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与徐州汉画像石女乐袖舞身体语言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语言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徐州汉画像石女乐袖舞身体语言

【摘 要】本文以徐州汉画像石(砖)中女乐袖舞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调查基础之上,对影响汉代女乐袖舞的文化背景以及发展语境进行梳理,从直观与抽象两个层面,对汉画像石中女乐袖舞的体姿呈现进行描述,对女乐袖舞潜在的身体语言进行分析.着重将女乐袖舞舞者身体的局部(头、手、足)所传达的信息与其受制的因素相结合,试述汉画像石中女乐袖舞内在所传达的潜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阐述汉代女乐袖舞不为人知的内在体语信息.

【关键词】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女乐袖舞;身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07-02

舞蹈的本质是对生存进行表达的所指的身体活动.①舞蹈究其本源来说是以人体为媒介为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人体的特殊性、复杂性,对生存的这种表达也更具多样性,不仅要研究舞蹈直观传达的语义,对于身体表达内在含义也不能忽视.回归到本文将要解读的汉代女乐袖舞,考证的关键是出土于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古称彭城的江苏徐州,生动形象的汉画像石携带着汉代的文化信息折射出汉代整体的文化现象,有助于对汉代女乐袖舞身体语言的解读.

一、女乐袖舞直观艺术形象呈现

(一)舞袖弄腰之容

《西京杂记》中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後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此中的“翘、折”都是对舞蹈动态的描写,而“袖和腰”则是舞动的对象.如图一中的袖舞舞者为女性,着长袖舞衣以腰为折点向旁倾斜90度,举臂扬袖,上身在保持舞姿的同时与地面保持水平,袖子在空中呈现出曲之形态,却有“舒类飞霞曳清汉,曲若垂柳萦华池”的动势.

图一 徐州沛县龙图出土的汉画像

例图二的舞乐、鹿廚画像,画面中第一层为长袖舞表演,二层为建鼓舞场面,第三层则是鹿廚的景象.长袖乐舞表演的场景中一人吹笙,一人吹萧,一人倒立,一人舞蹈.此舞蹈艺人为男性着多层陀螺袖舞衣,似于厅堂宫殿等较大场地演出.舞者前腿腿部膝盖弯曲90度,后腿膝盖着地面呈Z字状,拧腰腆跨回望杂技倒立者,右手以小臂为轴向上抛袖,左手顺身体拧身之势向远延伸,给人以潇洒、俊逸之感.

图二 一九八六年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发现

(二)独、对、群之现

汉代袖舞舞姿丰富,独舞、对舞、群舞是较为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男性独舞,男女共舞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独树一帜.长袖舞蹈活跃在汉代艺术表演的各个角落,与百戏的共舞,建鼓舞的交融,盘鼓舞的采用都使长袖舞蹈艺术形式愈发新颖.如图三汉画像石的乐舞、六博画像中,图中左下方为男女共同表演的长袖舞,右边女性舞蹈表演者着长裙舞衣,做翘袖折腰舞,左边男性舞者长袍宽裤双脚与肩膀同宽,双手顺势向下抛袖,呈大字舞姿,而舞者一人似前倾,一人配合,体态袅娜,含蓄中见酣畅之态.中格右方刻饰二层羽葆流苏的建鼓,左右二人执桴击鼓,左方上列有四人吹竽、吹萧、

图三 徐州沛县古泗水出土

二、女乐袖舞潜在身体语言分析

舞蹈者的身体是一个非常神奇而神秘的混合体,一方面它是生理学、解剖学层面的肉体,带着磨不掉的动物性,另一方面它又是由社会文化构成的.②长袖舞者的各个局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叙述其内在能指与所指,舞者的身体呈现出自我情感意思的表达或经过主流文化的加工塑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舞蹈形态分析是对其直观所感知的形体运动规律的阐释,其外部形态特征与其表情达意的内涵是不可分离的.

(一)以手代言——浪漫豁达的神仙思想

舞人无所持,以手舞袖,以袖代手,以手为言.从上章节展示的汉画像中,可以看出,舞者舞袖除了呈现出扬袖、振袖的舞姿外,其内在的手袖一体是汉画像石砖传递出的更为直接的表达,汉代神仙幻想的美学思潮,给长袖接天的解释.一手袖经头顶向外向远延伸,另一手袖以轴为发力点向下抛袖的舞姿,图三中的舞人双袖齐举,呈现V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积极手语,似是对天的膜拜,手尖向上,与旁的神龙神兽的假形舞相呼应,舒展延伸的手臂动作,使袖在不同力度下呈现不同的舞姿,舞者与袖合二为一,寄托长袖之情,又以长袖抒己之志.汉画像中扬袖、振袖的舞姿,舞者已经俨然不是简单的表演舞蹈动作,而是以袖接天,翱翔飞舞.汉王朝走向强大的同时也使汉代人不拘形式、勇于征服、自信果敢,从而展现渴望征服未知天上的强烈愿望.佛道思想的传播,使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佛教宣传的轮回转世说,道教宣扬的长生不死,羽化而升仙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把仙境当作死后渴望到达的理想之地,汉代人将这种情感寄托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上.汉代人以这种独特艺术形式进行宣泄,同时艺术形式也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于社会.

