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类论文怎么写 跟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中的本体理论寻根法管窥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学改革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中的本体理论寻根法管窥

[摘

要]在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理论寻根法使得同质的文本与理论被罗列于一个思维场域下,拥有理论书写的文学创作具有人文主义和逻辑思辨的双重高度,理论寻根法的介入,使得既有文本具备其能生成文学批评的初级条件.而现实理论寻根教学实践中,如能以自身创造的理论思想指导并融入自己的作品,就构成了本体理论寻根的最佳范例.以司汤达的著名作品《红与黑》及其理论文本《十九世纪的爱情》管窥本体理论寻根法,并对作品中自诠的爱情结晶理论及爱情分类等进行阐析.

[关 键 词]本体理论寻根法;爱情结晶理论;恋母情结;《十九世纪的爱情》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28-02

司汤达的爱情结晶理论,是其作品中描述爱情之所以能引人入胜的重要理论因素,集中反映在他的一部理论著作《十九世纪的爱情》中,这部书对十九世纪法国异性间的爱情展开了理论研究.这部当时只卖出了十七本的冷门书籍,今已成为文学批评界研究爱情理论的金石之作,也再一次充盈了司汤达这位悲情作家的身后盛名.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一书中,司汤达将爱情作出了具体分类,并对爱情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其间对恋母情结、爱情结晶理论与怀疑论调等“爱情理论”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不仅能够让读者通过论著了解司汤达的爱情观,亦能借此加深对作者的感情生活、写作活动的了解.比较文学本体理论寻根的教学实践,对深层次地解读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有重要的阐释学意义,可不必以他山之石攻本山之玉,借其本体理论以一弹指,即可明了其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指向,这于借助理论、精读文本并取其精髓、厘清其生平要旨而言,抑或与比较文学教学实践而言,都是一箭双雕.

于连与德·雷纳耳夫人的爱情是司汤达对“之爱”的最佳诠释.正如《十九世纪的爱情》中所说,葡萄牙修女的爱是之爱的最佳范例.《红与黑》中的德·雷纳耳夫人所处的境遇就好像一个修道院,“在她内心的深处‘从来没有殷勤献媚或矫揉造作的惑情’,宗教的熏陶使她待人柔顺,且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而于连则信奉拿破仑,在现实与自我的冲突得失去本性,不相信任何人.这样看来,德·雷纳耳夫人与于连的爱情,按常理似乎根本就是相悖的,也务必较世俗的爱要有更多投入.于连触到的则是比自己大了十岁的柔和而轻快的声音,当它挨近他耳畔响起时,他竟为之颤抖.他回过头来,看到的是德·雷纳耳夫人柔婉的眼神;接下来,夫人将卑微的他尊为“先生”,还带着恳求的语气让他不要鞭笞自己的孩子们.一个女人能够这样讲究漂亮、容光焕发,并用一种柔甜的口吻向他说话是前所未有的事,将一时间对上流社会的鄙斥之墙冲了个落花流水.经过了些许谈话,他就对她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此时的德·雷纳耳夫人在他看来显得是那样年轻端庄;他还立即崇拜地想到要吻德·雷纳耳夫人的手,并为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愿望实现而真的那么做了.

吻手这一个细节在《红与黑》中频频出现,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主人公于连恋母情结的一种表现,而根据作家传记所述,司汤达本人亦具有这种倾向.他的母亲昂里埃特·甘尼永十分美丽,司汤达与母亲的关系很好,然而他的母亲在他七岁那年便去世了,在司汤达的心目中,母亲既是神圣的尊长,又是他心目中完美女性的代表.《红与黑》中的于连亦是自小失去了母亲,德·雷纳耳夫人温柔善良、美丽高贵的形象使得他立刻就想用“吻手”的方式,通过合乎礼仪能够达到的最大限度的肉体接触,使身心都归位到一种重获母爱护佑的状态中去.不可否认,他的吻手有向上流社会挑战的意思:市长要他当家庭教师只是为了炫耀,就好比他是一只体面的猎犬;然而他被高薪聘入府中,既扬名维鲤叶城,又得到了冰清玉洁的市长夫人的垂青,这反过来将那个炫耀的目的彻底打破了,市长先生成了笑柄,赔了夫人又折金,好不懊丧.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他对德·雷纳耳夫人的情感是没有那样复杂意味的痛恨的,握住她的手就可以让他幸福,吻她的手则立刻使他愉悦,这与孩子对母亲的肉体点到为止式的占有类似,这种情感由肉体接触到身心占有,是母爱的变形,真正相爱的双方是不存在地位差距的,但是于连对爱侣的爱是占有.

