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论文范例 跟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

摘 要:近两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即传记阅读,在试题命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传记的类型、题材不断拓宽,文本的选材、组材更加巧妙,文体特征体现得愈加明显,试题命制的灵活度与效度明显增强.这些鲜明的特征,体现出近两年的传记阅读试题命制在传承中有嬗变、在嬗变中有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阅读:传承:嬗变

近两年,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传记阅读.试题特征鲜明,体现出传记阅读命题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命题风格的逐渐转变,也体现出命题者为平衡实用类和文学类两类文本阅读以实现选考题真正选考的目的而做出的努力.毋庸讳言,近两年全国课标卷的传记阅读,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试题命制,都呈现出不少新鲜的元素和突出的亮点.

一、传记的类型和题材不断拓宽

长期以来,高考传记考查素材的类型和题材往往比较狭窄.节选的作品千篇一律,都是以第三人称叙写的他传,传主多是闻名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实业家、军事家等,都是正能量的载体.对传主的评价皆是褒扬,鲜见有褒有贬或褒贬不一者.选材的史传性质很强,而文学性不够;选材裁剪之后典型事例的罗列,几乎可以看作是传主的大事年表.材料的语言简练而文采稍逊,事迹典型却鲜有细节描写.高考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一连几年都是这样一副“老面孔”,端庄板正却不新颖,中规中矩却显平庸.

近两年全国课标卷传记阅读的考查,在传记类型和题材方面有了大胆突破,一改往昔的“稳重”面孔.2015年,传记的类型一改往年的他传而采用自传,选取的传主朱东润不是某个领域轰轰烈烈的显赫人物,而是对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传记文学家和传记文学理论家.传记类型和题材的双双出新,标志着传记阅读视野的转向和拓宽.2016年,在传记类型和题材上仍是继续大胆开拓:全国I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以传主陈忠实本人所写的作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为蓝本,糅合李清霞的《陈忠实年表》等作品而成,仍有自传的成分;全国Ⅲ卷《一代通儒顾炎武》则是摘编自陈祖武的《顾炎武评传》,传记题材又扩展至人物评传,题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些拓宽与变化,必将给高考传记阅读考查方式带来新的活力.

二、文本的选材和组材更加自如巧妙

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I卷《朱东润自传》,除了沿用前几年出现的在文本后面加上“相关链接”的文本呈现格式外,还实现了高考传记类型(自传)的重大突破.并且,文本重点选取传主朱东润的生平经历和他在传记文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将传主的自叙与他学术领域的成就巧妙结合,交织行文.作为自传,叙述传主的生平是其本质特色,而文本侧重写传主的学术经历,重在写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传主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显现其中.二者的自然融合,彰显出传主学术经历背后的家国情怀,对读者也具有教育意义.这种巧妙的材料组织方式,既让自传具有鲜明的学术特征,又使得整个行文聚集紧凑、流畅利索.2016年全国I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文本也是紧扣传主陈忠实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经历展开,并且着重阐述了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思想的转变和成型的过程.这种由浅人深,由外而内(由经历到思想)的行文方式,可以集中笔墨更好地突出传主的人物形象和人生价值.可以说,这种选材、组材的方式,改变了前几年高考传记选材平铺直叙、按部就班的“平易”面孔,删繁就简,文本的核心内容更加聚集,为以后的传记文本组织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拓宽传记阅读的文本素材呈现方式,也体现出命题者对传记深层次阅读的认同和期待.

三、文本的文体特征体现得愈加明显

人物传记讲究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其实,传记写作除了要选取典型事件以突出人物个性形象之外,还要在细节描写和语言文采方面下功夫.但前几年高考更注重传记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忽视了传记的文学性特征,有“史”无“文”,整个文本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纲的事件罗列,用事件“堆砌出”传主的形象.这种局面在2015年的高考课标卷中有很大改观,传记的文本特征体现得愈加明显.如2015年课标I卷《朱东润自传》,作者自述的口吻带有口语化色彩,并且用一些俗语如“掺沙子”“颊上三毫”“穿新鞋走老路”,用平易的语言,使传主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课标Ⅱ卷《将军赋采薇》,首先题目就很有诗意,文本中古诗文的引用,既契合传主的现实处境和性格特征,又增添文本的文学气息.文本多处直接引用传主的原话,在增强传记真实性的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更具立体感.还有传主戴安澜给夫人写绝命书的细节,也很生动、感人.2016年全国I卷《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题目本身就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一改传记题目“呆板”的面孔,令人耳目一新.文本中写陈忠实出访泰国,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和联想到家乡人“乡棒”的自嘲称呼,都穿插有人物的心理描写,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全国Ⅲ卷《一代通儒顾炎武》,文本中引用不少顾炎武作品中的句子,如“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等,使传记语言具有典雅的气息,增强了文本的文学可读性.这些变化充分表明,传记阅读的考查已经改变只注重文本内容集中铺叙的形式,转变为文本内容与文体特征并重考查,而且试题在考点分布上也日趋合理.

