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文化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侗族武术文化述评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武术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侗族武术文化述评

张江龙1 张 德 2

1.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贵州 凯里 556000;

2. 甘肃礼县崖城乡肖河小学,甘肃 礼县 742207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先对“文化”和“武术文化”概念进行综述并界定,然后查阅了近30 年发表的与侗族武术相关文章和黔东南州志和州内各县县志、进行整理并分类评述,研究认为:现有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基本都是对侗族武术拳种、技法、特点、传承等的介绍,没有对侗族武术文化源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地域武术技术流派的嬗变,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 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只有极少数采用田野调查法,研究方法相对落后.在对现有成果综述的基础上认为:多视角探讨侗族多元化的武术文化积淀,并对侗族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梳理、总结侗族武术文化形成、发展与嬗变的内在规律是侗族武术文化日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侗族武术 评述 文献综述 侗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016—04

1 文化的概念的研究“文化”一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因为其外延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就在1952 年罗博和克拉康所著《文化- 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统计,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定义有200 多种,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论著及字典辞书中,关于文化的正式定义至少有400 多个.周熙明等所著的《文化回归于价值重构》 一书中也认为:“文化”属于那种具有歧义性复杂多变的范畴,它几乎涉及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试图用一个定义揭示它的全部内涵是不现实的,一切旨在深刻把握文化之意蕴含的文化定义均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文化的不同侧面,不失为一种接近文化真面目的有效途径,[1] 充分体现了“文化”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独特性. “文化”是“文”与“化”的组合,这两字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就有之,李建中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认为:“文”含有纹理、纹饰、文采、文章之意,在此基础上“文”可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的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均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亦可解释为教化、改造、培育等.[2]“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刚与柔相互交错,这是天的文采.观察天的文采,可以知道四季变更的而规律;观察人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以促天下昌明.[3] 这是“文化”概念产生的雏形.“文”与“化”连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夹诛”,“文化”与“武力”相对应,这里文化可以解释为与天道自然相对应的社会人伦和以文明教化之意.实际上,“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流行;较为完整的“文化”概念的定义是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他将文化界定为“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4] 泰勒较系统地理清了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为后人对文化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著名的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的一切”.[5] 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指出:“文化是指任何社会的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任何社会即使再简陋总有一种文化”.[6] 李建中将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即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活动及其结果.狭义的文化则排除广义文化中的物质成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方面.[7] 此后众多学者参与到文化研究中,并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普遍认为文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8] 袁玉、温晓霜等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认为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解释虽然囊括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感“江山一笼统”的缺感,因此又对文化做了多种理解,归纳起来有四种:第一种,指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二种,专指精神文化成果,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第三种,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两类并列的成果.第四种,主要指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并认为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9]   关于文化的理解学术界各持己见,但结合侗族武术文化研究之需,该研究更加倾向于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种提法.研究某种文化必须以客体为中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侗族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以侗族武术为中心.

2 中国武术文化的概念及结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0] 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领域,研究人群之多、研究领域之广,研究方法之新实属罕见.该研究为了侗族武术文化研究之需,主要对武术文化的概念及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2.1 关于武术文化概念的研究

关于武术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各有千秋,旷文楠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一书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一张技、艺、术的文化,所谓武术文化在本质上即是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探讨和研究的并非是具体的动作、招式、套路,甚至也不仅仅是对武术史或武术理论一般性探究和考证.它所要思考的正是武术这样一种文化所反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是通过武术“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方式”.[11] 旷文楠先生高瞻远瞩,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体系,更是一种思维,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系统,旷文楠老先生的远见卓识对后人研究武术文化具有非常深的启示.此后,江百龙在《武术理论基础》一书认为,武术文化概念涵义的实质就是以攻防格斗为核心的人体文化.[12] 在此后的时期里,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武术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化想象进行梳理和探究,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2004 年出版的《中国武术教程(上册)》,作者在论证武术概念是特别提出武术是一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强大的文化包容力、负载力是其它任何体育文化所无法比拟的.[13] 这从武术本质解释了其文化现象,是武术文化概念研究的一大突破.2009 年武汉体育学院温力教授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在《武术与武术文化》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层次及逻辑学原理对武术文化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武术文化是以技击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4] 温力教授对武术文化概念的定义明确了武术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概念,首先强调以技击为核心,没有技击也不存在武术文化,一切与武术文化相关的内容必然与技击相联系.其次,理清了武术文化四个层次的内容: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2.2 关于武术文化结构的研究

关于武术文化结构的研究,最早见于李成银《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结构》一文,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结构的三要素:击技观、伦理观与价值观.[15] 此后,《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年)把武术的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器物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16] 温力教授在其《武术与武术文化》中将武术文化的结构划分为四层结构, 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14]由于武术文化是一个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因此结合以上述研究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立体的文化系统结构,是以技击为核心,以攻防格斗、套路演练和功法为主要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社会历史劳动实践为手段所创造的与武技密切相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器物层面、隐形层面、内层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即外层,主要包括武术技术、拳种、流派、器械、招式等,隐形层面即中层,主要包括与武术行为直接相关的诸如规律、礼仪、组织形式、传播方式等,内层即武术文化的深层,是中国武术所折射出来的深层次的文化内部结构,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宗教情感及民族性格特征.

3 侗族武术文化研究

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和民族保守思维的制约,侗族武术始终以“隐者”的身份存在,致使侗族武术鲜为人知,研究侗族武术的学者甚少,因此,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找几篇关于侗族武术的文献实乃不易.该研究主要针对中国知网检索的与侗族武术相关的文章和凯里学院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料中心珍藏的黔东南州志和各县县志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综合分析对比,发现研究者对侗族武术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侗族武术的起源、种类介绍和技法特点、传承等方面.

