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基于大树下读书课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整本书阅读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整本书阅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基于大树下读书课程

【主持人语】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课改热点.近年来,曹勇军高中语文工作室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或关注课程建设、确立指导思想,或总结教学探索、反思实践行动;有的着眼学校层面的规划,有的观照年级层面的安排,还有的立足班级的个性化探索……无论是宏观视野,还是微观视角,无论是理论思考,还是实践行动,均来自教学现场,有货有料,有诗有思,不仅展示了探索成果,也表达了追求思考,启示了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应有的立足点、取向和基本范式.本期推介5位工作室成员的思考与实践.

——曹勇军

摘 要: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少教师缺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要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开发知识、培训技能.其中,书单选择、过程指导、资源开发到评价实施是重点和难点.审视“整本书阅读”这个热词,应强调“真实阅读”的概念,以避免盲目跟风的浮躁,让整本书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知识开发技能培训读书课程真实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本轮课改的一个重点、一个亮色.它是实现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领语文教学突破当下应试化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基本品格和价值观念的重任,将成为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常态化的基本任务.从这一点说,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又是一个难点,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小的困难.因为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为此而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无法把课标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我们应该重视相关知识的开发和技能的培训.

教师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有哪些呢?由于长期应试压力下造成的教学生态的劣质,不少教师在应试的课堂打转,缺少读书生活,一年读不了一两本书,缺少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积累,更缺少有效指导本书阅读的知识和技能.加之教材以单篇文本为主的局限,教师更多具备的是课文文本的相关知识、课文作者的相关知识、单篇文本的解读知识,当然更多的是现代文阅读考试的知识.这样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无法有效地应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法满足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需要.

为了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我和我的教研团队近年来初步构建、实施了我们的读书课程——“大树下读书课程”.我们把学校一百余棵具有五十多年树龄的梧桐树作为校本符号,希望“大树下读书课程”如校园的参天大树一样,枝繁叶茂,荫蔽学子,以实现“立德”“树魂”“培根”的课程目标.

我们首先提出“任务驱动下的探索性读写”的上位理念,确定了“一体两翼”的总体课程布局,也就是基于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和问题,以经典阅读为“一体”,以公民说理写作和演讲论辩为“两翼”,读写互动,读写融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核心素养.“一体两翼”决定了常规教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是经典阅读课,二是公民说理写作课,三是演讲论辩课.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摸索,我们又把经典阅读课建设成完整覆盖学生的校内外阅读生活的、为其一生发展奠基的读书课程体系.它由课堂常规教学、启明星读书社和经典夜读小组组织构成(详见图1和表1).每一级组织都有自己的读书书目、读书形式和读书要求,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发展需求.组织互相配合,形成整体,用课程的力量推动阅读.

图1表1

组织目标三份书目三类要求三种形式课堂常规教学课标目标50本

基础书一学年读4种基础书,参加2次读书活动,完成4篇读后感采用基础书、课前演讲、每周读书课等形式,课内外结合,带动读书启明星读书社启明星

目标50本

漂流书一学年读8种漂流书,参加4次读书社活动,完成8篇读书笔记采用漂流书、分享会、读书超市、读书讲座、好书推荐等形式,开展课后读书经典夜读小组夜读目标15本

高阶书一学年读15本高阶书,参加20次夜读,完成15篇读书报告采用周末读书、经典研读、情境读书、名家读书课等形式,开展读书课程“大树下读书课程”的构建、实施过程是我们开发新知识的过程,也是面对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的过程.我们集体合作,攻关探索,初步开发了适应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知识技能框架.根据我们的探索,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在八个方面培训,完善其知识和技能,使之具备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这八个方面是:(1)建立读书共同体;(2)设定读书目标;(3)选择读书书单;(4)开展过程指导;(5)开发读书资源;(6)学会多样评价;(7)预防心理焦虑;(8)积累读书经验.下面择其重点和难点,分别从书单选择、过程指导、资源开发和评价实施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书单选择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应该读经典,读名著.可这样的回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看一看读书对于学生成长承担着怎样的任务:首先是读完一本书,理解了书的内容,由此获得读这本书乃至读这类书的经验和策略,通过一本本书的阅读,提高理解力、审美力、判断力和读写力,最后构建丰富的自我和人生.所以,中学生应该读的是能够开阔其视野、启蒙其人生、提升其读写力的经典和名著.

