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个类本科论文范文 跟于志刚院第一个飞翔在南极上空的中国雄鹰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关于免费第一个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第一个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于志刚院第一个飞翔在南极上空的中国雄鹰

   1984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那年年底,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某舰载机部队飞行一大队副大队长于志刚有幸担任海军某型直升机机长,随考察船编队出征南极,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建设“长城站”任务.于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南极上空飞行的中国飞行员.

   建军90周年前夕,记者在青岛有幸地采访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海军首位功勋飞行员于志刚.这位“南极飞将军”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开辟通向南极之路

   为了了解南极,认识南极,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考察南极的各项筹备工作.1984年6月12日,国家海洋局等五个部门联合向国务院、军委上报的《关于我国首次组织编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得到批准.海军派出了一艘J121救生船、一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和308名官兵,随我国南极考察编队首赴南极,在南极洲上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海军北海舰队J121救生船前往南极主要执行打捞救生、运输器材物资及后勤保障和登陆协助建站任务.J121船是我国1980年代初下水服役的一艘海军远洋打捞救生船.船身长156米,宽20米,满载排水量为12000吨,续航力18000海里,有抗12级台风的能力.船尾甲板上安有舰载飞机平台,可供直升机起降.该船通信、导航、动力以及打捞救生设备、仪器、仪表等都比较齐全.它还有破冰的性能,可在浮冰或薄冰海域航行,是执行南极科考任务的首选舰船.

   于志刚驾驶的“超黄蜂”舰载直升机到南极主要担负船队航道的冰情侦察、空中考察航拍、吊运建站物资和运送登陆人员等任务.该机是法国宇航公司生产的中型多用途舰载直升机.旋翼和尾斜梁可折叠与展开,起落架为水陆两用式,可在水面、舰船和平台上起降,可担负运载人员、海上救护、侦察巡逻、海上拖曳、内部装载运输和外吊挂物资等任务.中国海军1975年3月引进该型机,1980年1月3日首次着舰成功.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高桥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上午9时43分,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编队——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收回最后一根缆绳,徐徐离开高桥码头,向长江口驶去,开始踏上远征南极的航程.于志刚和战友们站在船尾的飞行甲板上,不停地向祖国亲人们挥手致意,每个人的眼里都闪耀着激动的泪花.

   进军南极绝非坦途.中国考察编队此次去南极,从上海直插南美洲合恩角的10000多海里的航道上,先后战胜了十九号台风,越过了赤道无风带,途经两个“台风区”,冲过“咆哮40度”的西风带,穿过了暗礁密布的德雷克海峡,横渡了浩瀚的太平洋,抗风雪,破迷雾,绕浮冰,越雪障,历经艰险无数.1984年12月26日,考察船编队终于到达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此次远航创造了中国海军航海史上的新纪录,开辟了一条连接我国与南美大陆的新航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派出海军舰船到达南极.

首次在南极上空飞行

   在南极,对飞行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复杂多变的暴风雪.作为老飞行员,那时于志刚在部队是四种气象飞行教员和飞行指挥员,可是到了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出了不少难题.一是南极气候变化无常,常常风雪交加,大雾弥漫;二是南极地形复杂,空域陌生,到处冰山雪地,不能进行正常通讯和导航,飞行员只能靠目力观察;三是没有正规的起降场地,执行任务只能在船上和野外起降,容易发生飞行事故.

   南极是世界上风暴、风力最强的地区.据澳大利亚莫森考察站20年的资料统计,八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有300天,沿海地区地面风速常达40-50米/秒.风暴经常伴随着强大的旋风,形成100多米高的风柱,能把三、四百斤重的巨石刮得满地乱滚.中国直升机还从来没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飞行过.于志刚和战友们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一到乔治岛上,于志刚就和机组人员爬雪山,越冰川,勘察地形,摸索气象变化规律,然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飞行方案.

   12月28日清晨,于志刚早早起床,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这是考察编队来到南极后难得遇到的好天气.南极上空的彩云在向飞行员们招手,于志刚高兴极了,叫起了战友们.

   “准备飞行!”飞行指挥员、副团长吴火根果断地下达了命令.空地勤人员立刻行动起来,做好飞行前准备.

   上午8时整,直升机一切准备就绪.于志刚率领机组人员精神抖擞地登上了飞机.编队指挥员和水兵们都拥上了飞行甲板,观看中国海军航空兵舰载直升机的这次历史性首飞.

   “开车!”站在后甲板指挥室里的吴火根向机组发出了命令.顿时,飞机马达轰鸣,旋翼飞转,飞行甲板上骤起了一阵蓝色的旋风.此时,旋翼卷起的寒风吹得人站立不稳,睁不开眼睛.若在以往,地勤人员就会转过身子去避风,但是,今天他们却像一尊尊雕像挺立着,眯着眼睛注视着驾驶舱,那情形不亚于送战友们去参加一场空战.

   接到起飞命令后,于志刚举起手示意地勤人员撤开飞机机轮轮挡,然后轻提变距,飞机离开甲板悬停,然后低着头,吼叫着冲上了天空,向着美丽而神秘的乔治岛飞去.

   于志刚目光紧盯着飞机仪表,不时地透过机窗眺望一眼乔治岛上那起伏的山峦和玉立的冰川,从心底油然而生起一种自豪:人类考察南极百余年,南极的上空留下的都是外国飞机的航迹.今天,中国的直升机终于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航迹.

