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阳明心学录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启示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阳明心学录

那秋生

诚意仁心

《礼记·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谓“诚意”是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如何能如此,那是因为自己有了认知,有了思想.“诚意”还可理解为:真的思想,真的愿意.王阳明在论完善人性和成就道德人格的问题时,把“诚意”放在优先地位,认为人只有通过真诚的道德努力,才能够成为一个儒家意义上的具有真实性的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王阳明《传习录》:“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仁心如根,故能生生不息,这是“诚意”的发端.

良知真心

“良知”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国家的良知;遵纪守法,克己奉公,这是对社会的良知;孝敬父母,教育子女,这是对家庭的良知.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对大自然的良知.禅学特别指出:“一切有形之物,都不是心,只能是心的工具.”佛教说的表层意识只是人的习心,人还有深层的藏识——种子识.原来禅宗所要观的“心”却是习心以外的、深藏在意识中的觉性,才是我们的真心,这个“心”才是人的生命之内最深的本源,即王阳明说的“良知”.要知道,正是人的意识遮盖住了自己的“无意识”或“良知”,所以这种“无意识”或“良知”更具有意义,我们才能懂得“心象皆空”的道理.

人心道心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被称为“十六字传心诀”,它形成了宋明理学道统论的文献根据.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其理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提出了道心与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他称得其正之心为道心,失其正者为人心,只须“致良知”,“明本心”,便可以守其“道心”.“道不远人”——因为道就在我们自身,在我们内心.在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教中,前三句有本心、人心、道心三重境界的含义.“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说本心,人生伊始是没有善恶之分别的;“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说人心,人生的历史过程中善恶是交杂一起的;“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就是道心了,人生境界是进入到知善知恶、善恶分明了.最后一句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恰恰就是“致良知”——从人心向道心的提升.

心外无物

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生命境界,意思是天下万物都在仁者的关怀之列.本来嘛,当某一个事物在被“我”的主体性所包容之前,它的存在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也可以说是毫无意义.但是,我们的“仁者”是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能扩充他的博大之心,以至于把天下一切事物都包容到他的心灵世界当中来,然后能与天下一切事物息息相关.“仁者”的起点是对父母的孝敬,终点是对祖国的忠诚.它是由小向大生发,由亲向疏辐射,由近向远扩展,由低向高升华的,归结于“万物是吾身”.人需要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纳入到我的主体世界当中,而我们的主体世界也在同时被建立起来并不断地扩展,最终实现“道德与天地合流,精神与日月同辉”.正如雨果名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心即理也

这是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的抽象原则,“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王阳明传承了这个基本原理,认为“心”是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主宰”,一切是非与善恶的标准都是“心”的自我观照.既然“理”本在“心”中,只须反省内求即可,而无须外求.“心学”要理是将儒、道、佛三家会通与融合:道家主真心,儒家主善心,佛家主美心.尤其是儒家更着重善,因为真和美都附丽于善,也是善的体现.如果离开善,真和美也就都成了没有灵魂的东西,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说,中华文化之鼎,真、善、美就是三个足,缺一不可.“万化根源总在心”,迷失的人需要把自己的“心”找回来.其实,“心”并不遥远,就在明月之上、烟花之中、山水之间……“心”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的唤醒!

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最早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就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行合一”不是教条,它是超越“知和行”的一种境界,当你进入这种境界的时候:所践履的恰好是你心中所想的;心中所想的正是你所践履的.这恰好打破了人们对于知的迷雾,没有行的知是凌虚蹈空,没有知的行是独体僭妄.“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

破心中贼

据《古今谭概》: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曾一起去赴宴,程颐见席中有陪酒,便拂袖而去,只有程颢留下来与人同饮,尽欢而散.次日,程颢到程颐书斋中去,程颐仍怒气未消,程颢笑道:“昨日席中本有在,但我心中没有呀!今日家中没有在,但你心中怎么还有吗?”程颢的境界明显高于程颐,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心中无妓”,才能“目中无妓”.这里已经有禅的味道了,发人深思.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事延伸开去,创立了自己的一条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谓“心中贼”就是指过度的人欲、泛滥的人心,无时不在误导着人的行为.破除“心中贼”的过程,实际就是指对自己人格的修炼,以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

志为心力

王阳明被贬贵州,经“龙场悟道”后,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他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他看来,无论是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但是首先必须立志.没有立志,如何会有可成之事?无论你是要成就内在的人格,还是要成就外在的事业,首先要确立奋斗的目标.王阳明在狱中处于彻底的虚明,找到了孤独个体那种无所依傍的深渊感.他觉得在天地之间,除了自己的这颗心外,已经一无所有了.于深悲大戚之中,他自问:还能不屈不挠地坚持得住靠什么?还有什么力量能伸进大墙来支撑自己?志为心之力,阳明心学的智慧法门,就是将“万物皆备于我”,能化一切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君子友我,小人资我,艰难困苦玉成我,让我们深深地体悟到王阳明说的“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

知耻省心

“耻”字旁边是个“止”,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之心.《国语·越语》中越王勾践说过:“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因此有了卧薪尝胆与复国雪耻的故事.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王阳明《辞封爵晋恩赏以彰国典疏》:“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一个无耻的人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这样的人,只能归入禽兽之列.国人心目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管子那句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族群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耻”,即耻感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丰厚遗产.请看这个“耻”字旁边是个“止”,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反省之心的缘故.

