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方面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孟定傣族嘎哚的田野调查拾萃相关论文范本

关于免费傣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傣族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孟定傣族嘎哚的田野调查拾萃

芒坑寨属临沧市孟定镇,位于滇西南的南定河下游,其地形为丘陵与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是孟定傣族的聚居中心.从地域环境与人文传统上看,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地方性文化的生长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文因素更多的是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嘎哚”作为侍神娱人的文化现象,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艺术.故此,以“嘎哚”乐舞行为为考察对象,是我们了解传统艺术何以在一个民族中得以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民俗因素对“嘎哚”的影响

传统积淀作为云南民族艺术创造所特有的精神支撑,是影响云南民族艺术内容表达和形式结构的主要因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 “嘎哚”也称马鹿舞,是傣族民众精神寄托的物化结晶,主要流传于耿马、孟连和邻近的缅甸掸邦一带地区.傣语中的“嘎”为跳的意思, “哚”即为马鹿,也有“上升和进步”的转喻意味.在傣族民众的心中,马鹿是陪伴佛祖升天时的吉祥物.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马鹿到过的地方就会伴随丰收和吉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鹿成为傣族民众追求幸福的心理图腾,是民众与佛祖沟通的符号寄托,具有与神灵沟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所指功能.

“嘎哚”是傣族民间赕佛时进行展演的一种拟态道具舞.作为展演的道具:其骨架由藤条编制,约长259厘米,宽50厘米;外壳由彩色布料缝制;鹿头则由精细雕刻而成.表演时,在“光腰” (长象脚鼓)、排?、铙钹组成的傣族标配传统乐器“三件套”乐队的伴奏下进行.马鹿由二人组合完成:一人为头、一人为尾.鹿头以前者用手高举进行表演,后者则俯身在后予以配合进行表演,生动逗趣,一派吉祥景象.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对各种膜拜来说,与之相应的是控制动物的,无论是可吃的、有用的或是危险的动物,他们相信这样的力量可以带来生命共同体的观念:人与动物必须在本性上相互渗透,从而使人有能力作用于动物.”“嘎哚”的展演,实质上也是一种本性七的“互渗”,人们通过控制马鹿,实现对佛祖的崇拜并以此获取“神性”,保佑一方吉祥.这种文化空间性与空间文化性统一的“仪式化”生活,使得傣族民众常常把他们的生活融入各式音声之中,以此实现对音响背后隐喻目标的抵达,其文化的功能转化十分畅达.

“光腰”是“嘎哚”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乐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傣族民众的感觉、观念、情感以及人们对鼓语意义的设计和领悟.“光腰”的声音属性构成傣族集体心理的精神存放空间.对“光腰”的记载,最早有明朝李思聪的佰夷恸和钱古训的《百夷传校注》,书中对其演奏描述为:“以手击鼓面,奏时,先以蒸熟之糯米饭揉成一环,贴于鼓皮正中,握拳击饭圈上,其声沉重,可闻数里.若不加糯饭圈,则声清亮不能及远.”糯米饭圈的作用,作为世俗的需要,将起到调音的作用,演奏前就需“喂鼓”,对音色进行校正.据受访者说,糯米饭团滋润过的鼓面,会使鼓声更加悦耳,实则获得一种心理暗示:即饭团与鼓的结合,可使来年拥有更多的收成.因此,傣族民间有“光腰不响,稻谷不长”的谚语.作为傣族民众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意识的双重表达、也是他们通过生存需求与情感向往在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光腰”对于傣族民众来说,不仅仅是一件可以发声的乐器,更以其“体化实践”的存在,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构成了完整的意义系统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内人们社会身份认同的物化标志,其独特的音响,是他们音乐行为与精神信仰的聚合物.

“光腰”作为乐器的视角

在傣族的聚居区,民俗传统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底色,傣族使用形象高大的“光腰”进行表演,以表达对佛祖的崇敬.在本次田野考察中,笔者记录了芒坑村“嘎哚”时,“光腰” 的鼓谱,现呈示如下:?等于62 (60~65)

从演奏手法上看, “光腰”多采用拳与掌、双掌更替等技法,同时也有正拍、闷拍和指拍等;若是双掌演奏,演奏者会用手掌击打鼓面,左手中间3指或除拇指外的4指敲击,敲击中,左手均在鼓边,力度较弱.与左手相异的是:右手敲击主要节奏,音色洪亮,5指均用于击打鼓面正中,双手敲击不同鼓点,构成复合的双声部;拳掌结合敲击时,左手用拳击打鼓边,右手用掌击打鼓面,左手善于变化强弱音,右手掌握重音及主要节奏.演奏手法和节奏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但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鼓点的变化,以指挥“嘎哚”不同的肢体变化,每一种鼓点有其对应的鼓语,如谱例1的鼓语是:马鹿蹲,当听到鼓点变为谱例1时,“嘎哚”表演者就要对应地下蹲,调整其身体动作.如谱例2,即为马鹿转身,指挥马鹿转圈圈.谱例3,分别是:往侧走、往后退的意思.“光腰”作为“嘎哚”展演的重要音色, “嘎哚”进行中,无论“光腰”变换哪种鼓点,表演者都会自觉地跟随节拍指向完成相应的肢体调整,由此形成社区内部特有知识谱系的延伸,完成现场的互动与交织.这种音乐表现的共性与个性的创造,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认知及对生命的态度.人们通过音乐的存在方式,以此供养佛祖,强化民俗内容的有效性.由此,信仰的一致性和文化交融的普遍性,使得“光腰”所产生的音声,不仅成为形式的表达,更成为民众生命意义得以提升的过程.

作为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而言, “嘎哚”常常与宗教活动同步进行,以传递民众对佛祖的感激与敬畏.在展演过程中,每个人通过视听都濡染了“场景情绪”,使在场者都进入情境氛围,无意识中浸染了社群文化、习俗和仪式规则,增进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凝聚了民众的传统情怀.

乐队的多声音响结构形成的心理感召

“嘎哚”时, “光腰”通常搭配排?和铙钹一同演奏,这样的配置,据芒坑寨的民众介绍.在佛教观念中,世间万物皆不是孤独存在的,每件事物均需要与他物和谐共生.如此,傣族的光腰、排?、铙钹就像是世间相互依存的3件事物,在民众的心中,3件乐器同时敲奏,才能发出最和谐的声音.正是这样的传统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傣族民众通过音乐的心理感召,使得传统习俗得以传承与发展,由此构成人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谱例4

结语

“嘎哚”作为一种场域,它既满足了傣族民众的精神需求,又以民俗为物质媒介,代替语言叙事,承载了傣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社区规则的构建.“嘎哚”通过其独有的象征意义,渗透在傣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听觉来领悟声音、通过视觉来领悟图式中蕴含的隐喻,由此内化于心,形成特定的乡土约定.“嘎哚”使用的“光腰”、排?、铙钹是完成展演并最终强化民俗象征的乐器,其产生的音声成为人神沟通、代达人愿的桥梁,与民众生命和心理运动之间具有一种“异质同构”的本源关系,给听众带来强烈情感暗示的同时,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傣族民众将“嘎哚”和象脚鼓乐队发出的音响与心理趋同融为一体,绽放出了独有的地方化文化表情,是一方水土中民众生态文化创造的精品,是值得尊重的.

傣族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傣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傣族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