四、试题命制的灵活度和效度不断增强

近两年高考传记阅读试题命制的灵活度和效度不断增强,这在2015年全国高考课标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相关链接”内容不仅在主观题的答案中有所涉及,而且在客观题的答案中也有涉及.“五选二”试题中D项和E项涉及“相关链接”内容,而前两年只有部分主观题设计这块内容.二是探究题的设置更加灵活.探究题一改往年的问法,一题设两问(其实暗含三问):“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前一问涉及文本信息的筛选,后一问是让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这种设题方式既显得问法灵活轻巧,又能避免以往探究题分值太重的弊端.试题命制的效度也有明显的增强,其突出表现就是第(3)题,问:“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案为:

(1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答案涉及选材、组材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出题角度新,试题难度大.此题考查的是高考多年未涉及的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是对往年传记头两道主观题只关注事实性知识的局面的一次突破,而关注到文体特征、表现手法这种程序性知识,这是个可喜的变化,也对未来高考传记命题取向有重要启示意义.这种题型的出现固然可能与选材有关系,但毕竟突破了长久以来传记阅读只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较低能力层级的局面,直接增强了考试的效度和区分度.另外,虽然去年的主观题还是在分析综合层级命题,但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2016年全国课标卷传记阅读试题的命制在承继2015年课标卷试题特征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两个深层次特征:一是在考查筛选信息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鉴赏评价能力:二是对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考查逐渐渗透到传记探究题中来.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前几年常考,但因其难度较低而无法与文学类文本试题匹敌而饱受诟病,去年的试题在考点分布上有改变,而今年的试题考查又把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作为考查点隐含于试题中.这里的“理解能力”既包括对题干信息的理解,也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全国I卷第(2)题问“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考生需首先对题干中的“认知陈忠实”“标志性年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方可在文中找到相关的答案要点.而本题的答案要点是: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的.

这份答案不再是进行简单地筛选信息可以得出的,而是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传记文本本身的理解和分析是关键.第(3)题问:“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需要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是什么?“永留人间”是什么含义?而后你才能思考文中这么说的原因.答案则集中在相关链接①里,难度不大.第(4)题探究题,同样需要先理解“剥离”和“寻找”这两个词语在文本中的意义.全国Ⅲ卷第(3)题问:“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更是涉及对传主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体现了更深一层的能力考查.种种迹象表明,高考传记阅读考查方式已逐渐超越了筛选、梳理传主生平事迹、贡献的较低能力阶段,而上升到对传主的思想内核、人生价值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的较高能力阶段.

另外,2016年的传记阅读探究题还侧重对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考查.全国I卷和Ⅱ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关系型”的试题,陈忠实“剥离”和“寻找”的关系、吴文俊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I卷第(4)题:“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答案为: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剥离”和“寻找”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从文本中找到陈忠实文学创作实践中“剥离”和“寻找”的具体表现,从何处“剥离”,又“寻找”到什么.全国Ⅱ卷第(4)题:“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答案为:

(1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在数学家吴文俊身上,兴趣广泛和专业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辩证的、不冲突的.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吴文俊广泛的兴趣爱好与他专业研究方面的成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型”的试题,其实质是对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旨在考查学生思维的思辨性.由此可见,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走向更深入的层次.近两年高考作文也意在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因而这种“关系型”的探究题也可看作是注重思维品质考查的方式在传记阅读中的渗透.

新的高考考纲已经颁布,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考点考查和试题形式方面都有变化.特别是选考变必考后,实用类文本阅读变成两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更需要我们在备考时注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点的变化正体现着遵循文本特点和阅读规律,特别强调实用类文本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更注重考查学生在理解能力基础上的更高层能力.近两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已经在传承中体现嬗变和创新的规律,正体现着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改革的指向,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正当其时,很有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编张勇】

文本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文本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