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园相关论文范例 和冬日暖阳下的休斯顿公园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公园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冬日暖阳下的休斯顿公园

文 段艳丽

关于读书,脑海里闪现出的最美的画面是在休斯顿街头,冬日暖阳下,不经意的一回头,看到在不大的街心公园里,两个流浪汉并排坐在一个长凳上,一人手里一本书,低着头各自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破烂的铺盖卷随意地放在前面的水泥地上.花园里栽种的粉色花朵有些凋零了,然而在澄净的蓝天下这一幕却温和地显出异样的华彩.

周末常跟着搞慈善的人去Feed the Hungry(给饥饿的人提供食物),排队来领取食物的各色人种都有,穿着各异:有的邋里邋遢,不修边幅;有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发放食物的人体贴亲切,领取的人也心怀感恩.曾问过负责人鲍勃:美国这么富裕的一个国家,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流浪汉?鲍勃回答说,总有福利政策cover(覆盖)不到的地方,有的人可能是吸毒者或逃犯,还有的人就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傍晚,亲眼看到一位胖胖的中年黑人妇女从我们这里领了三明治和苹果后,走到一个有灯光的地方,在台阶上铺了两张报纸,从包里摸出一本书,边吃边读了起来.她的动作从容、熟练,就像读书是日常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幕画面: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同名电影《紫色》中,女主人公西莉在忙完家务后,手捧书本,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出声诵读中慢慢长大.美国一些有名的黑人女性,如《紫色》的作者爱丽丝· 沃克,在影片中扮演角色、并凭着脱口秀而名闻天下的奥普拉· 温弗瑞,还有我所访学的佛罗里达大学曾邀请来做演讲的玛雅· 安吉罗(Maya Angelou),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自小生活贫困,父母失和,于年少无知中被,生活千疮百孔,未来暗淡无光;但她们都热爱阅读,而正是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安吉罗在演讲中提到阅读狄更斯的作品,那句“这是最好的季节,也是最坏的季节”所带给她的感动,于她、或者她们,书籍,是当时生活中的唯一的精神安慰.当她们沉湎于书本所创造幻化的世界中时,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伤痛与困顿,让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与飞翔.此外,书籍还起到了一个救赎作用,正是通过阅读,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苏醒,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因为切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奥普拉在电视节目中引领了美国的全民阅读,而她每周推荐的书,都成为畅销书.

在图书馆里,常看到流浪汉们把破烂的包裹随地一扔,然后从书架上挑出一本书,找个地方坐下来就开始阅读.图书馆管理员对他们热情、有礼貌,还会很耐心地帮助他们,丝毫没有鄙夷之色.不管是市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出,不需要任何.只要不把书拿出去,也不需要办理图书证.很多大学图书馆24 小时开放,学生们更是愿意读到几点就几点. 上、微信圈里曾经流传过凌晨四点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学生们仍在埋头苦读的情景,这种景象在美国大学并不少见.与国内的情形正好相反,美国小学生功课不多,有大把的游戏时间,老师多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课业就开始紧张,老师会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们要查资料,写各种paper(论文).我住的楼上一位老师带了女儿来,当时转到美国上高一,每晚作业也差不多写到十一二点.等到了大学,功课更紧张,理科实验多,文科阅读多.我的导师给本科生开设的“维多利亚文学”一学期要讲五六本小说,其中包括像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这样大部头的著作,学生上课前必须要看完,每堂课都要考试,老师每次会出5 道题,既有概括题也有细节问题.这些考试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上课也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老师很少讲小说故事情节,一切都是以学生了解作品为前提,如果不提前阅读,就无法参与讨论,这课就等于白上.这还不算,每学期有两小一大三篇论文,严格规定页数,严禁抄袭.学生若不查资料,参考相关评论,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这还只是一门课,若选的课程多,想多拿学分,只好夜以继日用功了.所以在图书馆常可以看到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的学生仍然在苦苦支撑,有的索性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再坐起来看书.学生们看书的姿势也是千奇百怪,因为地上铺着地毯,他们或躺或卧,或趴或坐,怎么舒服怎么来.见到过脱了鞋盘腿而坐看书的妙龄女郎,也见过旁若无人地把脚高高地搭到桌子上的青年汉子.渴了或饿了,就去一楼星巴克买杯咖啡或甜点上来.当然,也有的人更愿意在稍稍嘈杂的咖啡馆里看书.

