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离妈妈最远的孩子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关于免费孩子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孩子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离妈妈最远的孩子

去年,和台湾艺术设计专业的谢老师一起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完一楼重要位置的“银璨黔彩——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特展”,我们继续上二楼参观.二楼展厅中,参观者一样摩肩接踵,古代中国精美的玉器和饰物令人驻足流连,惊叹中,我不禁疑惑,为何当下贵州少数民族的饰物和古代中国饰物如出一辙?那些流苏上垂挂的鱼图腾,简直是照着同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可它们分明隔了上千年.

“因为离妈妈最远的那个孩子保留妈妈的东西最完整.而离得最近的,因为要谄媚讨好宫廷,会取巧变化.变化到后来,尤其吸收和交融了其他文化,比如汉唐,就会不一样了.”谢老师回答.

我豁然开朗,离得远的孩子,怀有乡情,是会如此固执地珍惜、珍守的.可是,这“离得远”的孩子,不仅在空间上,有着政治中心的“朝”和流落民间的“野”之远;还隔了好几千年的时间,在历史岁月中衍变成了南蛮的“苗”,是笼统的“华夏民族”的一分子.若不是恰好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厅中“相遇”这样的展览,楼下是眼下依然使用的民族服饰,楼上是出土的远古器物,这一番学习,是引发不出来的.

谢老师的用词也非常有意思,离得远的,思乡情切,会自认为是“孩子”;离得近的,有着战战兢兢的尊卑距离,与孩子相对应的“母亲”则改称为“宫廷”了.汉朝时候的苏武在塞外牧羊,始终随身珍藏着“使节”,那是自己身份的确定、故乡的象征.而且,在谢老师这段话中,离得远的孩子,因为乡情,主谓宾是确定的;离得近的孩子,伴君如伴虎,有忌惮,主谓宾也模糊了,甚至在“慈母”和“严父”之间偷换;还难说,这可能不是一个“严父”,也许喜怒无常,难以“取悦”,是“昏君”.

谢老师的弟弟也是学设计的,每年有大半年呆在贵州,研究贵州银饰,开发银饰产品.难怪她对贵州饰物如此熟悉,我这个贵州人倒绕道台湾来学习贵州文化了.

据说,苗族的祖先是蚩尤,远古时候大战,苗族且战且逃,从黄河流域往南,直流落到贵州.其实他们依然在迁徙,是已经形成为性格的集体无意识在固执地对之进行着传承?据新闻报道有苗族迁往缅甸——继续往南.按照苗族地理分布来看,从远古时代苗族一支又一支地或迁徙或安居,从湖南往南,一路撒播着自己的后裔,最终保存自己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紧挨湖南的贵州,成为了历史以来许多战败或者逃亡逃难者首选的藏身之地,比如有明朝时的遗民村镇——屯堡,其自成一体,保留着明朝的生活方式.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展示的苗族饰物和服装,属于“礼服”.和“礼器”一样,礼服是在重大节日或者盛典等隆重的场合中使用的,是“礼仪”要求的一部分.古代追求繁文缛节,一次典礼,不仅仅器物庄重华丽,礼服也如此.仪式是冗长的,礼服和饰物是赘重的,这其间,有多少“累”,可要表达至诚恳切的忠诚、虔诚和圣洁,以及为后代培植“家”“国”神圣感,这些是必要的.远古时候的国家祈祀、祭奠或者盛典,在苗族的生活中,已经不存在了.但其依然停留在自然崇拜的宗教中,逢春耕秋收,感恩上天的赐予,举行盛典;或者逢传统节日,载歌载舞庆贺,都需要穿戴那花饰繁复赘重的饰物和华服.它存在于远古,它至今也还存在.它从远古来,从未变过,竟是“活化石”,在此刻与出土文物相遇.

少数民族在自己民族节日庆典的、大型公众场合中的载歌载舞,是真实地参与,还是真实的欢乐,也有真实的圣洁,不是表演性质的竞赛,没有比较心,所以放松且培植完善完整的人格.

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对自己文化的固守和坚持,是令人骄傲的.华夏各民族的同源,由此可循迹而见.