讲到经典和名著,多数人觉得就是指大作家的作品.我们对经典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凡符合普世价值,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未来公民的培养,为学生喜闻乐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共鸣,进而影响其思维和生活的作品,都具有经典或名著的品质.

理想的中学生书单应该尽力遵守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书的部头不要太大,要多选精神文化含量大的小书,多选“大家小书”“名家小书”;第二,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加以引导,既要有经典的正气,又要有流行的活气;第三,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名著,历史、哲学、思想、科学类的经典也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有利于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和框架;第四,追求“会通”的读书境界,即所选的书兼顾古今中外,具有古今打通、中外兼容、文理交叉的丰富性.这样的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更能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信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我们分别为读书组织拟定了三份书单.第一份书单是50本基础书(高一、高二各25本),供高一、高二课堂常规教学使用.50本基础书重点强调“基础”二字,这些书与我们使用的教材配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跟着教材读原著”“跨出教材读原著”,在课堂上同步开展整本书阅读.如学了《我与地坛》,可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散文选集》《史铁生小说选》;学了《祝福》,可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全集》;学了《林黛玉进贾府》,可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等等.书单紧扣课堂学习,随机灵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背后深广迷人的名著世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既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推进了整本书阅读.为使这份书单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制了《50本基础书导 读手册》,并与江苏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电子光碟版.它概要介绍每本书的作者、内容,提供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对书的评价.高一新生入校,便把书单和光碟发给学生,指导他们阅读,并为每一个班级购买基础书,专门的小书柜,放置在教室中,方便学生随时取阅.

第二份书单是50本漂流书(高一、高二各25本),供启明星读书社成员选用.入选的50本书,多数是受教材体例限制未能进入课堂、近十年来读书界公认的热点读物,内容更丰富、更鲜活也更接地气,与读书界的读书风尚和成熟读者的阅读趣味大体保持同步.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王小波散文选》、齐邦媛的《巨流河》、胡塞尼的《灿烂千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刘慈欣的《三体》、江晓原的《科幻电影指南》、吴国盛的《反思科学讲演录》等.它有助于学生克服教材选文的局限,构建读者丰富的阅读视界,有利于养成读者健康的心态和习惯,培养真正的读者.“漂流”既是读书组织方式,也表明这份书单的开放性.我们随时把学生喜爱的新书添加进漂流书单.开学之初,配发给每个班级的启明星读书社成员,让读书社理事会的学生自我管理,让漂流书在这些热爱读书的读者手中传递.

第三份书单是15本高阶书,供经典夜读小组成员使用.这些书有几个精神母题:如寻找童年、寻找自然和诗情,像《海子的诗》、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如反思当今的物质生活、寻找生活的真谛,像梭罗的《瓦尔登湖》;又如重视环境伦理、反思科学乌托邦,像利奥波德的《沙乡的沉思》等.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文史哲经典必读书,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一共15本,是经典夜读小组成员一年精修研读的高阶书.这些书由学生自行借阅或购买,依据课程要求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三份书单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和阅读课程的阶梯性,适合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选择,让学生各取所需,通过阅读推动其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具体的课堂操作有两种方式,一是全班共读一本书,二是每人选读一本书.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便于交流和指导,但整齐划一,强人所“好”;后者学生积极主动,但交流指导有挑战性.教师不妨扬长避短,交互为用.

二、过程指导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常态是课外读书课内指导,一般的阅读流程是这样的:自读+笔记+研讨+展示.也即学生依据教学的要求,课外自读作品,做好笔记;然后,带着自己的体会和困惑,参加课堂上的专章研讨;最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评价阅读的成果.在各个环节,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状况,切实展开富有成效的指导.因此,常见的读书指导课有三种类型:导 读式指导、研读式指导、评读式指导.导 读式重在“导”字.“导”,引导、导入,即在作品阅读之前概要介绍作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顺利进入整部作品的阅读中.研读式重在“研”字.“研”,研讨、研究,即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学生阅读的需要设立几个“站点”,就阅读中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展开深入讨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推动阅读走向深入.评读式重在“评”字.“评”,评点、评价,即在整部作品阅读结束后,就作品的人物、主题思想、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某一突出方面展开较为充分的交流,开展探究性学习,增强在场体验,构建深度知识.指导不仅仅是指导,更是新的学习.学生学思维,学方法,学理解,学质疑,学批判,学表达,学整合……一句话,学习整本书阅读.当然,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不是读一遍书就自然形成的,需要在富有指导性的学习情境中走几个来回,方能不断提高,臻于完善.

