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建筑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构件一斗拱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中国古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构件一斗拱

一、斗拱的构件组成

斗拱,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古典建筑的特征,而且还是木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斗是垫在两个拱之间的方形木块,拱是立柱和横梁间柱顶上叠加的一层层向外探出弓形的短木,合称“斗拱”.它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斗科”.斗拱主要由斗、拱、昂、枋、耍头等五部分构成.

(一)斗

斗为一种立方形的上有槽口、下有斜线收分的木块.斗拱最早的形象见于周代青铜器“命簋”器足上的大斗.大斗是一朵(宋称“一攒”)斗拱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斗.其他的斗、拱、昂、枋等均架于其上,由它承托,并承受着最大负荷.大斗的截面一般为正方形,唯宋代的大斗(宋称“栌斗”)才有圆形、多瓣形和讹角形等多种截面形式.汉代的大斗在整体比例上为历代最大,并有平盘斗(无斗口)和槽口斗(有一字槽口和十字槽口),槽口的存在是为了咬合架于斗上的拱而设.无槽口的大斗仅为汉代与南北朝才有.

大斗直接坐于柱头、阑额、梁等处,其他远小于大斗而数量众多的斗则座于拱头之上.斗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基本上分为斗和升两大类.斗处于斗拱的里外方位,升处于左右方位.每个时代除大斗外,斗、升的体积是一致的,但名称很多.斗的槽口两侧称“斗耳”,其下称“斗平”,再下收分的称“斗欹”.斗欹有斜直线型和内凹型两种.斗的这三部分的比例在宋代被定为4:2:4,以后的朝代亦基本如此,没有明显变化.宋代的斗底略宽于斗口,而清代的斗底与斗口等宽,但历代大斗的斗底均明显宽于斗口.汉代至唐代,有时在斗底下垫一皿板,此手法为其他朝代所不见.

汉代柱头上也有不用大斗,而用类似古希腊漩涡状的爱奥尼柱帽,中西两大古国的文明交流由此可见一斑.

(二)拱

拱是一种中间直、两头向上弯曲的弓形木条.拱身嵌入在斗口内,其两头上端还承托着斗.拱是斗拱加大承重空间范围的重要构件.一朵斗拱内的拱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一般由下至上逐渐变长.因此,整朵斗拱的基本形状是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状.拱因位置不同亦有复杂的名称变化,一般称前后向的为“翘”,左右向的为“拱”.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拱的材料分为八等:

一等材:高9寸、厚6寸,用于九间或十一间大殿.

二等材:高8.25寸、厚5.5寸,用于五间或七间大殿.

三等材:高7.5寸、厚5寸,用于三间或五间殿、七间厅堂.

四等材:高7.2寸、厚4.8寸,用于三间殿、五间厅堂.

五等材:高6.6寸、厚4.4寸,用于三间小殿、三间大厅堂.

六等材:高6寸、厚4寸,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高5.25寸、厚3.5寸,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高4.5寸、厚3寸,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用斗拱者.

总之,建筑体量越大,拱的材料也越大,以保持建筑体量的各个局部间的一种和谐的比例与承重的需要.

(三)昂

昂是外檐斗拱中一根向下斜置的通常为直条形的构件,曾是斗拱上体量最大者.昂的前部下垂承托挑出屋檐,其后部支抵在梁架的底部.整条昂像一根杠杆,用后面的重量抬起前面的重量,大斗就是它最下的支点.

昂最早出现在唐代,昂的出现意味着至唐代斗拱已经成熟.昂的体量在唐代为历代之最,故唐代出檐亦为历代最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昂的体积逐步变小,至清代最小.昂的体积不仅在逐渐缩小,它的功能亦在逐渐变异.至元始出现了假昂,假昂在造型上表现为,外有昂首而内无上翘的昂尾,假昂不能起到杠杆的作用.假昂的出现使昂由力学上的结构件变成了美学上的装饰件.元代还有真上昂和假下昂结合者,有在柱头斗拱上用真昂,而在补间斗拱用假昂的手法.明代早期受元代影响,柱头斗拱上也有真假昂共存的现象.以后,明、清两代在这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溜金斗拱”,其做法是将翘、昂、耍头等后部全部折角,并加长升高至檩条的底部.这样造成“昂尾”一大把,使人眼花缭乱.但明、清两代基本上均用假昂.唐代虽最早使用昂,但唐代的转角斗拱也有不用昂的,而宋代至清代的转角斗拱均使用昂,无论其是真昂还是假昂.

