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中部地区教育均等化的比较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教育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部地区教育均等化的比较

欧阳益知 [1] 胡云云 [2]

([1]湖北武昌实验中学 湖北 · 武汉 430061;[2]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 G639.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871/j.cnki.kjwha.2018.09.047

摘 要 本文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从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两个方面, 通过入学率/ 升学率、生师比两类指标,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2008-2015 年中部六省之间及与全国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教育均等化 比较研究

1 引言

教育均等化即社会公众在获得教育均等机会的前提下, 均等享受教育资源配置, 实现教育的结果公平, 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 而本文认为, 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平等的前提下, 即输入和过程端公平, 其输出端—— — 教育结果必定是公平的,因此本文将教育均等化缩减为两个层次: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开发布的数据,对 2008-2015年我国中部六省反映教育机会平等与教育过程平等的指标,将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阶段进行定量分析, 来反映我国现阶段中部地区教育均等化的程度, 以期为实现中部地区教育均等化进而推进我国教育整体的均等化进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 中部地区教育机会平等的比较

教育机会平等是指每个人享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即不论民族、 性别、 经济状况等条件差别, 只要属于中国公民, 都拥有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用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 升学率指标来表述.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指小学学龄人口中已经进入小学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与学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其反映的是不同地区、 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小, 是衡量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入学率相差越小, 教育均等化程度越高, 教育越公平, 反之亦然.

升学率:指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进行学习的学生数占全部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的比率, 反映的是是否有一部分人中途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高低是衡量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升学率相差越小, 教育均等化程度越高, 教育越公平, 反之亦然.鉴于本文研究的指标范围, 此升学率包括小学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小学升学率指标反应小学毕业生可以再次接受中等教育机会的大小,高中升学率指标反应高中毕业生可以再次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大小,这两个指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平等的进入下一阶段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大小.

2.1 初等教育

从表 1 来看,中部六省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指标 8 年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值省份河南与最小值省份山西的差值仅为 0.08%,说明中部六省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指标均等化程度相对很高,即初等教育均等化程度相对很高, 初等教育相对很公平.

2.2 中等教育

从表 2 中部六省小学升学率 8 年均值来看,湖北省小学升学率的均值最大,山西省份均值最小,最值之间相差9.6%; 其中, 山西、 河南两省份升学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98.79,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分别为 3.8%和 3.7%, 其他四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分别为 1.14%、 5.58%、 0.7%和 1.83%, 相比于初等教育, 中部六省中等教育均等化程度有所降低, 教育不公平开始凸显.

2.3 高等教育

从表 3 中部六省高中升学率指标来看,中部六省 8 年均值数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45.7%, 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相差 5.2%和 53.3%, 另外四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值分别为 7.9%、 14.3%、 48.6%和49.8%,说明中部六省高等教育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山西、 河南、 安徽三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均等化程度较低, 教育不公平程度较大; 中部六省之间, 最值之间的差值较大, 说明教育水平相差较大, 均等化程度较低, 教育不公平程度较高.

3 中部地区教育过程平等的比较

教育过程平等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所享受到的待遇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可以从教育资源配置的人力方面来考察,本文用生师比指标来反映其人力的投入情况.

生师比: 是指在校学生数量与教师数量的比值, 是教学评估中用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也从教育资源配置的人力方面考察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生师比过高, 说明师资力量紧张, 教育资源配置过低, 教育过程不公平; 师生比过低, 说明师资力量相对充裕, 教育资源配置过高, 教育过程不公平.生师比的数字大小清晰地反映了师资力量的配置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不同地区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均衡与否以及办学水平的高低差距,是一个反应教育过程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

3.1 初等教育

从表 4 来看,中部六省初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 8 年均值指标最大值超过最小值的 40%, 均值排名靠前是河南省和江西省, 分别超过全国均值的 18%和 17%, 说明其初等阶段的教育人力资源配置较低,湖北省的生师比指标和全国持平, 山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其在该阶段的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充裕.

3.2 中等教育

从表 5 来看,中部六省中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 8 年均值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 24%,排名靠前的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 其与全国均值相差分别为 15%、 13%和 9%,说明其教育资源仍相对趋紧,其他三省中等教育资源相对充裕, 相对最充裕的山西省超过全国均值的 7%.

3.3 高等教育

从表 6 来看,中部六省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 8 年均值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 8%,排名靠前的安徽省和湖南省与全国均值差值分别为 7%和 5%, 其他四省均在全国均值附近徘徊.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教育机会平等方面, 整体来看, 中部六省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阶段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部之间, 中部六省在初等教育阶段均等化程度最高, 中等教育阶段次之, 高等教育阶段均等化程度最低, 不公平性凸显.

(2) 教育过程平等方面, 整体来看, 中部六省在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不公平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均有差距; 内部之间, 中部六省在高等教育阶段均等化程度最高,中等教育阶段次之, 初等教育阶段均等化程度最低, 教育最不公平.

4.2 政策建议

(1)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给予政策倾斜.中部六省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机会方面以及三个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方面较全国平均水平均有一定的差距,加大对中部六省教师资源、 教育设施等教育相关投入, 调整国家政策上的倾斜, 降低中部六省高考升学的门槛, 增加对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 构建以自身教育薄弱环节为导向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中部六省间在高考升学率、初等教育生师比最值之间的差距分别为 46%、 40%, 教育不均等现象明显, 因此, 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省份教育实情,有的放矢地将更多地方财政资金投向该薄弱环节,以提高中部地区均等化的教育服务为重点, 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均等化的发展成果.

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2、教育杂志投稿

3、师德教育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