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这30年一个图书馆员的心路历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图书馆员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我这30年一个图书馆员的心路历

一提起“30 年”,就有人问:“什么事30年?”从来说,是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以下简称“国图一期”)建成开馆30周年;而从个人来说,是我在国图从业30年.

□ 宏伟建筑,历史意义

2017 年10 月12 日是国图一期建成开馆30周年,我参加了“册府千载于兹为盛——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成开馆30周年纪念展”“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成开馆30 周年座谈会”等纪念活动,遇见了各路嘉宾.一期工程是国图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被誉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曾入选新中国成立60 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在座谈会上,我感触较大的是当年(1987年)青年突击队指导员马小林的发言,他说突击队精神永存.当时的共青团员都参加了突击队,负责处理搬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那时刚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馆,老同志们认为我是高学历人才,不适合做体力工作,没有让我参加青年突击队,这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遗憾.突击队不分上下级,领导和员工亲如一家,由于加班没有吃饭,于是领导就把自己的面包分给大家吃,这事到现在还被大家传说.

那时候国图搬家,没有搬家公司,主要靠自己,当然还有解放军战士作为主力鼎力相助,一卡车一卡车地搬运.记得当时负责搬家的解放军51120部队营长李连滨听说我会拉手风琴,到文津街分馆宿舍找我去伴奏联欢节目,我哭笑不得——我实际上不会拉手风琴,但他认为是我不愿意支持他的工作.他后来回到安徽老家,但对30年前的事情印象深刻,说所在部队因为国图搬迁而获得“集体三等功”,这是营级单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荣誉.

记得开馆仪式上有军乐团助兴.现在已是军职顶级教官的郭传钦先生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他说当时演出以后,去阅览室看到俄语大词典,那么厚,吓晕了.音乐家能把30 年前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楚,也不容易.同事说仪式上有军乐团,我不太相信,还以为是随便哪里找来的乐团冒充军乐团呢.因为在我心中,军乐团代表最高的水平,哪能随便就请来的呢.没有想到,当时的乐手,都是高人,现在的顶级专家了.

负责国图一期建筑的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的讲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她认为国图一期建设既是行业内部的事情,也是国家拨乱反正后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象征.

当初很多人并不喜欢一期建筑,20年后却越来越爱它了.二期建筑方案,同事们首选的是与一期最协调的四号方案(紫竹院元素+青出于蓝),遗憾的是最后确定了五号方案(过去、现实、未来).一期建筑维修改造时,有人提出在外墙外挂石材的方案,由于会略微影响建筑外形,不少人强烈反对.

30年,人一辈子也就两三个.国图一期建成开馆30周年纪念活动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感受到了种种情怀.也许只有缺少的东西,才觉得珍贵.

□ 藏龙卧虎,脚踏实地

我第一次见到的馆领导是后来担任副部长的艾青春先生.他说:你到国图一定有用武之地,邵文杰是你的榜样,他学理工科,却通晓多国语言,还写了不少社科类文章,他需要一个接班人.我心里暗想,这正是自己兴趣所在,也能发挥自己的外语和知识面特长.

到国图第一天,邵老师就给我几本不同语言的书目.我大概看了两三天,不太摸门.我一面看目录,一面练习打字.当时没有电脑,打字是基本功,我也一直喜欢打字机,学起来特别带劲.我打字的声音,周围办公室的同事都听见了,他们有些好奇,于是我有点“出名”了.正式工作后,我每天用打字机记录选书内容,保存在案头六屉小目录柜里备查.我成为打字快手,一次部门举行打字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后来有了电脑,我轻车熟路,学习使用键盘一点不费劲.

现在部门库房里还有我收藏的邵老师使用过的长滚筒打字机.邵老师当副馆长后,我拿了他的长滚筒打字机来用.这个打字机由波兰语打字机改装而成,可以打A3 纸,可以打英语和法语字母,通过键盘组合打法语和德语重音(或变音)字符,还可以打“@”“#”等符号,有自定义表格键等功能,这在早期的打字机里是不多见的.

近期整理办公室时,我又发现了一些老式打字机,都是进口的名牌,如Underwood、Remington、Rheinmetal,我都用过.当时办公室的美女们都挑新的国产飞鱼打字机,我当然要谦让,自己也不喜欢飞鱼,打字感觉很涩,所以一直用这些老古董.有一台打字机比较老,连数字“1”都没有,打字时就用字母“l”来代替.

