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通识教育视阈下逻辑学教学困境与优化策略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通识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通识教育视阈下逻辑学教学困境与优化策略

一、通识教育与逻辑学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我国引进的先进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是目前世界领先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部分.1945 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对美国教育影响深远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红皮书”.文中提到:[1]40 通识教育不是关于“一般”知识(如果有这样的知识的话)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指个教育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此二者同为人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

(二)逻辑学通识教育

在古希腊“博雅教育”中,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古希腊七艺”,其中“逻辑”就作为其中之一,是“博雅教育”的重要一环.“逻辑”一词导源于希腊文“λογοδ ”(逻各斯),是由英语Logic音译的,原意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2] 从原意上来讲,逻辑学可以说是研究言辞背后的思想所遵循的理性和规律性.简而言之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从而更好地进行言辞行为.爱因斯坦曾说过:“在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明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3] 爱因斯坦在这里强调了逻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指导各类学科进行试验并且发现无限的可能,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在20 世纪8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将逻辑列为了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视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同等重要的学科.[2] 由此可见,逻辑学理应在通识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逻辑学基础教育缺失与高校教育高要求的冲突

逻辑学基础教育缺失是指国内中小学逻辑学教育缺失,缺失并非说没有逻辑教育,而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侧重于学会理论知识,并没有系统教授逻辑的系统知识,进入大学的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认知为零.经过笔者在课堂上的统计,千人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听过逻辑学这样的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与逻辑相关的类似“神逻辑”这样的网络词汇.因此,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对逻辑学的兴趣大大减弱,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高校通识课程既理论深度也要求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具有知识权威性与授课趣味性的要求.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一大困境.

(二)逻辑学理论知识深厚与通识课程课时偏少的冲突

逻辑学这门学科从古希腊创立至今理论知识非常深厚,在大学基础教育中将传统形式逻辑作为理论基础讲授课程,这只是逻辑学最为基础的一个理论分支,而系统讲述完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理论则需要至少32 学时.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基本课时为32 学时,而现有开设通识课程的学校,逻辑学相关课程名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修辞与论理”等,这意味着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要完成逻辑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需要讲授批判性思维或者修辞、论辩等相关内容.因此,一学期32 课时明显不足,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二大困境.

(三)教授对象思想开放性与课程理论知识传统性的冲突

目前,高校大学生主体为“95 后”,面对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们每天都在接触新生事物.各种网络上传播的或真或假的事件、理论、思想等等.一方面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思想更加开放,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家不主动思考的不良习惯,面对“花花世界”,很难去接受我们课堂上的传统理论知识.对比之下,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甚至大部分学生养成一种惯性思维——课堂一定是枯燥的,期末随便看看,考试过了即可.这种惯性思维很难消除,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趣,学生都不予理睬.然而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逻辑学理论知识较为传统,与数学类似相对枯燥,面对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三大困境.

三、逻辑学通识课教学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困境,笔者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逻辑学通识课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小见大”——合理构建逻辑理论基础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体为95 后,所展现的特点为个性多样、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关注点与老师会有一定差距,例如:偶像、娱乐新闻、游戏、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偏好不同.因此结合教授对象的点,作为全校学生学习的通识课程需要展现出不同与专业课程的一些相应特点.知识不仅要求广度和权威性,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教学优化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教学趣味性.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知识贯穿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以生活的点滴,引出理论知识,此为“以小见大”.不论课程设计还是讲授,不论从理论的横向总体设计,还是纵向每一章节的具体讲授,都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小的切入点,引发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主动接受他们认为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时行的内容作为引子,或者案例去分析.

(二)“由浅入深”——合理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要设计整体的过程,也需要提前设计好所有的细节.不仅要保证理论知识可以完整而严谨的教授,还要保证学生能够学的进去,听得懂,学得会.上文提到“以小见大”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那么“由浅入深”则是第二步,是教师要想办法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一步步由浅入深将知识讲授清楚完整,结合兴趣的同时要保证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切忌主次倒置,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实质性收获.因此,首先要保证知识体系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每一理论知识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再次要求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否则会因为有趣而脱离主题;最后,教学多媒体文件制作要求熟练掌握,生动形象而不失庄重.以幻灯片制作为例,具体制作要求字少图多,动画可以适当活跃一些,挖掘制作动画的技巧,不需要华丽,而是保证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活跃一些,整体结构要简洁明了,保证系统性、趣味性和美观性,让学生愿意看并且看下去,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了解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

(四)“深入浅出”——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做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学不是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要让知识的接受者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益处,这也是教师需要做出的引导.正如体操运动员完成动作最后的经典亮相一样,没有一个华丽的结束,就拿不到高分.而这最后一个亮相,看似简单,实则很艰难,即便老练的运动员也会有偶尔的晃动.普通的一节课结束,可以找一个类似引子的案例作为课后思考或者课堂讨论进行,这样让学生自主实践去落实理论,接受度会大大提高,下节课学生就会更有兴趣,更愿意主动接受,做到“承上启下”.课程的整体设计亦是如此,在整体理论完成之后,要设计2-4 个课时,结合实践和整体理论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我们这门课学了什么,有什么用,一学期下来,是否真的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不管自己有没有兴趣再去研究,总归对自身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也是作为教师可以得到的最好的反馈.

总之,通识教育作为21 世纪引入国内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因此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重视起来,而像逻辑学一样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欠缺的学科,更需要引起重视.通识教育的落实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多方位的努力.

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通识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通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