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初中文言文教学:对标找差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标找差

裴洪兵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校,212100)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避免重“教”轻“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疑问中突破自己,在解决疑问中有了新的认知体验与成长体验,然后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才是真学习,才是课标中所说的“理解”.教学还应避免重“言”轻“文”,教师要在教学时

适当突破文言文本身的知识价值,突破文言文传统的教学范式,从“文”的角度着眼追求一些语文味,学生的学习乐趣才会更浓些,学习效果

也才会更好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重“教”轻“学”重“言”轻“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传承着文学经典,更传承着优秀传统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从学生“学”的状态来看,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不仅害怕学文言文,甚至厌恶文言文.从教师“教”的状态来看,教师花了很多的时间,特别是中考复习

阶段,很多学校都进行了专题复习,做了大量检测练习,但是中考文言文部分的得分率仍然不高.因此,无论是学生

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应试教育效果,都不理想,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这里,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尝试寻找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差距.

一、文言文教学,避免重“教”轻“学”

我们先看看身边教师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动词,作为.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缘:顺着,沿着.异:对……感到诧异.

鲜美:鲜嫩美丽.穷:走到尽头.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图1

级上册《桃花源记》第一自然段时,先在投影上出示该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翻译加横线的字,最后连起来翻译段落(课件截图见图1).

教师在教学这短短的5句话过程中,给了6个重点词语翻译,还出示了整段的翻译,并请8位学生读词语翻译,让一个小组的

学生依次翻译该段落,前后用了约27分钟.接着,又开始归纳文言知识,包括特殊句式、词语活用现象、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等等(课件截图见图2).

古今异议: 1.芳草鲜美;

2.缘溪行

省略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一词多义:捕鱼为业

词类活用:复前行

之:1.忘路之远近;2.甚异之

图2

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字一句地“啃”,看似扎扎实实地推进“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系统归纳

文言知识点,课后还要求学生背这些翻译和文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文言知识积累到足够时自然就会了.而实际上,教师帮忙太多,假定学生一无所知,从零开始,且毫无学习能力.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过度重视“教”,忽略了“学”.

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应该是:本质上来说,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我们教会的.

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阐述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里的注释和工具书只是辅助作用,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拐杖”.教师给的“拐杖”多了,学生就无法自己行走了.当然,学生行走在文本解读之路上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古代的人名、地名、器物、典故、人情风俗等,不熟悉这些会导致对文本的合理性解读出现偏差;古代文化与历史的演变,那时候的状况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古代常用的俗语,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也可能很冷僻.这时,学生就要借助注释或者教师来补充.这样,学生才能行走在文本中进行语言体验,

从而“理解基本内容”.当然,文本解读还需要调动学生自身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价值体验,与文本或作者进行沟通,形成新的阅读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时,学生对“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1)远离小石潭“心乐之”,站在潭边“似与游者相乐”,而坐潭上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难道小石潭和莲一样“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难道小石潭的景色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吗?(3)是不是柳宗元身体状况不佳,否则怎么理解“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学生缺乏作者表达所依据的生活经历,无法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笔者补充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后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

促使作者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这时,学生的思维链接了柳宗元悲痛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了阅读体验,认识到柳宗元的情感体验是其内心的原因导致的.有些教师在学生出现疑问时很紧张,

其实大可不必,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疑问.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疑问中突破自己,在解决疑问中有了新的认知体验与成长体验,然后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才是真学习,才是课标中所说的“理解”.

二、文言文教学,避免重“言”轻“文”

课标中关于文言文教学还有这样的阐述:“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而一些教师

把课上归纳语法知识、课下检测语法知识的积累当成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语言的难点搁置一边,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文言文教学积累很重要,但不是积累所谓的重点词语翻译和归纳的语法知识,而是积累优秀的文言篇章.朱光潜先生的学生回忆,先生教育他们要重视背诵时说:“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诗歌,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敏锐的语言感.”课标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急功近利,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画出所谓的重点

句子,只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所谓的名句,以便应付中考.殊不知,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久经考验的名篇,积累、背诵这些诗文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励志磨心.在积累过程中,文章的风格、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

影响学生.

当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需走出重“言”轻“文”的怪象,重温课标,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上下功夫.能结合书释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能够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仅仅是停留在

“言”的知识层面,被编入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承担着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等一系列职能.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抓手,因声求气,品味文本蕴含的文学内涵和文化气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及文化素养.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为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

从文中的关键字“奇”和“异”入手,一方面,让学生在读中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从写法上进行借鉴.如

品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不仅要求学生的读书声有“激”和“响”的效果,还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泉声,谐婉动听;脑海里绘形写貌,耳朵旁读书声环绕.课堂上,

语文味四溢.又如,品味“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带领学生

从领略山水的大“奇”大“异”转到谛听鸟禽声音的小“奇”小“异”——鸟之鸣,婉转清丽,晶莹润畅,富有音韵,悦耳动听;蝉、猿之声,在空谷传响,袅袅不尽.此时,文言文的语言美沁入学生心脾.

有时候因为古文的“古”,学生常常会与作品、作者之间产生明显的隔阂和疏离.这种陌生感的存在,妨碍了学生对于作品的真切体味和深入思考.所以,

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相关链接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融入

对文本、对文化的独特体验,挖掘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的精神涵养.

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的教学,笔者链接有关“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课外阅读内容,进一步走近作者,让学生明白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年少时就有的.此时,再追问:“文章中也有一个字能看出他的这种思想是早就有的,你能找到吗?”学生通过读书,自然就能聚焦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尝”字.这样,既跳出了文本,将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又实现了课内外的勾连

;既巩固了课内,又指导了课外.

又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记承天寺夜游》之前的两周,笔者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苏轼的

《百家讲坛》.因为时间原因,只选择了其中四集观看,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少学生甚至利用假期,将康震讲的《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剩下的14集看了个遍.讲这篇文章时,学生充分利用所了解的相关知识来与苏轼对话.课堂上语文味十足,气氛也异常活跃.课后,学生还积累了一些有关苏轼的诗词.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浓厚兴趣,还帮助学生积累了很好的写作素材.

可见,我们在教学时适当突破文言文本身的知识价值,突破文言文传统的教学范式,从“文”的角度着眼,追求一些语文味,学生的学习乐趣才会更浓些,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些.

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文言文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言文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