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方面论文例文 与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她不仅因为光辉灿烂而具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她在当代和未来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并践行,如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切实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由小学学段特点来看,一是可让学生通过识记、诵读经典文化文本,学习认识自身和世界,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升文明、道德、修养、品行等等素养.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其综合价值,实现传而致用、承而创新.

同时,我们还要深入研究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在于她不是简单的学、记、用的机械性的事务过程,而更多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实实在在言传身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是单一地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参观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以解决,更不是仅仅组织几次主题教育活动就能够达成,而是需要学校真正从学校文化体系构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课程整体设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细致实施等几个方面来达成.需要通过在真实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场景中,成人与孩子们一起以活鲜的思想和真实的生命状态具象地呈现出来,让孩子耳濡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承效果.这样,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下一代的生命中扎根成长开花,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将中华优秀文化深度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建构学校文化体系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体现着学校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性.学校要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必须将优秀文化深度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之中,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并将之作为指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思想体系.在这方面不少学校都探索出了很典型的做法.比如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校训是“明德至翠、笃行于微”.该校训巧妙地将“明德、笃行”嵌入其中.“明德”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彰显高尚的道德,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革旧从新,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笃行”,语出《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要求每位师生为人为学言语忠诚老实.同时利用学校的名字,将其作为“明德、笃行”的标准,“翠”是翠玉—形容德行美好,“微”是细小——在细小之处也要笃行.再如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校训是“庞学厚德、各从此始,庄和墩静、一以贯之”,倡导师生“庞学厚德”以提高学识、修养、品格,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庄和墩静”以待人做事,坚持始终,并且把“庞各庄一”的校名嵌入其中,文化内涵深厚.

我校“有传统文化素养、有现代科学理念、有未来世界视角的未来合格公民”的三维育人目标将传统文化素养放在首位,并且我们的教风和校训完全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

我校的教风是“博学、泛爱、厚德、笃行”.“博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泛爱”出自《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厚德”出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校的校训为“求知、益德、敏行、尚美”.“求知”出自唐皇甫浞的《上江西李大夫书》:“笃守道而求知也.”“益德”出自《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敏行”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而致用是传承的方法,也是传承的目标.学校把优秀文化融入办学理念之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基此基础上,又通过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和蕴含的民族精神,引领学校师生砥砺前行.

将中华优秀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笔者在大兴区长子营镇第二中心小学做校长时,曾利用建筑垃圾建成小土山,并以小土山为核心,建设了生态实践园,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园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科学内涵进行建设,融环境育人与实践育人为一体.我们在渣土山旁挖好土进行覆盖,挖土后形成的土坑做成水池,在山上池边种树种草,为学校及周边制造“人工肺”,营造生态小环境.在此基础上,在山上池边用废铁做亭,用竹子做亭,用木头做亭,渗透废旧物的再利用、原材料的低碳环保等理念,既使学生受到相关思想的熏染,又为学生创造了调节身心、学习实践的园地.我们还在园中建设水车、风车等设施,让学生感受风能、水能等环保能源的利用;在园中开辟种养殖实践区做了“鸡兔同笼”,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方面的生命体验.在绿化时我们种植了松竹梅桃李杏等花木,着力打造“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的文化内涵.生态园的建立,使孩子们有了科技、语文、心理、生物等方面学习和实践的园地.由此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由室内走向了室外,由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向了综合实践.

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之后,我在进行校同文化设计时,借鉴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设计,建设了一百块文化石,体现汉字演变、名言名句、名家名篇、民族空间、京剧空间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玉琢成器印学校主雕塑、主题浮雕、四君子园、翠竹林、五柳坡、桃李行、孔子讲学等文化景观,在设计时都借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

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优雅的育人环境,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文化视野和积淀,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整体建设,开拓文化传承途径

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恰当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能否真正有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准.将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德学一体、知行合一”是其基本特点.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认为“好德之人,必好学;好学之人,必好德.好德亦好学,君子也.”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时,应注重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

第一,让学生记诵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去,达到传承以致用.在这方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及其分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引导学生在入学前就记诵《弟子规》,一年级开学后,将《弟子规》的内容直接作为常规要求,引导学生边背诵边作为日常活动要求,落实到日常实际行动中去.比如:上课发言,要求是“将上堂,声必扬”,走路、站立、与人交往要求是“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将古人浅显的启蒙教材,在现代社会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既达到了识字目的,又辅助了常规培养.

第二,选编传统经典名篇读本或者选择现成经典读本,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广为传颂的经典古诗文,使之受到美的陶冶、德的熏陶、情的升华,达到榜样引领和文化熏染的效果.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积极尝试.在学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选编了《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作为学生诵读必备读本,深入推进学生热爱经典、诵读经典活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科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发挥课堂教学传承主渠道作用.首先,在基础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语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汉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汉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深刻理解汉语的工具性内涵、人文性内涵,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认为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汉语认知规律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依据汉字独特的识字规律,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启蒙教材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汉字,以此为基础学《诗》和“四书五经”,这样不仅学习效率高,也为学生的持续汉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其他学科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数学学科,我们结合教学要融入“勾股定理”“圆周率”等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成果.音乐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民族音乐、戏曲来进行文化传承.美术教学可以结合中国书画教学,体育学科可以结合传统体育、民族舞蹈教学等等.科学和社会学科也是如此,可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社会发展成就、天文地理研究成果等有机地纳入学科教学中,丰富和完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避免造成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唐诗宋词的以偏概全的错误印象.

第二,以开发拓展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我校的做法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有传统文化素养”的育人目标,将音乐、体育、美术等国家基础课程进行二度开发,将传统文化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学校拓展必修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开设了京剧、中国鼓课;体育课程开设了武术、民族舞等课程,美术开设了泥塑、草编、皮影等课程.与此同时,我们构建了拓展选修校本课程系列,传统文化方面的包括民族舞蹈、京剧、武术、泥塑、皮影、中国鼓、国画、跳绳、面人、面塑、象棋、戏剧、书法、水旗、空竹等课程.

第三,深度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学校可以充分依托教育部和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研学旅行等相关政策,借鉴专题学习和主题学习活动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我校的做法是结合文化传承和核心素养培养,采取主题综合实践的形式,开展“走遍大兴,走遍北京,走遍全国,走向世界”的“四走”研学课程.“走遍大兴”主要以实际观察和动手实践活动为主,“走遍北京”主要是以博物馆课程为主,“走遍全国”主要是以跨省文化考察为主,“走遍世界”主要是以国外民族文化考察为主.现已初步形成了跨省和跨国研学体系,即:一年级定点山西研学黄河文化和晋商文化,二年级定点山东研学儒家文化,三年级定点陕西研究秦汉文化和古都风韵,四年级定点宁夏研究多民族融合文化及“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脉络,五年级定点内蒙古研究蒙古族文化,增强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六年级定点新加坡研究中西融合文化,四、五年级美国游学研学美国文化.通过丰富的研学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世界,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其国际视野,如此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只有以办学理念为引领,以校园文化为熏陶,以课程建设为路径,整体设计,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做好传承工作.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我们要有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文化的自信,有“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意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校长)

学校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学校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校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学校教育杂志

2、学校教育是正规期刊吗

3、学校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