司汤达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中细析了爱情产生的七个过程,即由惊叹到内心认定再到希望、爱情诞生,之后就是每两次以怀疑论调为阻隔的结晶理论了.结晶,在这里指的是心灵的作用,它从眼前纷至沓来的万事万物中又发现了爱人身上新的闪光之处.然而这样肤浅的幸福容易习以为常,这就需要“第二次结晶”,在反复的验证中,证实除了爱情而只有死亡这个选择的时候,第二次结晶的至高境界就形成了.所以他临死前仍旧感到源源不断的幸福,是因为德·雷纳耳夫人不仅没有背叛他,还情愿抛弃自己的一切来与他相伴,这甚至使他产生了再活上五年的思想.“这呼声出自一个即将被送上断头台的人之口,不正是人性复归和爱情复苏的充分体现吗?”经此一难,于连反而真正地看清了爱的情势,他虚伪蒙蔽的心由真爱的光辉拭亮了.然而这种结果的前提是真爱,“他对德·雷纳耳夫人的‘征服’,既有真实的爱,‘惊诧她的美丽’,同还不嫌她的处境,甚至有过和她一起过隐居生活的念头.他在爱情生活中,又表现出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他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这种真爱经过了现实的淘洗与涤荡,最终使他和德·雷纳耳夫人冲破一切世俗观念相爱,这种爱不以死亡作为局限,可见其程度之深了.

于连与玛蒂尔德·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虚荣之爱”.正像司汤达在《十九世纪的爱情》中对“虚荣”之爱所诠释的那样,绝大多数男子(尤其是法国男子)都希望拥有一个能够为上流社会所欢迎的妻子,就如同有一匹漂亮的马,是一件身份和财富的华美外套.玛蒂尔德年轻貌美,拥有了众人所企望的一切,然而于连竟是德·拉莫尔小姐心目中那“乔装的王子”.但于玛蒂尔德来说,这个选择却几乎是必然的,太空虚的生活使她的目光终于定格在于连的身上. “对玛蒂尔德这样的女性来说,情爱热度的维系和持续升温是以不断有新鲜事物的刺激为前提的”,当于连向她表示了爱慕之情时,这种刺激也消颓下去.所以,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就因了这样的缘故而不得不一张一弛地延展开去,最终以于连的死作结,在伸张开时停止,幸运地以一个伟大的升华作结.而玛蒂尔德的美丽聪明、大胆上进则是他对她产生真爱的突破口,有了要关注玛蒂尔德的愿望——虽然每次沟通都像一场恶战.为了稳住这份爱情,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高傲对骄傲.”以至于玛蒂尔德不得不由衷叹服:这个人是不会向任何人低头的.她与生俱来的高傲冷漠需要人的打击,于连就像对待对手和男人那样一次次与之挑战,并“对玛蒂尔德故意敬而远之”,“这反而更刺伤和激怒了玛蒂尔德与生俱来的虚荣心,开始狂热地追求于连”.而当玛蒂尔德得知于连与德·雷纳耳夫人之间的恋情时,她更是痛苦得发疯,然而她却更加卖力地为于连的事情奔走.嫉妒心像馋虫一般,时刻在噬啃着她那高傲的灵魂以维系她的爱情,然而她却以此为幸福.于连死亡的可能性,使她觉得她爱人的形象看起来是那样光彩照人,尽管他与德·雷纳耳夫人毫不避人耳目的幸福时光是多么让她愤忿.如果说玛蒂尔德最终爱上了于连,那么于连对她的爱则缺乏了第二次结晶,而保证爱情经久不衰的只能是这第二次结晶.

在于连为爱身死之后,他的爱情载体的结晶还在人间与天界延续,与之有过爱情经历的两个重要女主人公的爱情,最终都经过了两次结晶理论的考验而升华了.于连名义上的妻子玛蒂尔德得到了一个真心英雄,她带着获得最崇高的爱的愉悦与丧失最爱的人的痛苦,坚持完成她的“莎乐美情结”.而于连心中的至爱、心灵上真正的归属——德·雷纳耳夫人,情节安排上在于连死后三天就抱吻自己的孩子们离开了人世,这就是死亡与信仰间最为理想的归宿了,同时也没有太多痛苦的肉身折磨,故无太大悲剧性,好比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梁祝》中的“化蝶”作结,反而带上了十足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司汤达一石二鸟式现实主义书写的神来之笔.于连死后,他的爱情则在今世和来世都延续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一种融贯中西皆放四海的爱情理想,一定程度上也蕴藏了司汤达对人性的理想与感性政治的理想.

司汤达的爱情理论在他的小说《红与黑》中是有着十分集中的反映的,具体到类型、过程及其细节所阐发的理论都包蕴其中,构成了本理体论的完美自诠.司汤达的爱情理论是他一生爱情生活的结晶,既有亲身实践,亦有社会这个大背景作为映衬,而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又能够相得益彰,此足可见作者笔力之精深,更足谙其爱情理论之深邃、老道,实堪为史上奇谈.这样的文本与理论交织,让比较文学对理论寻根法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充分的自我阐释,让学生在观文时可以结合理论,理论的表述又时时可以通过细化文本来诠析,而妙在文与理皆出于一人之笔,行文与理论不分彼此,为管窥本体理论寻根提供了最有“效率”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叶皖林.《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6):109.

[2]胡明蓉.《红与黑》爱情描写特点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14.

[3]张文哲.人本理性王国的覆灭[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81):32.

[4]刘军.也谈玛特尔形象的美学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4):67.

[5]张大联. 试论于连的爱情生活与政治野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2):108.

[6]刘军. 也谈玛特尔形象的美学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4):68.

[7]司汤达.《十九世纪的爱情》[M].刘阳,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司汤达.《红与黑》[M].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遇荟.试论司汤达自传的独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郑晓萍.从司汤达写作手法分析《红与黑》中的爱情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教学改革论文范文结:

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教学改革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