化境入心

王阳明写诗喜欢用“化”的手法,善于将前人的诗句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意境.比如“红叶满林春正茂,隔堤遥见片帆归”中,前句就是点化了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归雾忽连千障暝,夕阳偏放一溪晴”,其实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翻版.这就是一种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与创造力.《传习录》指出:“读书须入化境.”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人与书渐入“化境”,同其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对精神境界的成熟、自由和洒脱的期盼.读书真的会发生奇迹:能体验“另一种生活”,可获得“别样的经验”,因此有了“第二生命”.推而广之,人生的“化境”无处不在:解决各种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化解;受高人指点而顿悟,称之为点化;为好人好事牵心,这就是感化.

修身正心

“正心”之说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正而后身修.”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王阳明主张的“正心”,就是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为一体,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会“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明圣人之学为“大人之学”,圣人之道为“大人之道”.用今天的话解释,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坚定的信仰,二是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就是“视天地万物为一体”,一个人精神境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是在精神上自足的表现,达到这一境界也就可以做到视金钱如粪土,为理想的道义可以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独立的人格,所谓“知行合一”,“致良知”,正是让人们找回自己迷失已久的本心,确立自己内在的自我,从而重建“大人”的形象.

培根布种

王阳明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植物的种子被称为仁,如杏仁、桃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仁,言有生之意.萌芽、抽干、长枝、出叶、开花、结实,天然次第,井然有序.前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后面一环得以顺利产生的前决条件.无根,便无芽,无芽便无干,无干便无枝、无枝便无叶、无叶便无花等等.《传习录》:“君子之于学也,犹农夫之于田也,既善其嘉种矣,又深耕易耨,去其蝥莠,时其灌溉,早作而夜思,皇皇惟嘉种之是忧也,而后可望于有秋.夫志犹种也,学问思辩而笃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于有秋也.”王阳明授徒讲学,当时从学者上百人,有名望的就有十多人.王阳明颇有孔子遗风,白天带着学生逍遥于山水间.月明之夜,数百弟子环坐龙潭,听其讲学,学生们无拘无束,可以随时讨教,一问一答,自由活泼.《传习录》:“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诗曰:“世学如剪彩,妆缀事蔓延.宛宛具枝叶,生理终无缘.所以君子学,布种培根原.萌芽渐舒发,畅茂皆由天.”阳明先生这种“培根”的教育方式,成为“心学”传承的主要特征.

天地人和

王阳明《亲民堂记》中提出:“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渊源就在元典《周易》,出自元人赵采《周易程朱传义折衷》:“愚曰:众阴无主则乱,一阳无辅则孤,合而成比,斯吉矣.盖自乾坤定位以来,屯以匡济,蒙以教训,需以养育,讼以息争,师以去梗,至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矣!”其大意是说:比卦除九五阳爻外,其余五爻都是阴爻.所以才说众阴没有主导者,就会乱.但只有一阳也不行,没有众阴辅助,阳则会陷入孤立状态.合而成为有主有辅的状态,才是吉利的.乾坤二卦,代表了天地定位,宇宙有了秩序.屯卦讲君子论道,蒙卦讲启蒙教化,需卦讲生活养育,讼卦讲消减争斗,师卦讲容民蓄众.总之,能去掉社会梗塞的东西,以匡正救济天下,必须将人心修正、民心聚合,这就是“天地人和”的力量,无往而不胜.

磨炼工夫

阳明心学是一门自我修养之学,工夫类似禅宗,在于日常生活的一思一念、一事一境,通俗点说,在于“担水劈柴之中”.但是他又不要求顿悟,讲究的是渐进,日有所为、日有所长.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唤醒我们内心的那个“巨人”,唤醒内心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这就是“致良知”——强调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生命的本真.王阳明《答友人问》:“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注意这个“工夫”属于哲学范畴,绝不能代之以“功夫”.《传习录》曰:“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这意味着哲学的玄思离现实生活越近,其生命力也越强.讲修养不能空谈道德性命而“悬空无实”,必须使“良知”在现实行动中体现出来,在为人处世中做到“去恶”、“为善”.所以,王阳明特别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

启示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启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启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启示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启示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