□ 博学多才,为人师表

前些年国图社会教育部与我商量馆史录像,谈到我刚到馆时的事情,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到馆前我对图书馆工作没有任何概念,但很喜欢图书,喜欢图书馆,喜欢北京这个城市,于是我就从上海来了.到馆后,领导一直让我在宿舍等待,说最近国图正在搬迁,比较乱,安排不开.看着宿舍里其他人都去上班了,我有点不自在,于是就读书.过了大概两个星期,终于让我上班,书刊资料采访委员会主任邵文杰负责带我工作,算是我的师傅和上司.

十多年后,时任书刊资料采访委员会副主任金凤吉告诉我:当时部门领导以为你是找不到工作,通过走关系,领导硬塞进来的,不打算要你.不过,其他部门争着要我,比如原参考部主任曹鹤龙几次向馆领导提出要我过去,都没有得到批准.后来曹先生经常说我看不上参考部,我实在冤枉.当时参考部是国图层次最高的部门,员工间有“ 一参、二编、三阅览”的说法.

我工作效率高,新点子多,高标准完成日常事务,还补充了缺藏图书,得到领导认可,邵老师经常带我参加外事活动,金老师也成为很好的朋友.1989 年书刊资料采访委员会撤消,原班人马成立外文选书组,我当组长.工作不到两年就当组长,这在当年很少见,当然是破格.不料我在组长岗位上一干就差不多十个年头.

邵老师和我父亲同年,学过英语、俄语、波兰语等,喜欢音乐,热爱图书.他修养好,是很多人的偶像,我自然对他怀着敬仰之心.他喜欢音乐,每天晚上我很晚走,他也在办公室听音乐.在那个年代,国图本科生也没有几个,来个硕士研究生令大家感到惊讶.有人责怪领导不会用人,耽误人才;有人说我是学习成绩差,找不到工作才到图书馆.对当时还很年轻的我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挺过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难以想象当时的情况.

根据邵先生的口述回忆,1980 年代,同志对科技发展很敏锐,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书的出版预示着信息时代即将来临.副馆长胡沙(曾担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推荐外文采编部购买这几本书,邵先生阅读后写了书评,胡沙先生介绍到《光明日报》发表,引起轰动.这些事情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员的看法:图书馆员不应只会采访和编目,图书馆是值得动脑筋的地方.随后国图风气逐渐改变.我刚到馆时,国图科研风气不是很强.别说都要有学术成果,就算你在大家喝茶聊天的时候写点东西,别人都会说你利用工作时间干私事,对你有意见.邵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我养成了工作之余从事科研的习惯,受益匪浅.

□ 言传身教,业务入门

到馆上班前,行政部门领导告诉我:你们部藏龙卧虎,有国际知名专家.

谁?

到书刊资料采访委员会第一天,我看见一位老师穿着西服在过道里搬箱子,就上去帮忙,他也不让.回头一问,才知道是副主任、国际知名的日语专家金凤吉.那些年的早晨,我们都能听到他在图书馆院子里朗朗的读书声音,他要把期间失去的补回来.金老师的日语比一些日本人还地道.

金老师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进取,爱岗敬业.1989 年我担任外文选书组组长后,在工作上,努力使外文图书采访更上层楼;在业余时间,喜欢翻译和看人文学科图书,根本没有想到要做图书馆研究.一天金老师对我说:“你在图书馆工作,得做一些图书馆研究.”在他的督促和指引下,我尝试着写了几篇文章,分析图书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走上了图书馆研究道路.截至目前,我已经发表100多篇文章、几百万字译文,以及编、写、译著作20种.我37岁晋升正高职称,43岁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金老师为人处世有原则.他说,做翻译是为人服务,不能有自己的感彩,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翻译出来,不能敷衍了事,不能“贪污”.在一次外宾接待上,一个翻译听到日本客人说酒话,不太礼貌,不敢翻译,就在一旁微笑,我方领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对这样的翻译很有看法.他还认为,在宴会上做翻译,不能考虑自己吃多少,而要随时关注主人和客人在说什么,及时翻译,所以每次宴会,他都吃不饱,回家后会吃点心.