公共汽车上也是人们阅读的好场所.在从我的住处到学校的公共汽车上,不仅总能看到埋头读书的学生,而且还常有在本子上狂写字的人,大概是在争分夺秒做论文.很少见美国学生用手机打游戏或聊天,最多是插上耳机听音乐.他们总是随身带着书,阅读的多是纸质书籍.美国出版的普通小说类书籍很轻,体积不大,随意装在手提包里,既轻又不占地方.除了纯粹的学术著作用纸讲究、装帧精良、也很高之外,一些书到了打折季很便宜.很多城市每年有两次低价售书活动,多是图书馆、某些机构或个人捐赠的图书,第一天半价,第二天再降半价,第三天更便宜,有的书甚至一毛钱一本.许多人就像逛超市一样,从外面拉个推车,看到感兴趣的书就往车里扔,等堆满了去结账,总共也花不了几个钱,而这些书足够一家人看一年的了.有一次坐公共汽车,上来一个老太太,稍有点儿驼背,头发稀疏,在银色的发顶上扎了一个古怪的髽鬏.来到美国一段时间,对于人们的奇装异服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些美国人大概生性张扬,生怕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我旁听博士班的课上有一个胖胖的女孩儿,每次发型都不一样,发饰也不同,有时头顶上趴个小布老虎,有时挂俩塑料小灯笼.美国同学不以为怪,只有我,看了违心地说:“很好看.”她高兴地说:“是妈妈给我的.”把女儿打扮成这样,当妈的肯定也很奇葩.这个老太太坐到我旁边,看了一眼正靠在扶手旁专心阅读的中年妇女一眼,自言自语:“糟糕,我今天忘了带书.”我问:“您出门总带书吗?”她肯定地回答:“是的.”然后自豪地告诉我:“我是位作家,我出版了一本书,你在亚马逊上能买到,我正在写第二本.”看着她满脸的皱纹,我不禁好奇地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两年前.”“您怎么开始写作的呢?”她耸耸肩:“我不知道,上帝给了我这个能力,我就写了.”过了两站,她就下车了,我有点儿后悔没打听她作品的书名.

初到美国时,感慨最深的是不管在哪里你都能看到安安静静读书的人:在汽车站、候机大厅、餐厅、公园里,草坪上坐豪华游轮到了巴哈马一个岛上,我们都在忙着找最佳景点,摆出各种姿势照相,以此证明到此一游.同船的老外看到这幅景象,宽容地笑笑,然后在沙滩椅上躺下来,拿本书,静静地阅读,读累了,下去游会儿泳.在回国的飞机上,一位干净英俊的绅士坐在我旁边,从登上飞机开始,他就拿出一本诗歌在看,并不时在小本子上面写些什么.聊天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在大学里教诗歌.他说自己除了写评论外也写诗歌,发表在《纽约客》《大西洋月刊》上.我们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自白派、纽约派、黑山派诗人,聊他所见到的金斯堡和他的《嚎叫》,讲一些诗人的逸闻趣事,讲目前美国人对他们的评论可以看出来他知识渊博,而且真正热爱诗歌.

有人批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不爱读书,后来看到一个资料,人家每年也会至少读50 本书,几乎一周一本.美国家庭主妇们常常组织读书会,大家推荐、选定图书,一月一聚会,分享读书心得,我认识两个70 多岁的老太太,参加了不同的读书会,一个正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女画家潘玉良的传记《上海故事》(Shanghai Story),另一个正在阅读迈克尔· 坎宁的《时时刻刻》.这样的读书会既让女性有喝茶聊天儿的机会,又让彼此之间互相监督,不虚度光阴.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与外国朋友通信,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写的东西也都活灵活现,文字长而优美,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修养,原来是与她们的大量阅读有很大关系.