(二)腰细体曲——含蓄但不内敛的情怀

汉代文艺佳作《舞賦》对袖舞进行了较为真切的描写,“体如游龙”“若俯若仰,若来若往”等都是对长袖舞动态的刻画,游龙般的辗转整体,俯仰来往的身体轨迹,都以腰部为关键点,通过腰部变化各种舞姿,起承转合间透露出袖舞自楚以来的飘逸俏丽.汉代的细腰承袭了楚地之貌,“楚舞纤腰掌中轻”“纤腰舞尽春杨柳”“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等都尽述细腰在汉代的普遍.紧束腰部凸显了胸腰及其臀部,使舞者身体自然地呈现出弯曲的曲线.最为典型的“翘袖折腰”就是使腰弯曲至90度所呈现出的舞姿.汉代长袖舞所呈现的折腰、曲腰与压抑下呈现的蜷缩弯曲,其表现为以细腰为基础的舞姿通过胸腰的前倾体现坦诚,通过后靠体现含蓄,通过微含胸部体现内敛的语义.身体是舞蹈艺术主要的载体,也是身体语言的发生体,地位低下的舞蹈艺人在表演技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自身身体因素的限制.在长袖舞姿呈现上也多有腆、含的身体语态,但是这种身体语态不仅体现了乐人低下的地位,更多的是为通过腰部营造一种屈曲的形态.在孙颖主编的《汉代舞蹈概论》中,将袖舞呈现的这种形态归因于龙凤图腾的引导.龙飞凤舞的主题又一次回到汉代浪漫的思想潮流,女乐技人也是在用自身的语态融入.

(三)以足释怀——技艺下的粗犷之感

足部(下肢)传递的信息并不亚于上肢,传递出丰富的内在信息.西汉时期女性紧束的深衣长裙到东汉宽松的襦裙都遮盖了汉画像石中的女性舞蹈艺人的下肢,从整体的舞蹈形象来看,对脚下的语义是可以猜测的.首先是直立,最为简单的表达是挺拔与自尊,同时也能体现出几分舞者的高雅气质;其次是勾脚微曲膝的下肢体态使人体语言转向放松、顺从、柔弱的蕴意,而汉代男性最为常见的是上身着褥,下身着犊鼻裤,裤子使男性舞者身体更为自由,呈现的舞姿也更加多样,比如说曲膝Z字型舞姿,弓箭步舞姿,骑马蹲当式舞姿等,下肢呈现的直线式动作姿态,有棱有角尽显粗犷的态势使舞者下肢呈现沉着、刚猛、坚定古朴的力量感.汉代舞蹈呈现给我们最大的特征就是粗犷宏放、雅俗共赏,这种艺术特征的构成与精湛技艺的舞姿展现是分不开的,技巧下舞姿并不是缥缈空虚的,与之相反的是实打实的扎实,双脚踩地的支撑,膝盖跪地的坚固,与之呈现的舒展舞姿正是动静虚实的交错结合.

(四)微语言信息的透露

舞者的头和五官不仅使观众在形式上看见了对象化的自己,而且作为人体语言中的微身体语言,他们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情达意的功能.③汉代汉画像石砖经过岁月的沉淀,有一部分很难看清长袖舞者具体的神貌,目视前方、中立静止的舞姿最能传递平和安静之感;低头、偏歪、侧拧传递出一种含蓄的骄态.后仰头部或者上扬,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态势,例如仰头敬仰、崇拜、自醉、自信的语言信息,也能刻画出舞者亢奋、激动的情绪.对舞者的身体局部分析要考虑到舞蹈形象所处的环境,是迎宾的展示,还是宴饮表演,或者是其他.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展示,必然地被赋予了恩主的地位荣誉展示,一人在通过头眼、四肢、躯干传情达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高超的舞艺.

三、结语

从宏观的社会语境到政治经济文化所影响下的微观语境,舞蹈艺术反映回馈于这个趋势的同时,其他的并行艺术形式也同舞蹈艺术一般,承载着宣达的使命.

长袖舞活跃在上层主流社会的世俗社会中,通过规训的舞蹈艺人对身体的把控及对艺术的理解明显区别于世俗大众的即兴舞蹈,舞者的身体就更具符号性,袖手一体、物我合一.紧束的腰部,凸显的胸臀,形成更为S的身体曲线,足下沉稳,腿部扎实,技艺高超且凸显时代粗犷之风,低头暗语眉目传情又在这宏大粗犷中不失婉约.局部的身体诉说还要回归于整体,浪漫主义、神仙幻想的思潮不是舞者以袖解天的解释,含蓄且不内敛的内在情绪也能被我们捕捉.因此汉代舞蹈艺术,尤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女乐袖舞的研究资料能促使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开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视野,从而推进艺术理论的研究.

注释:

①②③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3,189,239.

参考文献:

[1]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国汉画像石编辑委员会.中国汉画像石全集(江苏、安徽、浙江卷)[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6.

[3]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4

[4]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9

[5]沈阳.论汉画像舞蹈形象的身体语言特征[J].北京舞蹈学报,2010(01):15-21.

[6]刘刚.宋玉、傅毅同名《舞赋》舞蹈描写的图像研究[J].文艺研究,2009(12):49-60.

[7]刘思呈.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语言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语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语言方面论文范文。

1、论文语言润色

2、语言文学论文

3、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4、语言论文

5、语言教学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