为更好地开展研读指导、评读指导,教师可设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读书.如我带领学生读《美丽的新世界》时,为指导他们研读、评读,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1)“美丽的新世界”是怎样的“新世界”?(2)谁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为什么? (3)小说中“野蛮人”约翰起什么作用?(4)你怎么看待这个正在接近我们的“美丽的新世界”?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对作品理解的肤浅化、平面化,以深化理解习得技能.小说中“野蛮人”的出现使小说情节进入新阶段,而作品中“野蛮人”的作用则代表了作者对美丽新世界的质疑和批判.小说的主旨就在“野蛮人”与福帝的那番对话之中,“野蛮人”对福帝大声地说:我需要自由,需要痛苦,需要受苦受难的权利.这指出了“美丽新世界”的可怕之处:它用丰富的物质享受泯灭了你捍卫人的固有权利的,你很快乐,但像猪一样快乐.这部作品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不以人物形象刻画取胜,但它以深刻的思考见长,表达了对这个“新世界”深深的忧虑和清醒的批判.当然,最具有挑战性的还是抓住来自学生的“真问题”,把学生朦朦胧胧感觉到的问题通过讨论使之通透,形成对作品的共识.我们在阅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时,有学生提出:《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有什么联系?我抓住这个问题,稍微调整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最大的不同之处又是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两部作品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反极权统治;而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动物农场》写的是极权主义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完整而真实地揭示了当权者怎么从原先的革命者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的反面,而《一九八四》则是写极权统治成为既定事实后,极权社会是怎样压抑、控制和迫害人的.这样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突出了批判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奥威尔的作品以及这类反乌托邦作品的独特价值有了深入的认识.教师平等地参与讨论,讲出自己阅读的真感受真体验,往往是最好的指导.有必要提醒的是,阅读指导中既要重视这类批判性高阶思维的浸润,也不能忽略阅读中情节梳理、内容概括等基本训练,不要以为这种整体梳理和概括不够“高级”而轻慢忽视它.其实,思维方式、阅读方法没有高低之分,常常看似很普通的常规“武器”,往往是阅读中最常用、最基本也更具高价值的思维和阅读方式.这样,阅读中既有共同知识的梳理基础,又有个性化解读的多元批判,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建立互相支持的共同体读书氛围.

过程指导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环节.可以说,会做笔记、能写出优秀的笔记,就是阅读能力强的体现.因此,在过程指导中,尤其应加强对撰写读书笔记的指导.怎么做笔记?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读书,在作品初读的过程中要勾画圈点,让那些关键的内容从原书中浮现出来.读书不能是一杯温水,而应该是“一惊一乍”,提高阅读的兴奋度,投入其中,拍案叫绝,痴迷忘返.具体方式可因人而异,但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点,我们称之为“四点笔记法”.第一,观点.原书中的基本观点、核心观点、主要观点.第二,亮点.在阅读中特别注意有冲击力、有震撼力、有启发和有特色的语言.第三,评点.抓住原书中的一些关键性、启发性的词、句、段加以评论、解释、阐发,成为在自己阅读心智宽荧幕上的启思性的“弹幕”.第四,联想比较点.根据阅读中相关的内容,联想到其他什么作品,又有哪些内容与之相似、相异、相关,可以展开比较,随手记下,推动思考.“四点笔记法”可以扩大学生阅读的视界,提升阅读质量,为后面读书报告、读书评论的撰写奠定基础.

三、资源开发

整本书阅读的理想流程是:选定一本待读的书,确定读书的时间、进度、步骤等,让学生阅读原著,加批加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提供辅助性的拓展资料,开展深度的讨论探索,提供可资借鉴的同伴作品,最后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读书评论等形式提炼、反思自己的阅读成果.因此,读书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设计指导方案、提供权威的助读文本和资料(包括学生优秀作品)、拟定读书知识清单三个方面.

