“高学历者”.调查显示,95.9%的农村流动人口识字,他们接受十年制教育的情况是:未上过学的占4.14%,上过小学的占30.77%,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42%,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最大,占52.07%.而农村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则偏低,最多的是小学水平人口,占45.75%,文盲率高达10.00%以上.从技术构成上来看,农民工在其流动过程中一般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阅历,甚至在工作中学到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

1.2 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现状

从职业上来看,进城的农民工大都从事的是苦、累、脏、险的工作.诸如劳动密集的建筑业和服务密集的零售餐饮业等侧重于体力付出的行业,都是农民工的基本从业行业.这些行业大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去干的,农民工在这些行业中每天工作8 h,有的甚至在10 h 以上,并且休息、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而获得的报酬最低.同时,有些雇佣农民工的企业给农民工提供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并让农民工在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下从事高危险的工作,致使农民工成为患上职业病甚至因工伤亡事故的多发人群.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来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也非常恶劣.农民工大都居住在最脏的、最简易的房子或工棚里,没有干净饮水机,也没有卫生设施.于是就产生了城市中的“城中村”“棚户区”现象.同时,农民工享受不到市民应享有的权利,如各种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等.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现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由于当前我国城市中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种机制还不健全,农民工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城市人对农民工存在偏见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进城就业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始终没有真正融入社会中.从而使农民工很难在城市里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仍然是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始终无法在城市里获得安全感.农民工以工资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一旦找到了比原来工资较“高”的工作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原先的工作.此外,农民工的工作也随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失.由此可见,农民工的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工作的不稳定,而工作的不稳定又会导致其生活环境的改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2 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并且也导致了城市中市民和农民工这两大群体之间的矛盾.根据和谐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一不和谐因素.笔者认为,当前要解决市民与农民工这两大群体之间的矛盾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许多障碍.

2.1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当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我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本质也是与计划经济制度一脉相连的.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分割为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受到了严格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但其核心内容——严禁户口迁移,限制人员流动仍未改变.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绊脚石.

其次,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不能得到法律认可的市民身份,从而也就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了.在城市中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然而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却得不到保障.全国人大代表袁敬华在2017 年全国上指出:“进城务工人员虽然生活工作在城市,但是他们却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18.2%、29.8%、38.4%和11.3%,公共服务不均等,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

最后,土地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又一绊脚石.目前,党和政府为了确保农村的稳定,实行土地承包几十年不变的政策,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自由转移.这样就将农民限制在了土地上,出现了“人在外心系田”的现象,土地成为了农民工的依赖.同时,也正是因为现行土地制度的存在,使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工在农村有承包地,其收入可以作为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来源,城市政府没有必要去管他们的社会保障”.

2.2 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碍,一方面,来自农民工自身心理对于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认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农民工来自农村,其固有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他们进入城市后在心理和感情上始终把自己当“乡下人”来看待,从而缺乏对自我身份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障碍来自市民.由于城市市民是城市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将农民工群体视为城市里的异类,不愿他们加入到市民的行列.

2.3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两类,一是私人成本.既包括实施农民工市民化时由农民工个人支付的生活成本,自我保障成本和住房成本等.二是公共成本.主要包括输入地的政府所要承担的各种管理费用.诸如公共管理费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费用以及治安管理费用等.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无论是私人成本还是公共成本的支出都是昂贵的.例如,农民工想在城市永久的生活,就必须有一套住房.而我国目前的各大城市中的商品房,恐怕是一个农民工很难承受得起的.

2.4 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障碍

虽然农民工的整体教育水平高于农民,基本上能够达到初中教育水平,但是进入到充斥着各类人才的大城市后,他们的教育水平就显得过低.在城市中劳动者素质越高,其就业机会就越多.由于农民工的人均人力资本较低,使他们不得不徘徊在诸如废品回收、煤气运送员等这类工资水平较低的职业中,很难获得较高报酬工作的机会.因此,农民工很难积累起在城市长久安身立业的资本,最终不得不选择回到农村.

3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推进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拆除户籍制度的藩篱

在城市中逐步废除户籍制,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从而打破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体制,促使城乡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民工身份、职业和角色的融合.

目前,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在尝试把农民工转为产业工人之类的城市居民,如成都、重庆等城市就已试点,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可在保留农村土地、宅基地一段时间的基础上,将户籍转变为城市户口.在农民工落户问题上,建议应采取差别化政策:中小城镇应尽快取消稳定就业创业,农民工的落户准入门槛;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积极研究、逐步放开户籍限制.

3.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

目前,应以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为重点,形成一个结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费用基金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覆盖到进城的农民.2017 年上袁敬华代表也建议,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让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不再是口号,而成为真正的政策、法规,畅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

3.3 改革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不可能与象征农民身份的土地制度同时存在,所以必须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引导外出打工的农民自愿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只保留承包权.外出打工的农民通过转让、承包、互换等方式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既避免了土地抛荒现象,又减少了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

3.4 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工的适应能力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使他们通过掌握一门或几门劳动技能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自身转变为市民的智力资本.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农民工自身进行调整,主动地去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拓宽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渠道,培养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感,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3.5 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组织化,改变其弱势群体地位

积极动员广大用人单位在本企业中建立农民工工会,并根据本企业和农民工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工会.切实制定有效可行的工会运行机制,加大农民工工会的实际权力,从而全面开展维权工作,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不再是一盘散沙,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其弱势群体的地位.

3.6 提高农民工工资,降低住房,减少农民工定居成本

各大城市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农民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使农民工的工资处于社会公正水平之上,并且随消费物价总体水平的上升,农民工的工资也应有相应的浮动变化.同时,还应改革目前的国有房地产制度,使所有共有住房进入二级市场流通,降低住房.并在城市规划中为农民工留有居住空间,如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一些房屋投资开发商修建民工住宅,以廉价的租金租给农民工居住,从而减少农民工定居成本.

农民工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农民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