再重提一下谢老师,她带给我的启发远不止此.她提到她母亲是上海人,移居台湾之前,是住在附近的.她母亲在少女时代,骑自行车、穿“暴露”的泳衣游泳,紧紧追随每一件时髦事物.她父亲是福建连江人,考入南京陆军大学,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崇拜对象,才有母亲的下嫁.可是嫁给军人并不那么享福,谢老师说.

父亲的部队驻扎所在地的对岸,就是老家,母亲还在呢,还在那里,他喊,她可以听见.

这被大陆影视剧拍得家喻户晓的桥段,亲耳听见,好比家里听CD和到剧场亲临歌剧现场的差别,震撼.

她说得平静,我表面也听得平静.

谢老师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据说写了21本,她仅找到7本.

“我一直打算写写自己的家史,我父亲爱国啊,爱死了.”她说.

“大陆这几年也盛行写非虚构的家史,你赶紧写啊,你父亲的故事太精彩了.”我说.

这也属于“文化活化石”吧,坚守.坚守某种情结,坚守信仰.若不是她父亲有着坚守的言传身教,

“离妈妈最远的那个孩子保留妈妈的东西最完整”——对这句话的体悟和表达会不一样吧.

她还说她母亲后来回上海,

“近乡情怯,战战兢兢,渴望又害怕,又知道舆论都说台湾好,有钱,回去必须住最好的宾馆,还每个亲戚买一条金项链.我妈妈要面子.真是不敢想象啊,没有几十年,大陆人也全球跑遍了,发展得更快,金项链已经老土了.”她笑道.

听到这里,我不禁一笑.“粉饰”,《牧马人》和《海外赤子》都拍过.不过听台湾人娓娓道来,又是另一番感受.真是非常谢谢她对我这么坦诚.

慢慢的,很多东西会捡起来的.不仅仅是离母亲最远的那个孩子保留母亲的东西最完整,其实挨着母亲长大又叛逆的孩子,到了一定时候,也会“回归”母亲的——经历过成长的“回归”.

传统文化树大根深了,会在繁茂的枝叶上显得不同.不过在台湾,有一处和大陆几无分别:汉传佛教道场.

也有出家人对传统有着叛逆的看法,一回云游师父闻闻法师说,汉传佛教每日的早晚功课,不就是模仿古代朝廷的早晚朝吗?居于正中位置的佛祖是皇帝,列于两边的出家人是文武百官.也是穿着礼服,恭敬地朝拜.乍听到这样的看法,的确形象,令人莞尔.这也是离得太近,不想被管制、受约束,还奉行六祖慧能大师的“心平何劳持戒”,从戒律中走出来了,做一个云游僧.

佛教很大,它保持得住自己良好的传统,也包容得了叛逆.正如禅宗进入“中土”,能够“一花开五叶”,

“开”出适合个别修行人的具体法门.而实际上保留在“中土”的佛教,不止禅宗一门.这也观照出中华文化保持得住自己,也包容得了叛逆.

我和谢老师是在台湾道场结的善缘,因为对传统文化有回归之心,才会偶然相聚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圣地.

拾古记

将拾荒进行到底——钱兄总说.听起来好像多难,其实不过一瞥间,就看到了德清窑原始青瓷残片、南宋梅子青莲瓣碗残片、宋影青斗笠盏残片或宋代葵口碗残片、南宋龙泉莲瓣碗残片、五代北宋越窑钵或者罐子残片、宋元粗瓷碗底残片……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文化沉积层深厚,修路建桥或者隧道施工,地被深挖,这些东西就被翻了出来,甚至绿化带填埋的渣土,也藏有这些古代瓷器残片.至于运河,为了疏浚清淤,更常见这些东西.古时人们洗碗、洗盏、洗罐子,手上不小心,器物就掉进了河里.或者运瓷器的船沉了,一挖到,就是一船的古物.那时候的惊呼、叹息、惋惜、沮丧、哀告,变成了现代人的惊喜.钱兄就这么做起了拾古者,翻阅他的微信朋友圈,是有趣的.

