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毕业论文范文 与如何抓住情感进行叙事性散文教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叙事性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如何抓住情感进行叙事性散文教学

【摘 要】叙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支流,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所以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应该关注的是作者的情感.如何抓住情感进行叙事性散文教学,是我们迫不及待要正视的问题.接下来我以教材中的几篇案例来作分析,说一说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叙事散文情感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30-02

一、从《藤野先生》教学案例来看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误区

案例一,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注重分析“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把它概括为“帮我修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从而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激之情.

如果只是通过概括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再而分析作者的情感,这就是一篇记叙文的教学内容了.因为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通过叙述一些客观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总结出作者的观点.而散文是注重抒写个人情感的,着重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作者写的主观句子和一些客观事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情感是复杂的.虽然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到仙台,但写得层次分明,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情感的复杂变化,有对中国留学生享受的厌恶,有弱国子民在他乡的辛酸,有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还有他对祖国的爱,这一切到最后的弃医从文,这种种情感变化是从抒情,议论,记叙的语言表达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所以单纯地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或作为重点分析内容是不全面的,这样会忽视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忽视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不准确的.

案例二,在同一篇教材的处理上,有的老师将《藤野先生》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情感线索来选择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本课例设计还是将重点放在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上,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第二部分用品析语言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重点放在了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是因为受了藤野先生的影响.

其实我们从写作背景上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中国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远渡重洋,赴先进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以便学成归来好振兴自己的祖国.这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所以,作者弃医从文并不是受了藤野先生的影响,而是他觉得先前决定从医不是救国的出路,是他在留学时经历的人和事让他成长,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而藤野先生只是这些人和事中的一股清流,给他带来了力量.

所以将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归结于典型的事例分析,转而分析人物性格,这是小说的常用手段,因为小说的灵魂就是人物,而塑造小说人物的成功就在于典型事例的选择.这对于散文教学来说也是不准确的.

二、从《背影》教案设计来谈叙事性散文注重情感教学的效果

师:我们一起为作者的父亲画画像,齐读课本父亲买橘子的部分(提示:物描写及典型事例)

1.父亲的外表如何?(外貌描写).

2.父亲的动作怎样?(动作描写)

3.父亲的语言怎样?(语言描写)

4.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5.综上所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师:我们一起为作者的父亲打打分.

1.如果满分是十分,你会给这样的父亲打几分?二十岁出头的朱自清满意这样的父亲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满意.暗地笑他的迂.

师:那他有没有意识到这样不对,有没有后悔过?他是从什么时候才意识到父亲的爱的?

生:有,两次自责,三次流泪

师: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者在文中一共流了三次眼泪,请你找出作者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后悔.

生:感动.

生:怀念.

师:作者在写《背影》的时候,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从年轻的不懂事,觉得父亲迂,到想起他的好,到后悔,再到怀念,一切情感的爆发点都因自己对父亲长久以来不闻不问的愧疚.

本课《背影》的教学案例,笔者主要是抓住了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来设计的.先用问题式导入,借文章人物描写和事例,先让旁观者——学生去感悟父亲的形象,再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角色,从文章中找出“我”对父亲的最开始的认识——“不满意,嘲笑父亲迂”;其次,再用问题式导入,用三次流泪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我”对父亲认识的变化,“我那时太聪明了”——“看到父亲买橘背影感动的泪水”——“看到父亲的来信,愧疚和想念”.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仅停留在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和经典的背影分析,而是抓住了作者的情感线索,顺藤摸瓜,回到文本中最真实的面目,这样散文的味道就真正出来了.

三、如何抓住人物情感进行叙事性散文教学

(一)抓住文眼作为切入点,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叙事性散文必须要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必须要抓住“文眼”用“文眼”作为文章切入点,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在以上《背影》的设计案中,“两次自责,三次流泪”就是文眼,是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笔者抓住这一个“文眼”,就能更好地深挖作者的内心情感了,学生不仅仅是枯燥地学习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表面简单去分析父爱子的情感.而是变换角度,关注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那么散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二)注意作者反复在说的句子,体会作者呼之欲出的情感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例如《背影》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两次出现“聪明”,细细一读,这明明是一处反语,是对自己的愚笨而感到惭愧,两个“聪明”放在一处对比,作者的自责懊悔之情言溢于表,读者就更能深刻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了,只有体会到这样的情感细节,散文的真味才会更浓.

(三)细读文章句子的矛盾处,品味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安徽瞬耕中学宋军老师在《浅谈鲁迅<社戏>矛盾点细读》中提到:“所谓文本的矛盾点,就是作家在行文中往往出入意料,于无声处引人深思,引人遐想,看似是矛盾的用笔,实是表象的言语背后蕴含深意.”例如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这样的矛盾点,“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明明阿长买来的是一本纸质很差的《山海经》,为什么作者为会说是自己“最宝贵”的书呢?这个看似矛盾,其实也很好理解,阿长大字不认识一个,却能不远千里给“我”找来这本心心念念的书,这正可以看出阿长对我的记挂,对我的关爱,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比很多东西都宝贵,因为这是阿长对我的心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长一个长工,为何会对作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了,也更能体会作者在文末中对阿长的思念之情了.留意到文本处这样的矛盾点,可以轻嗅出散文的语言味,也就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我在叙事性散文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散文教学上认真钻研,细细品读,必会让更多人看到精彩的经典课例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本细读》.

[2]安徽瞬耕中学宋军《浅谈鲁迅<社戏>矛盾点细读》.

[3]湖南师范大学周敏《语文三味》.

叙事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叙事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叙事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叙事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