3.1 侗族武术的起源

关于侗族武术的起源.黔东南州志、黔东南各县县志均认为:侗族武术起源于侗民族先人们劳动实践,黔东南州志- 体育志记载:侗族原居深山老林,勤劳俭朴,勇于自卫,上山砍柴,随身常带、杆担、镰刀、钉耙、锄头等工具,一旦遇敌,随即操起农具还击,故农具亦即防御武器,以后逐渐形成侗族武术中的棍、刀、耙等器械,兼之日益完善防卫技艺,终于形成侗族武术.[17] 谭广鑫等对南部侗族民间体育活动“抬官人”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应用体育人类学、义理辞章考据与阐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认为:“抬官人”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侗族武术与舞蹈的萌芽活动.[18] 鉴于此,笔者结合前期研究成果[19][20] 认为侗族是一个原始宗教和习俗非常浓厚的民族,尤其是撒岁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下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侗族武术技击可能起源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生存需要,但侗族武术套路的萌芽必定与侗族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

3.2 侗族武术的种类及技法特点

刘玉梅在论文《对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魏丽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行为方式研究》、麻勇恒,范生姣在其著作《苗侗族文化概论》中均对侗族武术的种类和技法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侗族武术主要有拳术和器械两种,拳术有:侗拳、 打板凳拳 ,器械有梅花镖、月牙铛 、月牙翼齿锐等,侗族武术技法特点为动作稳重有力,实用性强.[21][22][23] 黔东南州志- 体育志中对侗族武术的起源和技法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黔东南侗族武术流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剑河、三穗等县.侗族武术拳种的技法着重一击成功,招招实用,讲究先发制人,求准求狠,不重花架,要求灵活多变,手动足进,攻防兼顾,身法自如[24].黎平县志、天柱县志也对区域侗族武术进行了简单的记载:侗族武术拳术主要以拳术和器械为主,拳术有 “蛤蟆跳水”“猴子打滚”“黑虎点穴”“五马破曹”九牛告塘、双龙出洞等,器械有棍、月牙铛、锏、铁尺、梭镖、刀术等[25][26]; 杨光益在《绮异多姿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对侗拳的技法特点进行了介绍,认为侗拳是先民们防身御敌,强身健体的一种拳术,以拳头攻击为主,辅以棍、刀、凳、帕,其特点为低、快、猛、严,即重心低,动作快,发力猛,攻防兼备,防守严密.[27]

3.3 侗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法宝,侗族武术文化历经世事的洗礼、历史的变迁仍流传至今,除了其本体所具魅力外,是世代传承和发展的结晶.赖小玉等在《侗族月牙铛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认为 :月牙铛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教化和健身价值,家族传承、学校体育传承、社会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得以保护,但其发展仍面临 困境.建议加 强地方政府主导的地位 ,进一步推进月牙镜进校园工作 ,建立科学研究机构 ,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 ,深入群众、 广泛宣传.[28] 罗 辑 ,刘积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贵州侗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侗族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贵州侗族民间武术要传承和发展,应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原则,认真挖掘贵州侗族民间武术项目,使一些有价值的武术资源通过整理,成为民族体育发展的后续力量.[29]

通过以上对侗族武术及其文化方面的研究,发现在研究内容上基本都是对侗族武术拳种、技法、特点、传承等的介绍,没有对侗族武术文化源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黔东南侗族地域武术技术流派的嬗变,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 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用的研究是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只有极少部分采用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侗族武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方法.体育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对某种体育项目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而进行定性分析,形成闭门造车式结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多视角探讨侗族多元化的武术文化积淀,并对侗族武术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进行具体阐释,梳理、总结侗族武术文化形成、发展与嬗变规律的内在规律是侗族武术文化日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熙明, 李文堂, 等. 文化的回顾与价值重构[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5-9.

[2] 李建中. 中国文化概论( 第2 版)[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7.

[3] 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注释[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89.

[4] 爱德华( 英). 泰勒著, 连树声译. 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2.

[5]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6] 拉尔夫·林顿. 个性的文化背景[M]. 转自C. 恩伯. 文化的变异[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9.

[7] 李建中. 中国文化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

[8] 毛元晶. 文化综述[J]. 南方伦刊,2007(11):84-85.[9] 袁 玉、温晓霜, 等. 中国文化生成与整合[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2-3.[10] 赵洪恩, 李宝席. 传统文化通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5-6.

[11] 旷文楠, 等著. 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第1 版)[M].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

[12] 江百龙. 武术理论基础[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15

[13] 邱丕相, 等. 中国武术教程( 上册)[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8.

[14] 温 力. 武术与武术文化[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31.

[15] 李成银. 试论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J]. 体育科学,1992(4):19.

[1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基础[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1-23.

[1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体育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5.

[18] 谭广鑫, 周志俊, 等. 巫风武影: 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14(3):62-63.

[19] 张江龙. 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的生态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8):56-60.

[20] 张江龙. 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文化精神研究[J]. 体育科技,2017(4).

[21] 刘玉梅. 对黔东南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11(9).

[22] 魏 丽. 黔东南苗、侗族传统体育行为方式研究[D]. 广州: 广州体育学院,2013.

[23] 麻勇恒, 范生姣. 苗侗族文化概论[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9.

[2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 体育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5] 黎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黎平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6] 天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天柱县志向[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7] 杨光益. 绮异多姿的侗族传统体育文化[J]. 民族论坛,2014(7).

[28] 赖小玉 , 何孝锋. 侗族月牙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4).

[29] 罗 辑, 刘积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贵州侗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 贵州民族研究,2014(7).

武术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武术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武术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