拾荒,是需要眼力的.钱兄在朋友圈里说道:

“拾荒是技术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拾荒客.拾荒客要能通过一些特征清楚分辨年代、窑口、器型,才知道哪些值得捡.比如,龙泉窑都容易看懂,年代宋也基本没有问题,至于是什么器型以及南宋哪个时期、具体哪个窑口,仅凭这么小一片来判断,还是需要丰富经验.刻莲瓣,表面用竹篾划细直条纹,这是南宋早期的工艺.器型就是最后那个莲瓣碗.”随着每一段介绍之后,附上拾荒得来的瓷片细节图,还附上完整的莲瓣碗图.

钱兄通常就是埋着头走着路吧,突然看到一个碎瓷片,半掩半埋在路边的泥土里,就拍了照片发上来,仔细分析推断.

“以下图这种状态,来分辨年代窑口,对一个像我这么专业的拾荒客来说是很简单的.这两个,一个元龙泉,一个明龙泉,怎样一眼辨别呢?关键就在足圈:元代垫烧的垫饼是垫在足圈的,明代垫饼是垫在足圈里面的.而元代和宋代的区别在于宋代精,元代粗.所以,前一个整个足圈都无釉,又胎体厚,足圈宽大的龙泉残片是元代的,而那个足圈有釉的就是明代的龙泉碗残片.”

他随时可能遇到,也就随时可能发一次,像我们这种好奇又没有时间专门学习的人,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薰习一点古气息了.至少,训练一下眼力,参照这些“到代”的古瓷残片、纹饰线条的气韵,对比东西老不老、好不好,一目了然.

“文一路隧道施工,出门就捡到宋代黑白双煞,建盏残片和影青残片.”

“路过绿化带,老远就看到草丛里闪出一道玉样的绿光,估计是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梅子青残片.”

“拾到紫砂壶残片,猜器型.”

“前段时间,在古玩群里,我曾经说过:有些东西,你就是离它一丈远,依旧能一眼认出它的窑口年代.就像这片,虽然它沦落红尘,淤泥中只隐隐露出一丝,但是宋瓷那些釉色极致之美,那份宁静与恬逸,依旧会深深地吸引你的目光.除了极致的釉色外,那挥洒又婉约的寥寥数笔刻画,使我们能够充分领略到宋人对生活、对美的追求.轻抚残瓷,追忆古人,当代人心中那份浮躁会悄然褪去.”

“当代人”,写下这篇微信的那时那刻,当然只能是他这个人.比如我,就沉不到那么静的状态去除浮躁,只能从语言文字和知识中感受到丝毫,只能向往.

古物,要见多了,沉浸于它,和它对话,才能嗅出它静静散发的韵味和气息.

钱兄提到,宋瓷器釉色美,纯洁简单,而很花功夫的莲瓣碗残片却容易捡到,说明在当时很普及.明代人说宋代人太精致,宋朝社会富裕,老百姓对生活要求很高,日常用品也追求美观,无时无处都体现出对美有着深刻的欣赏.

古代传统讲究传承,破旧立新是需要一番刻苦学习的,不似现代人,基本东西没有学会,就标新立异.钱兄指着面前一个黑色粗厚的公道杯说,这种手工捏的东西,粗看好玩、拙朴,但是不好用,也不好看汤色,器型也不耐看,还不如用玻璃的.

器物,是言说着时代变迁的.唐皇室饮茶,多用金银器,但陆羽在《茶经》中比较各地瓷器,着重推崇越窑,除了越窑“类玉”、

“类冰”外,还因其“青”,“青则益茶”.在唐代,已有深谙茶道的人认为金银器茶具会影响茶的汤色和味道.北宋文人皇帝赵佶也深爱茶道,写过《大观茶论》,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因宋朝斗茶风气兴盛,黑釉斗笠建盏适宜在斗茶的时候查看乳白色的茶汤和汤花,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赵佶《宫词》)紫砂类茶具直到明代,喝茶方式改为泡茶了,才开始风靡.不过已稍嫌颠倒茶和茶具的位置,

“养壶”概念出现了.其前的人,认为紫砂茶具是不宜用来喝茶的,它不仅吸茶味,自身还带有泥腥气.