我住双榆树青年公寓时,父母来京探亲,住了一阵.金老师知道后,去大钟寺买了一箱水果送到我家里,没有一点领导架子.我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感觉很温暖.

□ 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参加新员工培训,胡沙副馆长介绍我时说我会很多门外语,是个人才.半年后他就离休了,走之前叫我到他办公室去,说有些事情需要我帮忙,其实是让我帮忙收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与胡馆长接触不多,但他有三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抓文明礼貌;抓厕所卫生;抓宣传工作.

抓文明礼貌就是要求服务窗口要文明用语,在馆内按规定接听电话:“您好,我是外文采编部,请问您……”当时编制的“文明礼貌手册”影响很大,刚开始时大家不习惯,久而久之越来越体会到重要性.因为1987 年国图一期开馆前后,员工数量急剧增加,人员构成复杂,统一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很有必要.

胡馆长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对礼仪很有讲究,西服如何穿,领带如何打,车如何坐,都有要求.比如,和领导一起坐车,人们习惯性客气地让领导先上,其实这不仅不礼貌,反而令领导尴尬——先上的人要从车门口爬到里面去!

他喜欢交际舞,图书馆时不时举行舞会,培养了一批舞蹈爱好者.

厕所是一期工程的一个亮点,多,干净,甚至有玻璃窗,这在当时其他地方很少见.那时有同事看不惯,批判其为“全盘西化”.

当时卫生检查非常严格.我曾担任爱卫会委员,和其他委员到各个部门检查卫生,一些人戴白手套到处摸,看是否有灰尘,甚至连柜子顶、书桌抽屉缝、墙角等地方都不放过.到现在我还坚持定期打扫办公室,甚至打扫库房.

据一位曾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同事回忆,第一次做馆服时,胡馆长已离休,他在馆长办公室批评一位副馆长,大意是图书馆员是一个高贵的职业,怎么能穿制服,而且还那么难看!他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栋新楼,还有一份精神遗产,我们应珍惜.

□ 单身岁月,世外桃源

国图百年馆庆展览中有一个文津街分馆建筑模型,我收藏有国图各种模型的图片,但文津街分馆模型是第一次看到,勾起一些有关居住的回忆.

1987 年毕业前到馆谈工作时,领导说有单身宿舍,硕士研究生一人住一间.但报到后,领导说单身宿舍仍在用于新馆建设总指挥部,要克服困难,过渡一段时间.我们当然支持,被安排到文津街分馆新腾空的平房仓库居住,这里从来没有住过人,没有卫生间和取暖设备,甚至是一个下雨漏水、刮大风要“乘凉”的地方,更没有想到一个房间住六人.

半年后我们几个硕士被安排到文津街馆区腾空的办公室居住,总算是楼房了,供暖条件好很多,两人一间.但是,每天需要骑自行车到白石桥新馆上班,冬天披着军大衣,到馆时脚都冻麻木了.我们经常穿胡同走小巷,对西四的交通十分熟悉.

又过了半年,我们搬到白石桥新馆招待所的平房(现在单身宿舍东侧二期车库入口处).是一个大杂院,“房客”们互相串门,甚为热闹.平房不隔音,隔壁拓先生经常高谈阔论,我们无法安静写作或休息.20多年后,拓先生成为古籍拍卖行业名人.一对青年夫妇时常打骂,其他人不敢管,我喜欢管闲事,就劝他们,劝架的人反而挨骂.1989 年终于住进了单身宿舍,但领导没有履行诺言—— 一人一间,硕士稍好一些,两人一间.从此以后,我有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译著《简明牛津音乐史》就是在这里翻译的.记得我当时经常工作到深夜两点,室友大概不能休息得很好,我十分歉疚.当时的邻居中,为百年馆庆设计展览的佟博先生住我隔壁;经常一起喝酒的老魏后来成了出版人,老董成了某机构的领导,老寇当了老板,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先生人老心不老,关心各方面的新闻,不过读书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住宿条件好了,但伙食跟不上,于是自己做饭.个别人条件好,拿煤气炉做饭;条件差些的,用电炉或煤油炉做饭.我开始用电炉,后来用打气式煤油炉.当时冰箱是奢侈品,常温下储存最多的东西是面条、西红柿、鸡蛋和香肠.