(一)设计指导方案

阅读该书的基本安排和规划,包括阅读的时间、进度、相关的思考题、基本的考查要求等.事先发给学生,确保阅读的有效展开.如我带学生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事先便设计了一个阅读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研讨准备,通过深入研讨,完成阅读任务.具体方案如下: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阅读方案

时间:

阅读时间为一周,研讨时间为一节课.

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苇岸其人.

2.阅读第一辑“大地上的事情”.你觉得哪一则(或几则)能够作为这75则文字的统领或导向?你最欣赏哪几则?理由何在?

3.阅读第二辑“二十四节气”.你觉得这类文字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什么?

4.阅读第三辑“去看白桦林”中《放蜂人》《我的邻居胡峰》(一)(二)、《我与梭罗》《土地道德》《素食主义》以及第四辑中的有关日记,说说你对苇岸人生追求的认识.

5.你觉得苇岸的文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感受和体会.

6.根据以上提示,准备讨论交流的提纲.

作业:

提交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

(二)提供权威的助读文本和资料

“素读”固然重要,但学生的“素读”有局限,仅仅靠“素读”还不够,会导致对作品理解深度和广度的缺失.因此,教师要事先准备并提供若干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权威文本或相关链接资料,这些文本和资料有的是对作家生平的介绍,有的是对作品基本内容的概括,还有的是对作品思想内涵、写作特色的分析,以帮助学生展开研读,深入理解.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有选择地提供了以下拓展助读的文本和资料:(1)梭罗年谱;(2)爱默生散文《梭罗》;(3)苇岸散文《我与梭罗》;(4)徐迟《瓦尔登湖》译本序.这些助读文本和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缘由、写作特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瓦尔登湖》的阅读.

(三)拟定读书知识清单

这有点类似我们平时写教案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阅读中绕不过去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难点和重点等.如哪些是必须理解的基本内容,哪些则是可以不必纠缠的艰深之处,哪些是留待以后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份指导学生读书的行动路线图.学生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前两章,感觉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作者用比较抽象的哲学语言来进行写作,什么“主体性” “主观情感的客观化”等等,学生不适应,无法进行有效阅读.二是不懂得作者在其中运用的基本理论.本书采用的理论框架是从马克思、康德和贝尔那里组合转化来的,就是“实践—积淀说”,也就是说,所有我们看来抽象的艺术形式都积淀着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作者就是用这个基本理论来分析各种原始艺术、古代艺术.理解了这个框架则好懂,反之则寸步难行.三是书中大量引用了涉及多学科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神话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生平时缺少接触,没有“内存”,阅读起来感觉到陌生、吃力.因此,阅读的基本策略只能是:针对第二点困难,对核心概念和内容做必要的、适当的解说;针对第一点和第三点困难,则引导学生耐下性子,在读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个别具体的疑难之处可悬置起来以保证阅读的流畅.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顺利的阅读.再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海子的诗》,教师可以有自己个人的理解,但知识清单应该包括海子诗歌的基本元素:悲剧诗人、自传色彩、理想主义、乡村记忆、女性崇拜、异域色彩、爆炸的想象、独特的意象和组合.有了这个清单,结合具体的作品,指导学生展开阅读,就能指导在点子上,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当然,最重要的资源还是教师的阅读经验和积累.你只有读过这本书,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才能够反思萃取,建立作品的知识清单,使这本书的阅读成为可言说的明确知识,居高临下地把握作品,克服随意发挥的不足,确保整本书阅读指导知识可传递、可复制.

四、评价实施

评价学生读书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写读书报告.每读一本书,我们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感受,表达他们的阅读思考.读书报告要求较高,我们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读后感起步,以“四点读书法”笔记为抓手,通过若干次写作指导和实践,自然过渡到读书报告的写作上.具体地说,就是在读后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关注书中重要的语句、段落、篇章、思想,增加对原书引述、摘 要、概括、评点的工作,使“读书”更全面,更系统,使“报告”更深刻,具有个人创见.读书报告,既是对学生每次读书质量的评价,也记载了学生读书进步的一个个脚印.

我们更多采用既能评价学生阅读质量和水平,又能促进阅读水平提高的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我们创造各种机会,布置有具体任务和目标的展示性读书文字的撰写,开发提供多样的读书工具和支架,使读书作业作品化、成果化,开展读书的项目学习,为学生提供真实评价和提高发展的机会.