超强度吊运“长城站心脏”

   南极只有冬、夏两季之分,乔治岛一带每年3月15日起开始进入冬季.按计划长城站建设必须在1985年2月20日之前完工,考察编队船必须在3月初前撤离乔治岛.如果船不能按期撤离,就会被冰雪封住.可这几天的暴风雪,使得舰载直升机不能起飞,小艇不能开航,人员被困在船上.从船上卸运物资工作中断了5天,特别是两台发电机没有卸下来运到岛上,影响了建站计划.望着近在咫尺的南极大陆,大家心急如焚.因为发电机是保证南极长城站施工和考察队员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是“长城站心脏”.没有电源,长城站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长城站就建不成,中国人第一次南极考察就会宣告失败,就会有损于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

   对于直升机飞行员训练而言,最怵的就是吊挂.去南极之前,只进行过陆地吊挂训练,船上吊挂训练从来没有搞过,更没有人去过南极.因为吊挂时飞机处于零速状态,高度又低,机身下坠着物体,操纵不灵活,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船上甲板面积小,加上南极恶劣天气,吊挂难度更大.据外国资料记载,自有南极探险史以来,先后有60多架飞机在南极上空遇难.南极的风速很大,能见度常在1000米左右,云底高常常只有50米.在这恶劣条件下飞行和吊运船上物资,不仅对直升机机组成员是第一次,在中国航空史上也没有过.

   两台建站急需的发电机分别重2.3吨和2.7吨,平均长2.6米、宽1.3米、高2.1米,在国内装船时是用两条船上的起重机吊装的,在南极,两条船无法靠近,吊运发电机的任务就落在直升机上.然而按照当时驾驶的直升机性能规定,着舰吊挂飞行,最大风速不得超过每秒12米,云底高不得低于2000米,能见度不能少于5000米.而在风大雾大的南极,这种天气极为少见,加上飞机在国内从未吊运过这么重的物体,难度和风险着实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于志刚和战友们有理由提出不飞.因为中国舰载直升机出现在南极上空,并完成了空中考察和运送轻便物资任务,已经是一个奇迹.可是能退回去吗?退回去,长城站就建不成,一切一切就会前功尽弃!自己飞,万一出事怎么交代?租用外国飞机请外国人飞?不行,绝对不行!中国人考察南极还要请外国人出马,难道中国飞行员都是白吃饭的?于志刚想呀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个人安危事小,国家利益事大,豁上命也要飞!”

   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于志刚和指挥员吴火根及空地勤人员反复研究,精心计算,制定一套吊运方案,以确保万无一失.他们针对发电机体积大、分量重、受风面宽、空中易摇晃等特点,大胆采用国内极少采用的短钢索吊运,将原来条令规定的15米钢索缩短为7米.这样可以避免物体摇晃,保证运输安全,但却给操纵飞机增加了难度和危险.

1985年1月15日上午10时05分,于志刚驾机离开船的甲板,稳稳地将飞机悬停在发电机停放位置的上空,地勤人员赶忙跑过去,系好吊挂钢索,他根据起飞前机组协同动作要领,慢慢上升高度,1米、2米……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纪录诞生了,在场的人员顿时欢呼起来.从此,“长城站心脏”开始了正常搏动.就在这一天,他们起降22架次,飞行整整四个半小时,吊运货物27吨,创造了我国直升机远途海上超强度吊挂飞行新纪录.

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5年2月20日上午(当地时间),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大雪纷飞中举行.南极乔治岛银装素裹,中国“长城站”的桔红色主体建筑物上彩旗飘扬,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考察船船员和参加长城站建设的其他人员分别乘着小艇和直升机来到了长城站.会场主席台,放着一块金光闪闪的铜匾,上面镌刻着同志的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落成典礼开始的时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欢腾.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于志刚和战友们流下激动的泪水.

  在南极的63个夜夜里,中国海军直升机机组克服空域陌生、气象多变、单机飞行等重重困难,共组织17个飞行日, 安全起降104架次,吊运物资39吨,运载人员1050人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填补了我国飞机在这个地区的飞行空白:第一次在南极上空画上中国飞机的航迹;第一次超复杂气象条件下野外起降和关车启动成功;第一次环乔治岛完成空中考察任务;第一次完成超大物体吊挂运输任务.落成典礼结束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来到J121船上,高兴地为直升机机组题词:“南极雄鹰,为国争光!”

   1985年2月26日早上7点钟,海军J121船起锚开航,载着308名官兵告别南极,开始了返回祖国的航程.4月5日上午,连续航行一个多月,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胜利到达上海长江口附近的鸭窝沙锚地.

   1985年5月6日下午,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怀仁堂内喜气洋洋,会场上悬挂着同志的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授奖大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李鹏、张爱萍等同志,听取了南极考察情况汇报,观看了南极考察录像,接见了参加庆功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在庆功大会上,李鹏副总理代表党、国务院、军委,向南极考察编队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和慰问,赞扬考察编队圆满完成了南极建站和考察任务.海军J121救生船和直升机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于志刚等234名官兵分别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和受到嘉奖.□

第一个论文范文结:

关于第一个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第一个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