住单身宿舍印象最深的事情不少:一是经常聚会,周末一起吃饭喝酒.二是用水冲的方式制作冰镇西瓜——当时北京的自来水是地下水,很凉,足以制造出冰镇效果,但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水!三是油盐酱醋经常不翼而飞.刚开始时邻居偶尔没有油盐酱醋,于是借一下,后来“偶尔”变成“经常”,“借”变成“拿”——虽然不值钱,但要用的时候没有,难以容忍.四是大家直接把剩饭菜往水槽里倒,水槽经常堵塞,我经常充当义务清洁工.五是用电炉的人多,经常电路跳闸,大多数是文科出身,没人敢动总闸,我在紧急时候充当电工.六是门锁质量不高,经常损坏,我用过各种方式开锁,最严重的是用脚踢直接破门.

1993 年我分到一套一居室,告别了单身生活.单身生活很艰苦,但也磨练人.

2005 年国庆节我骑自行车去文津街分馆,拍摄了各个角落,觉得建筑很美,环境很幽雅,恍如世外桃源!住在那里时怎么没有好好欣赏呢?

□ 目录卡片,百年见证

2011- 2013 年国图一期改造,我们“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在临时办公室里周转.三年后搬进新办公室,整理部门的工作、文件、财产,颇有成就感.整理物品中最重要的是卡片目录.馆舍改造期间,目录卡片暂时存放在仓库.馆舍改造即将完成时,目录卡片回归问题提上日程,但三年后大家居然不记得过去目录的细节.

2002年国图启用集成系统后,不再使用卡片目录.这几年回溯基本完成,卡片更没有用处.新办公室不够用,采编科组放不下卡片,我就找了一个部门内部库房存放部分珍贵的卡片:一是因为部分卡片还有用处;二是这些目录和装载它们的目录柜可谓文物,是宝贝.

在目录卡片时代,设有目录室,目录组负责维护.记得先后担任《国家图书馆学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的蒋弘曾在目录室工作过,担任《新世纪图书馆》常务副主编的彭飞曾当过目录组组长.采编工作人员负责的公务目录有三套,包括采访目录、编目目录、书库目录,所有目录加起来至少有四套,里面还包括著者目录、书名目录(或者著者和书名混合的排架目录)、分类目录等,卡片有七八套,分别维护很有难度.个别读者想独占图书,竟然擅自抽走读者目录卡片.而不同拼写方法之间的参照、名称规范控制等,需要做参见卡片.

2002年启用Aleph500集成系统时,不少馆员想不通,坚持要在系统中分别建立采访目录和编目目录,这个现在看来不成问题的事情,当时费了不少心思去解决.在自动化系统中,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的共享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现在很多馆员是近十年到馆的,不了解卡片,自然没有感情.一些用过卡片的老员工,因为十多年来一直用计算机,也生疏了.退休的老同事回到办公室,总感觉缺些什么——卡片目录!缺少的是历史,我们要把它们找回来!

卡片回来了!我们擦拭灰尘,逐个摆放,逐个检查穿条是否插到目录屉后的小孔中,用锤子敲平弯曲的穿条,让所有目录屉都能正常使用.擦拭浮土时,我不敢用湿布擦侧面有财产记号的地方,那里有各个时期的铁皮、铜片、纸张的标签,湿布擦拭后纸张标签会丢失,历史印记也就随之消失.整理完后,手上的角质层损伤,手背也划破,但心里踏实多了.

目录柜是不同年代的产品,有各种规格,如50 屉、60 屉、100 屉,如174x143、106x160、85x151等尺寸;有的下面有支架,有的直接落地,有的中间还有可抽出来放目录屉的小桌板,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工艺和要求,仿佛在诉说馆员们的工作场景.我脑海里浮现出郝生源、王怀毅、马春梅等老同事在西编组库房的工作画面,熊道光、刘庆平、文国瑞、李德宁等前辈在西采组的工作画面.采访目录包括各种类型的卡片,主要是编目卡片、统订目录卡片、自选订单卡片和外国书商的新书报道卡片.我竟然还找到了自己做的自选订单,有Gu为标记的代码.