也有些器物器型几乎不随时代变化,比如用来腌菜的胎土粗重的罐子,钱兄拾到了宋元的,如何分辨呢?看涩圈的刮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一个匣钵内是罐子叠放着罐子的,就需要在罐底刮去一圈釉.这种叠烧刮釉产生的涩圈是辨明年代的方法之一.另外,古代器物用竹片修足,手工操作,其线条粗犷、韵味十足,是现代机器物无法与之相较高下的.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仅仅为了找到这点区别,嗅出这样的气息,练出这样的眼力,已令我觉得和历史发生了联系,回到了过去.

钱兄并不姓钱,可是大略好古之人,对于钱的态度都是如此极端的吧:忽而仰着头,睥睨天下,金钱当然是粪土;然而,又锱铢必较,一分钱是九分钱发生质变的转捩点,当然重要.因此,我给他取姓“钱”.

父亲的谦虚

那两天,父亲每天大约在手机上写2000字发到我的微信聊天窗口,我用email发到电脑上,再复制到WPS保存起来.有一天灵机一动,用了微信网页版,整天开着,等着爸爸随时可能发过来的文字.又过几天,父亲已经写到了一万多字,我心慌慌的,

“爸爸,你爆发了,太厉害了,我要是每天能写2,000字多好.”

又过几天,父亲不发了.他发现了手机上的备忘录软件,用那个写了.嗯,才给我养成每天起来就瞄一眼微信网页版看父亲文字的习惯,又丢下我不管了.我是如此的“过渡阶段”,真是令人失落.

“爸爸,你每天写了发给我看啊?”我说.

不回应,不答复……我突然在想,小外甥龙啸啸的酷风格,难说是学了爸爸.有时候我在微信上给他写了一百字,他一个字都不回.好吧,不回就不回吧.爸爸不是常说,女人的毛病,就是喜欢瞎猜吗?他正在训练我呢.又一天,爸爸写了首诗发给我,要我看看怎么样.嗯,我说道,

“现在已经不用这么大的词了,现在写诗是这样的.”我发了几首自己喜欢的诗给爸爸.

“好的,以后你多提醒我.”父亲谦虚地回答.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爸爸一天提到上世纪70年代的港台流行歌,《爱的祝福》,我搜索了,发给了他,他听着那歌声,想起了开车到乡下的种种往事,突然写了起来.我有时候在瞎忙,看到了,发个“好”给他,或者竖个大拇指的表情,表示读过了.又过两天,他问我写得好不好?他觉得自己没有文笔了.好啊,我说,风趣幽默,苦中作乐,其后又张挂着时代的巨网,任何人都逃不脱的令人悲哀悲痛的巨网,我的确写不出来的,我信服了.

以前父亲告诉我他的故事,我写了,发表了,他看了,说写得不好,当时的时代感和悲哀沉痛没有表现出来.我开玩笑说,那你自己写啊.

父亲会写东西.以前他记日记,几大本,我小时候和妹妹常常偷阅,边看边笑.父亲感情丰富,年轻时候的每段感情,都用心记录,还写诗.诗是古诗.刚工作的时候,参加写调查材料,后来“”,嗯,他会写大字报哦,写过妈妈的大字报,前几年父亲偶然主动提到的.啊,这么强劲的八卦啊,好有戏,我一直好奇“”,好奇红卫兵,好奇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艺术”,简直喜不自胜的,抓到料了,原来料一直在我身边,赶紧向妈妈求证.妈妈当即火冒三丈……你家爸爸写我的大字报,说我大小姐,高跟鞋,戴手表,还押韵得很,害得我差点挨批斗……嗯,我赶紧闭嘴,不好玩了,结婚几十年,就要金婚了,儿女们都四十多了……还这么生气,看来真的很生气啊.“”刚刚开始的时候,你家爸爸跳得很哦……后来发觉玩真的了,才老实的,妈妈又说.我问爸爸,你为什么写妈妈的大字报呢?爸爸不回答.那时候他已经爱着妈妈了,不会以此独特的方式吸引妈妈吧?也许每一个上纲上线的文字背面,都写着温情脉脉的三个大字:我爱你,一万年不变.