(四)枋

架于斗口内的枋,主要用于将各朵斗拱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使分散的各朵斗拱变得更为坚固稳定.如斗口内的枋顶在檩下等处,那么这类枋亦有一定的承重作用.上述这两类枋随着历代斗拱的演化亦有一定的变化,但在造型上基本无时代特征可言.补间斗拱是站在普柏枋和阑额以上的,因承重需要这类枋均比较厚重,也有显著的时代语汇的变化.

(五)耍头

耍头在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它是在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料,多为蚂蚱头状,清式称蚂蚱头.耍头前后两端都露在外面,外端多作蚂蚱头状,里端做成麻叶头状.唐代以前无耍头的实例,从唐代起斗拱上才出现耍头.斗拱中耍头的样式可分为四种:其一,是不加雕饰,如蓟县观音阁.其二,是砍为批竹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为平出,而金代崇福寺弥陀殿为斜出,很多人容易将这种斜出错认为昂,要加以注意.其三,为变体,唐代到元代多刻卷瓣,结构与翼形拱相类似;清代雕刻如龙头、象鼻子等.其四,是标准样式,宋代、清代都有规定,样式也相像,称作“蚂蚱头”;唯在用材方面不同,宋代为单材,清代为足材.

二、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一般是以使用部位来区别.最常见、常用的是屋檐下的三种斗拱,有柱头科、角科、平身斗拱,这些斗拱是在室外可以见到的.但是有许多重要建筑,室内还有其他种类的斗拱,如品字科、隔架科、丁头拱等.

柱头科斗拱是安装在柱轴线上的斗拱.没有平板枋时,可以直接放在柱头上;有平板枋时,安在平板枋上.从外形上看,它比平身科斗拱的斗、翘、昂都宽,上部承托梁头(挑尖梁头或抱头梁头),是梁与柱之间的过渡构件.角科斗拱在房屋四周转角柱头上,功用和柱头科斗拱相同,但结构庞大复杂得多.平身斗拱是在柱与柱之间的额枋上或平板枋上所排放的斗拱.

三、斗拱的作用

斗拱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向外出檐

在无斗拱的建筑中,檐椽要钉在下金檩和檐檩上.由檐檩向外是悬挑部分,有了斗拱之后,每向外出一跳,檐椽就会向外多伸出三斗口.出跳越多,则檐椽向外的延伸也越多,这样就会让出檐越来越深远.深远的出檐可以防止雨水淋湿墙体.元代以前的墙体多为土坯墙,尤其忌雨水冲刷,出檐增加了,就可以防止雨淋墙体.

(2)传递荷载

以檐椽为例,檐椽部分的荷载是通过檐椽分散给挑檐檩、正心檩和下金檩的.我们姑且不计算各檩该分担多少荷载,仅就力的传递来进行探讨.正心檩、挑檐檩的部分负荷是要通过平身科斗拱传递到额枋上,再由额枋传递到左、右两檐柱上;还有挑金斗拱是由斗拱后尾直接承托在下金枋下面的,在下金步中的荷载通过挑金斗拱的后尾作用,直接将荷载传至平身科的大斗上,再经额枋传递到左右两檐柱上.所以,斗拱在这里起到的是传递荷载的作用.

(3)跨度减少

在柱头上的斗拱由于后尾的出跳,使大梁缩小了的跨度.唐代建筑中,斗拱多数架在柱头上,使主梁明显减小跨度,对应的梁截面也随着减小.丁头拱被内柱支撑着,可直接承托着梁,梁的头部接触面变大了,受剪出的位置向外移,受剪面积变大而减小梁的跨度.在斗拱外拽架上的挑檐檩,因为有斗拱的支撑,挑檐檩的截面要比其他的檩的截面缩小了很多.

以上这些,都是斗拱在结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斗拱是我国古建筑当中最具魅力而又颇为深奥的部分.它以极其简单而又标准化的构件,组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种类,承托起中国古建筑的出檐悬挑、装点檐下和显示达官贵人等级等功能.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斗拱无论是从材质到样式,还是从整体到局部构件的建造,都体现了建筑物在受力与造型艺术上有着天衣无缝的结合.也正是因为历代匠师们的智慧创造,才使斗拱和屋顶有各种巧妙、独特的连接方法,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建筑领域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总之,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符号,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它不仅构思巧妙、制式缜密,还具有巧夺天工的美.因为它的存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可以说,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让中国古建筑充满了灵气.如何将传统建筑造型和斗拱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为建造中国特色的民族建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当代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

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建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2、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