卡片目录里不乏宝贝.记得一次查重时,在采访字顺目录里见到著名学者张申府的记到卡片,用工整的小楷书写,印象深刻.后来有同事想找,我也亲自去找,大海捞针,再也找不到.如果有朝一日这些目录被处理掉,也就永远消失了.老同事说,等你退休了,就没有人再喜欢它们了.这话貌似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一个称职的业务专家应该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这大概是灵魂与躯壳之间的关系.希望下一代采编人员能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 国际舞台,兢兢业业

2005- 2013 年,我参与国际图联编目组常设委员会工作近八年,之后担任国际图联《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 修订组通讯成员、《意大利图书情报学刊》编委、《国际图联杂志》编委、国际图联《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修订组成员、国际图联UNIMARC永久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参与了很多的国际专业活动.

国际图联的工作经常是深夜,熬夜是常有的事情.我在国际舞台十多年间的主要活动包括:(1)负责组织把重要的业务文件翻译成中文,包括《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AD)、《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指南和新方向》(National bibliographies in the digital age :guidance and new directions)、《IFLA 编目原则:迈向国际编目规则,4——第四次国际图联国际编目规则专家会议报告书》(IFLA cataloguingprinciples: steps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cataloguing code, 4: report from the 4thIFLA Meeting of experts on an internationalcataloguing code) ( 德国K.G. Saur 出版社,2007).自己翻译了ISBD统一版的两个版本——《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年3 月)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2011年统一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4月);并提供中文样例,包括在各种语言的样例(Full ISBD Examples)之中.此外,完成了《无名氏经典著作:中文文献》的起草.

(2)参与图联大会编目组分会场论文评审工作,包括2006年(韩国首尔)、2007年(南非德班)、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2009年(意大利米兰)、2012年(芬兰赫尔辛基).每年组织志愿者翻译编目组、书目组、UNIMARC核心活动等分会场的发言,特别是几乎翻译了所有编目组的大会发言.(3)撰写《编目组通讯》(SCATNews)通讯稿(7 篇),介绍中国图书馆界工作进展,包括第23期(2005年6月)、第25期(2006年7月)、第26期(2007 年1 月)、第30 期(2008 年12 月)、第36 期(2011 年12 月)、第37 期(2012 年6 月)、第41 期(2014年6月).

(4)大会发言,包括2006年在韩国国家图书馆召开的国际编目专家大会(IME IC)上做题为《<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国际编目原则>之间的异同》的发言,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作为第一工作组(个人名称)组长主持第一分会场的讨论;2006 年在韩国首尔国际图联大会上,在书目组分会场做题为《中国国家书目的进展》(NationalBibliographie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发言;2011 年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国际图联大会上,在迎新会(Newcomers´ Session)上介绍国际图联大会的经验.

(5)在国际图联工作,除编目专业工作外,最骄傲的是中文工作语言的工作.早在1997 年我参加哥本哈根国际图联大会,代表团就临时动议,希望中文成为工作语言.因为我打字快,大家让我临时找电脑输入后打印出来.遗憾的是这个提案没有通过.后来我国图书馆员经过多年努力,到2006 年中文语言工作组成立,走过了艰难的道路.2006 年我在快报组帮助校对稿子,2007年作为同声传译组的领队,获得圆满成功.

(6)在担任《国际图联杂志》编委六年间,每年审稿五篇左右,也参加编辑部会议,讨论杂志的发展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书目的工作曾一度暂停,我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参与国际图联相关工作,并在大会上发言.然后把国际经验介绍到国内,及时翻译《数字时代的国家书目:指南和新方向》,对若干年后重新启动的国家书目项目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国家图书馆负责国家书目的编制工作.

参与图联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义务”,没有任何报酬;二是“分享”,及时将相关信息分享给我国同行.

□ 精神传承,面向未来

这30 年是我人生最好的时光,很长,很重要.这30 年如果放在图书馆事业史上,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如果放到人类乃至宇宙历史看,更是一瞬间!

回顾自己这30 年,就是在前人道路上的传承和发展.前辈言传身教,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远见,带着感情和情怀做事,而不只是作为谋生手段和晋升阶梯.如果后人能继续走下去,事业必将更兴盛,国家必将更繁荣.

我目前和今后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继续取得更大的成绩,而是要培养更多的青年骨干.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愿我这一朵小浪花融入大浪,在历史长河中奔涌浩荡……

图书馆员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图书馆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图书馆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2、图书管理系统论文

3、图书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4、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5、图书情报杂志

6、馆员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