再后来,我又逮住了机会,觉得爸爸愿意说了,又问当时写妈妈大字报的“动机”和心态.爸爸乜着眼,收着光,才悠悠吐露道,有人找了他去,一再暗示,暗示到后来明示了,没有办法,不写不行了,才随便写了.我写得短,才一百多字,贴在布告栏最角落的地方.过了一天,半夜我自己偷偷去揭了.那时候大字报也多,不等两天,也会被盖掉的.

看来是不写过不去的任务,只好应付着完成了,可也让妈妈担惊受怕了,直到现在提起来还是没法平静.

父亲后来不喜欢这些了,喜欢车子了,也不写东西了,开车去了.他在开车上找到了自信和满足.院领导说送爸爸去读书,他不去,开车就好.有一个和他同年到农科院的,也很会写,每天报纸上社论发了什么,他就跟着写什么,三天两头社论变,他的观点就跟着变,但是当时单位也很需要这样的人.

父亲那么迷车,跟着师傅,把车子拆了装,装了拆,学进去了.前天他说龙啸啸有点呆,我很惊讶,父亲如此冷静和洞察,评价自己唯一的外孙呆.为什么?我问.学东西不用心,不钻研,不深入.嗯,原来如此.

开车不仅仅是兴趣所在,还有很多好处,可以得到出差补贴,增加收入;可以和乡村偷偷交换有无,给我们带回来副食品.

父亲把小家照顾得很好.

开车到乡下,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爱的祝福》引发的小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一个上海女知青,无力于时代的潮推潮送,上山下乡到贵州深山,好不容易托了关系调到供销社工作,其实依然不好的,但也很满足了,至少可以看到遇到一些比如爸爸这样从贵阳来的人,可以聊聊天.爸爸那时候偷偷从港台电台录了一些歌,吃饭的时候放着,她很喜欢听.女知青在供销社,只要帮得到,就尽量给予爸爸他们一行人方便.爸爸感谢她,给她抄了两本笔记本的歌词.——哈哈……纯真得让人含泪大笑,物质和精神都匮乏到如此地步.

我后来思索,我在初中高中之际,几乎是瞬间超脱出当时极为流行的港台音乐,大约和我小时候家里经常放这些音乐有关,流行音乐是很容易让人疲厌的.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提到过去遇到的一些美丽然而命运多舛的女性.他的语调都是欣赏和同情,妈妈听着,也没有任何妒忌,也跟着感叹.很久很久以后,我再读《红楼梦》,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贾宝玉看女孩儿,都是看“呆”了——因为他在用“心”欣赏、赞叹;而薛蟠总是看“酥”了,因为他没有“心”,只有生理.

女性之间,易“妒忌”;男女之间,易“邪淫”,父母没有这些恶习.

后来又建议父亲写写“”初期的事情.年轻时候,人的头脑温度偏高,易冲动,思考能力不足,丧失自我成为时代的卒子,再正常不过.以自我剖析的态度回忆往事,可以给后代作参考,界人的底线——这是尊严的重塑.

人都还在,怎么写?父亲说.

大家都写嘛,各自表达.愿意写就写,不愿意写,也无所谓别人的目光.文字写得好不好,是不是自我粉饰,有没有诚意,很容易看出来的.你可以分析一下当时写妈妈大字报的心态.哈……

父亲其实特别爱妈妈,每天回家,一看到她,她有笑容的,心就定了,这一天的辛劳是值得的,这一天是幸福的.或者现在是,他坐在他的房间,听着妈妈在厨房各种活动,我们讲话.我们讲得好,他偷偷笑吧,女儿终于懂事了,知道为家庭和睦做建设了;讲得不好,他已经准备好了灭火器,慢悠悠出来转一圈,准备合力打击扰乱家庭幸福的人.

责任编辑哈闻

孩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孩子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孩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