微信圈里曾盛传一篇关于世界各国民众阅读量调查的文章,排名第一的是以色列,第二是匈牙利.犹太人重视教育,热爱书籍为世人所共知,许多人都听说过,犹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在书上抹点儿蜂蜜来吸引婴儿,寓意从小要热爱书籍.也许正因此,犹太人尽管命途多舛,遭受迫害,但在动荡不安的俗世里,依然涌现出了大量的智慧超群、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然而,默默无名的小国匈牙利排名第二则有点出人意料.我访学时,后来的邻居是个匈牙利小伙子,化学专业,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晚饭后我们常常搬把椅子坐门口聊天.其阅读面之广真让我叹服,与以研读英美文学为专业的我聊起文学来滔滔不绝,他几乎读过我所提到的每一部文学作品.他说母亲是中学教师,喜欢文学,家里有很多藏书,所以从小读书就多;另外,匈牙利的小学、中学都要求必须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这位年轻人,除了自己的母语、英语外,还会讲德语,会吹萨克斯,会弹吉他.谈起他实验室里的中国留学生,他说:他们很用功,但很沉默,不笑.是啊,他哪里知道,我们的年轻人,已把读书的实用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学校,他们不得不盯着有限的几个课本,整天埋头题海,为应付各种考试、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埋头苦战,但是等到考试结束,恨不得把书扔掉、撕烂,对书籍的热爱早已丧失殆尽.当黄金屋没有了,颜如玉没有了,就没有了看书的动机.教课时,我偶尔会提到一些文学作品,看着学生们一脸茫然的样子我心里总有些难过.

阅读常常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阅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总会不经意显现出来.儿子小时候喜欢看郑渊洁的作品,几乎买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小学时他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七卷本手不释卷,从此喜欢看所有的历史书;再后来又喜欢村上春树、夏目漱石等,即使高考在即,还在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他刚读的《易经》.他看的书杂乱无章,我们也由着他的性子去读.因为我们知道,读书的兴趣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连弗吉尼亚· 伍尔芙这样伟大的文学家,在回答别人应该读什么书的时候都说:“即使我能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也只适合我自己,未必能适合于别人.”(《普通读者II》: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等到儿子以全省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我知道这成绩的取得与他平时的课外阅读不无关系,因为阅读使他思路开阔,下笔有物.当别人希望我介绍孩子学习经验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让孩子热爱阅读吧.阅读能让人们在万物飞腾、人心浮躁的时候沉静下来,在艰难时能安贫乐道,恬淡冲和.当年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艰苦,但很多教授学者都能安然读书.最近看一本朋友编的北大文学系的教授们的治学经历,无一不提到对书籍的热爱.现在读大学的儿子告诉我说他们组织读书会,邀请相关专家推荐书籍,提前把备选的书发到微信上,让大家选最喜欢的,然后再请专家来讲.我告诉儿子,别的活动可以忽略,但这个活动一定要坚持参加.

教过一篇研究生英语课文,讨论计算机是否让人变得更愚蠢了?作者提到,写字工具的变化会影响到文章风格的变化.他举了一个例子:尼采在生命后期视力不好,后来购置了打字机,又可以重新写作,但是人们发现他的句子比以前更短了,呈现电报式、短语式.就像现在也有一些作家在用电脑代替笔和纸写作后文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样,虽然产量提高了,但质量下降了,文字的韵味不足了.在这样一个追求短平快的年代,人人都期待马上成功,不愿意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而阅读工具的变化也对人们产生不小的影响.许多人都已意识到了网络阅读带给人们的危害,其中之一就是碎片化.我也深有同感.自从玩上微信后,阅读的书大大减少,不只是英文书读得少,中文读得也少.以前睡觉前常常会翻阅自己喜欢的书,床头灯前,游弋于书海,与贤人对话是每日最喜爱的时光,现在则被手机占领.躺在床上,先刷屏看看微信圈里朋友们在干什么,发图片晒幸福点赞,看看生活窍门、读读心灵鸡汤.看的时候热闹无比,等关了手机,脑子又空空如也.而电子屏幕更容易让眼睛疲劳,所以阅读也是浏览个大概,这种浅阅读的恶果是让人更加浮躁.而纸质阅读,可以随时在上面划线、写感想、思考、做笔记.可以沉下心来,静静地开启对话的过程:优美的散文会激活过往的记忆,延伸对未来的想象;读小说,会不知不觉深入故事本身,体悟他人的悲欢离合,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书籍则会开拓视野,提升个人修养,提高逻辑分析能力.人类伟大的、强烈的情感远非短信、微信这些简短、电报式的话语所能表达出来,它们该是或淋漓尽致,或婉转曲回,或欲说还休,或清澈透明有句话说,不只是通过阅读的内容能判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weare what we read),而且以何种方式来阅读也能看得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we are how we read).阅读,游走于字里行间的风情,岁月会留下一路芬芳,人生会充实圆满.对于整天手机不离手的年轻人来说,只要能随时打开一本书,埋头阅读,就是好的开始.

公园论文范文结:

适合公园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公园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