比如,我们将学校门口的展示橱窗“承包”下来,将其改造成一个特定的读书专栏“好书推荐”,定期更换,其介绍性文字由学生志愿轮流担任.“好书推荐”展板上,除了推荐图书的照片、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外,需要用概括而简练、有弹性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该书的内容和特色,揭示阅读该书的意义,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推动全校同学读书.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对象和特定交际内容、展示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微型读书报告.

比如,利用语文课程基地邀请大家、名家来学校给学生做读书报告的机会,招募学生组成采访团队,采访这些名家,让名家为这些学生开设“名家读书课”.采访结束后,撰写采访记,在学校学生社团刊物上发表.我们曾邀请著名作家、评论家,周作人、张爱玲的研究者止庵先生,学生事先阅读了他的《插花地册子》《神拳考》《周作人传》《惜别》等,提炼出“为什么读书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形式”“怎样让‘我’从‘我们’中脱颖而出”“您弃医从文,早年的学医背景对您的阅读写作有怎样的影响”等一系列有采访价值的好问题,既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也通过对止庵作品的集中阅读,丰富和提升了自我.学生的精彩表现恰是对他们读书质量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比如,我们开展的“经典夜读沙龙”读书活动.该活动以经典夜读小组和启明星读书社成员为骨干,让他们选择一本心爱的经典名著,用舞台情境表演和问答谈话的形式介绍该书的基本内容,引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领同伴读书.夜读沙龙以季节为序,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已先后组织开展四次,主题分别是:“寻找抵达海子诗歌的道路”“你好,《瓦尔登湖》”“大历史观照下的公民历史读本——《万历十五年》”“黑暗森林之歌——刘慈欣《三体》的N种读法”.介绍了四部名著,让读书一浪高过一浪.夜读沙龙全程由学生主持,诸如创意策划、舞台大纲、展演脚本、海报制作等,都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具有更加远大的追求.

比如,我们已经开展了5届的“读写特长生”评价制度.我们几年前尝试制定“读写特长生”校本评价制度,对读书表现优异的学生做出评价,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我们出台课程基地读写特长生的评定条例,条例规定:凡读12本经典书(约300万字)、可以提供3万字作品的学生,可自行申报.经过评委会评比,评出读书特长生,由学校为其编辑、印制特长生专辑,作为学校对学生语文发展的终期评价;作品专辑采用义卖的形式在校内学生中发行,所得善款捐助贫困学生.这样一种形式独特、富有创新意味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写的热情,对全校学生也是一次极好的学科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了成果意识,使学习成果可交流、可评价,以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类评价方式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冰冷的分数评价不一样,颠覆了评价在师生心目中的形象,给人以发展的动力.这些成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我们读书课程的内容,也是有效的现场培训,完善了我们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推动了读书课程的建设.

五、余论

整本书阅读是本轮课改的一大亮色,它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点,让读书成为语文的基本学习内容.但实践中不能偏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抓了整本书阅读却忽略甚至放弃单篇文本的阅读.真实情况是:并不是我们一抓整本书阅读,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就现阶段来看,我们大量的常规教学仍然以单篇或多篇教学为主,因此,正确的做法应是,把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单篇文本阅读教学整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就像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一样,有的时候要读一本书,有的时候要读几本书,有的时候要读一篇文章或若干篇文章,有的时候读书和读文章要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在整本书阅读之上建立“真实阅读”的概念,即根据真实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而不是偏于一端、无限放大.有了这样健康通达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作用,使之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较之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容量不同,思维和技能的复杂度有异,运用的方法、技能和策略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与之适应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需要调整和变化.这其中既有需要开发的新知,也有可资利用的旧识.许多知识技能与我们一般习惯的课堂教学指导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稍加转换即可,不必抛弃一切,另起炉灶.那种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切都是全新的、教学中处处刻意求新的想法,是荒谬的,也是危险的.

参考文献:

[1] 曹勇军.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程的设计和建设[J].中国教师,2017(7).

[2] 曹勇军.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J].中国教师,2018(4).

[3] 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7(2).

整本书阅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整本书阅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整本书阅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2、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3、杂志阅读

4、杂志在线阅读

5、期刊阅读

6、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