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一根筋阅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类本科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阅读教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一根筋阅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那么,怎样进行“一根筋”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可从文章标题、课文关键词、文中关键句、学生的疑问四个方面入手巧妙设计教学问题.

一、巧抓题眼,具体落实教学内容

题眼即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它对中心词进行陈述,有限制或修饰作用,是揭示文章的意义、中心、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它不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题眼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抓往它“读”课文,学生豁然开朗.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题眼”等于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可围绕着“题眼”而展开,阅读教学的很多难题就能迎难而解,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如:九年级上册课文《智取生辰纲》,节选施耐庵《水浒》,文白参半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篇幅长全文接近5000字,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把握不好,费时又不见效果,更重要的是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实,这篇课文的内容、情感全体现在一个“智”字,教学可抓住这个题眼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在本课教学就是抓住“题眼”“智”字进行教学问题设计的.

首先,笔者跟学生明确课文主要表现人物是杨志和众位英雄好汉,阅读完课文之后提出:请同学们说说如何体现众英雄好汉的“智”?问题一出,课堂上像炸开了锅,学生不断地翻书批注,小组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很快学生归纳出答案.

接着,笔者抛出第二问题:“‘众位英雄好汉’确实‘智’,难道杨志就不‘智’了吗?文中如何体现的?”问题一出,课堂一样的热闹!阅读深入的同学们说杨志也“智”,阅读不深的同学说“不智”,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相互的争论之中,大家很快明白,杨志也“智”.

紧接着,笔者顺理顺章地提出一个问题:“杨志失败的症结在哪里?结合文章分析.”这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研读课文,深入文本,如何分析小说人物的形象.有了上面二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很快就得出原因:是杨志粗暴的性格和缺管管理能力所致.

课堂的最后,跟同学探讨“智”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个问题延伸到名著《水浒》的主题上.

二、巧握关键词,具体落实教学内容

笔者这里所说的“关键词”,即是对文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或可以概括某件事物的最重要部分的词语.因为是一个词,在文章之中尤为隐蔽,不易被发现.但,它的作用不能忽视,小小的一个词语却能牵扯到文章主旨和重要观点.教师在教学之中如果能围绕关键词设计问题,同样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是握住一个词语“恃才放旷”来设计问题的.

课堂上,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课堂要求同学们对课文进行预习,相们大家都知道文章是写杨修的.现在,我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杨修这个人.”问题一出,学生答案百出,各种词语都有.后来,笔者语锋一转说“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子,同学们都答到点子上了“恃才放旷”.

接着,笔者说:“‘恃才’,何以见得杨修有‘才’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概括出来,笔者让学生思考二三分钟.刚开始学生不能站在杨修的角度去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做到.

跟接着,笔者说:“杨修确实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但哪看出了他的‘放旷’呢?”为了很好地让学生研读课文,此处笔者特别强调“放旷”的意思,即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这次有了上一个问题的基础,学生理解得比较好,反映热烈.很快能把原因说出来,杨修虽明白曹操说“鸡肋”之意,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不对说的,会扰乱军习;“一盒酥”是别人送给丞相曹操的,作为一个下属绝不能随便取吃而且狡辩;杨修作为一名下属虽能猜出丞相之心,但不能随意告人;杨修因自己有才多次参与了曹植与曹丕的权力之争.

最后,笔者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出一个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恃才放旷’吗?”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小组讨论.这一下,整个课堂争论之声四起,有人说是杨修自找的,也有人说那是曹操习胸狭窄、老谋深算等等.这个答案没有唯一的原因,但这一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用关键句,具体落实教学内容

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这些关键句子,富有哲理或含义深刻,一般都蕴含着作者深层的情感.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语句设计教学问题,可以让学重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文章的主旨.

如: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笔者是巧用文章末段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教学问题设计.为让学生能准确找出关键句,笔者要考虑二个问题:其一,学生对文章要作充分的预习;其二,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设计引导技巧.

首先,引导学生准确找出关键句.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是写那两个人的呢?(学生一下答出:“我”,老王.)老王经历了很多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对作者帮助了不少而作者认为自己帮助他甚少充满了惭愧之情.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这个句子.虽然学生刚开始对文章理解不深,但一经提示也能很快找出关键句.

接着,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不幸者”“幸运的人”的依据.讨论归纳之后得出,老王的不幸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笔者不让学生停下来,紧问:“‘不幸者’却还一心想着别人,对‘我’的善举有哪些?”学生很快能归纳出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清“幸运的人”人的不幸,对老王的关心等等.“当学生在文上找出老王不幸的依据,明白‘我’所谓的幸运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时,整篇文章的脉络也就清晰了,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淳朴、善良、厚道、关心人等美好的品质也就全凸显出来.”

最后,探究文章主旨.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愧怍”,“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是作者因为对老王的遭遇深切同情,感觉自己对老王关心不够,所以愧怍.”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的理解,也是更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这里应加入作者简介.“教师适当对作者杨绛的生平思想作一些介绍后补充说明作者对老王的愧怍除了因为对他同情,还因为作者的平等思想,人道主义精神.”这样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可围绕着一句话得以落实和解决.

四、捕捉学生疑难,具体落实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学生阅读过程的疑难处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能迅速地激起学生究根探源的兴趣,使之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与互动.”

如: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文就利用这一方式,设计问题落实教学内容.

《范进中举》按照常规,教师习惯整体感知后梳理情节“中举前后”,再分析人物形象,从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揭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文章很长耗时也多.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阅读小说时提出自己的疑难之处.在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科举这么难,范进为什么还要坚持?胡屠这么瞧不起范进,为何把女儿嫁给他呢?”学生通过阅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其实对文章内容、文章主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已有初步的了解,如果还是按照常规的的教学: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那既是浪费时间,也是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灵机一动,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阅读教学.

首先,笔者把整理好的问题,有技巧地让学生解决.笔者上课直接对学生说,“小说中哪些地方看出科举的难,范进的坚持是怎么体现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学生对科举制更深刻理解,在此环节围绕着“科举”题话,补充相关内容.

接着,笔者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胡屠这么瞧不起范进,为何把女儿嫁给他呢?”根据文章内容,学生都能概括出胡屠具体“瞧不起”范进.通过这两个小问题学生已把文章的情节梳通,把文物作了分析,对文本有了很深的理解.

最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从刚才探讨的两个问题之中,你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科举对人的毒害、当时社会的炎凉.

王荣生教授说:“教学线路‘一根筋’,是语文教学一堂好课的显著表现.”的确如此,这“一根筋”犹如一条“红线”把语文教学包括预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地串联起来,目标明确,结构严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真真正正能构建高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P27,P29.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5P63.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阅读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